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1.47MB ,
资源ID:614113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141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从礼乐互动视角探究贾公彦《周礼疏》中的美学意蕴.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从礼乐互动视角探究贾公彦《周礼疏》中的美学意蕴.pdf

1、“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 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 疏 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

2、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关键词:贾公彦:周礼疏;礼乐;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B 8 3-0 9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9-9 7 3 5(2 0 2 3)0 4-0 1 1 3-0 7*收稿日期:2 0 2 3-0 5-0 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 2 B Z X 1 1 7)。作者简介:丁宸娴(1 9 9 9-),女,安徽宣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涉及对礼乐本质与意义、生存样态、乐律体系、传播范式等多个维度的探讨。由此形

3、成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动态审美价值体系,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敞开于中国历代人文建设格局之中。唐朝立国追溯三代之制,昌盛的礼乐文明成就文化史上的新高峰,其中,官方集撰的经学诠释文本是展现礼乐承传流变的重要学术端口。譬如大儒孔颖达在其 五经正义 中概括出的一系列精要论题,既是对周代以来华夏诗礼智慧与乐感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也对唐代礼乐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面向和指引意义。然除了孔颖达的这部大著,与之同处时代关键节点的“三礼”学者、经学大家贾公彦在 周礼疏 仪礼疏 的文本阐释中也涉及诸多关于礼乐建设的思考与总结,可与孔颖达 礼记正义 中的礼乐观互为照见,其意义和价值不可忽

4、视。本文试通过对 周礼疏 的梳理与阐释,立足历史语境,从礼乐互动的视角抉发贾公彦在经学诠释中所阐扬的美学思想意蕴。一、唐代初年礼乐互动的文化背景贾氏所撰义疏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展开的。隋亡唐兴,在礼乐教化上面临着“周孔之教,阙而不修,庠塾之仪,泯焉将堕”1(P 5 3 7)的局面,统治者亟须复兴与重建国家礼乐之制。贞观年间洋溢着浓厚的礼乐建设气息,统治者尤其重视礼乐改制与新修,太宗尝言:“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2(P 3 1 2 9)太宗令太掌少卿祖孝修据南北古音,参照 周礼 考订雅乐制定以中国传统宫悬制度为基准的十二和之乐。贞观二年命房玄龄等朝臣召集“礼官学士”修改 贞

5、观新礼,依 周礼大宗伯 及郑玄之注序吉、嘉、宾、军、凶五礼为纲制 开元礼,以期建立“大唐雅乐”作为盛世基调与象征。唐人王福畤 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 曾载:“(唐太宗)曰:朕昨夜读 周礼,真圣作也。而闲宴之次,谓(魏)征曰:礼坏乐崩,朕甚悯之。昔汉章帝眷眷于张纯,今朕急急于卿等,有志不就,古人攸悲。上曰:难得而易失,朕所以遑遑也。”3(P 7 2 5)在唐人眼中,周礼 具有“经邦之轨则”(见 唐会要 卷七十五)的关键地位,周礼 所秉持的“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的思想纲要以及“五礼”传统、乐教思想等正是礼乐精神与实践的重要呈现,故而统治者希冀以 周礼 为脉复兴与重建社会礼乐秩序

6、的迫切心愿强烈。高宗朝修撰“显庆礼”(即 永徽五礼),奉行“礼乐复古”“振兴正乐”的治理路线,永徽年间(6 5 06 5 5年)统治阶层对礼乐政教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探讨与措施,涉及音律、祭祀、教育等诸多方面。据 唐会要 记载,自显庆元年(6 5 6年)始,高宗开始不断实行册礼改革,就舆服、礼仪、册封、用乐等事项探讨并修改,编订乐书要籍、设置了专门的乐舞管理如太常寺专门管理雅乐,教坊主要负责管理宴乐等。除了实践性的礼乐设计,文教学术领域的相关举措也提上日程。“义疏”作为魏晋以来新兴的诠释性文本,旨在疏通原典及前人注解、剖析文义。隋唐时期义疏学发达,官方集撰的义疏更是融汇思想演变的重要公共诠释载体,

