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01MB ,
资源ID:61547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154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从“文化焦虑”走向“文化自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指引.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从“文化焦虑”走向“文化自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指引.pdf

1、马克思对“精神生产”进行的基本规定,直指现代社会的精神构建,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科学的价值指 引。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来文化的“焦虑”状态,并重新激活文化自信的 理论话语,引领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主要方向。新时代的精神生产,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神”,”,贡献“中国智慧”,”,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定和展示强大的文化自信。关键词:马克思;精神生产;文化焦虑;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A811精神生产在唯物史观的范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与“物质生产”相对,因而在当前研究中受 关注程度相对不足。长期以来,学界致力于阐发物 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基

2、础性作用,有意无意地忽略 精神生产的现实价值。殊不知,我们当下对于文化 自信的谈论与坚持,离不开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这 一重要思想资源。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 命、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就,从根本上推动了近代以 来中国人民从“文化焦虑”到“文化自信”的心理转 变。在新时代,我们如何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精神生产,进而如何通过富有特色的精神生产去牢 牢坚守文化自信,不仅事关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 当代价值,也关乎“中国道路”所应展示的文化效应。一、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文 化意蕴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 在创建和完善唯物史观过程中,也全面探讨了精神 生产主体、内容、特征及

3、其与物质生产的辩证关系,以此形成关于精神生产的完整理论图景。作为人 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 产相对应的重要领域,它直接指向“关于意识的生 产”。可以说,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认识,为我们坚 守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指引。(一)马克思“精神生产”的理论意涵在批判以“思维内在性”为特征的德国古典哲 学过程中,马克思对“精神生产”抱以极大关注。事 实上,马克思的诸多文本都曾论及“精神生产”,并 且对其认识呈现出逐步深入的过程。在神圣家 族中,马克思首次使用“精神生产”概念来探讨社 会意识领域的活动,指出“精神劳动产品”的价值度 量依然是劳动时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 思则在历

4、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直接论述精神生产,指 出“政治、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的生产”乃是精神生 产的主要内容。之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又 对此进行重要补充,强调“精神生产是随着物质生 产的改造而改造的”*1+。关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的关系,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做出深入阐 发,明确要考虑物质生产特殊的历史形式,否则“就 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 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活 动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精神生产亦是如此。在社 会生产力低下的历史阶段,原始的宗教仪式、艺术 创作、自然求知等与物质生产相联系的活动,构成 精神生产的最初发端,但它此时尚未成为一个专门 收稿日期收稿日

5、期:2022-08-20&修回日期修回日期:2022-10-18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逻辑研究”(3091901330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 点研究(建设)基地“政治建设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卢德友,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E-mail:l u deyo u h l 163.c o m引文格式引文格式:卢德友,王黎从“文化焦虑”走向“文化自信”一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指引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1 6.2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6、2023年3月的生产领域。直到社会分工的深入推进,科学、宗 教、哲学、艺术等文化生活的发展推动脑力劳动者 队伍壮大,精神生产才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门领域。据此,马克思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 动分离的时候才成为真正分工。”*+/2总体而言,马 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规定了如下几个内容范畴。其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辩证统一。在物质 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精神 需求,精神生产作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由此 产生。在人以对象化活动来确证本质的生产实践 中,精神生产凝结和体现人的精神力量。也即是 说,物质生产是基础,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当然也决

