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危害的客观评价及其有效防治措施 冷和平1,2,温育铭1,曾俊霞3,钟超武1(1珠海市那洲猪场,广东珠海 519085;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3珠海市安富来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公司,广东珠海 519080)摘要:虽然近年我国猪瘟病例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的实际危害,可能并不如很多业内人士所认为那么严重。由于临床大量误诊,人为夸大了其危害的严重性。我国猪瘟蔓延的原因,不会是疫苗的质量问题,更不可能是病毒的基因变异,根本上还是生产操作的问题:注射操作不到位,乳前免疫的不恰当使用,小猪初免时间过早,不重视对免疫抗体进行监测,使猪群缺乏对猪
2、瘟应有的免疫力。生产上,只要抓好免疫注射,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保证猪只达到一定的抗体滴度和群体达到一定的抗体合格率,虽然仍有可能因带毒猪的存在而出现猪瘟散发病例,但绝对不用担心猪瘟的大规模流行。关键词:猪瘟 乳前免疫 综合防治 免疫程序 近几年来,猪瘟已经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一个话题。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以“猪瘟”为主题进行检索:2000 年,我国各类学术期刊、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共刊载猪瘟有关文章 293 篇,猪瘟病例报告约 40 例;2003 年,分别是 468篇和约 65 例;而到 2008 年,文章总数已经爆增至 819 篇,病便报告总数超过 110 例。2007
3、年,中国兽药监察所对我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调查1发现:我国猪瘟野毒平均带毒率高达 11.58%(3%-30%);15 个省、市、区 39 个规模猪场 26418 头种公母猪中,猪瘟带毒 3215 头,带毒率 12.17%(5%-30.76%)。以致有学者2认为:猪瘟至今仍是我国发病最多、危害最大、流行最广的传染病。因病死亡猪总数中,1/3 是由猪瘟引起。我国周泰冲、袁庆志等于 1956 年研制成功的中国 C 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迄今国际公认最理想的猪瘟疫苗,不但对控制我国猪瘟流行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对全球猪瘟的预防和控制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最早研制出国际最成功疫苗的国家,在经过五十多
4、年后,有的国家已经依靠这种疫苗消灭了猪瘟的情况下,猪瘟却一直蔓延不断,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现象,令人深思。1 关于对我国猪瘟流行现状的客观评价 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的实际危害,可能并不如很多业内人士所认为的那么严重。由于临床经常可观察到(特别是猪场爆发某种疫病时)猪瘟症状和病变,加上实验室诊断大量假阳性的存在,很容易使我们把其他疾病,误诊为猪瘟。2006 年初夏,笔者所在猪场不幸爆发“无名高热症”,当时很多病猪的临床症状 2 和病变,与猪瘟都非常相似:畏寒打堆,又拉又喘,黄色水样腹泻(如图 1)。解剖病猪,经常见到肠内膜密布3-4mm 圆形、乳白色、火山样突出的结节性肠炎病灶,自结肠到直
5、肠,越往后越密集(如图 2)。肾脏针尖状出血,典型的“麻雀肾”(如图 3)也很常见。脾脏边缘梗死(如图 4)。张开病猪口腔,很多都能看到扁桃体和后咽峡不规则但界限明显的坏死区。但临床防控的结果,证实并不是猪瘟3。2007 年底至 2008 年中,邻近我场的另一规模化猪场,再次爆发“无名高热症”,其流行特征、症状和病变,与我场 2006 年的情况非常相似。该场所见的猪瘟病变,比我场当时所见还典型,能观察到回盲口扣状肿现象(如图 5)。开始一度也认为是猪瘟,但按猪瘟防治了近半年,不见任何成效。后经证实,也不是猪瘟,而是 PCV-2 并发链球菌爆发流行。2008 年 1 月,珠海某个体户新投产的一规