7、如学者所言,唐初学者编撰的官方义疏更适合用来认识中世社会的思想转变4(P 7)。这种思想内涵关键体现在以“礼乐”为核心的整个儒家诗礼文化格局得到了新的抉发与延续,官学经疏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孔颖达的 五经正义,如其对“礼乐兼有,所以为美”“时政善恶见于音”“乐出于人而还感人”及诗、乐、礼互动等命题的深入阐发,对唐初的文化教育和审美建设带来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启发。贾公彦所撰 周礼疏 也诞生于这一时代的关键节点。根据新旧 唐书 的记载,贾公彦是授业于礼学名家张士衡的三礼大家,继承南北朝以来发达的礼学文化,儒学素养渊博深厚,曾在永徽年间官至太常博士。另据学者考证,贾公彦当为由隋入唐之士,贞观中先被燕

8、王迎聘,后被唐太宗授官5。除存世的两部礼疏外,他还自撰有 礼记疏 孝经疏 论语疏,今均不传,但由此可见贾公彦曾对儒家礼乐文化作出过全面系统的文本整理与释义。史载他还于贞观十二年参与修撰、审定 五经正义 中的 礼记正义,也就是说,他的两部礼疏与孔氏所撰的 礼记正义 的思想内核应是互为照见的。顾炎武曾明确了贾公彦撰写 周礼疏 的具体时间:“永徽中,贾公彦始撰 周礼 仪礼义疏。”6(P 7 9 9)与孔颖达等唐代初年的大儒一样,贾公彦也是太宗、高宗两朝官方儒学统治集团中的核心成员,对儒家礼乐文化做过诸多贡献,其在疏解中曾多番强调礼乐之治的重要性,譬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9、贾公彦疏云:案 乐记 云:“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莫不和亲。”故云“乐所以荡正民之情思,使其心应和”也。,前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覆申射御书数,而独申礼乐二事,但化民以礼乐为急,故 乐记 云:“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了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是致礼乐以治内外之急也。又 孝经 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礼乐为化民之急也,故特言礼乐耳。7(P 2 6 9)在这里,贾公彦援引 乐记 中的话说明了“礼”与“乐”动于内外的区别,强调治礼作乐的必要性,与前文所述的历史背景相契合。那么,贾公彦在 周礼疏

10、中对礼乐互动关系及其效用问题有怎样具体的推衍与阐扬呢?二、周礼疏 论礼乐关系问题探讨“礼乐”互动首先需要厘清“礼”与“乐”的性质和关系问题。一般而言,乐主和同,指的是乐的功能在于通过感性体验协调社会关系,意在从内心情感出发予以抚慰、塑造人性。礼主贵贱,指的是礼重视划分等级贵贱和标明身份,强调从外部施行于人,具有他律的色彩。贾公彦在疏中明确强调了“礼”划定社会尊卑等级,使人各安其职的效用:“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 者,案:礼记乐记 云 礼者,著诚去伪。故以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使得中正也。礼者,辨尊卑,别贵贱,皆有上下之宜,不得奢侈僭伪。故云礼所以节止民之侈伪也。使其行得中者,上不逼下,下不僭上

11、,得其中正是也。”7(P 2 6 9)同时,贾氏又疏云:“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者,自 一曰 至 三曰 已上,皆有挥止周旋升降之礼,此乐亦云礼者,调飨燕作乐之时,舞人周旋皆合礼节,故乐亦云礼也。凡人乖离,皆由不相和合,乐主和同民心,故民不乖也。”7(P 2 4 6-2 4 7)在贾公彦看来,人际交往间的背离皆因不和所致,因此要发挥“乐”融洽民心的效用。在这种需求中的“乐”亦符合以“礼”化民的目的。儒家美学传统中的“礼”与“乐”虽然功能有异,但二者相辅相成,可以相须为用,共同承接天地秩序即宇宙本体的生息运化。礼记乐记 有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8

