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虚词的用法【而】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如:(1)、溪深而鱼肥。(2)、忌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且”。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才”。如:(1)温故而知新。(2)、环而攻之而不胜。(3)夺而杀尉。(4)、蹴尔而与之。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1)、环而攻之而不胜。(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学而不思则罔。(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5、【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口技6、【既而】“不
2、久,一会儿”。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7、表修饰关系。如:(1)、朝而往,暮而归。(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如:(1)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林美景。)(2)、公与之乘。(指曹刿)2、结构助词。(1)、可译为“的”。如:水陆草木之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无实义。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吾妻之美我者。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辍耕之垄上。【其】1、用
3、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可译为“他的”,“它的”“这”“那”“他们”例如:(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2)、以其境过清。(这里)2、“其中”。如:(1)择其善者而从之。(2)其一犬坐于前。狼3、语气词。(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如:其真无马邪?(2)、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恐怕”。如:其真不知马也。(3)、加强反问语气。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以】1、“用”。如: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把”。如:(1)必以分人。(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3、“凭借”、“依据”、“按照。(1)、何以战?(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3)、以天下之所顺,
4、攻亲戚之所畔。(4)、虽不能察,必以情。4“因为”。如:(1)、徒以有先生也。(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认为”。如:(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6、通“已”如:固以怪之矣。7、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8、“而”。如:卷石底以出。【于】1、“在”。如(1)、相与步于中庭。(2)、战于长勺。(3)、受人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从”。如:(1)、舜发于畎亩之中。(2)受地于先王。3、“向”。如:(1)、臣之客有求于臣。(2)、欲报之于陛下也。4、“到”。如:皆朝于齐。5、“对”。如:未尝不痛恨于桓灵
5、也。6、表示比较,相当于“比”。如:皆以美于徐公。【为】1、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替”、“给”。例如: 盘为我为云梯。4、“做”、“造”等动词。如:(1)、盘为我为云梯。(2)为人五,为窗八(雕刻)5、“当作”“作为”。如:武陵人捕鱼为业。【乃】1、“于是”、“就”。如:蒙乃始就学。2、“竟然”。如:乃不知有汉。3、“才”。如:凡三往,乃见。【者】1、代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国家”等。如:(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语气助词,可不译。如:陈胜
6、者,阳城人也。【则】1、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例如:(1)、战则请从。(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3)、蝉则千转不穷。(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学而不思则罔。(6)、则素湍绿潭。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那么”。例如:(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如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3、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为“可是”“却”。如:余则旧袍敝衣处其间。4、“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词类活用用法归纳:(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
7、容词的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3)名词活用为动词(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
8、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