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部落专题活动礼仪文化(阅读材料)一、“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其次,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礼是这一切的根本。再次,礼还是“法度之通名”,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
2、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二、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发展史大致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
3、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八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啦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礼仪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啦早期礼仪的萌芽。(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
4、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4)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
5、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6、”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6)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大清会典)。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
7、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
8、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四.礼仪的分类(一)夫妇之礼礼记说:“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古代士娶妻,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仪节,称为“六礼”。“六礼”,一直延续到唐。到了宋代,“六礼”被简化为纳采、纳币(相当于古礼中的纳吉)、亲迎等三种仪节,并相沿到清代。 (二)成人礼礼记中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成人礼包括冠礼和笄礼,大约在春秋时期正式作为一种仪式。冠礼是中国古代成年男子年满二十岁时举行的象征独立与成熟的仪式,与冠礼相对,笄礼是古代女子十五岁时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
9、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汉族成人礼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到明代。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风气的改变,成人礼日益变得无足轻重,名不副实。到了清代,满族统治者一纸令下,终结了汉族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至后人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下面举周、宋两朝冠礼为例。1周代士冠礼的概况仪礼士冠礼篇详细记载了周代士冠礼的仪节。古代,“四民世事,士之子恒为士也。”(齐语)。士冠礼是士之子年二十行冠礼的礼仪,也是“士身年二十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讲究“天子之元子犹士,天下无生而贵者”,所以天子之子虽早冠,亦用士礼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2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
10、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三)拜师之礼“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子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子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通典卷七开元礼
11、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皇太子服青衿,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现仿制古代拜师礼仪程设计以下程式还原古代拜师礼:拜师礼开始,赞者就位,长者入席,长者在古代指的是学子家族中的长辈,一般由长者代表学子向老师呈送礼物。一位赞者带托盘束修六礼紧随其后。长者向孔子像行揖礼,然后入座于孔子像左侧。随后学子向孔子像行礼后分立两侧,
12、雁翅排开。师者最后入席,随行一位赞者托盘摆放的是师者的回礼。其中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入席完毕后,长者向师者送上六礼束脩。学子对儒门先师行大礼,一拜曰:华夏文明得谋天地;再拜曰先圣师道功过古今;三拜曰:格物致知修齐致和。师者回礼,回礼有龙眼干(意为开窍生智)、芹菜(意为意为勤劳)和葱(意为聪明)这三样。随后,是学子向师者行大礼。一拜曰:师道尊崇立人立德;再拜曰:传道受业教化解惑;三拜曰:感念师恩天地为鉴;敬茶,学子聆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子应:“弟子谨遵教诲”,礼成。六礼束脩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
13、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意为勤奋好学)、莲子(莲子心苦,意为苦心教导)、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腊肉(意为感谢师恩)。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之老师的尊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入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得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四)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
14、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五)万福万福:即为多福之意,因此被人们更多的用于祝颂之词。与现在见面问好异曲同工。如诗经小雅蓼萧:“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又诗经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1、 先秦、秦、汉、唐的万福礼 万福礼,就是人们行礼时口道万福,便是万福礼。不特指行礼动作。而万福礼与深衣一样,最早都是不分男女,男女通用。因此在先秦、秦、汉、唐时代,我们可以想象人们是用所处时代的礼节来交流问好,口道万福祝之。因此这个时期用万福礼来指代某个礼节是不合适的,也会造成大家在用礼时候的混淆。如:吴越春