12、(P 1 1 1 2)因此“礼”与“乐”本质上为一种“礼中有乐”“乐中有礼”的体用关系,在协同为用中彼此渗透互补,不可偏废。首先,其表现为“乐”要符合“礼”的规范。周礼地官 述“舞师”一职,贾公彦对此疏云:“舞师在此者,以其主教野人之舞,亦是教官之类故也。若然,乐师亦教舞,不在此者,彼教国子学乐,必须合于礼,故入春官也。”7(P 2 2 6)在这里,贾公彦申明国子学乐必须合乎礼,因此“乐师”归于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的春官之属。“乐”只有契合于“礼”的一套规范体系,才411皖西学院学报第3 9卷能更好发挥其陶冶人心、引领社会审美价值取向的效果,放任感官愉悦,则会对社会治理产生危害。如 左传

13、文公七年云:“无礼不乐。”9(P 4 5 4)荀子提出音乐要“一之于礼义”方可称作“礼乐”,“乐”合于“礼”是形成美致其用、美善共济的礼乐生态文明的关键。此外,贾氏还强调以“乐”为代称的综合艺术表演要合乎政之“雅正”,如 周礼春官 中述“乐师”官职称:“凡乐,掌其序事,治其乐政。”贾疏云:“凡政谓若正乐悬,舞位及诸戒令,皆是也。”7(P 5 9 9)此疏将“政”视作“乐政”,谓雅乐表演所涉及的音乐、舞蹈、唱颂等一系列过程均要与“礼”相配,不可逾越礼乐政教的框架。“礼乐”析言为“礼乐”,浑言则以“礼”为称,意指“乐”被容纳在“礼”的制度性架构中。“宗伯”是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礼事,“大司乐

14、”等被置于其中,对此,贾公彦疏解道,“大司乐掌教国子六乐六舞等,在此者,以其宗伯主礼,礼乐相将,是故列职于此。”7(P 4 3 9)也就是说,主持礼事和操行乐舞是相须为用的。在对后文“大胥”“典同”“罄师”等职位的疏解中,贾公彦也多番指出“礼亦乐事”“乐亦礼事”,结合具体官职功能强调“礼”与“乐”的并用同功之理。再者,“乐”以其自身的感性特质与效用彰显,始终是“礼乐”互动中的主导因素,由其生成的审美理想是礼乐互动的最高境界即“中和之美”。礼与乐的“中和”讲求的是发自内心真实情感的“乐”与“礼”高度契合,造就一种不偏不倚、内外相合的审美境地。在人格自身、社会生活以及人与天地之间共同的和谐中实现音

15、乐艺术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结合,兼具伦理属性与美学原则,因此“中和”即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贾公彦在疏解中对这一重要的审美追求亦有揭示与发挥。从理论上看,“礼乐”致中和的哲学根底,乃是作为宇宙生成元素“阴”与“阳”的和合相生,动静相成,表现出“礼”与“乐”分属阴阳、相依相融的形态特征,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礼记郊特牲 有云:“乐由阳 来 者 也。礼 由 阴 作 者 也。阴 阳 和 而 万 物得。”8(P 8 2 1)阴阳相合则礼乐相成,万物备焉,贾公彦在阐释中继承并推衍了郑玄等汉儒的注解,抒发“以和为美,化育天地”的审美理想。譬如,其疏有云:云“过则性”者,谓太静为伤性,乐为阳,放制和乐

16、以节之。阳气盈,案 乐记 云“乐盈面反,以反为文”,故乐能损盈。阴气虚,乐记 云“礼减而进,以进为文”,放礼能济虚。云“如是然后阴阳平,情性和”者,谓阴气虚,济之使盈,阳气盈,损之使虚,放云阴阳平,情性和也。云“而能育其类”者,即下文“合天地之化”已下是也。7(P 4 8 0-4 8 1)在对音乐律吕、乐器制作操演的疏解中,贾公彦也奉行了“阴阳礼乐为一”的美学观。周礼 有云:“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度数,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凡和乐亦如之。”郑玄注:“和谓调其故器也。”贾公彦疏云:“上文凡为乐器,是新造者,今更言和乐,明是调故器,知声得否及容多少,当依法度也。”7(P 6 2 2)此意谓乐器造

