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60KB ,
资源ID:610898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1089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指数的对照分析(1).doc)为本站上传会员【pc****0】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指数的对照分析(1).doc

1、论文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指数的对照分析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00083)孔庆梅张大荣【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指数(BMI)的特点及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进食障碍调查问卷(EDI-1)对30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评定,计算EDI-1量表分、BMI。结果:根据期望BMI和目前BMI的差值,厌食症患者可分为追求更瘦组和不追求更瘦组。不追求更瘦组的目前BMI最低,追求更瘦组的目前BMI次之,正常对照组目前BMI最高,差异具有显著性(F=5415,P005),但都低于正常对照组。追求更瘦组EDI-1量表总分最高、不追求更瘦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

2、1)。结论:体重过低的厌食症患者可能希望体重增加。但无论患者是否希望体重增加,期望体重指数都低于正常,实际上都是怕胖的。追求更瘦的患者可能预后较差,这可能与患者较严重的认知偏差以及某些心理特征有关。【关键词】精神病学神经性厌食症病例对照研究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f Anorexia NervosaKONG Qingmei &ZHANG Darong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Beijing University, 100083【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MI of patients with

3、anorexia nervosa and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andclinical featuresMethods: 30 femalewhometthe criteria of anorexia nervosa of ICD-10 and 30 normal controlswere eval-uated with the EDI-1The current BMI, expected BMI, pre-morbid highest BMI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 groupand controlResult

4、s: The current BMI and expected BMI of anorexia nervosa group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s (P001)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pected BMI and current BMI, anorexia nervosa group wasdivided intotwo subgroups: expecting lowerweight and not expecting lowerweightThe cur

5、rent BMI of the subgroup expectinglowerweight was just below normal limit, about 17The current BMI of the subgroup not expecting lowerweight had alreadybeen far belownormal, about 15The subgroup expecting lowerweight presented smaller age of onset and longer duration thanthe subgroup not expecting l

6、owerweight (P005)Conclusion: Patientswith very lowbodyweightmay be not so eager asthose with relatively normal weight in seeking for more weight loss, but their expected BMI is still lower than normal【Key Words】psychiatryanorexia nervosacase-control studiesbody mass index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曾被认为是西方

7、文化的产物,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透,进食障碍在中国的患病率明显增加1,2。1983年初至2001年底大约15年期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共有51例进食障碍病人住院资料,其中18例是在2000年10月以后的14个月内收治的(约占35%)3。以此趋势,该病将成为中国社会以及精神科临床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于该病的临床症状和心理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进食障碍量表”(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 EDI-1)已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并应用于临床4。本文是对该系列研究中受试者的体重指数以及体重指数和EDI-1量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

8、解和掌握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疾病特点和心理特征。对象和方法对象1厌食症组: 20001-20028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就诊,经主治医师以上医师确诊符合ICD-10神经性厌食症诊断标准的30名女性患者,年龄19-27岁,平均年龄212岁。平均身高(162003)米。受教育程度高中(或中专) 9人,大专5人,本科14人,硕士研究生2人。2正常对照组:与患者年龄相差不超过半岁、受教育程度匹配的30名正常女性,经医生晤谈,证实她们不存在进食相关问题。平均年龄222岁。平均身高(162004)米。两组年龄差异没有显著性(t=-097, p=034),身高差异没有显著性(t=006, p=095)。方法

9、采用进食障碍量表EDI-1为自评问卷,总共有64项条目。每条目均为六级:总是、经常、时常、有时、很少、从不。本研究采用6-1分赋值法,得分越高,表示问题越严重。填写该量表一般需5-10分钟。这64个条目组成八个分量表,即:对瘦的追求(Drive for Thinners, DT)、贪食(Bulimia,B)、对身体不满意(Body Dissatisfaction, BD)、无效(Ineffectiveness, I)、完美主义(Perfection, P)、对他人不信任(Interpersonal Distrust, ID)、内感受的觉察(Interoceptive Awareness, IA