6、模猪场爆发一种以母猪散发性厌食、腹泻和小猪爆发性水样拉稀为主要特征的烈性传染性。邀请某资深专家到场诊治,该专家以小猪普遍存在腹股沟淋巴结淤血变黑症状为依据,确诊为猪瘟。后经刘康华等4试验验证,这极可能也是一场把传染性胃肠炎视为猪瘟的误诊。小猪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实际上是注射铁剂所引起(如图 6)。仅以临床症状和病变为依据对猪瘟作出的诊断,结果很不可靠。依靠科学仪器作出的实验室诊断,也不是 100%准确。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我国猪瘟带毒率作出的判断,结果迥异。2006 年,温富勇等5应用猪瘟病原 ELISA 检测方法对北京 5 个规模猪场和 6家小型养殖户进行检测,检出的猪瘟带毒率仅为 0.8%(1/
7、119);2007 年,中国兽药监察所应用荧光抗体法,检出的我国猪瘟野毒平均带毒率却高达 11.58%。2001 年,我场和邻近另一个规模猪场因怀疑猪瘟流行,母猪活体采扁桃腺送国家某权威机构作荧光抗体检测,发现近 20%种猪猪瘟阳性。遵从国内某著名专家意见,执行猪瘟净化计划:种猪全群活体采扁桃腺作荧光抗体检测,阳性者一律扑杀。经过三轮检测和三轮扑杀,先后共扑杀种猪 130 多头(另一猪场扑杀 160 多头),很多重胎母猪甚至临产母猪都在扑杀之列,疫情并无明显好转。在逐轮检测过程中,发现很多上轮检测阴性的种猪,下轮检测变为阳性,而一些上轮检测阳性的种猪,下一轮检测却又变为阴性。其结果反复不定,很
8、多种猪都被误杀,付出了惨重的经济代价。至今公认比较准确的猪瘟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荧光抗体法、RT-PCR 和夹心 ELISA。其中,RT-PCR 的检出率高、准确性好,是最理想的方法。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存在很多明显缺陷,其特异性差,容易出现假阳性6。然而,就算RT-PCR 阳性,也只能是确诊猪瘟病原存在,并不表示猪瘟一定致病。在自然界,带毒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 1 亿,但真正的乙型肝炎患者,只是其中极少部分。2 我国猪瘟蔓延不止的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猪瘟蔓延不断的原因,有人把它归因于疫苗质量,这点很值得商榷。我 3 国猪瘟疫苗的质量,是完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1
9、958 年,潘季章7分别用有热反应和无热反应免之脾、肺、肝制成疫苗免疫猪,再对免疫猪注射石门系猪瘟强毒,结果三种疫苗的保护率都达到 100%(4/4)。1989 年,成都药械厂对其研制的猪瘟细胞苗免疫力测定也显示:对家兔毒价 5 万倍的疫苗,1 万倍和 2 万倍稀释免疫猪,攻击强毒 100%保护,且免疫期长达一年以上8。图 1 疑似猪瘟的发病猪 图 2 结节性肠炎 图 3 麻雀肾 图 4 脾脏边缘梗死 图 5 回盲口扣状肿 图 6 注射铁剂后的小猪腹股沟淋巴 4 还有人把它归因于猪瘟病毒的变异,这更难令人置信。诚然,近期 HCV 流行株,的确与古典 HCV 存在较大差异,其核酸同源性只有 82
10、2-84.3 9。但事实已经证明2:我国现用的 C 株疫苗,对预防现今流行的猪瘟病毒,仍具良好效果。自人类发现病毒至今,几百年间,各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都一直非常稳定,还从未出现过哪种病毒因基因变异而致疫苗免疫失败的先例。基因突变产生病毒血清型差异的现象,绝不会那么频繁。以笔者 20 多年从事养猪技术工作的经验,以及近几年参加广东十多个猪场会诊的体会,对我国猪瘟蔓延问题,认为存在如下几种原因:2.1 注射操作不规范注射操作不规范 猪瘟免疫,注射操作是关键。在一些注射操作不到位的猪场,一年四季各种疫病流行不断,令人防不胜防。以笔者亲自管理的珠海某猪场、2008 年 7 月才开始与某公司合作经营