17、设、调制均要合乎“法度”,不逾礼而行方可称为“和乐”。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故贵其器。”1 0(P 2 0 6)“和乐”一方面表现在乐器形制要以中正为美,在讲求实用性的同时也具有象拟自然、讲求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感,如贾疏云:“云 回其形徵圜也 者,凡钟依凫氏所作,若铃不圜,今此回而微圜,故声淫衍无鸿杀也。云 弇谓中央宽 者,此与侈相对,侈既口总宽,则弇是口总狭,是中央宽也。是厚薄得中也。”7(P 6 2 2)谓乐钟造设要和形而追求相系,这样的疏解在 周礼疏 中多有体现。另一方面,声律理论也要效法遵循宇宙自然之大“礼”,如贾公彦在疏中曾对东汉郑玄的“乐以象天”的象数宇宙观,以及声律的具

18、体方法作出阐扬,继承并发挥了汉代以来的“三分损益法”与源自京房律法的音乐生成原则,并就“黄钟之律为本”“五声以律吕调之,八音与律吕相应”等命题加以推衍,颇具启发性和创新性。这些都是“和”的重要思想表达,即蒋孔阳先生所指出的“最高的音乐美学理想”1 1(P 2 4 7)。也就是说,“中和”从狭义上看专指声和度的关系问题,而从宽泛内涵上应指关于创作与表演、欣赏与效果乃至器具制作、布置上的一系列生活化的美感呈现问题。礼乐中和之道,在美学上即李泽厚所言的“度”的体现,音乐数理之度是“礼乐”形而上之度的重要载体,“度”的实现和对象化乃是“中”与“和”。他说:“这就是我曾讲过的 立美。掌握分寸,恰到好处,

19、出现了 度,即是 立美。”1 2(P 1 1)又说“美是 度的自由运用。”1 3(P 4 2)对礼乐中和之美的追求即是通过日常生活行为的修习与雅化,于“礼”的感性体验中实现“乐”之自由感的无限延伸,在审美与教化并存中彰显人文关怀,最终实现宇宙人生的充盈与和谐。要言之,贾公彦在 周礼疏 中对儒家礼乐美学传统中的性质与关系问题、礼乐中和之道作出了充分的发挥与弘扬,作为官方钦定的科考教材,其中的礼乐美学意蕴对唐代士子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接受产生影响。唐高宗以诏令形式将其二疏作为科考和太学教511第4期丁宸娴:从礼乐互动视角探究贾公彦 周礼疏 中的美学意蕴育的官方教材加以普及推广,周礼疏 被列为中经,是科

20、试标准和答题参照的依据。相关史料上记载,开元七年(7 1 9年)科举有对策问:“夫以礼饰情,情疏则礼略;乐以感通,感至则神和。理内为同,修外为异,同异之用,有昧其功。人俗未融,伫明斯要。”当时的士臣孟石万、刑巨、孙翃、张楚、彭殷贤、苗晋卿等士子均有对答,如孙翃云:“夫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岂惟明尊卑,辨等列,动天地,感鬼神而已哉!岂不繁于钟鼓,谅无征于玉帛。乐自外作,必假器以明仪;礼由中起,故备物以饰容。故孔子曰:安上理人,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去同则异,离之则多伤;相须而成,兼之则双美,一彼一此,何后何先。”3(P 3 0 7 4)又苗晋卿对云:“臣闻乐以理内为同,礼以修外

21、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二者并行,合为一体。揖让而理天下者,礼乐之谓也。适时之要,斯并存焉。”3(P 3 5 7 9-3 5 8 0)可以看到,这些士子多从“为邦”治国等角度对答,关注礼乐之制的重要性、“礼”与“乐”的关系问题、以及“礼”与“乐”如何实现等论题,重视音乐使社会风气醇正的现实效用,重点强调“礼”与“乐”的相须为用,追求中和之美。以诗赋取士的“进士科”亦要通习经疏文本,诸如 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 太常寺观舞圣寿乐 舞干羽两阶等诗赋均鲜明地表现出对礼乐造就美感体验的关注。唐代士子通过科举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和国家教育体系后多秉持礼乐之教宗旨治国理政,经疏的间接影响

