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985.51KB ,
资源ID:60887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088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准静态拉伸下固体推进剂三维结构变形损伤失效机理研究_魏晋芳.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准静态拉伸下固体推进剂三维结构变形损伤失效机理研究_魏晋芳.pdf

1、第 46 卷第 2 期固 体 火 箭 技 术Journal of Solid ocket TechnologyVol46 No2 2023准静态拉伸下固体推进剂三维结构变形损伤失效机理研究魏晋芳1,2,赖国栋1,2,柴海伟2*,谢红兰3,王宁4,5,桑丽鹏4,5*,张峰涛4,5(1西南交通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30031;2西南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部先进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成都630031;3中国科学院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100864;4航天化学动力重点实验室,襄阳441003;5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襄阳441003)摘要:为揭示固体推进剂在准静态拉伸下变形损

2、伤过程,依靠微型材料试验机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BL13W1 线站搭建了原位显微 CT 测试系统,对 HTPB 推进剂试样在准静态拉伸下变形损伤过程进行了三维原位实时表征,像素尺寸374 m。基于上述试验结果,分析了目标微细观结构演化过程及孔隙率与材料宏观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固体推进剂内部微裂纹的出现早于应力-应变曲线达到拉伸极限强度点。利用图像分割技术精确提取了 AP 颗粒、Al 粉颗粒、微裂纹与 HTPB 基体相,并对 AP 颗粒与 Al 粉颗粒的三维拓扑结构进行了定量描述。微裂纹的成核集中在较大且形貌不规则的 AP 颗粒与 HTPB 基体界面。最后,观察到裂纹在固体推进剂内部的水平传

3、播和竖直合并两种传播模式,并以水平传播为主导。关键词:固体推进剂;原位显微 CT;三维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变形损伤失效机制中图分类号:V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793(2023)02-0186-09DOI:107673/jissn1006-2793202302003esearch o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ailuremechanism of solid propellant under quasi-static tensionWEI Jinfang1,2,LAI Guodong1,2,CHAI Haiwei2*,

4、XIE Honglan3,WANG Ning4,5,SANG Lipeng4,5*,ZHANG Fengtao4,5(1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2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of Materials,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5、,Chengdu610031,China;3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100864,China;4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Aerospace Chemical Power Laboratory,Xiangyang441003,China;5Hubei Institute of Aerospace Chemotechnology,Xiangyang441003,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deform

6、ation and damage process of solid propellant under quasi-static tension,an in-situ micro-CT test system was set up at the BL13W1 line station of Shanghai Synchrotron adiation Source Facility by using a micro-materialtesting machineThe deformation and damage process of HTPB propellant samples under q

7、uasi-static tension was three-dimensionalin-situ real-time characterized and the pixel size was 374 mBased on the above test results,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arget micro-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rosity and the macroscopic damage of material was analyzedThe result shows th

8、atinternal micro-cracks of the solid propellant appear earlier than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point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AP particles,681收稿日期:2022-06-30;修回日期:2023-01-06。作者简介:魏晋芳,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 CT 方法学及应用。通讯作者:柴海伟,男,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 CT 方法学及应用。桑丽鹏,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能固体推进剂界面粘结技术。aluminum powder particles,micro-

9、cracks and HTPB matrix phase were accurately extracted by image segmentation technology,andthe three-dimensional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AP particles and aluminum powder particles wa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The nuclea-tion of micro-cracks was concentrate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rger and irregu

10、lar AP particles and HTPB matrixFinally,horizontaland vertical merging propagation modes of cracks in solid propellant were observed,and the horizontal propagation was dominant forformation of deformation concentration zonesKey words:solid propellant;in-situ micro-CT;3D digital image analysis techno

11、logy;deformation failure mechanism0引言固体推进剂由于其制作简单、结构稳定、高比冲等特性常应用于航空航天与导弹等领域。然而,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固体推进剂常会受到不同条件的环境加载进而引发结构损伤14。因此,对固体推进剂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对其工程应用极为重要。固体推进剂通常由高能晶体、高聚物粘结剂以及微米或纳米金属粉末复合组成,作为一种非均相复合材料,其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固体推进剂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516。固体推进剂的宏观力学性能的诊断常采用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法57。为了原位表征固体推进剂在机械载荷下的微观结构的变化,