11、的恩平某猪场和兼任技术顾问的广州某猪场为例,这三个猪场执行统一的免疫程序,使用同一厂家的疫苗,并于今年 2 月同时进行猪瘟抗体 ELISA 检测。结果珠海场抗体 OD 均值 0.5953(0.30 以下阴性,0.30-0.40 可疑阳性,0.40 以上阳性),合格率 96.00%(24/25),方差 0.0209;广州场依次是 0.6314,96.00%(24/25,1 头可疑)和 0.0241;而恩平场却只有 0.5106,65.00%(13/20)和 0.0972。经双样本方差分析 F-检验,恩平场与珠海和广州场都存在极显著差异。下针狠,推药快,拔针急,是很多防疫员注射操作的通病。有的防疫
12、员热衷于打飞针,手抓一把注射器,追着猪只满栏跑。有的猪场选用的注射针头过短过粗:种猪和中大猪选用 25mm x 16#针头,小猪选用 15mm x 12#(甚至 10mm x 12#)针头。这些常见现象,都是猪场免疫注射工作的大忌。2.2 免疫程序不科学免疫程序不科学 2.2.1 乳前免疫的不恰当应用造成免疫耐受个体出现 自赖秀穗(台湾)和 Goieheieier(法国)1979 年报道乳前免疫可使小猪避开母源抗体干扰产生主动免疫抗体并可获得对猪瘟的终生保护以来,乳前免疫就一直在我国被奉为受猪瘟污染猪场或地区控制猪瘟流行的法宝。虽然养猪发达国家大部分学者都对乳前免疫持怀疑态度10,但我国学术界
13、却一直视若无睹。有关乳前免疫的文献,99%以上都是对乳前免疫的肯定。对于临床大量乳前免疫的失败,则简单地把它归因于未按严格的技术操作去落实。最近,樊福好11从理论角度提到:乳前免疫可能诱发小猪免疫耐受。早在 2006 年,我场在对一批小猪猪瘟抗体进行跟踪时,就曾发现过乳前免疫小猪母源抗体消退快,而主动免疫抗体却一直无法有效上升的现象。2008 底至 2009 年初,我场又重新设计并完成了一次猪瘟乳前免疫试验。因篇幅限制,试验步骤和详细数据,笔者将在博士论文另具报告。该试验得出的三个结论,对我们正确认识乳前免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5(1)乳前免疫的确存在诱发小猪免疫耐受的可能。该试验仅初步证实免
14、疫耐受现象的可能存在,但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2)乳前免疫对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有限。经乳前免疫的 20 头小猪 7 日龄母源抗体 OD 均值(0.7641),仅比未经乳前免疫 39 头小猪(0.7772)下降 0.0131,降幅 1.68%。(3)通过吸食初乳,小猪可获得与母猪几乎等同的抗猪瘟病毒能力,且小猪母源抗体与母猪抗体显著相关。8 头母猪产前抗体OD均值0.7836,其所产39头小猪(每窝5头,1头无数据)7d母源抗体OD均值0.7772,两者仅差 0.0064,统计差异不显著。母猪抗体与小猪 7d 母源抗体 OD 值相关系数r=0.4101。这三个结论,虽然仍不能确证乳前免疫是否诱发
15、小猪免疫耐受,但却能充分否定超前免疫的必要性:(1)乳前免疫小猪群体二免后至三免前(35-70 日龄),比正常免疫小猪群体(35 日龄初免)在相应阶段抗体合格率低,离散度大,增加了小猪在这一阶段感染猪瘟野毒的风险;(2)初生小猪经过吸食初乳,足以获得对猪瘟强毒的免疫力,而且直到35日龄,仍能维持较高滴度(39头小猪OD均值0.6427)和合格率(100)。只要加强母猪免疫,提高母猪抗体滴度,初生小猪完全不用担心猪瘟野毒感染问题。乳前免疫除了增加无谓的工作量,对猪瘟防疫别无他益。2.2.2 初免时间过早 在加大猪瘟免疫剂量的情况下,小猪母源抗体高,衰退缓慢,是很多猪场都存在的现象。2008 年,
16、张新成等12对北京地区三个(甲、乙、丙)规模化猪场小猪不同日龄母源抗体 ELISA 跟踪检测时,发现丙猪场小猪母源抗体到 42 日龄时,合格率仍高达 100%(70%20%,40%以上阳性),乙猪场小猪 42 日龄合格率也高达 88.6%(72%17%)。2006 年,我场在对一批执行 21 日龄初免和 60 日龄二免(每头小猪每次免疫 5 头份广东永顺猪瘟零免细胞苗)猪瘟免疫程序的小猪作间接血凝抗体跟踪时也发现:小猪 21 日龄初免前,100%(20/20)抗体滴度都在 1:80 以上,1:320(含 1:320)以上占35%(7/20)。60 日龄二免前,抗体水平急剧下降,35%(7/19