22、由此生成。可以说,对礼乐文明之道的复兴与弘扬已经深深镌刻在唐人的审美思想与行为履践中,这与以贾公彦等为代表的初唐经学家在官修义疏中对礼乐之道的庚扬是分不开的。三、周礼疏 论音乐与政治关系问题如前文所述,在礼乐互动关系中,无论是从起源还是重要性上而言,“乐”都以其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以及与艺术发生的紧密关联,占据着更为主导性的境地,“乐”成为教育的核心和宣化德政的重要标举。唐玄宗注 孝经 曾云:“风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 由 君 德。正 之 与 变,因 乐 而 彰,故 莫 善 于乐。”1 4(P 4 2)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传统极为重视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礼记乐记 中认为:“凡音者,生人心

23、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乐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本篇)音乐由心所生,反映情感趋向,故而音乐审美效能的发挥直接关联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审美价值观的论题,贾公彦在疏中也多有阐发。周礼春官大师 有云:“以六律为之音。”郑玄注:“本人之性,莫善于律。”贾公彦疏云:“性,即性宜见于声气,故云 本人之性,莫善于律 也。引之者,证以律为音,本人性所宜之事也。”7(P 6 1 1)在这里,贾氏推衍汉儒之说,认为人之“性”与“声律”相通,故而“声气”反映着“性”的好恶趋向。在儒家美学传统中,音乐的教化作

24、用是通过主体作用产生的,从善之音对人性有勾勒、规劝的深刻作用,基于这种音乐与人性普遍相感、主客双向递生的互动理论,如何协调音乐对德行、政体的教化作用成为重要考量,礼记乐记 称:“乐者,所以象德也。”孔颖达疏云:“谓君作乐以训民,使民法象其德也。”8(P 1 1 0 3)“乐”与“德”通,促使统治者以“乐”察政、审“音”知政并以“乐”化民,刚建立的李唐王朝在回顾历史兴亡的警惕中,对“乐之为观也深矣”的品格注重尤深。譬如,周礼春官乐师:“凡乐,掌其序事,治其乐政。”贾公彦疏云:“云 治其乐政 者,谓治理乐声,使得其正,不淫放也。”7(P 5 9 9)谓治乐须有节制,得其中正之道,贾公彦对声音之道的

25、治化标准遵照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情感抒发要求。周礼大司乐 又云:“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郑玄注:“淫声,若郑卫也。过声,失哀乐之节。凶声,亡国之声,若桑间、濮上。慢声,情慢不恭。”这讲的是以音声之道警醒治国事理,对此贾公彦疏云:经云“建国”,调新封诸侯之国,乐者移风易俗,先当用其正乐以化民,故禁此四者也。云“淫声,若郑卫也”者,乐记 文。郑则 缅衣 之诗说妇人者九篇。卫则三卫之诗,云“期我乎乘中”之类是也。云“过声,失哀乐之节”者,若 玉藻 云:“御膏几声之上下。”上下,谓哀乐,瞽人歌诗以来乐之哀乐,使得哀乐之节。若失哀乐之节,则不可也。云“凶声,亡国之声,若桑向濮

26、上”者,亦 乐记 文。郑彼注云:“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又引 史记,昔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沉于濮水。卫灵公朝晋,过焉,夜阳,使师湘写之。至晋,晋侯燕之,澜晋平公曰:“寡人闻新声,为公鼓之。”遂使师涓鼓之,置侯使师旷坐而听之,抚而止之日:“昔纣使师延作磨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沉于濮水。”此淫声,非新声,是其义也。云“慢声,情慢不恭”者,谓若 乐记 子夏对魏文侯 云:“齐 音 敏 僻 骄 志。”即 是 情 慢 不 恭者也。7(P 5 9 4-5 9 5)611皖西学院学报第3 9卷在这里,贾氏阐发 周礼 原文及郑玄经注,首先强调了“乐”在邦国新立中移风易俗、安德

