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覆土厚度对巨菌草出苗率、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何鸿源1,赵梦莹1,杨文翠2,谢红春2,张立喜3(1.云南省饲草饲料工作站,云南 昆明 650224;2.砚山县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站,云南 砚山 663100;3.文山州畜牧站,云南 文山 663099)通信作者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覆土厚度(覆土厚度分别为 2 cm、5 cm、10 cm)对云南地区巨菌草出苗率、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 7 d、22 d 后,覆土厚度 2 cm、5cm 出苗率显著高于覆土厚度 10 cm(P0.05);覆土厚度 5 cm、10 cm 的株高显著高于覆土厚度 2 cm(P0.05);覆土厚度 5
2、 cm 的鲜草产量(56.51 t/hm2)显著高于覆土厚度 2 cm、10 cm(P0.05);巨菌草干物质(DM)含量 17.0%、粗蛋白质(CP)含量 11.9%、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 64.6%、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 39.0%、粗纤维(CF)含量 35.7%、淀粉含量 0.5%,相对饲喂价值(RFV)为 84.29。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出苗率、鲜草产量、营养成分和 RFV 等,巨菌草在云南省种植的最适覆土厚度为 5 cm。关键词:巨菌草;覆土厚度;出苗率;生产性能;营养价值中图分类号:S81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1341(2023)04-00
3、04-03 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产于非洲,由林占熺引进中国,在食用菌栽培1、生态环境治理2、生物质燃料3、饲草饲料4等方面都应用广泛。在实际生产中,巨菌草类植物一般进行无性繁殖,且以扦插和平埋等方式为主,每段种茎一般以 13 个种芽为主,进行平埋时,一般覆土厚度宜浅不宜深2,5-8。研究表明,巨菌草在沙地和盐碱地中,适宜的覆土厚度为 26 cm,且随着覆土厚度增加,出苗率出现显著降低的趋势,在 24 cm 以上时基本不出苗9。在温室环境下对巨菌草进行育苗,当覆土深度为3 cm 时,出苗率最高为84%5。通过研究不同覆土厚度对巨菌草出苗率、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4、找出巨菌草在云南省种植的最佳覆土厚度,为巨菌草在云南省的种植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文山州砚山县蚌峨乡,年均气温17.5,积温 5 200,无霜期年平均 312 d,年平均降水量 1 190 mm,蒸发量 1 85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 81%。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1.2.1 试验材料巨菌草由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挑选 6 个月以上生长期的巨菌草,选择腋芽饱满、无损伤、无病虫害的成熟植株的茎秆作为草种。试验材料于 2022 年 7 月 31 日种植,在种植前一天,用切割工具按 2 芽/节切断作 1 节种茎,将种茎用编织袋装好后,完全浸泡在
5、 0.1%的尿素水溶液中,12 h 后取出,放置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晒,从中挑选 2 芽/节都催芽成功的草种作为种茎。1.2.2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 3 个覆土厚度处理(2 cm、5 cm、10 cm),每个处理 3 个小区。每个小区种植 50 节种茎,每节种茎 2 个饱满腋芽,共 9 个试验小区,每个试验小区面积 17.28 m2(长 5.4 m宽3.2 m),小区间隔 1 m。种植方法采用平埋,按行距80 cm(每小区 5 行)、株距 60 cm(每行 10 节)将种茎芽埋入挖好的种植沟中,按设置的厚度覆土压实,在种植 7 d、14 d、22 d 后开始观测出苗及苗期生长情况。于
6、2022 年 11 月 1 日进行刈割测产,测定巨菌草的株高、分蘖数、鲜草产量,并取样检测巨菌草营养成分。1.3 测定指标1.3.1 生产性能测定出苗率、株高、分蘖数、鲜草产量的测定参照草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禾本科牧草(N/Y 23222013)执行。1.3.2 营养成分测定每个覆土厚度中,随机选取 23 株完整植株,剪成 12 cm 混合后烘干,将样品邮寄到唐山科博兰谷饲料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分别用GB/T 64352014、GB/T 64321994、GB/T 20194 2018 测定水分、粗蛋白质(CP)、淀粉 Starch,采用GB/T 208062006、NY/T 14
7、592007、GB/T 64342006 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纤维(CF)。相对饲喂价值(RFV)通过NDF、ADF 的含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RFV=(88.9-0.779 ADF)(120/NDF)/1.2910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试验所得数据经 Excel 整理后,用 SPSS 22.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 Duncan 氏4云南畜牧兽医(2023 年第 4 期)方法多重比较,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覆土厚度对巨菌草出苗率的影响由表 1 可知,播种 7 d、22 d 后,覆土厚度 2 cm、5