7、定了精神 生产的性质。然而,物质生产并不能直接创造精神 产品,更不能代替人们对生产精神产品做出的价值 选择。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且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后者转化并形成精神文化产 品。它不仅为物质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还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进而从精神的维度 将人的自由本质体现出来。可以说,两种生产共同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方式,是维系社会运行和发展 的根本。其二,精神生产的核心是思想观念与社会意 识。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构建 的社会交往关系,通过语言的中介造就思想观念和 社会意识,“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形 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8、”人们 精神需求的形式多样,决定精神生产也呈现出复杂 内容。无论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抑或是非意识形态 的生产,要么以政治、法律、道德的形式凝聚社会共 识,通过实现思想认同来维护社会秩序;要么以科 学、艺术、文学等形式进行自由创造,开拓人类精神 家园以丰富文化生活。当然,这些思想观念与社会 意识难免被打上阶级烙印,在社会各阶级所进行的 精神生产中,都重视推行反映本阶级的核心价值 观念。其三,“现实的人”是精神生产的主体。与物质 生产一样,精神生产的承担者是活生生的、感性的“现实的人”,而非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自我演 化的“抽象的人”,亦非费尔巴哈那里离群索居的“直观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

9、思强 调:“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30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旨在摆脱外在的必然 规定,而精神生产则是朝向本质的自由自觉。动物 的活动旨在解决生存问题与繁衍后代,因而表现为 片面的生产;人在此基础上进行“真正的精神生 产”,并以精神生产确证自身的自由本质,从而使人 成其为人。当然,自由的精神生产受制于生产力及 其基础上的一定交往方式,即受到一定时期的历史 条件限制。尽管如此,人的精神生产依然可以能动 地自主展开。其四,自由创造是精神生产的主要特征。纵然 精神生产总是被打上阶级印迹,反映出一定的阶级 利益和诉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精神生产最重要的 特征乃是自由创造。在马克思

10、看来,科学艺术等一 系列精神生产都是“自由的活动”)现实的人在创 造自我、实现自我的活动中,结合主观兴趣与客观 规律对世界进行自由探索,这并非意味着漫无边际 的主观臆想,而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能动创造。精神生产虽然可以打开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空 间,但它作为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客观上不 会超出一定的社会结构范畴和生产力水平。同时,物质的经济活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追求商品的 价值实现和效用体现;较之而言,以精神生产为主 的精神活动则遵循自由创造原则,以印证人的存在 方式和精神属性。正是人们对精神活动的追求,才 建构出人们生活的意义世界,而“人的意义照亮了 人的存在”5)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

11、创而来的现代社会,资 本和新形而上学共同拱卫着它的现代性特征。资 本在无限复制和扩张自身的本能作用下,强势推动 其拥有者和追逐者四处奔走,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物 质生产得以运转的中心,也客观上成就了现代社会 高度的物质文明。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 极大丰盈的背后,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受到“生产一消费”与“资本一权力”网络的步步围攻,人不断地找寻逝去的精神家园,进而反思自身在“伟大存在之链”上的意义。在资本统治引发精神 虚无的情势下,“目的的晦暗”“意义的丧失”以及“自由的牢笼”亦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心理,难怪查 尔斯泰勒会对现代性表示出极大“隐忧”。人的 自由精神在现代社会受到束缚而逐渐丧

12、失感性存 在,就连艺术品都失去本该具有的“灵韵”(本雅 明)。资本统治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将在物质生产 达到一定程度时终结自身;而精神状况事关整个社 会文化,则需要积极的精神生产加以引导塑造。这 样一来,人在现代社会的自由精神生产,要在抵御 现代性观念宰制的同时创造出顺应历史潮流的 文化。(二)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文化意蕴文化即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物质成果与 精神成果中的对象化存在,其中精神成果特别是内 在的价值理念最为根本与持久。文化作为一种生 产力,整合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物质生产和 第23卷第1期卢德友,等:从“文化焦虑”走向“文化自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指引3精神生

13、产具有强烈的带动效应,也为社会繁荣发展 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撑。文化自信的本质是社会价值观的自信,这是一 切自信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下坚持的“文化自信”与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诸多创见高度契 合,并以此展示出浓郁的文化意蕴。一是积极进行 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生产,以巩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无论是 生产还是传播,理当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各领域。二是精神文化生产的核心在于促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旨在充分张扬人的自由本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 需求也日益增长。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4、建 设,保证先进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才能普遍提高全 体人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素质,最终 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是精神文化是否“自信”,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处境息息相关。文化自 信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文化自信则民族自信,文化 兴盛则国运兴盛。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所体现 出来的文化意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进程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汤姆-洛克曼所言:“马克思首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 全部现代社会生活的可信的框架。”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要通过精神生产得以确 证和延续,而精神生产只能依循现实的发展道路来 获得定向。既然精神生产的主要内容是意识形态 的生产,那么它