15、秋勾践入臣外传:“大王延寿万岁觞酒既升,永受万福。”唐韩愈昌黎集卷十八与盂尚书书:“未审入秋来眠食何似,伏惟万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 2、 宋、明的万福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同后来深衣分为曲裾、直裾样式男女各有所好一样,万福在宋代开始成为女子行礼时特有的用词,故而妇女与人相见时所行的礼节也称之为“万福”。万福礼自此在宋、明开始成为女子礼节的代称。如水浒传第三四回:“那妇人拭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潇湘雨一折:“正旦做见科云:叔叔万福!” 3、 清代万福礼 关于清代的女子礼节,这一时期的女子行礼也是有口道万福、请安、
16、吉祥之类的祝颂,因此清代的万福礼也有很多种类,有取自中原的,也有满族本身的礼节。其中一种是正身起直立,右手扣左手,至于左腰前,微屈膝,微俯首,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总之,万福礼是女子日常礼节的集合代称。在女子行礼丰富多样的前提下,用万福礼来指代某个特定动作很容易让大家混。当然,大家用时代来区分不同的万福礼亦无不可。(六)迎宾之礼以唐廷的迎宾礼仪为例:中国古代迎宾之礼起源于三代(夏、商、周)时期的朝聘制度。唐有天下,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外邦慕化,宾客往来不绝于途。唐朝将有贡使关系的国家分成五个等级,不同等级国家的使节有不同的待遇。使节初至,先由典客署“辩其等位,以宾待之。” “凡
17、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确定不同的接待礼节。如对使节的食物供应有不同的名目,还供应程粮。除了饮食之外,还对外国使节日常起居所用什物、患病、死亡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强大的国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最高,对外来文化、艺术毫无恐惧感,采取了开放的政策,向外大力宣传和输出唐文化,影响亚非乃至世界各国文化。(七)揖礼“揖礼”属于相见礼,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
18、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1、周揖礼,盛行于周期至汉朝期间。周揖礼可分为天揖、 时揖、 土揖三种。周揖礼行礼手态: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此礼节文官武将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于文官。 2、叉手揖礼叉手揖礼是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
19、为叉手法也。” 3、抱拳揖礼抱拳揖礼源于古代军礼,汉书周勃传: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抱拳揖礼是古代军中主要应用礼节,可拿着东西施礼,抱拳手态简单,舒适自然。是一种常用而相对较轻易的礼仪,在古代军队广为流行,随军队作战而转移因而也传到民间。 (八)礼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
20、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
21、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九)射礼射礼,被称为“立德正己”之礼,以射箭比赛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周代被定为五礼中嘉礼。儒家射礼分为大射、乡射、燕射和宾射四种,皆是逐步诱导射手学习礼乐、使心志与形体都合于“德”的教化过程,为“六艺”之一。(十)饮酒之礼早在西周时代,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
22、仪,它就成了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的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时、序、效和令。所谓“时”,指的是对饮酒时间严格掌握,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以及喜庆典礼这种场合下才能喝酒,其他的时间喝酒是违反礼仪的。“序”,指在饮酒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先天、地、鬼、神,然后长、幼、尊、卑这个顺序,不能违背顺序,要是违反顺序也会被视为违礼。“效”,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在喝酒的时候不可狂饮暴饮,要有一定的原则,适可而止,一般都是三爵就要停止,超过这个限度就被看作是违礼。“令”,指的是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的安排,不能随心所欲,胡作非为,不服从的人也被看作是违礼。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
23、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五、传统礼仪的现实意义1、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教育部起草小组系统梳理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反复论证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
24、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转自新华网)2、“恭而有礼”指的是恭敬而又有礼节,是修身过程中对“礼”的要求。礼记儒行云:“言必先信,行必中正。”亦即在言辞方面,“言必行,行必果”,同时要谨言慎行,在恰当的场合说恰当的话语。在行为举止方面,要处处合乎礼仪规范,庄重、谨慎而从容。古人云“诚于内,而形于外”,言行、举止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因而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不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品德,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规范。3、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周易系辞上4、礼义之始也,在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25、。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演员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6、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礼仪文化(导学案)请阅读以上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一、 “礼”的概念是什么?二、“礼”是怎么产生的?三、“礼”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四、传统礼仪包括哪些?你还能补充一些你了解的传统礼仪吗?请选择一、二种你感兴趣或是对现实有意义的礼仪表演出来。五、从资料的第五部分所举材料来看,你从中可以总结出传统礼仪具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初中阶段所学古诗文和日常积累的传统文化知识,你还能举出哪些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六、学习了“礼仪文化”的相关知识,加之平常的传统文化学习,请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去做一个有“礼”的人?9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