8、 cm 出苗率显著高于覆土厚度 10 cm(P0.05),播种 14 d 后,覆土厚度 5 cm 出苗率显著高于覆土厚度 2 cm、10 cm(P0.05)。表 1 不同覆土厚度对巨菌草出苗率的影响单位:%处理播后 7 d播后 14 d播后 22 d覆土厚度 2 cm27.002.65a51.673.51b80.672.08a覆土厚度 5 cm26.332.52a67.674.51a81.672.31a覆土厚度 10 cm13.672.52b54.333.06b69.003.00b 注:同列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2.2 不同覆土厚度对巨菌草生产性能的影响由表 2
9、可知,覆土厚度 5 cm 和 10 cm 的株高差异不显著(P0.05),且都显著高于覆土厚度 2 cm的株高(P 0.05)。覆土厚度 5 cm 的鲜草产量(56.51 t/hm2)显著高于覆土厚度 2 cm、10 cm(P0.05)。表 2 不同覆土厚度对巨菌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处理株高/cm分蘖数/个鲜草产量/(t/hm2)覆土厚度 2 cm174.6323.44b8.833.1143.000.91b覆土厚度 5 cm194.3018.49a7.702.4156.511.11a覆土厚度 10 cm188.4022.16a8.733.5140.901.64b2.3 不同覆土厚度对巨菌草营养成
10、分及饲喂价值的影响由表 3 可知,各覆土厚度间营养成分及 RFV 差异不 明 显。巨 菌 草 DM 含 量 17.0%、CP 含 量11.9%、NDF 含量 64.6%、ADF 含量 39.0%、CF 含量 35.7%、淀粉含量 0.5%,RFV 为 84.29。表 3 不同覆土厚度对巨菌草营养成分及饲喂价值的影响(绝干基础)处理DM/%CP/%NDF/%ADF/%CF/%淀粉/%RFV覆土厚度 2 cm17.211.963.538.535.30.886.30覆土厚度 5 cm17.211.765.039.335.70.383.41覆土厚度 10 cm16.612.265.239.336.00
11、.583.16均值17.011.964.639.035.70.584.293 讨论本研究中,覆土厚度2 cm、5 cm 播后7 d 和22 d的出苗率显著高于覆土厚度 10 cm,播后 22 d 覆土厚度 2 cm、5 cm 的出苗率为 80.67%、81.67%,较覆土厚度 10 cm 出苗率高了 11.67%、12.67%,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从出苗率来看巨菌草最佳覆土厚度为 25 cm。这与李亚杰等9推荐的巨菌草最佳覆沙厚度为 26 cm,刘彦华11研究巨菌草最佳埋芽深度为 35 cm,白茹梦5认为巨菌草最佳育苗时埋土深度为 35 cm 结果相似。同时,通过对不同覆土厚度处理的株高、分
12、蘖数和鲜草产量等指标的测定,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株高、鲜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覆土厚度 5 cm 时,株高最高为 194.3 cm、鲜草产量最高为 56.51 t/hm2。虽然覆土厚度 5 cm 的分蘖数只有 7.7 个,但是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巨菌草后期长势看,在覆土厚度 5 cm 时,可以获得较高的生长优势和鲜草产量。云南省种植的巨菌草在生长 93 d 后,其平均株高 185.78 cm,DM 含量 17.0%,CP 含量 11.9%,NDF 含 量 64.6%,ADF 含 量 39.0%,CF 含 量35.7%。其 CP 含量较其他地方种植 90 d 后的巨菌草(CP 含量为 9.19%
13、)高,与 NDF 含量 64.85%、ADF 含量 38.92%、CF 含量 33.27%相似12。与川中丘 陵 地 区 150 200 cm 巨 菌 草 蛋 白 质 含 量9.59%、NDF 含量 53.61%、ADF 含量 35.48%、CF含量 43.62%有一定差异4。此试验条件下,巨菌草 CP 含量为 11.9%,较同一生育期或同一高度的巨菌草偏高,可能与巨菌草种植时间较晚(2022 年7月 31 日),巨菌草在 810 月的生长速度缓慢13,巨菌草叶片所占比例高以及采样时留茬高度过高(留茬高度 10cm,约有 2 3 节)等因素有关14-16。相对饲用价值(RFV)是评价饲草质量的
14、重要指标,是 ADF 和 NDF 的综合反映,可简单预测动物采食量和饲草能量价值,RFV 越大,该饲料的营养价值越高,当 RFV 大于 150 为特优级牧草17。巨菌草平均相对饲喂价值只有 84.29,等级为 4 级,其营养价值一般。本试验中,不同覆土厚度对巨菌草营养成分及饲喂价值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不考虑人为干扰因素下,在自然条件下巨菌草营养成分主要受到生长时间12和生长高度4,18的影响,且 CP 随着生长高度(生长时间)的增加而下降,NDF、ADF、CF 等指标随着生长高度(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 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若只考虑出苗率,巨菌草在云南省最佳覆土厚度为 25 cm。若综合考虑