15、在我们的社会条件下就表现为生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责无旁贷的历史 使命,因为我们重新找回文化的“自信”心态曾经历 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近代以来民族危局引发的“文 化焦虑”,到今天笃定坚持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 个自信”,表征中国人民重塑自身民族价值的艰难 探索。因此,我们从文化“焦虑”到“自信”的历史 切换,不仅鲜明地意味着民族境遇发生的历史转 变,也强烈地吁求精神生产所应有的价值取向。二、从“文化焦虑”到“文化自信”的精 神生产吁求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曲折探索中逐渐走向纵 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是取得举世瞩 目的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已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 共识与行动自觉。其中

16、,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最深 沉、最持久的力量,奠定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价值导向性。从历史维度观之,中国古代长期 保持文化的领先地位,一度造就了中国人民在文化 上与生俱来的强烈自信,但在近代中国遭受外来文 化强烈冲击的历史遭遇下,文化上的挫败感与迷茫 感一度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以至于当下我们要重 新激活文化自信这一曾经不证自明的话语。自雅斯贝尔斯指称的“轴心时代”以来,中国雄 踞东亚两千多年,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接受万邦来 贺。相应地,中国人民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 文化保持高度自信。然而,鸦片战争之后,这一形 势逐渐发生根本逆转。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天朝上国”迷

17、梦终结破碎,转 而生发一种关乎整个民族命运的“焦虑”意识和困惑 心理:昔日强盛辉煌的中国,缘何今日落到被动挨打 之悲惨境地?在军事与政治相继失守的情况下,文 化也遭遇失落的重大危机。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加之封建统治的摇摇欲坠,促使一些中国知识分子 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甚至拒斥。随着西方价值观念 的入侵,传统文化难以担当救亡图存之重任,这些知 识分子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自卑感、危机感与日俱 增。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前,这种焦虑心理貌似幽灵 般如影随形,以至于出现梁启超、李约瑟、黄炎培发 人深省的“世纪三问”。中国人民曾经散发的那种“华夏至上”的“优越意结”*;+,在近代以来的历史遭 遇和文化碰撞中变成“

18、文化焦虑”,反映了中国人民 对自身精神根基与文化底气的找寻。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夹杂着认知上的 偏差,从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全 面改造”,到“文革”期间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毁坏,再 到后来对自身文化进行的反思与重建,无不反映出 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不够。面 对西方以理性构造的强势文化基因,中国知识分子 准备不足而仓促应对,以至于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 起,试图割裂文化精神的连续性。一直以来,得益 于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引领和率先实现,西方文化在 世界舞台的“中心”地位似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式,或 多或少地在异域文化中受到认同。然而,我们不能 就此妄自菲薄,中国文化以强大的包容

19、性和鲜明的 民族性正在受到关注,从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汉语 热”“春节热”就可管窥一斑。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中国追赶现代性的历程 中,文化焦虑又以其他形式显现出来:要么以西方 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为基础,启蒙和教化民众的主 体意识;要么以传统文化资源拒斥“全盘西化”,以 诊治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抑或是立足后现代的批判 精神,直接“解构”或是“消解”主体。因此,一种难 以抉择和无所适从之感油然而生一既想保持自 身的文化特质,又对作为“他者”的异域文化心存好 奇,并生发出对于自身文化的矛盾心理。究其原 4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月因,中国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时代 错位”的尴尬