27、化民的功用,并在申述“哀乐之节”不可失的同时,引经据典陈述“亡国之音”如何危害政治,虽多是对郑玄之说的阐扬补充,但对于归结当时历史语境下政治与音乐的关系,以及礼乐文明的建设需求而言,仍具有一定的规劝、宣化以及现实指导意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载永徽三年唐高宗“昨登楼,欲以观人情及风俗奢俭,非为声乐。帝王所为,岂宜容易”1 5(P 6 2 7 8)。唐高宗曾登临安福门观看百戏演出,然而他发现自己此举竟引起了城内百姓对于娱乐的高度热情,以致有悖于声乐中正之道,随即做出深刻反思,悔过自己举措的不妥,并由此喟叹身为帝王的不易。唐代中兴名臣裴度也在 箫韶九成赋 中抒发了他对以“乐”察政的关注:“布和以调其性

28、,宣乐以察其俗,将君子以审乐,故先王以省风。致同和于天地,谅难终究其始。惟乐之广,于向不有。”3(P 6 3 7 1)统治集团的这些见解与思考与经疏中所强调的声乐之道是一致的。在古代音乐美学传统中,“乐教”作为囊括诗、乐、舞等门类的综合美育途径,凝聚着礼乐文明以来的伦理美学结晶,其以感染、鼓舞的形式协调着个体性情与社会理想,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宗白华先生在谈及中西哲学的比较时,认为“音乐性”乃中国哲学的根本与象征,他说:“中国 本之性情,稽之度数 之音乐为哲学象征。乐德的世界,音乐的真理!乐者所以象德也。中国的世界是 性德之世界,非度量 之世界。表显性德者为乐,非数学。中国生命哲学之真理惟以

29、乐示之!”1 6(P 5 8 7-5 8 9)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篇)将“乐”之成作为最人格健全的最终旨归,是性情生发、人格境界落成的必然要求。礼记乐记 亦云:“唯君子为能知乐”8(P 1 0 8 1),这种高度发达的“乐感”文化使得中国古代自古以来重视乐教传统,通过审美的方式与礼教相互配合渗透,共同致力于培育雅化的君子人格,贾公彦对此也有相关论述。首先,“乐教”的审美基础在于“乐”能使人乃至万物相“感”,贾疏有云:云“每奏有所感,致和以来之”者,总释地祗与动之神物,虽有迟疾,皆由以乐和感之。又云:“上文云中礼和乐,是礼乐教世法,故此经以礼乐并行以教,使之得所,万物感

30、化,则能合天地之化,调能生非类也。又能生其种,故云百物之产。又以礼乐事鬼神,则 尚书 云“祖考来格”之等是也。云“以谐万民”者,则 尚书 云“庶尹允谐”是也。云“以致百物”者,则 尚书云“百兽率舞”之等是也。7(P 4 8 1)“祖考来格”“庶尹允谐”出自 尚书虞书益稷,云:“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 7(P 1 7 2)此谓百官听到舜帝所作的 箫韶 之乐后,与节拍相互配合,翩然作舞,描绘了美妙乐章感通自然生灵,人与天地相通而浑然一体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代集体性、神圣性的雅乐活动场面,乃至成为一种基本的礼乐文化模式。这里贾公彦引古籍中典故指出“礼乐教世法”具有使

31、万物感化,沟通自然、参赞鬼神的功效,追溯周代构建的以“乐”为中介的理想人文环境,对“乐感”传达机制和效果的强调在贾氏疏解中得到进一步阐扬。再者,推崇“古音”“清调”“雅音”是“乐教”中的重要面向,其强调以“雅”为正,发扬温润平和的音乐审美崇尚,如荀子谓“先王制立方之乐”即是“制雅、颂之声以导之”,多番强调“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见 荀子乐论 篇)。唐代初年的历史境域也面临着关于雅乐和俗乐争风的严峻问题,新兴的胡乐、夷狄之乐以其轻松活泼、情感奔放的特点逐步占据唐代音乐审美的上风,对雅乐多有冲击,即便太宗、高宗对此多有调和、抑制之措,但收效甚微,从而引起了朝臣的广泛探讨。从美学角度看,这实际上是如

