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教学内容;1平行与垂直;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三点;二、教学目标;三、具体内容;(一)平行与垂直;1例1:认识平行与垂直;教材去掉了情境引入,直接通过学生在平面上画任意两;教材第一次给出了平行的记法与读法,不但可以培养学;教材呈现了三组不同方向的垂直情况图,加深对垂直特;2例2:画垂线; 一、教学内容1平行与垂直。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三点。细节变化在介绍中体现二、教学目标三、具体内容(一)平行与垂直1例1:认识平行与垂直。教材去掉了情境引入,直接通过学生在平面上画任意两条直线来引入,这样编排可
2、引导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就能比较好地回避了“重合”这种情况。分别教学平行和垂直,重点更突出、线索更清楚。教材第一次给出了平行的记法与读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而且体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能够与第三学段的学习做好对接。后面“量一量”的活动意在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情况,认识到垂直是在相交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从而在感知与体验中建构垂直的概念。教材呈现了三组不同方向的垂直情况图,加深对垂直特征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垂直的表象。2例2:画垂线。本套教材删去了平行线的画法,但保留了垂线的画法,因为后边画高要用到画垂线的知识。首先呈现了用两把
3、三角尺或量角器来画垂线,意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画法。接下来,通过三幅连续的动态图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重点突出了画的过程。3例3: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首先自主尝试,亲身经历画、量、比、想的过程,从而发现点到直线间垂线段最短的这一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发现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垂线。画、测量、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这一特点。“做一做”以生活中走斑马线为素材,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2题,三幅图中的a与b两条直线看起来中间有凹、凸现象,并不平行,实际上却是笔直而平行的。使学生体验到仅仅依靠视觉观察是不够的,有时要通过亲自测量去检验
4、。4例4:解决问题。例4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垂直、长方形特征、垂线的画法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有练习)(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例1:认识平行四边形。本册教材是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安排认识,以便教学主线更清楚。 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这里主要是从对边平行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材去掉了情境图,是从平行四边形的生活原型出发,然后抽象成位置、方向、大小都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图形表象,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接下来通过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的特点,为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奠定基础。教材采用
5、图示加文字说明的方式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突出体现了高与底的相对性,并为以后面学习梯形及面积计算做了铺垫。2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性质。从两个方面来体现:通过拉动四根吸管串成的长方形这一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稳定的特性。下面的“做一做”则是通过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在平行四边形的边确定的情况下,形状还是不能确定,也就是不唯一性这个角度说明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不论是用四根吸管来拉动,还是用小棒来摆,都需要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过程,从而发现规律、概括特点,在活动中体验到变与不变的数学原理。3例3:认识梯形。教材先提供生活中的实例,然后抽
6、象、提炼出梯形的定义,再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意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直观到抽象建构梯形的概念。接下来给出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和直观图。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定义,同时形成对梯形的完整认识。“做一做”通过梯形的定义去辨析,从而巩固梯形的概念,强化表象,并进一步巩固画高的方法。通过变式,凸显梯形的本质特征。4例4:四边形的关系回顾已学过的四边形,引导学生探讨图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整理出四边形关系的集合圈。目的在于从整体上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借助几何图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也是集合思想的体现。五、 教学建议1抓住图形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加强变式)2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本单元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长方形或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但教材中很少呈现文字的作图步骤与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3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教学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