10、)、成熟恐惧(MaturityFears, MF)5。EDI-1量表还同时调查受试者的年龄、身高、目前体重、受试者的期望体重、既往最高体重、患病后最低体重、起病年龄、总病程等方面的资料。根据公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体重(kg)/身高(m)2计算受试者目前体重指数、期望体重指数、既往最高体重指数。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结果1厌食症组与正常对照组间BMI的比较厌食症患者的目前BMI明显低于正常组,期望BMI也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间既往最高BMI差异没有显著性(表1)。

11、组内配对t检验发现厌食症患者的期望体重指数高于目前体重指数,差异有显著性(t=531, p=0000)。正常组的期望体重指数低于目前体重指数,差异也具有显著性(t=435, p=0000),即从整体上看,厌食症组希望体重增加,而正常对照组希望体重降低。表1厌食症组与对照组间BMI的比较(xs)厌食症(n=30)对照组(n=30) t目前BMI 1562186 2014183 -950*期望BMI 1750135 1913113 -506*既往最高BMI 2036187 2120161 -182*P005, *P0012厌食症组中追求更瘦者、不追求更瘦者组间及与正常对照组间的比较根据上述厌食症患

12、者整体上希望体重增加的结果,提示并非所有厌食症患者都追求体重更低。厌食症组中有6名患者的期望BMI低于目前BMI,即她们希望自己更瘦;另外24名患者的期望BMI都高于目前BMI,即她们希望自己体重能增加一些。本文将这两组分别命名为追求更瘦组和不追求更瘦组。以下比较各组间的差别。1)年龄、起病年龄和病程的差别:追求更瘦组、不追求更瘦组以及正常对照组间年龄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表2追求更瘦患者、不追求更瘦患者、正常对照组间体重指数和量表分数的比较(xs)追求更瘦组a(n=6)不追求更瘦组b(n=24)正常对照组c(n=30)F组间比较年龄2217343 20911659 2170220 131B

13、MI目前BMI 1736081 1518180 2014183 5415*bac期望BMI 1664057 1752140 1913113 1532*a, bbc贪食(B) 3333889 1842968 1107282 2738*abc对身体不满意(BD) 3783968 2900552 2863874 373*ab, c无效感(I) 4480497 3500848 2713388 2232*abc完美主义(P) 2583778 2438572 2137603 235对他人不信任(ID) 2367864 2187596 1640467 813*a, bc内感受的觉察(IA) 4260891

14、30211165 2017521 1869*abc成熟恐惧(MF) 3017703 2679485 2750502 103总分274004013 207184323 169332416 2058*abc追求更瘦组的起病年龄为(1633082)岁,明显低于不追求更瘦组的起病年龄(1816184)岁,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236, p=0025);追求更瘦组的病程(600311)年,明显长于不追求更瘦组的病程(283152)年,差异具有显著性(t=358, p=0001)。2)体重指数的差别:不追求更瘦组目前BMI最低、追求更瘦组次之,正常对照组目前BMI最高,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病例组间期望B

15、MI的差异无显著性,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三组间337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18卷第5期往最高BMI的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病例组间患病后最低BMI的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3)两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EDI-1量表分的比较三组关DT、B、I、IA分量表表、总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追求更瘦组分数最高、不追求更瘦组次之、正常对照组分数最低;追求更瘦组的BD分量胶分高于不追求更瘦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而不追求更瘦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两病例组间ID分量表分的差异没有显著性,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P、MF分量表分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2)。讨论尽管一般认为厌食症患者

16、拒食有很多原因,但是DSM-IV和ICD-10诊断标准都要求患者拒食是由于强烈的怕胖6,7。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并非所有的厌食症患者都有肥胖恐惧,尤其是在他们非常消瘦时8-10。李诚等回顾性调查发现:在79名香港厌食症患者中有41名(59%)将拒食归因于胃胀、食欲下降、不饿和其他非怕胖性因素。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有同样发现。故有人提出现有诊断标准的不足,将承认怕胖的患者称为典型厌食症患者,而否认怕胖的患者则是非典型厌食症患者9。本文并未分析患者将拒食归因的资料,但根据患者期望体重指数与目前体重指数的差别,发现厌食症患者可分为追求更瘦组和不追求更瘦组。追求更瘦组的目前体重指数明显高于不追求更瘦组,