20、境地,即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社会的印 迹,却又遭遇到后现代的冲击,导致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精神状况并存。因此,在中国精神文化家 园的图景里,呈现出中西文化的相互冲突碰撞。这种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错并存的尴尬处 境,连同人们多元化的精神状况,使得文化自信的坚 守难免受到挑战。尽管“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发展 现实下必然的时代言说,但思想文化领域的杂音、噪 音仍此起彼伏,并随着西方价值观念裹挟而来。具 体而言,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价值观念被某 些人奉若圭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乌 托邦论”从未停歇。在面对时代重大问题时,马克思 主义内在的巨大解释空间尚未完全展开,以至于连 特里-伊

21、格尔顿也难免发生误判:“让马克思主义者 失去信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制度仍按 照以前的方式运行,并没有进行任何改进。”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在对待资本主义方面我们从未“失去 信心”,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 的哲学”。在日常观念领域,资本化、世俗化、功利化 等观念伴随市场经济而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优良家 风难以抵挡而呈现式微。追捧西方节日、青睐西方 商品、推崇西方学术等,被一些人视为时髦之举,而 对自身优秀的文化基因视而不见,更没有意识到“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思 想观念的变化也诱发生活方式的转变。追求享乐的 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22、逐渐 兴起。西方的时尚、品牌、娱乐文化成为可以直观感 受的符号,因而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竞相追逐,附着 其上的拜金主义和“自由民主”等杂质,也随着这些 文化符号渗透进人们的价值观念。此种情势,急切呼唤我们进行旨在坚定文化自 信的精神生产。然而,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信心如 何重建,或者说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毋庸置 疑,只能来自现实的发展状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成就,成为我们精神挺立和文 化自信的基石。马克思曾指出:“只有精神生活才 是人的真正的本质。”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保持自 由的精神和人格,但自由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它 作为一种“定在”,“既不存在于无规定性中,也不 存在于规定

23、性中,自由同时是它们两者。”旨在 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人 民追求自由精神之先声,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自 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 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在马克思主义指导 下,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使中国 人民的文化自信得以重新构建。中国共产党确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又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 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自苏东剧变后,各种“非马克 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绝于耳,中国人民 既以“思想武器”加以理论反驳,又以自身不断展开 的伟大实践有力回应各种错误论调。经过改革开 放四十

24、年多来的努力,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具有了充 沛的物质基础与强大的精神基石。以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为基底的“固本效应”、中国革命文化为中坚 的“聚合效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顶端的“引领 效应”,构建起中国精神文化的“塔式结构”。伴随 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是新时代中 国人民在文化上的觉醒,并逐步开启“生命与文化 发展上的觉醒”“社会与道德价值上的觉醒”*#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成就,重新激 活和开启中国人民对于文化的强大自信,进一步塑 造我们追求民族复兴的文化心理。新的历史境遇 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 渗透策略,“中国道路”所彰显的文化使命,要求我 们

25、通过积极的精神生产来坚定并守护文化自信。三、面向文化自信的当代精神生产文化自信的重塑须臾不能离开社会整体进步 的重大现实,而坚定文化自信更需要精神生产的持 续进行。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铺开的美 好愿景,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应该朝向坚定文化自 信而展开,更有力地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 神”、贡献“中国智慧”,在彰显时代发展新风貌中书 写民族复兴新史诗。“文化特色的发扬,离不开强盛的国力。”*当 中国作为新兴的民族国家重回世界舞台,并前所未 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时,具有几千年历史积 累的文化价值也开始迸发力量。中国依靠自身实 践经验凝聚成的“中国道路”,为解决当前的世界性 难题提

26、供一种作为“他者”的中国经验。然而,文化 自信既非简单的社会心理塑造,也非一厢情愿的自 我肯定,而是要面对全球文化冲突尤其是西方文化 的渗透,并在其中展示自身的民族价值和世界意 义。遗憾的是,西方世界以“中心”自居的思维惯性 遭遇中国崛起的重大事实,依然无法转换叙事范 式,致使中国的和平崛起被视为“中国威胁”,并以 此引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错误认知)精神生产要着眼于文化自信,并最终塑造文化 自信,这是我们从西方引领全球化过程中得到的启 示。在资本全球扩张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占据世界 文化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也奠定其在全球 第23卷第1期卢德友,等:从“文化焦虑”走向“文化自信”马克思“精

