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板东中学 八年级 赵 萍学习目标:1.学习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2.学习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3.培养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习过程:一、 观看关于物候现象的短视频二、预习导学(自己了解、勾画重点信息,完成填空)1、作者名片: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2、背景链接: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
2、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3、完成字词展示:翩然( ) 孕育( ) 风雪载途( )簌簌( ) 物候( )农谚( ) 连翘( )销声匿迹( ) shua( )草连天多音字 zi( ) qio( )载 翘 zi ( ) qio( ) 4、词语解释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梳理结构(要求:做好段落标记,试着勾画出段落中心句和设问式语句)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二、)研读课文,筛选信息(根据提示勾画出正确信息)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4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三、)精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说明文拓展延: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水滴石穿”的说法,已是“百花齐放”了。磨损说。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说法。水从高处滴下来,其冲击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来。古人曰:“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这里的“靡”,即磨损的意思。空泡说。水滴从空中
4、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形状会发生许多变化,最后成为倒扣的碗形。水滴着地时,犹如一只倒扣的“小碗”扒在地上,“小碗”内的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大的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巨大冲击。用每秒1500张图像的高速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着地时的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的一些局部流速相当高,流速高的地方压力变低,这里也会产生空泡。与此同时,水滴中还存在局部的高压区。由于那里压力大,使得空泡无法存在而爆裂,其高压有时可高达10万个大气压。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溶解说。由于空气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
5、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当这种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这一类石块上时,碳酸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在石灰岩地质地貌地带,有许多景色绚丽的溶洞,就是由流水雕琢出来的。可溶性碳酸氢钙在受热或压力骤然变小时,又会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钙重新沉积下来,形成钟乳石、石笋和石柱,使溶洞的景色锦上添花。酸雨说。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产生许多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飘逸,成为水蒸气凝聚的中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包括酸雪、酸雾、酸露等所有酸性降雨形式)降落下来。酸雨的酸性很强,pH小于5.6,所以有很强的腐蚀性,别说石块,就是钢铁也要被它“咬”得千疮百孔。在酸雨的腐蚀作用下,再坚硬的岩石也得“低头”,乖乖地任其剥落侵蚀。可见,“水滴石穿”现象的后面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办好,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并取得成功。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四种“说法”的大意。2.这篇科普文,多角度地说明了“水滴石穿”现象的种种原由。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分说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五、作业设计: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