12、相关学者开发了一系列的原位分析测试技术。VAN 等8 通过原位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固体推进剂准静态拉伸变形过程的应变率效应,及目标颗粒界面脱粘损伤机制。WANG 等9 通过原位摄影技术研究了固体推进剂的裂纹成核与传播过程及其应变率效应。然而,上述原位测试技术都仅限于材料表面的实时探测,难以获取材料的内部响应。为了实时、精确地捕获材料在加载下其内部结构演化信息,还需发展具有穿透能力的诊断技术10。在不同加载条件下,固体推进剂的损伤机制不尽相同。HOU 等11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 HMX/DBD 在拉伸过程中的基体撕裂和界面剥离两种情况,结果表明,基体的撕裂是由材料的拉伸造成,而界面的脱粘是由于拉

13、伸过程中颗粒与基体变形从而引起的模量不匹配所导致。WANG12 和 LIU13 等研究了准静态拉伸加载下应变率效应和温度效应对 HTPB 推进剂拉伸断裂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230 K),HTPB 发生玻璃化转变,从而导致其弹性模量大幅增加。因此,在拉伸过程中发现 AP 颗粒的断裂早于 HT-PB 基体。然而在室温下,由于加载应变速率的不同目标试样反馈的损伤机制也不同。在较高的应变率下,材料内部的应力难以充分分散,以至于应力集中于 AP附近并使其颗粒发生断裂。上述研究证实,固体推进剂的变形损伤失效与材料内部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作为高填充的复合材料,固体推进剂填充物颗粒的形貌会通过

14、影响与基体的耦合进而影响其材料宏观机械性能1416。LIN 等14 分别向聚苯烯中掺入三种不同形状的纳米 ZnO 颗粒,发现掺杂有长条形状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HIE-MATH 等15 选取棒状与球形纳米氧化铝颗粒分别掺杂进环氧树脂并固化,随后对目标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棒状颗粒的添加使其复合材料获取了更高的储能模量。CHENG 等16 研究了填充粉末颗粒形貌对聚合物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指出颗粒表面的形貌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上述研究均表明,对复合材料而言,填料的形貌对样品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目前,对准静态拉伸下填料颗粒对固体推进剂裂

15、纹成核的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基于同 步 辐 射 显 微 断 层 成 像(ComputedTomography,CT)技术原位表征了准静态拉伸加载下固体推进剂变形损伤失效过程。结合应力-应变曲线推测了固体推进剂的断裂机理,并分析了孔隙率与材料宏观损伤之间的关系。通过显微 CT 成像与图像分割方法定量描述了填充物颗粒的形貌对裂纹成核的影响。此外,研究了裂纹在推进剂内部的传播模式。1实验方法11实验样品本实验所使用的固体推进剂其主要成分为端羟基聚丁二烯(H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HTPB)基体,高氯酸铵颗粒(Ammonium perchlorate,AP

16、)以及微米 Al 粉颗粒。由于测试需要,试样被加工为狗骨试件,标样段尺寸为 25 mm 25 mm 40 mm(加载方向长度为 4 mm)。12同步辐射 CT 技术原理当一束平行 X 射线射入待测物体时,因物体内部不同位置结构的差异引起的吸收系数与相移系数的不同,透射光束携带有相应的结构信息。利用闪烁体将透射 X 射线转化为可见光,并对等角度间隔的可见光信号进行采集。然而,采集到的信号为 X 射线沿不同角度入射的被测体的投影图像,无法用于直接分析,需要对其进行三维重构以获取待测物体的三维切片图。对每幅投影图像沿任意像素点归一化后取对数以7812023 年 4 月魏晋芳,等:准静态拉伸下固体推进

17、剂三维结构变形损伤失效机理研究第 2 期代表当前方向上吸收系数的线积分。考虑到探测器采集信号为离散信号,则探测器上任意一点(,)的信号表示为g(,)=M1x=0N1y=0f(x,y)(x cos+y sin)(1)其中,M,N 为应用变换的矩阵区域各维度尺寸。根据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对 g(,)沿 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频域函数 G(,)后利用相应滤波函数H()降噪,再对 G(,)H()求傅里叶逆变换;最后对所得所有一维傅里叶逆变换进行积分即可得到待测物体内部对 X 射线吸收系数的三维空间分布。由于不同元素对于 X 射线吸收系数与其原子序数 4 次方(Z4)成正比17,则可根据吸收系数的空间分布判