32、何维护儒家正统礼乐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发挥“乐”的多重社会功效问题。贾公彦作为当时著名的“三礼”大家和正统的儒家学者,必然对周代昌盛典雅、庄重的礼乐之况抱有极大的恢复信念,秉持的应是一种力求复古的文化心态。因此,他在疏中也更为强调礼乐审美中的华夷之别,以求维护在音乐风尚变迁下的周代“雅乐”之制与儒家温柔敦厚的“乐教”传统。如其疏云:“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 者,按 白虎通 云 王者制夷狄乐,不制夷狄礼 者,所以拘中国。不制礼,恐夷人不能随中国礼故也。四夷之乐谁为舞,使中国之人也。”7(P 6 3 3)又疏 周礼 中“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句云:“旄人教夷乐而不掌,鞮鞻氏掌四夷之乐而不教。

33、”7(P 4 4 2)中国古代素有“华夷之辨”即“碍之以礼乐”方可称作“中国”(见杨雄 法言问道 篇)此处的“乐”指的是儒家以“雅乐”为主导的有德之音,贾公彦在此引 白虎通 强调“制礼作乐”在华夷之辨中的关键性,这实际上是对华夏礼乐文化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和强调,暗含一种增强政治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恢复礼乐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审美期待。贾公彦的这些疏解,符合其711第4期丁宸娴:从礼乐互动视角探究贾公彦 周礼疏 中的美学意蕴站在传统儒学家的文化立场,在面临夷狄之乐动摇儒家“雅乐”地位,以及魏晋以来佛道思想对儒家音乐美学的渗入时,对儒家音乐美学价值尺度和美育传统的再次彰显与阐扬,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四、结

34、语概言之,周礼疏 并非客观意义上的美学理论著作,贾公彦在其疏中也并未捻出像同时期孔颖达在 礼记正义 等经疏中所概括出的“礼乐兼有,所以为美”“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等那样高度凝练与理论化的美学命题,这也是贾公彦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研究中缺乏关注的重要原因。然经细致的文本耙梳可知,作为儒家文化的宣扬者与教育家、李唐新王朝的制度设计者之一,贾公彦在阐释中亦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发挥与补充,并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并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表现出了鲜明的古为今用的诠解心态,具有推陈出新的时代意义。这些论述有助于复兴昌盛的周代礼乐之制,

35、维护儒家正统礼乐观念,发扬“乐教”传统,彰显唐王朝的礼乐盛况。周礼疏 中审美性诠释在初唐以礼乐精神立国的历史语境中与孔氏“五经”一同构成儒家秩序性审美话语建构、承传的重要学术载体,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影响深刻,因此其美学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其中仍有诸多空间有待进一步整理发掘。注释:学界对于贾公彦及其疏的研究主要围绕文献学、语言学、阐释学等方向展开,囿于学科视野及贾疏自身的繁琐芜杂,贾公彦经学阐释中的精神内涵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周礼疏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缺乏对其中审美性问题的系统性考察,这为本文的展开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空间,对该问题的管窥有助于发掘和重估唐代经疏

36、文本的美学价值和地位,探究儒家美学在唐代的承传演变情况,填补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详见 周礼注疏 卷2 3 乐师 篇。如吕炅作 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礼圣来群参,观光在此时。闻歌音乍远,合乐和还迟。”;徐元鼎作 太常寺观舞圣寿乐:“舞字传新庆,人文迈旧章。冲融和气洽,悠远圣功长。”;石倚作 舞干羽两阶:“干羽能柔远,前阶舞正陈。欲称文德盛,先表乐声听。”如白居易撰 沿革礼乐 采诗以补察时政 以礼乐 复乐古器古曲 等策文呈于朝廷,以求发挥礼乐教化之旨。此外,唐代文人群体偏好蕴藉平和的清音也反映了对儒家礼乐中正之道的审美追求。参考文献:1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37、.2 刘昫.旧唐书:第4册M.陈焕良,文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3 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4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刘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1 7.5 杨学东.贾公彦 周礼疏 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1 5.6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4.7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8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9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1 0 李学勤

