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古代诗歌五首编写:秦立河 修改杨晓丽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古代古体诗、格律诗、词、曲的差别及五位作者的生活时代和基本情况。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歌3、能够说出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4、能够从一个角度说出诗歌的妙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总体把握五首诗,识记诗歌的常识、作者情况。2、背诵前两首并理解思想感情,能够从一个方面进行赏析。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观沧海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
2、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碣石澹澹 竦峙 萧瑟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小组讨论,全班交
3、流)四、精读课文,研讨探究:研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问题:诗中描绘了哪些美丽壮观的景象?请一一列出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人的经历来谈。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为什么?除本文之外,还有哪些表现作者志向抱负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个积累,越多越好,积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处、朝代等。五、课堂小结。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次
4、北固山下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三、细读课文,思考品味。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
5、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钱塘湖是西湖的
6、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三、细读课文,研读探究。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反复朗读,朗读时注意节奏准确,讲究抑扬顿挫,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平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立体的、有声的、有情的,
7、有个人感受的丰富画面。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五、课堂小结。归纳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先发表看法,教师补充强调。掌握节奏从而理解作品,细致地去揣摩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应反复吟咏,熟读成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天长日久,功到自然成。六、布置作业:熟练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
8、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二、西江月教案设计: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问题组: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探究这首词的意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
9、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2、精读赏析:(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
10、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3、教师小结: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三、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1、导入新课: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
11、绘场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精读赏析: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拓展延伸:1、开展背诵比赛,鼓励一节课背得多,背得熟,背得好的同学2、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散文。3、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五、课堂总结。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六、布置作业。布置古诗词背诵的任务,首先定期检查完成语文书后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要求,再分作家广泛地背诵他们的经典之作。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名家名句默写比赛。6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