18、断判断目标内部物质分布及其三维结构。13实验设备本实验依托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BL13W1 线站及微型材料试验机(Material testing system,MTS)搭建了如图 1(a)所示的原位显微 CT 成像系统。MTS 装置安装在七维电动位移台上,由高精度步进电机驱动 MTS 装置及目标试样的移动与旋转。样品安装在定制的卡槽型夹头上,装配方式如图 1(b)所示。准静态拉伸加载由 MTS 装置执行,加载速度为 004 mm/s,力信号与位移信号分别原位实时通过 MTS 装置内压电传感器与步进电机反馈并传输至控制计算机,进而获得目标宏观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在拉伸过程中,一旦达到预设的工

19、程应变值便停止加载并暂停 3 min 等待样品弛豫至载荷不再明显下降、结构大致稳定,随后执行CT 表征。入射 X 射线单色光能量为 19 keV,X 射线穿透目标样品并被 LuAG:Ce 闪烁体转化为可见光,最后被光学显微成像系统采集。像素尺寸为 374 m。CT 扫描期间,转台以 025()/s 的速度匀速旋转,相机连续采集 1500 帧目标投影图像。图 1(a)微型材料试验机与原位显微 CT 系统示意图;(b)样品及其夹持方式示意图Fig1(a)Experimental setup schematic of the miniature MTS testing system with the

20、 in-situ synchrotron X-rayCT diagnostic;(b)Schematic diagram of sample and its holding mode14图像处理为定量化分析原位拉伸下固体推进剂微观结构信息及其演化过程,首先基于 TomoPy 开源工具集对投影图像进行三维重构18。由于推进剂不同组分对 X射线吸收系数不同,其在重构得到的三维切片图像中呈现的灰度分布也将不同。图 2(a)展示了对固体推进剂不同相的图像分割步骤。S0 为包含 AP 颗粒、Al粉颗粒、微裂纹以及 HTPB 基体的典型局部结构切片图像;对于微裂纹相,由于其灰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全局阈

21、值分割方法19 即可准确提取,提取结果如S1 绿色部分所示。AP 颗粒相与 Al 粉相灰度分布存在交叠,简单的阈值分割无法精确提取该相。对 Al 粉相而言,首先采取阈值分割分离出部分的 Al 粉相区域,随后利用 top-hat20 算法对剩余未被阈值分割选出的 Al 粉相区域,结合两种方法提取出来 Al 粉的相如S2 红色部分所示。虽然阈值分割与 top-hat 方法能够有效筛选出 Al 粉相,但是却不能完全描绘出 Al 粉颗粒边缘的完整结构。在 S2 基础上利用 Marker-Con-trolled Watershed2122 方法准确捕捉 Al 粉颗粒的完整边界,如 S3 所示。对 AP

22、颗粒相,首先利用阈值分割与 top-hat 方法选中 AP 颗粒相(S4 蓝色部分),对所选中的相进行膨胀-腐蚀操作,使得对所选中区域尽可能的包括 AP 颗粒的边缘部分,随后再进行 Marker-Con-trolled Watershed 分割,最终结果如 S5 所示。使用原始图像减去图像分割所得微裂纹、Al 粉与 AP 颗粒相区域,剩余部分即为 HTPB 基体相,如 S5 中粉色部分所示。基于图像分割结果,对固体推进剂代表性组分进行体渲染,如图 2(b)所示。8812023 年 4 月固体火箭技术第 46 卷图 2(a)对固体推进剂各相图像分割的具体处理步骤;(b)二值化分割渲染结果Fig2

23、(a)Image segmentation steps for each phase of solid propellant;(b)Volume rendering result for binary segmentation由于 Al 粉颗粒与 AP 颗粒的形貌不规则性,引入回转张量分析方法以描述不规则目标的近球度、伸长程度以及扁平程度等三维结构特征2326。基于回转张量的特征椭球示意图如图 3 所示。回转张量 G 定义为G=1VVi(ri rb)(ri rb)(2)式中ri和 ri为某个独立颗粒内第 i 个体素的坐标;rb与 rb为该颗粒质心坐标;、=1,2,3,分别对应 x、y或 z 方

