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究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给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助产专业人才文章首先从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培养目标等基本概述入手具体分析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助产专业办学水平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给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关键词】新医科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本文为项目课题“河套学院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丽华()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河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妇产科临床与教学王图雅黄晔河套学院
2、 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对助产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适应新医科建设需求结合助产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高等院校要加大 培养力度通过一系列培养方案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进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等提高助产专业的办学质量一、培养模式的基本概述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者手段 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对 的现实需求以及现在助产依然属于护理专业基本范畴的特征将 培养目标定义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求实现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 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人文社会科学、护理和助产、预防保健等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
3、魄掌握护理学、妇幼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助产专业技能培养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型、技能型 服务于社区卫生、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各个企事业单位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社区护理、临床助产、妇产科护理、妇幼保健、健康宣教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 我国现阶段助产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采取“”模式专科多采取“”模式在课程体系构建、“”的执行方面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探索新医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业内认可的、较为成熟的模式成为助产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二、培养的现状助产专业是一门传统医学类专业主要承担妇女以及家庭在围生期中的护理工作 目前我国助产士和产妇的比例是 某些发达国家的比例是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 应具备的理
4、论知识、专业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针对当前 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分析完善 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 质量和数量的基本需求(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不太清楚 助产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国内却没有受到医学界高度的重视 助产士的专业技术归属护士职称序列在医疗卫生类专业目录中助产专业隶属护理学这与国外独立的助产士体系存在巨大的差距 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因素直接造成我国 的培养有很多护理专业痕迹 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简单地在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对几门课程进行调整导致 培养的主线不太清晰不利于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些都是限制我国高级 培养发展的主要原因(二)医院参与 培养的积极性较低 校企合作、工
5、学结合是 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助产专业要更好地服务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实现“专业对接产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医院的参与度 现如今国内医患矛盾比较紧张因为产妇涉及隐私信息胎儿、新生儿的生命极其脆弱助产士的工作肩负着产妇和婴儿两条生命、三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三代人的健康 由于医院参与 培养的积极性较低所以助产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比较困难(三)教学和岗位工作分离学生核心竞争力较低 院校合作不足导致部分高校助产专业教师很难“走出去”或者“请进来”大学毕业直接从教和从临床调入学校的助产专业课程教师不再“走出”校门进行相对应的临床实践专业教师缺乏助产岗位工作经历或者脱离临床实践的时间太长知识
6、落后对实际临床需求不太了解久而久之便不能跟上临床需求变化 临床助产专家因为医院不支持和本职工作的制约没有多余时间去进行课程教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缺少临床经验丰富的助产士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需求的不断更新课程知识明显落后于实际临床需求导致教学目标和工作岗位能力的错位造成学生们的核心竞争力较低三、新医科建设背景下 培养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知识体系形成 一是邀请行业精英、专家召开讨论大会对 培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以国外助产理念为考量参照国内 培养经验网上收集各类文献资料并走访不同医疗机构了解 需求采用问卷调查法精准定位 培养方案联合多名专家集中召开论证会议确保 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崇尚
7、以下助产观念:“尊重自然分娩、重视人文关怀”不断修订和完善 培养方案 二是优化 课程体系以基础医学、护理学、助产学为主要学科以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助产学、孕产妇营养学、产后康复护理课程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023年第22卷 第6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6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二)根据助产专业知识结构特点丰富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教学具备高专业性、高理论性特点其中涉及知识比较晦涩难懂若采用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模式教学学生不能及时理解 对此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繁琐复杂的理论知识以图文、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助力学生直观印象形成便于后
8、期学习和记忆 比如在教学正常分娩过程中将分娩机制的 个过程以传统教学法讲述难以理解而经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制作分娩动画视频或者网上查找真实分娩视频均可让学生对其建立初步认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确保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此外以“线上 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法在课前借助可行的线上教学模式为学生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在课中利用“雨课堂”开展病例探讨在课后让学生学习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助产专业的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实际 人才培养期间教师不能束缚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中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 教学方式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对
9、问题的探索来钻研 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借助“雨课堂”考量学生本节课学习情况对其提出满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问题学生可单独或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此期间有效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助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案例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特定化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扮演护士、家属、患者等角色把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增强助产专业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能力出众的(三)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精准开展实践教学.形成实验实训实习三者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在 培养过程中建立实验教学平台并增加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学生在学习完上述课程后与临床实践结合从而提升自身实践
10、技能 此外可适当增加以下实践课程如助产技能、儿科护理、婴幼儿保健等并在后期实习阶段以校内课程学习内容为主科学制定实习方案促进 助产知识和技能均显著提升于实习期间主动和前辈学习充实自身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为健全实训、实习指导大纲奠定良好基础 此法能提高助产士的实践技能、沟通技能、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助产士的临床思维.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基地 具体来说针对 培养以“院校共建”为核心准则成立“护理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妇儿实验教学中心、妇产科仿真实验平台并完善相对应的设施如高端模拟产妇及多功能分娩床、孕期腹部检查、分娩机制模型、会阴切开模型、新生儿模型等 实践教学中心/基地建设为学生模拟真实实训
11、场景让学生得到多元化实训为日后就业积攒更多经验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培养达成预期目标(四)导向以成果产出为主优化评价体系.主线为临床实践建立考核体系 在 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师以实训教学为主要课程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实习前教师需注重对 的培养以其自身助产技能为重点培训项目确保学生可在毕业时大幅度增强学习能力 如 模式落实期间考量临床真实病例创设特定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下学习更多知识有助于学生诊疗能力、沟通能力提高面对患者及家属展现出更多关怀、热情 情境教学后教师需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参考最后结果及时查漏补缺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促进 专业素养以及临床
12、实践能力提高.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包括临床实习、临床见习 在完成教学环节后要进行课程评价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态度 结果性评价检验学生质量是否满足整体培养目标检验教学工作是否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 此外制定全过程跟踪调查制度科学设计质量调查表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 结合结果反馈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社会评价 为了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要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市场竞争力 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毕业生进行社会需求的评估按照最后的诊断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全面提高 培养质量(五)加强助产专业师资队伍
13、建设 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是 培养的保障 一是学校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共建合作机制联合建立高精尖教学队伍 二是完善考核/管理制度为教师队伍强化建设提供支撑 三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 通过强化学科建设以临床实践为主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四是利用社会渠道如招聘软件、高等院校等途径对专职教师进行聘用必要时可适当降低招聘门槛在教师入职后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储备人才力量 五是形成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教学团队 学校可考量在职教师的基本水平优先指定高水平教师到其他学校学习或进入医疗机构学习其管理经验、临床实践经验等同时聘请行业精英、专家到学
14、校召开座谈会丰富教师知识储备促进教师各方面能力提升 聘请临床一线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全过程参与学生的实训指导以及理论知识教学在大三学生进行跟岗实习时第一时间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或者建议便于大三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这对于 培养模式的建立有一定的帮助四、结语综上所述以社会发展需求和医疗卫生事业需求为考量以助产行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为核心建立高质量、高素质、高专业、高能力的 培养模式确保高质量 培养 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要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训教学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培养 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提升助产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田静波贲亚琍冉秦琴.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护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创新教育研究():胡淼李妍李家磊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黄泽智赵晋英黄作良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李玲郭伟黄磊等.新医科背景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探索 以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科教文汇:张文风孙宏志周丹等.新医科背景下“新师承”人才培养路径初探.时珍国医国药: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