17、小猪已经下降到阴性临界值(1:40)。60日龄二免后,至95日龄,1:80(含1:80)以上的小猪只占78.95%(15/19),一直达不到初免前母源抗体的水平。母源抗体水平越高,对疫苗的中和作用越大,在母源抗体滴度偏高并衰退缓慢的情况下,猪瘟初免时间过早,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2.3 疫苗选择疫苗选择不尽合理不尽合理 目前,很多政府免费供应给生产场的猪瘟疫苗,都是脾淋苗。但实际上,脾淋苗并不一定比细胞苗更好。我国研制的猪瘟细胞苗,是经过严格的实验检验的,除非生产厂家出现意外,否则疫苗质量是绝对有保证的。单从生产工艺来看,细胞苗的稳定性,甚至比脾淋苗更好。由于细胞苗的苗毒,6 是在实验室条件下
18、通过细胞培养而获得的。其培养时间、温度等条件,都是可控的。而脾淋苗的苗毒,是通过把苗毒接种于兔,收割兔体脾脏和淋巴结而获得。由于兔体对苗毒的敏感性不同,从不同兔体收割的苗毒,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疫苗厂家使用的不是 SPF 兔,这种差异更大。而且使用非 SPF 兔,生物安全也存在巨大隐患。2.4 抗体监测抗体监测不到位不到位 很多猪场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要疫苗打下去,就万事大吉,从未认真考虑过要对抗体进行系统监测。2007 年 4 月,周华林等13对来自湖北襄樊地区 31 个规模化猪场 323 头猪进行猪瘟抗体 ELISA 检测,发现各猪场抗体合格率在 090%之间,整体合格(猪群合格率=7
19、5%)的猪场只有 9 个,只占所检猪场数 29.0%(9/31)。323 份血清,抗体合格者只占 43.3%。这种猪瘟抗体状态,很难保证不出现猪瘟流行。3 猪瘟的有效防治措施(1)冷静对待,毋须谈猪瘟色变。当一个猪场爆发某种疫情时,发病猪抵抗力必然降低,非猪瘟净化场个别免疫不坚强的病猪并发或继发非典型猪瘟,应属正常现象。但散发是一回事,爆发是另一回事。仅仅因为观察到个别猪瘟症状或病变就过度紧张,如临大敌,投入大量精力对猪瘟进行防治,很可能误入歧途,耽误控制疫病流行的宝贵时间,扩大疫病损失。(2)树立疫苗防治的观念。除非整个国家实施猪瘟净化计划,对所有猪瘟带毒猪进行扑杀,否则,部分猪的猪瘟带毒现
20、象,势必在我国长期存在。在国家执行猪瘟净化计划之前,任何猪场试图在本区域内清除猪瘟带毒猪,都是不切实际的。理论上,只要猪瘟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滴度达到 1:16 以上,就完全可以抵抗强毒攻击14。这一滴度水平,相当于 ELISA 检测 OD 值 0.31-0.4015。抗体合格率达到 75%,群体就具备抵御猪瘟强毒进攻能力16。这一目标,并不是很难实现的。1995 年起,吴永明等17用两年时间对上海松江县 115 个场次 2441 头母猪进行监测,结果合格场次103 个(89.57%),不合格仅 12 个,占 10.43%。猪瘟抗体合格猪具备抵抗强毒攻击能力,意味着让它们与猪瘟发病猪同居,也不会出
21、现猪瘟感染,更毋须担心猪瘟带毒猪传播猪瘟的问题。因此,允许部分猪瘟带毒猪存在,并不构成猪场爆发猪瘟的威胁。(3)建立系统的抗体跟踪、监测体系和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当小猪群母源抗体合格率下降到 75%时,是猪瘟初免的最佳时机。然而,如果猪场猪瘟带毒现象严重,把初免时间推迟到这个时候,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初免要中和一部分母源抗体,在主动免疫抗体有效上升之前,小猪群体抗体合格率将下降至 75%以下,丧失抵抗猪瘟强毒的能力。初免时间太迟,生产上还存在一个注射效果的问题。小猪因可以要求防疫员逐个提起作免疫注射,其注射效果,肯定比中大猪用铁栅圈起作群体注射要好。很多猪场 7 小猪母源抗体合格率,可能要等
22、到 49-56 日龄,才会下降到 75%,这时小猪已经很重,初免时尚能提得起,二免要提起来就很困难。实际上,猪瘟初免时间,未必一定要等母源抗体合格率下降到 75%。我场小猪母源抗体水平一直都比较高,2007 年,我们曾对一批小猪母源抗体进行跟踪,一直到 35 日龄,100%(19/19)小猪间接血凝滴度仍在 1:80(含 1:80)以上,1:160(含 1:160)以上占 68.42%(13/19),1:320(含 1:320)占 15.79%(3/19)。但考虑到生产需要,把初免时间安排在 35 日龄(70 日龄二免),连续二年先后 4 次共送 154 头临出栏大猪血清到不同监测机构作间接血