24、向;V 为该颗粒总体素数。图 3基于回转张量的特征椭球示意图Fig3Schematic diagram of characteristic ellipsoidbased on gyration tens计算每个颗粒回转张量的特征向量(1,2,3)并构建特征椭球,其半轴长分别为 a、b、c(abc)满足:(1,2,3)=(a2/5,b2/5,c2/5)(3)定量化特征椭球三轴的离散程度用以描述三维拓扑结构对标准球形的近似程度 S,称为近球度24:S=1 123i j(i j)2(3ii)2(4)若特征椭球越接近标准球体,则 S 越趋近于 1;反之 S 趋近于 0。此外,引入伸长指数(Elonga

25、tion index,EI)与扁平指数(Flatness index,FI)作为描述颗粒伸长程度与扁平程度的特征指标,定义为26 EI=b2/a2(5)FI=c2/b2(6)EI 指标越小,代表颗粒伸长程度越高。同样,FI指标越小,代表颗粒扁平程度越高。2实验结果与讨论21准静态拉伸加载下的微细观结构演化图 4(a)、(b)分别为 HTPB 固体推进剂在 xz 方向上随应变变化的切片图像与三维渲染图像演化,其中z 轴正方向为拉伸方向,图 4(c)为样品在准静态拉伸下的原位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从图 4(a)中样品初始形貌可以看出,HTPB 固体推进剂初始状态下主要存在三种组分,灰度值分布从高

26、到底分代表了 Al粉、AP 颗粒与 HTPB 基体。在工程应变达到 01 时,少量 AP 颗粒(黑色箭头标记)顶部或底部首先出现了微裂纹,从图 4(b)可以看到微裂纹相对均匀地分散在样品内部。随着拉伸加载的进行,微裂纹沿着 AP 颗粒上下侧表面横向扩展,直至形成半弧状覆盖在 AP颗粒上下侧。当试样宏观工程应变达到 019 时,样品内部出现数个显著的变形破坏集中条带,同时工程应9812023 年 4 月魏晋芳,等:准静态拉伸下固体推进剂三维结构变形损伤失效机理研究第 2 期力-工程应变曲线进入下降阶段。此后,裂纹沿变形破坏集中带继续扩张,直至试样宏观工程应变达到 028时,裂纹沿视野顶部变形破坏

27、集中带快速传播、合并并横向贯穿样品,样品宏观应力迅速释放,其余变形带内裂纹基本不再变化。当工程应变达到 033,样品宏观结构完全拉断并出现明显断口。图 4(a)固体推进剂在准静态拉伸加载下的纵切片图像演化;(b)AP 颗粒与微裂纹演化三维渲染;(c)原位实时测量的 HTPB 固体推进剂在准静态加载下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d)裂纹体积与孔隙率随应变率的变化Fig4(a)Longitudinal slice image evolution of solid propellant under quasi-static tensile loading;(b)Volume rendering of

28、AP particles and microcracks;(c)In-situ engineering stress-engineering straincurves of HTPB solid propellant under quasi-static tensile;(d)Microcracks volume andporosity as functions of strain目标试样在 001 s1应变速率拉伸加载下,在发生完全断裂时工程应变为 048。作为粘弹性复合材料,HTPB 固体推进剂的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两个典型阶段:弹性拉伸(阶段 I)和裂纹扩展(阶段 II)。每个采样点出现

29、的应力的下降现象是由于 CT 扫描前拉伸加载暂停期间试样的弛豫。阶段与的交界点 A为拉伸极限强度点。在阶段 I 早期,试样发生弹性应变,应力-应变曲线呈线性增长,而后,试样内出现少量微裂纹并逐步扩展。进入阶段,应力超过试样极限强度后,初始微裂纹已迅速扩展、连结、贯穿试样,试样发生结构性破坏,宏观应力迅速下降,最终断裂。图 4(d)统计了在拉伸过程中孔隙率随加载过程的变化。工程应变在001期间,目标试样发生弹性形变,标样段被均匀拉伸,同时体积持续增大。在此期间,微裂纹成核为主。随后,在持续拉伸加载下微裂纹进行生长并传播,此时材料总体积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微裂纹体积增加,导致材料的孔隙率增大。在此

