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羊饲养管理一般原则坚持“卫生干燥,合理分群,以粗为主,精粗搭配,均衡饲喂,定期消毒、驱虫,及时防疫、治疗”做到精心饲喂,科学饲养。1、羊舍应通风干燥,有一定的隔离设施,采用高床饲养。2、羊只应根据年龄、性别、强弱及生理阶段进行分群分栏饲喂,合理分群。3、合理的草料结构。日粮中坚持以粗为主,粗料中实行干青搭配。草料供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减少不必的应激。精料根据不同性别及生理阶段制订饲料配方,并根据羊群的体况适当调整精料供给量。4、放牧要定时,进行轮牧,注意防暑、防寒、防止中毒。舍饲要定次、定质饲喂,粗料少喂勤添,保证均衡采食。精料要严把质量关,防止霉烂、变质及受污染的草料被羊食入。5、饮水:保证
2、充足的饮水。饮水要清洁,每天更换,两天洗一次槽。6、密切观察羊群:羊群采食、运动和卧息时进行密切观察,母羊出现发情时及时配种,重胎羊只及时转群,病弱羊只进行精心护理与治疗。7、加强对羊只的保健工作,对重胎母羊密切观察,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根据季节天气的变化,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及防暑降温工作。8、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必须贯彻执行防疫为主,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每年按防疫计划和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常规防疫和紧急预防接种,疫苗选择正规厂家生产,并按使用说明使用与保存。消毒:坚持一周消毒一次羊舍,一季度消毒一次放牧场,隔离病房,经常性消毒,场地进行严格而彻底的消毒。做到羊床每天打扫二次,运动场晴天天天打扫。定期
3、驱虫。坚持每季度分类驱体内寄生虫一次,羔羊驱虫从断奶开始。每年的35月和810月应经常检查粪便适时驱虫或每半月驱虫一次。外寄生虫适时驱、治,可采用药浴或喷雾法。隔离病羊。日常生产过程中观察到的可疑羊只,进行隔离饲养,及时治疗,严格监护,确认为健康羊只时才重新混群饲养。山羊常见传染病综述羊 痘 痘病是由豆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痘疹)。流行病学:山羊痘的流行最初是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蔓延全群。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扶或糊莫侵入机体。山羊豆病多发生霉雨季节、蚊虻活动频繁,加速传播。临床症状:山羊痘潜伏期6-8天,病初鼻孔闭塞、呼吸促迫
4、,有的山羊流浆液或粘液性鼻涕,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有浆液性分泌物,体温升高到41-42,鼻孔周围、面部、耳部、背部、胸腹部、四肢无毛区、有两分至一元钱硬币大小的块状疹,疹块破溃后,有淡黄色液体流出,时间长了结痂。全过程约4周左右。山羊痘并发时呼吸道、消化道和关节炎症,严重时可引起脓毒败血症死亡。对症疗法:局部用1%高锰酸钾液洗涤患部,再涂擦碘甘油。预防接种:羊痘苗,0.5ml/只/尾根部皮下注射,免疫期一年。口蹄疫口蹄疫俗名“口疮”、“蹄黄”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流行特点:病毒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消化道
5、也是感染的“门户”,另外病畜也能经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牧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及被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的车辆、水源、牧地、用具、饲料、饲草等媒介、病毒能随风散播到100公里以外的地方。牧区的流行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 疫区发病率100%,死亡率1%(老区5%)。临床症状:山羊发生口蹄疫,潜伏期1-2天,体温升高40以上,流口水、血缕状,口腔呈弥漫性粘膜炎,包括齿龈、颊面、舌粘膜等都可能产生水泡。蹄部:蹄冠、蹄叉、趾间易破溃产生溃疡,可引起深部组织的坏死,甚至引起蹄壳脱落。乳房乳头皮肤有时可出现水泡,很快破裂形成烂斑,如波及乳腺引起乳房炎。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
6、因心肌炎而死亡。对症疗法:局部用1%高锰酸钾液洗涤患部,再涂擦碘甘油。预防接种:羊可按种牛O型的口蹄疫活苗接种。山羊梭菌性疾病山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菌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等病。1、羊快疫羊快疫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山羊少发。发病突然,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里出血性、炎性损害。2、羊肠毒血症羊肠毒血症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山羊较少发生,又称软肾病,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3、羔羊痢疾羔羊痢疾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其特征。4、羊黑疫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
7、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以肝脏坏死、高度致死性毒血症为特症的急性传染病。治疗:病羊注射高免血清30毫升,或肌肉注射氯霉素,每次1.0g,1日2次,连用3-5天。预防:定期(每年春、秋季)注射四联苗,可控制本病的发生。山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山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 流行特点:以3-6月龄羔羊发病最多,常为群发性流行,成年羊同样易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本病多发于春秋季,羊只发病率在羊群中逐年降低,但病毒抵抗力较强,在羊群可连续为害新近羊只。 临床症状: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但以唇
8、型感染为主要症状。病羊先于口角上唇或鼻镜处出现散在小红斑,以后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脓疱、脓肿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形成大面积和痂垢,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表现为流涎、精神萎缩 、被毛粗乱、日见消瘦。治疗:0.1%高锰酸钾水溶液清洗疮面,再用2%龙胆紫(紫药水)或碘甘油(碘酊、甘滑:1:1)涂擦疮面。预防:羊口疱弱毒细胞冻干苗,每头0.2毫升,口唇粘膜注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山羊丝状衣原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主要见于冬季和早春枯草季节。羊只缺乏营养、容易受寒感冒,因而机体抵抗力
9、降低,较易发病,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发病率可达87%,死亡率达34.5%。临床症状:病羊高热,病初体温升高达41-42C,呈现稽留热或间歇热,病羊精神沉郁,反应迟纯,食欲减退,但饮欲随病程的发展而增强,呼吸困难,有时呻吟,气喘,湿咳,初期流浆液性鼻涕,1周后变为脓性,铁锈色。按压羊只胸壁表现敏感疼痛,听诊肺脏有湿性。治疗:病羊用“914”静注或磺胺嘧啶皮下注射,土霉素、氯霉素有治疗效果。预防:每年5月注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苗,大羊每只5ml注射,小羊每只肌注3ml。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红眼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孔白
10、色,严重者导致失明。流行特点:本病目前一般认为主要由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引起。自然传播的途径还不十分明确,可以通过直接或密切接触(例如头部的相互磨擦和通过打喷嚏、咳嗽)而传染。治疗:(1) 3%-5%硼酸水浴液冲洗患眼,拭干。(2) 涂红霉素或四环素,或金霉素软膏,每日3次。(3) 角膜混蚀时,涂1%-2%黄降汞软膏,每日3次。(4) 严重者,眼底(太阳穴)注射氯霉素,氢化可的松,交替使用,每日1 次。预防:病畜立即隔离,早期治疗,彻底消毒羊舍,夏秋注意灭蝇,避免强烈阳光刺激。寄生虫1.外寄生虫。2.内寄生虫:线虫、绦虫、吸虫。治疗:驱外寄生虫、线虫可用伊维菌素,皮下注射0.2/体重。驱线虫、绦虫、吸虫,可用丙硫咪唑,内服15-20/体重。预防:清洁卫生,粪便无害化处理,高床饲养。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