15、出苗率、鲜草产量、营养成分和 RFV 等因素,巨菌草在云南5云南畜牧兽医(2023 年第 4 期)省种植的最适覆土厚度为 5 cm。参考文献:1 刘艳玲,刘朋虎,李晶,等.不同栽培原料对灵芝生长及其子实体营养品质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22,37(05):609-616.2 刘凤山,林辉,林兴生,等.巨菌草对生态脆弱区治理与修复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07):111-113.3 林兴生,林占熺,林冬梅,等.菌草作为生物质燃料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33(01):82-86.4 陈冬梅,陈耀,张龙,等.川中丘陵地区不同生长高度巨菌草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J.动
16、物营养学报,2021,33(09):5313-5323.5 白茹梦.巨菌草日光温室种植技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21.6 林兴生.菌草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7 罗富成,余长林,袁德文.象草无性繁殖技术J.中国草地,1996(06):72.8 袁福锦,周自玮,许艳芬,等.栽种对象草生产性能的作用J.草业科学,2008(02):73-76.9 李亚杰,林占熺,安妮,等.荒漠地区巨菌草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2021(03):61-63.10 何鸿源,李清,毛华明,等.黑麦、青稞的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5):
17、156-159.11 刘彦华.巨菌草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21.12 陈碧成,林洁荣,罗宗志,等.巨菌草不同生长时间的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测定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01):101-103.13 张进国,雷荷仙,黎纪凤,等.3 个牧草品种在铜仁市不同海拔区的生长表现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04):86-89.14李有涵,谢昭良,解新明.5 个象草品种的构件生物量特征及分配动态J.草业学报,2011,20(05):11-18.15 许能祥,董臣飞,张文洁,等.C4牧草饲用成分在植株中的分布规律及其适宜刈割高度J.中国草地学报,2021,43(0
18、1):34-42.16陈小凤,李杨瑞,叶燕萍.3 种禾本科牧草饲用品质的季节动态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03):1173-1177.17 陈艳,王之盛,张晓明,等.常用粗饲料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分析J.草业学报,2015,24(05):117-125.18 王明涛,方江平,普穷,等.菌草绿洲 1 号繁殖特征及营养成分初探 J.高原农业,2020,4(04):375-379.收稿日期:2023-02-10河北省邢台市及周边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情况调查及 S1 基因序列分析高明艳1,要甜甜2,葛生虎2(1.青海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 733006;2.河北铭诸生物科技有限
19、公司,河北 邢台 054000)摘要:为初步调查河北省邢台市及周边地区猪流行性腹泻(PED)分子流行病学情况,试验于2022 年 1 月12 月从河北省邢台市及周边县(市、区)采集疑似感染 PED 猪肠道病料或新鲜粪便共 206 份,采用荧光定量 PCR 技术检测样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率;同时采用 RT-PCR法扩增部分 PEDV 阳性病料 S1 基因序列,根据 S1 基因序列特征分析毒株基因型和变异情况。结果显示:共 47 份样品为 PEDV 核酸阳性,平均阳性率为 22.82%,其中腹泻仔猪、育肥猪和母猪样品PEDV 检出率分别为 27.05%、15.15%和 20.83%;
20、采用 RT-PCR 法共扩增 6 份 PEDV 阳性样品 S1基因部分序列,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 5 个毒株属于 PEDV 变异株,1 个毒株属于 PEDV 经典株。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邢台市及周边地区 PED 流行情况较严重,且同时流行 PEDV 经典株和变异株,但 PEDV 变异株为优势基因型。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邢台市;S1 基因中图分类号:S852.65+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1341(2023)04-0006-0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属于 冠状病毒属重要成员,为有囊膜、单股正链 RNA 病毒。不同发育阶段猪群对PEDV 均易感,但该病原感染仔猪可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呕吐、脱水、水样腹泻和体重下降等,严重时导致死亡1。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由 PEDV 感染所引起,该病首次报道于英国(1971 年),我国于 1984 年首次报道该病。2004 年以前,PEDV 对猪群致病性较低,该病原的流行未引起养猪行业的关注。2010 年国内暴发 PEDV6云南畜牧兽医(2023 年第 4 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