30、阶段推测作用在材料的应力集中于微裂纹附近,为微裂纹的生长扩散提供支持条件。当工程应变达到 028 时,损伤的大量积累导致宏观结构破坏进而使材料的孔隙率进一步增大。随着样品最终断裂,断口体积增大,而样品内部裂纹体积减小,导致裂纹体积增速减缓,其材料的孔隙率的增速减缓。22颗粒形貌对微裂纹成核的影响根据上一节的讨论,从图 4(a)中观察到从微裂纹成核直至试样完全断裂期间(=010048),微裂纹的成核与传播主要发生在 AP 颗粒与 HTPB 基体的界面处。对于复合材料,其内部填充颗粒几何形貌会影0912023 年 4 月固体火箭技术第 46 卷响其界面处的微裂纹的成核1316。为解释这种现象,利用

31、回转张量分别对 AP 颗粒与 Al 粉颗粒的三维拓扑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由于拉伸过程中颗粒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选取初始表征阶段的 AP、Al 粉颗粒,并对其等效直径、近球度、伸长指数 EI 以及扁平指数 FI 进行统计分析。在图 5(a)中,Al 粉颗粒的等效直径主要分布在10100 m,而 AP 颗粒的直径分布在 100200 m 之间。统计结果表明 AP 颗粒的尺寸约为 Al 粉颗粒的10 倍。图 5AP 颗粒和 Al 粉颗粒初始表征形态特征的统计结果(a)等效直径;(b)近球度;(c)伸长指数和(d)扁平指数。红色颗粒代表 Al 粉,蓝色代表 AP 颗粒)Fig5Statistical of

32、 init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P particles and Al particles(a)Equivalent diameter;(b)Sphericity;(c)Elongation index and(d)Flatness index ed represents Al,and blue represents AP)图 5(b)为 AP 颗粒与 Al 粉颗粒近球度的统计分布,结果表明在 AP 颗粒中超过 75%的近球度处于081,而 Al 粉颗粒整体近球度低于 AP 颗粒。此外,图 5(c)、(d)表示 Al 粉、AP 颗粒的伸长指数

33、与扁平指数,就整体而言,Al 粉颗粒的双峰 EI 分布表明铝粉颗粒具有长条形和近球形两种典型形状,而 AP 颗粒的单峰 EI 分布意味着大部分 AP 能量晶体相对形状一致性更高。同时,FI 分布表明,AP 颗粒一般比 Al粉颗粒更“扁”。通过对四种形态指标的比较得出结论,AP 比 Al 粉颗粒更为不规则。在复合材料中,颗粒与基体界面分离所需最小的应力定义为脱湿应力 d,其与颗粒半径 r 成反相关13,即 d1/r。也就是说在复合材料中颗粒尺寸越大,其脱湿所需要的应力则越小。因此,样品中的AP 颗粒的脱湿应力远小于 Al 粉颗粒。棒状填充的复合材料比球形填充的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改善141

34、5。整体 EI 较小的 Al 粉颗粒拥用更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与 HTPB 基体的耦合。因此,在拉伸加载过程中,Al 粉颗粒与 HTPB 基体界面处的应力较容易分散到基体中。相反,力倾向于集中在 AP 颗粒与 HTPB 基体的界面,并且 AP 颗粒较低的脱湿应力也为微裂纹成核提供有利条件。此外,复合材料中颗粒的表面粗糙度同样也会影响其与基体的耦合16。在对 AP 颗粒与 Al 粉颗粒相的分割、渲染和量化时发现,AP 颗粒的表面远比 Al 粉颗粒粗糙(见图 2(b)、图 3、图 5(c)、(d)。AP 颗粒粗糙的表面促进了材料内部的机械联锁使得AP 颗粒与HTPB 基体之间的界面承受较大的应力。

35、综上所述,AP 颗粒具有较低的脱湿应力,并且在拉伸过程中颗粒与基体界面的承受的应力较大且难以分散。因此,在常温准静态拉伸加载下固体推进剂微裂纹的成核更容易发生在 AP 颗粒与 HT-PB 基体的界面。此推论与上述实验现象一致。23颗粒分布对裂纹传播的影响微裂纹的成核与传播导致的材料内部弱区的形成加速了材料的崩溃式断裂。颗粒的形貌会影响微裂纹的成核,然而,注意到颗粒的空间分布会影响界面微裂1912023 年 4 月魏晋芳,等:准静态拉伸下固体推进剂三维结构变形损伤失效机理研究第 2 期纹的传播。如图 6 所示,选择了水平排列(图 6(a)与竖直相邻(图 6(b)两种排列方式的 AP 颗粒来跟踪界