27、神生产”理论的价值指引5文化输出的主导地位。图书、影视、音乐等文化形 式以及节日、时尚、娱乐等文化符号,都成为西方文 化渗透的普遍形态。譬如,美国除了凭借“美元、美 军、美剧”的强大攻势软硬兼施地向世界输出意识 形态之外,还针对性地采取“文化跟着贸易走”的策 略,不断地挤占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空间。可见,文 化在一国的对外战略中确实担当开路先锋,无怪乎 亨廷顿会坦言:“西方文化最成功的主角不是新古 典经济学家、富有使命感的民主主义者或多国公司 的经理人员。他们是而且很可能继续是基督教的 传教士。”*切约瑟夫奈甚至还从外交战略的角度 赋予文化以“软实力”的功能,声称这种“软实力”就来自于“文化、政治

28、价值观和外交政策”*1*。这 一概念进入精神文化领域后就成为同时表征内部 凝聚力与国际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被作为内生 自信与国际认同的基本尺度。中国长期以来专注 自身的经济建设,在世界思想文化碰撞中并不强势 张扬。对此,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任期间被媒 体采访时曾表示:一个只出口电视机而不是电视剧 的中国不足为惧。事实上,中国只是无意向世界输 出意识形态,但绝非意味着中国没有精神文化生 产。诚然,撒切尔夫人的话也值得我们警醒,即重 视自身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当代中国以伟大实践推动社会的巨大变革,根 本扭转近代以来人们在文化上的焦虑心理而走向“四个自信”。鉴于中国人民对社会变革的亲眼见 证

29、和深刻体悟,“四个自信”在对内凝聚力方面已成 为共识,但在对外吸引力方面仍需实现更大突破。首先,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所依据的特殊国情,决 定了中国的道路不可复制。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令同样身负现代化发展重任的 亚非拉国家备感兴趣,但国情差异决定了他们无法 完全照搬也无必要套用中国模式。其次,面对纷繁 复杂的社会思潮以及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马克思 主义及其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仍有 待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发展的解释力,回应多元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质 疑,是我们坚持理论自信所要面对的现实拷问和思 想场景。再次,受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

30、制度对于西方模式而言是一种“异 质性”建构,显然有别于西方经典制度的模式常为 人所误解。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想要被世界普遍理解和认同并非易事。较 之而言,文化领域的对外吸引力可能率先取得突 破。拥有几千年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散 发魅力,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窗口。同时,革 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在强烈塑造当代中 国人的精神风貌。据此,文化自信在坚定“四个自 信”中具有特殊意义,也客观决定我们要进行与之 相应的精神生产。那么,朝向文化自信的精神生产该如何进行?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于文化自信所给出的启示,为我们当下进行精神生产拟定三个基本原则。其一,精神生产应立足当

31、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 实,讲好“中国故事”。新中国诞生以后尤其是改革 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 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发生根本性的转 变,对自身的文化也从“焦虑”走向“自信”。社会 历史发生的巨大变革,是我们坚持“四个自信”的基 础,无疑也是精神生产的现实源泉。马克思的精神 生产,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精神力量体现,并与 物质生产达到历史性的统一。对此,精神生产要反 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并在其中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根本价值认同上厚植时代元素,为进行 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 梦想筑牢思想基础,以根本

32、的价值认同坚定新时代 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坚持作为“根基”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巩固作为“支柱”的红色革命文化,形 塑作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三种文化形 态有机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 史进程,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 化强民族强。”口文化自觉与自信,成为精神文明 建设的重要目标。只有在不断促进文化繁荣中提 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为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增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二,精神生产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 念,凝聚“中国精神”。依据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分 析,精神生产的重要目标是要促进人的解放