23、凝检测,每次合格率都能达到 100%。在进行猪瘟抗体监测时,需要考虑一个检测方法的问题。ELISA 检出的阳性率,可能要低于间接血凝试验检出的阳性率。以我场近三年的数据为例,4 次间接血凝试验(2 次以 1:16 为合格,2 次以 1:32 为合格),每次合格率都是 100%;而 12 次 ELISA检测,仅有 3 次合格率 100%(都是 10/10),3 次 90%(23/25,9/10,9/10)以上,3次 80%以上(17/20,8/10,8/10),2 次 70%(7/10,7/10),还有一次只有 50%(5/10)。(4)狠抓免疫注射工作的落实。“慢郎中,慢郎中”,越慢越是好郎中
24、免疫注射,自始至终都必须突出一个“慢”字:(1)只要是能抓得起的小猪,都必须逐个用手提起才下针;提不起的中大猪,也必须用铁栅圈紧,使猪不能自由跑动,才开始注射。(2)注射动作要求“下针轻、推药慢,拔针柔”。猪对人本有一种天然亲近感,如果防疫员动作把握得好,猪对注射操作其实是非常配合的。当针头插入颈部肌肉后,很多猪都会一边疼得尖叫,一边静立并伸长脖颈,配合注射人员缓慢把药水推完。(3)母猪和中大猪选用 38mm16#针头,保育小猪选用 25mm12#针头,哺乳小猪选用20mm9#针头。按此标准,针头折断越少,注射水平越高。参考文献 1 邱骏,姜杰,刘亚东,郑忠志.当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
25、净化措施J.中国猪业,2007,(12):32-34 2 苏桂花,张华,刘霜桂,张家峥.我国猪瘟流行现状、原因及防制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2007,34(5):108-110 3 冷和平,曾俊霞,温育铭,李奎.七个猪场 PCV-2 并发副猪和链球菌的综合防治J.猪业科学,2008,(10):80-83 4 刘康华,陈磊,冷和平.小猪注射铁剂的病理变化观察J.中国动物保健,2009,(2):78 5 温富勇,王国良,于桂芳.北京市密云县 2006 年主要猪病血清学调查和分析J.北京农业,2008,(8):4-5 6 张潮红.猪瘟四种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7
26、 潘季章.应用猪瘟弱毒感染免之脾、肺、肝制成抗原的免疫力试验报告J.中国兽医杂志,1958,(12):453-455 8 卢淑瑜,王茂祥,吴华君.猪瘟兔化弱毒犊牛辜丸细胞旋转培养制造猪瘟冻千苗的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1989,15(2):6-8 9 蔡宝祥.猪瘟的免疫综述j.猪业在线,2005,(2):24-27 8 10 修金生.猪瘟乳前免疫的应用及抗体测定J.中国兽医杂志,1995,(5):9 11 樊福好.猪瘟免疫预防不宜采用“乳前免疫”J.养猪,2008,(2):38-40 12 张新成,李官兵,史子学.猪瘟母源抗体在仔猪体内持续时间的研究J.养猪,2008,(1):46-48 13 周华林,熊江林,杨绪波,王长义,等.湖北省襄樊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瘟抗体水平监测J.湖北畜牧兽医,2008,(3):24 14 叶玮,林晴,丘艳红,吴峻华.规模化猪场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和免疫效果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08,27(1):25-26 15 张伟明,蒸福玲,方正刚,王念祖.间接血凝检测猪瘟抗体与 ElISA 检测结果对比观察J.河南畜牧兽医,1992,13(3):33-34 16 葛兆宏.动物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92 17 吴永明,彭笑蓉,杨文,沈林辉.母猪猪瘟抗体监测报告J.畜牧与兽医,1998,3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