36、面裂纹的扩展。对于两种颗粒排列方式,应变在 001 时处于弹性拉伸阶段。样品被均匀拉伸,应力分布在HTPB 基体中,颗粒相对位置并未发生改变。随着微裂纹在沿颗粒两端成核,裂纹的传播模式发生改变。图 6准静态拉伸下固体推进剂代表性的裂纹扩展模式(a)水平扩展;(b)垂直连通性。蓝色代表 AP 颗粒,绿色代表裂纹。黑色箭头表示裂纹产生和传播的方向,红色箭头表示拉伸方向)Fig6epresentative crack propagation mode of solid propellant under quasi-static tensile(a)Horizontal expansion,(b)Ve

37、rtical connectivityThe blue is used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particles of AP,and green represents cracksBlack arrows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crack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And red arrow gives the tensing direction)对于图 6(a)中水平排列的颗粒,微裂纹在成核后(=019)会沿着其成核颗粒表面生长,此时应力达到最大并集中分布在 AP 颗粒表面。当微裂纹传播到其附着颗粒赤道处时便

38、停止在当前颗粒扩展,并向其相邻颗粒继续传播。同样地,微裂纹在相邻颗粒上继续生长,一旦微裂纹再次达到相邻颗粒赤道处便停止生长进而继续向其水平相邻的颗粒传播。裂纹在材料内部的水平传播形成弱区并导致固体推进剂的结构损伤从而使得应力的减小。应变超过 033 之后,由于损伤积累使得应力集中在固体推进剂的宏观断口处,其余弱区的微裂纹停止传播。当样品被拉断,由基体残余的弹性引起的材料一定限度的收缩使得非断口处裂纹的体积相对减小。对于颗粒呈现竖直相邻的情况如图 6(b)所示。同样,微裂纹的成核出现在颗粒的两端,随着拉伸的加载,裂纹首先沿着各自附着的颗粒表面生长。由于颗粒排列方向平行于拉伸加载方向,颗粒随着拉伸

39、被拉开,集中在颗粒表面的应力随着微裂纹的产生转移到相邻颗粒间的基体中。上侧颗粒的底部的裂纹与下侧顶部的裂纹随着基体的断裂逐渐合并。同时,上侧 AP颗粒顶部的裂纹水平向相邻 AP 颗粒传播。随着应变的增加,裂纹垂直传播停止,水平传播模式占主导。综上所述,在固体推进剂内部,裂纹的传播模式分为水平传播与竖直合并,其不同传播模式的产生取决于推进剂内部微裂纹的成核以及颗粒的初始排列。两种传播模式并非完全独立进行,并且水平传播占主导。微裂纹的生长传播促使了拉伸过程中推进剂内部弱区的形成,而水平传播的主导模式使得弱区的形成皆平行于 xy 平面,与图 4(b)中观测结果一致。24裂纹的演化为了进一步探究裂纹在

40、拉伸加载下的传播,对拉伸过程中的裂纹形貌进行了量化统计。此外,由于裂纹的成核与传播伴随着 AP 颗粒的变化,因此 AP 颗粒的形貌指标同样也被统计。图 7(a)、(b)分别展示了拉伸加载下 AP 颗粒的等效直径与 EI 的变化。不难看出,在整个拉伸期间,AP 颗粒并未发生明显的形变,其等效直径与 EI 的轻微震荡可能来源于图像分割带来的误差。对于裂纹而言,在图 7(c)中,在初始阶段(=01),裂纹的数量较少且体积较小。在目标宏观工程应变处于 010028 期间,随着裂纹的合并与新裂纹的产生,裂纹的数量增多,且单个裂纹的整体体积达到最大值。此后,毗邻的单个裂纹随着进一步的传播合并。直至材料断裂

41、为两部分,基体的回弹使得部分裂纹体积减少。由于裂纹呈圆弧状,用 EI 来进行描述(图 7(d)。对于裂纹形成初期,由于其体积较小,EI峰值处于 01。随后,裂纹沿着 AP 颗粒表面扩展,导致在宏观工程应变达到 019 时 EI 的峰值略微左移。之后,随着裂纹在纵向的合并与 z 轴向的拉伸,EI 指数整体增大直至工程应变达到 028。一旦试样断裂,裂纹收缩,导致整体 EI 降低。2912023 年 4 月固体火箭技术第 46 卷图 7AP 颗粒与裂纹形貌指标的统计结果(a)AP 颗粒等效直径;(b)AP 颗粒伸长指数;(c)裂纹等效直径以及(d)裂纹的扁平指数)Fig7Morphology in

