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舍《想北平》教学活动单 (学生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采用的对比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主观感受的写法
2、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二、【学习重点】
采用点评法,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三、【学习难点】
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的理解与远离故乡的游子乡愁的体会。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 预习·反馈·导学
1.知识储备
① 简介作者
老舍:舒庆春(1899——1966),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穆禄,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
2、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烈的北京韵味。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人物关系
②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
3、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2.明确字音
廿( )七 黏( )合 什刹( )海
3.预习思考
(1)《想北平》是一篇散文,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神”即“文眼”。本文文眼是什么?
(2)老舍先生如此爱北平,他心目中的北平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描写了北平城怎样的特点?
二、 合作·提炼·探究
课堂活动一:
1.预习检查
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廿( )七 黏( )合 什刹( )海
4、
2.朗读课文
(1)自由诵读
(2)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
课堂活动二
合作探究
1.《想北平》是一篇散文,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神”即“文眼”。本文文眼是什么?
2.想北平,他想北平的什么;找课文中的语句来看看北平到底是怎样的,作者到底想北平的什么?
3.下面,请同学再次阅读文章,从不同角度(表现手法,文章选材,语言特色等)对文章进行点评。
4.四次出现“说不出”,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三、 巩固·交流·反思
1.如何理解“北平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也可以“在北平享受一点清福”?
2.老舍如此的想念北平,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到北平呢?
3.根据文本总结老舍散文的语言特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