33、,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是精神生产的重要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肩负着促进每个人自 由全面发展的使命。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 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需求。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的前提下,我国的文化建设要充分满足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精神需求,将人民的价值取向作为精神生产 的价值取向。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对社会 发展进步最鲜明的诠释。因此,只有秉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凝聚起强大 的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具有悠久 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中国追求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程中,呈现出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自觉

34、 的组织动员力、强大的社会感召力的新气象,成为 6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月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示。其三,精神生产应敞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 大视野,贡献“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从 全人类利益相关与命运相连的立场,表达一种旨在 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所传递的正是 一种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发展共享的理念。在微 观领域,它聚焦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以人的自由发 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克服现代性的焦虑,表达出旨 在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在中观领 域,它倡导建立合作共赢、同舟共济的共同体机制,有助于化解现代社会的矛盾冲突,切中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脉搏;在宏观领域,

35、它秉持全球视野的整体 思维,在全球化和世界历史进程中守护人类共同利 益,体现具有时代担当的大国情怀。中国独特的民 族复兴之路,不仅以合作共赢的方式破除“强国必 霸”的陈旧定律,还以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为出发点,深刻回应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世界往 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无疑具有世界情怀的高 远立意。这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西方的重要 差别,对此,马蒂内利的话值得回味:“中国的现代 化仍在进行之中,但是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有中国 特色的现代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理想和价值 理念而发挥作用。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 实逻辑来看,其切中时代脉

36、搏的彻底性有力地展示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 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文化自 信奠定现实基础,而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的丰富内 涵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依据。搞好社会主义精神 生产,增强文化软实力,方能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5 赫舍尔人是谁

37、M.陈维政,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2009:4/.6 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杨学功,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80.7 金耀基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38.8 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李杨,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2.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9.1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 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9:20.1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13 成中英新觉醒时代:论中

38、国文化之再创造*M 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14:59.14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49.15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 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 社,2012:44.16 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5.1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胜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18 马蒂内利全球现代化:重思现代性事业*M.李国武,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10:5.From Cultural Anxiety”to Cultural Confidence”:The:$1116 of Ma

39、rxs Spiritiial 卩(5116%/”TheoryLU De-yo u1,WANG Li2(1.Co l l ege o f Mar x ist Stu dies,Nan jin g Un iv er sity o f Sc ien c e an d Tec h n o l o go,Nan jin g 210094,Ch in a;2.Libr ax o f Nan jin g Xiao zh u an g Un iv er sity,Nan jin g 211171,Ch in a)Abstract:Max s basic pr o v isio n o n spir itu a

40、l pr o du c tio n r efer s dir ec tl y to th e spir itu al c o n str u c tio n o f mo der n so c iety,pr o v idin g sc iy en tibc v al u e gu iban c c fo e o u e seO-c o n fiden c e in c u l tu r e.Th e gr eat so c ial c h an ges br o u gh t abo u t by Ch in as mo der n izatio n dr iv es h av e fu n

41、 damen tal l y r ev er sed tUe an x iety statu o f c u l tu r e sin c c mo der n times,h av e r eac tiv ated th e th eo r etic al disc o u r se o f c u l tu r at c o n fiy den c e,an d h av e r ev eal ed th e main o r ien tatio n o f so c ial ist spir itu al pr o du c tio n.Th e spir itu al pr o du

42、c tio n in th e n ew e e aims at tel l in g Ch in ese sto r ies,en c apsu l atin g Ch in ese spir it,c o n tr ieu tin g Ch in ese w isdo m,an d sh o w in g tr emen do u s c u Ou r ai c o n fiden c c inpr o mo tin g th e c o u r se o f so c ial ism w ith Ch in ese c h ar ac ter istic s.Key wordt:Mar;spir itu al pr o du c tio n;c u l tu r at an x iety;c u l tu r at c o n fiden c c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