42、dex of AP particles and cracks as functions of strain(a)Equivalent diameter of AP;(b)Elongation index of AP;(c)Equivalent diameter of cracks,(d)Flatness index of cracks)综上所述,拉伸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变形为 HTPB基体的拉伸以及 AP 颗粒与 HTPB 基体界面上的脱粘,裂纹的 EI 指数的统计结果表明裂纹的传播模式与23 节所讨论的一致。3结论(1)HTPB 固体推进剂在准静态拉伸加载下,当宏观工程应变接近 01 时,首先在

43、少数 AP 颗粒上或下界面处产生微裂纹,早于应力-应变曲线达到拉伸极限强度点。随后,试样内发生大量微裂纹成核并衍生出多处变形破坏集中带直至样品临近极限强度点;当试样承受的应力在超过拉伸极限强度后,宏观应力开始下降;一旦某个位置裂纹大量连结并几乎横向贯穿样品后,目标宏观应力迅速下降,直至样品完全断裂。(2)在准静态拉伸加载下,固体推进剂内部微裂纹倾向于在尺寸较大且形状较不规则的 AP 晶体与HTPB 基体的界面上形核。并随着拉伸裂纹向周围的AP 颗粒表面生长扩散,促使变形破坏集中带的形成,进一步导致材料的断裂。(3)通过对代表性裂纹的追踪,观察到裂纹在准静态拉伸加载下,固体推进剂内部裂纹的传播存

44、在两种模式:水平传播和竖直合并。当裂纹在材料内部成核并生长后,水平传播导致其变形破坏集中带的形成;裂纹的竖直合并使得裂纹的体积增长,进一步带来孔隙率的提高。此外,裂纹在传播时同时伴随两种传播模式,一旦竖直合并结束,水平传播占据主要传播模式,进一步扩散变形集中区域,促使变形破坏集中带的形成。参考文献:1 庞爱民,李伟,何金选固体推进剂用新型含能物质的制备与应用 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20PANG A M,LI W,HE Jin X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new energetic substances for solid propellantsM

45、Xian: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ess,2020 2 刘跃龙,李天鹏,安振涛公路运输环境下运输车及导弹固体发动机响应数值分析J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8,32(4):45-50LIU Y L,LI T P,AN Z TNumerical analysis of solid motorresponse of transporter and missile under road transport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Engi-3912023 年 4 月魏

46、晋芳,等:准静态拉伸下固体推进剂三维结构变形损伤失效机理研究第 2 期neering,2018,32(4):45-50 3 任佰足,张向龙,陈振亚基于换热分析的储存环境对固体推进剂影响研究 J 科技创新导报,2020,17(20):53-55EN B Z,ZHANG X L,CHEN Z YInfluence of storage en-vironment on solid propellant based on heat transfer analysis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20,17(20):53-55 4 赵瑞杰,张

47、淋清,蔡文祥,等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含硼推进剂燃烧性能实验研究 J 推进技术,2022,43(9):413-424ZHAO J,ZHANG L Q,CAI W X,et alExperimental studyon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propellant containing boron forsolid rocket ramjet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2022,43(9):413-424 5 LI H,WANG S,LI M,et al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ensilemechani

48、cal properties of NEPE propellant under confiningpressureJ Propellants,Explosives,Pyrotechnics,2020,45(11):1769-1779 6WANG Z,QIANG Hongfu,WANG Tiejun,et alTensile be-haviors of thermal aged HTPB propellant at low temperaturesunder dynamic loadingJ Mechanics of Time-DependentMaterials,2020,24(2):141-

49、159 7SHEKHA HStudies on stress-strain curves of aged com-posite solid rocket propellants J Defence Science Journal,2012,62(2):90-94 8 VAN AMSHOST M C J,DI BENEDETTO G L,DUVAL-OIS W,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HT-PB/AP/Al propellant by in-situ uniaxial tensile experimen-tation in S

50、EMJ Propellants,Explosives,Pyrotechnics,2016,41(4):700-708 9 WANG T,XU J,LI H,et alCrack propagation velocity andfracture toughness of h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 pro-pellants: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sJ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2021,257:108034 10 ZHANG Y,CHEN S,CAI Y,et alNovel X-ray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