17、他们由此可能对体重采取不同的态度:追求更瘦组的目前体重指数为17左右,略低于正常范围(175235),属于厌食症患者中的“胖人”,他们希望自己体重更低。而不追求更瘦组的目前体重指数约为15,这是非常低的值,可能出现很多躯体症状,甚至有生命危险,亲属和朋友会给予很多关注7,患者本身也意识到体重过低的危害性,所以她们可能期望自己“胖”一点。李诚的研究中无肥胖恐惧组(1372184) (非典型厌食症)的目前体重指数明显低于有肥胖恐惧者(1553255) (典型厌食症)。李诚也提到有些患者可能由于过度消瘦也希望体重增加,所以否认怕胖,而将拒食归因于胃胀、没食欲等因素9。这和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类似的。李诚

18、根据患者对拒食的归因而区分典型和非典型性厌食症。这种划分与本文的划分不完全相同,但有很大的重叠之处。本文中的不追求更瘦组患者的期望体重指数虽高于她们的目前体重指数,但仍然低于正常。在李诚等的研究中无肥胖恐惧组的目前体重指数为(1372184),期望体重指数(1713147),也低于社区人群的期望体重指数(1873121)9。所以否认怕“胖”的厌食症患者虽然希望体重增加,但他们愿意达到的体重值仍是低于正常的,实际上还是怕胖,所以了解患者的期望体重指数比询问患者是否怕“胖”应该更有意义。追求更瘦组的厌食症患者对瘦的渴求(DT)、贪食(B)、对身体不满意(BD)、无效感(I)、内感受的觉察(IA)方

19、面较不追求更瘦组分数高。DT、B、BD评价的是与进食、体重、体型相关的认知和行为表现。I和IA评定的是进食障碍相关的心理问题,其中I评定的是不完全、不安全、无价值、空虚以及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控制等方面的感觉, IA评价能否清楚地觉察自身躯体的饱饿状况以及自己的情绪状态。追求更瘦组患者在上述这些方面表现都比较严重。另外,这组患者起病年龄小,病程长。随访研究发现典型厌食症患者一般较非典型厌食症患者预后差8,10。本文中的追求更瘦患者与典型厌食症患者有很大重叠之处。所以推测,由于认知偏差以及相关心理问题的影响,追求更瘦组患者的病情可能更容易迁延,预后偏差。有关这方面的确切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

20、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就是所选的正常对照组期望自己更瘦,但她们的期望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之内。李诚的研究中社区人群的期望体重指数也低于目前体重指数,显示社区女性普遍的“减肥”要求9。由此可见社会上宣传的“以瘦为美”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女性。参考文献1Lee S, Lee AMDisordered eating in three communities of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Shenzhen, and rural HunanInt J Eating Dis 2000, 2

21、7 (5): 317-3272Lee S, Eating disorders are becoming more common in the East too(letters)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0, 321 (7267): 10233张大荣,杜贵平,贾庆梅,等51例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 (11): 758-7604张大荣,孔庆梅EDI-1量表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初步测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 (1): 48-505Garner DM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 professiona

22、l manualWes-338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18卷第5期(上接第338页)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991, 5-76范肖东,汪向东,于欣,等译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F50进食障碍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1407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with eating disorders (revision)Am J Psychiatry2000 (supplement), 157 (1)

23、: 1-398Strober M, Freeman R, Morrell WAtypical anorexia nervosa:Separation from typical cases in course and outcome in a long-term prospective studyInt J Eating Dis 1999, 25: 135-1429Lee S, Lee AM, Ngai E, Lee DTS, Wing YKRationales for foodrefusal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Int J Eating Dis2001, 29 (2): 224-229责任编辑王希林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