38、.十三经注疏春秋榖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1 1 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7.1 2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已卯五说M.上海:三联书店,2 0 0 3.1 3 李 泽 厚.实 用 理 性 与 乐 感 文 化 M.上 海:三 联 书店,2 0 0 5.1 4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1 5 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1 6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1 7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39、9 9.811皖西学院学报第3 9卷E x p l o r i n g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J i a G o n g y a n s Z h o u l i S h u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R i t e s a n d M u s i cD I N G C h e n x i a n(S c h o o l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A n

40、 h u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W u h u 2 4 1 0 0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r i t e s a n d m u s i c”r e f e r s t o t h e h u m a n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t w o 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u r a l f o r m s o f“r i t e s”a

41、 n d“m u s i c”,w h i c h a r e i n t e r r e l a t e d,c o e x i s t i n g,a n d m u t u a l l y b e n e f i c i a l.I t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 t h e Z h o u D y n a s t y s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o f r i t e s a n d m u s i c,w i t h t h e o r d e r o f n e u t r a l i t y a s i t s i n t e

42、r n a l s p i r i t,a n d g r a d u a l l y e v o l v e d i n t o a n 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 s y s t e m,t h i n k i n g f o r m,a n d m e a n i n g e x p r e s s i o n d o m i n a t e d b y C o n f u c i a n a e s t h e t i c s.F r o m t h i s 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i s s t u d y e x p l o

43、r e s o n e o f t h e“N i n e C l a s s i c s”o f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Z h o u l i S h u,w h i c h h a s l o n g b e e n h i d d e n b y t h e n a m e o f 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h i g h l i g h t i n g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a e s t h e t i c t h i n k i n g d e m o n s t r a t e

44、d b y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s c h o l a r J i a G o n g y a n i n h i s b o o k s t h a t i n t e r p r e t t h e m e a n i n g o f t h e c l a s s i c s.I t Z h o u l i S h u w a s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s p e c i f i c 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c o n t e x t o f e s t a b l

45、i s h i n g t h e c o u n t r y t h r o u g h r i t u a l a n d m u s i c i n t h e e a r l y T a n g D y n a s t y.I t m a i n l y i n h e r i t s a n d s u p p l e m e n t s t h e t h e m e s o f“r i t u a l”a n d“m u s i c”i n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a l a e s t h e t i c s,a s w e l l a s“t

46、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r i t u a l a n d m u s i c”.I n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r u l e s a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s,r i t u a l v e s s e l s,e t c.,i t e x t e n d s t h e b e a u t y o f“h a r m o n y i n r i t u a l a n d m u s i c”,a n d a l s o e x p l o r e s t h e r e l

47、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m u s i c a n d p o l i t i c s.I t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c o m p o n e n t o f C o n f u c i a n 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 r i t u a l a n d m u s i c a e s t h e t i c s,s e r v i n g a s a t e x t b o o k f o r o f f i c i a l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48、 o n s.I t h a d a p r o f o u n d i m p a c t o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r i t u a l a n d m u s i c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l a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d i t s a e s t h e t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c a n n o t b e i g n o r e d.K e y w o r d s:J i

49、 a G o n g y a n;Z h o u l i S h u;r i t e s a n d m u s i c;a e s t h e t i c i m p l i c a t i o n s(上接第9 5页)R e s e a r c h o n G r a s s l a n d G r a z i n g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M o d e l D r i v e n b y S e a s o n a l D a t a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YU B o1,D I N G H o n g m e i2(1.A n h u i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o f D e f e n s e T e c h n o l o g y,L u a n 2 3 7 0 1 1,C h i n a;2.H e f e i N o r m a l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