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房子》阅读指导课教案 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城郊东溪小学 吴志华 阅读目的: 1.理清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结构。 2.学习写作方法,如插叙,伏笔,对比,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白等。 3.了解时代背景,明白不同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不同。 4.善于把影片和小说做对比。品味语言文字独具的魅力。 5.善于把自己的学习生活遭遇和小说里的人物进行对比,遇到问题你会怎么处理。 教学准备:PPT,相关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读 一、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
2、 简单说说自己的校园环境,好朋友之间的故事,课内课外学习生活。 2.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54前的1961年,那时候的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十几元,一块钱能买好多东西,在物质生活极度缺乏的年代,学校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生活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看影片《草房子》。 3. 观看影片十分钟。 4.聊一聊影片中学校环境,操场、教室、桌椅,课间活动,学生的穿着,以及学校所处的环境。 二、导入《草房子》的阅读 1.了解作者曹文轩 2.阅读序言,了解书的内容提要 3.看书的目录,猜测情节 三、阅读《草房子》。(两周时间) 四、布置填写读书卡片 ( 列出主要和桑桑有关系的人物
3、 桑桑 (学生填写图) 第二、三、四课时 梳理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结构 一、交流读书卡片,梳理人物关系,抓住人物之间的故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纸月 桑乔(父亲) 蒋一轮 秃鹤 秦大奶奶 白雀 桑桑 杜小康
4、 细马 温幼菊 母亲 柳柳(妹妹) 聊秃鹤 一、活动定位: 梳理人物关系 二、聊的话题: 1. 读一读描写秃鹤的语句? 2.作者写了秃鹤哪些方面的事? (在意秃头—— 被人耍弄—— 报复——众人冷淡————精彩演出——赢得尊重——最英俊少年) 3. 为什么说秃鹤是最英俊少年? 三、写作方法揭示: 作者写秃鹤事情时,在第二节插入描写了最调皮、奇思妙想,渴望大家注目的桑桑。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PPT
5、出示)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好处:使文章更完整,情节合理。 聊纸月 一、 活动定位:把握人物性格 二、 聊的话题: 1. 纸月是怎么样的女孩?在你的生活中有像纸月一样的女孩吗? 2. 见了纸月桑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3. 纸月为什么会和慧思和尚一起失踪?他们是什么关系?找出相关语句。 三、写作方法揭示: 作者写纸月的第四节写了浸月寺的慧思和尚,为后面的纸月与慧思和尚一起失踪埋下伏笔。在这一节当中有许多暗示,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其实他们是
6、父女) (PPT出示)“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聊杜小康 一、活动定位:把握人物性格 二、聊的话题: 1. 找出家境变化前描写杜小康的语句。 2. 找出家境变化后描写杜小康的语句。 3. 为什么桑乔说杜小康是最有出息的孩子? 4. 这两章节桑桑又做了什么?你认为桑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写作方法揭示: 作者写杜小康用了两个章节,可见作者也很喜欢这个人物,但是杜小康是一个悲剧的人物,杜小康以前生活
7、富裕,而今负债累累,并因此辍学,一家人想靠养鸭子挣钱还债,眼看有收获了,不料鸭子误入鱼塘吃了几万尾鱼苗,被当地人扣下渔船和整个鸭群。杜小康人生大起大落,一波三折。强烈的对比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 (PPT出示)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聊细马 一、活动定位:把握人物性格 二、聊的话题: 1. 细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不会读书,被人抚养,脾气犟,有主意,懂感恩,敢担当,聪
8、明能干) 2. 找出有关景色与人融为一体的描写?举一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聊桑桑 一、活动定位:把握人物性格 二、聊的话题: 1. 说说桑桑在不同章节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第一章,是最调皮、奇思异想、敢作敢当的孩子。 第二章 ,对纸月懵懵懂懂的喜欢,同情,勇敢保护纸月。 第三、 七章,是蒋老师的邮差,对大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懵懵懂懂。 第四章 ,富有同情心。 第五、 八章,富有爱心,同情杜小康遭遇,很仗义在最困难时给予杜小康帮助。 第九章,顽强地和病魔抗争。 2. 在你身边有和桑桑类似的同学吗? 三、 写作方法揭示: 桑桑是故事的主人公,所以每一章都有桑
9、桑的出现,但是每一次给人展示的是另外一面的桑桑,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形象。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PPT)作者曹文轩在《草房子》的附语中写道:“能感动孩子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总而言之,自有文学以来,无论是抒情的浪漫主义还是写实的现实主义,它们所用来做‘感动’文章的那些东西,依然有效──我们大概也很难再有新的感动招数。”、“感动孩子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同学们“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
10、伤感的童话。让我们走进“草房子”,去了解和我们同龄的桑桑和他的伙伴们刻骨铭心的经历,感受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感悟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所有的一切将都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这一幕幕精彩的大戏,将带给你震撼人心的美的享受,我们会充分领略“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第五课时 和电影对比阅读 一、 活动定位: 小说和电影的对比阅读 二、 聊的话题: 1.回忆影片拍摄了哪些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事?书本又是怎么写的? 2. 影片中哪些地方与文本不同?你更喜欢电影还是文本的表达方式?为什么? 3. 在电影视觉听觉的冲击下,你会放弃
11、文本的阅读吗?为什么? 第六课时 从文学写作的角度聊“苦难” 一、聊的话题: 1.说说你经历的苦难(痛苦和灾难)?你如何面对? 2.在《草房子》小说中各个人物有什么苦难?孩子们又是怎么样面对苦难? 3.苦难在小说中又有什么作用? 4. (不做讨论,补充了解资料)写苦难和作家经历有关吗?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从前生活极致奢华,十四岁曹家被查抄家境败落,最后自己病死,小说中人物命运悲惨,和他的经历极为相似。 二、回答第二个问题: (PPT出示人物的苦难)在曹文轩的小说中,苦难几乎无处不在:陆鹤是个秃子,受同学的嘲笑,处在自卑中;纸月一生下来母亲就跳河自杀(未婚先孕)
12、和外婆相依为命,并饱受同学欺负;桑桑面对人生最大的苦难——死亡;杜小康原本另人羡慕的家境因为船祸,生活处境从天上到了地上,并辍学;秦大奶奶孤苦伶仃,苦艾是她的精神寄托;蒋一轮和白雀自由恋爱,因白雀父亲阻拦,棒打鸳鸳,有缘无分倍受爱情折磨;桑乔出生卑微从小生活在鄙夷的目光中;温幼菊从小失去父母,有奶奶带大,十二岁得了非常严重的病,每天喝几碗苦药。 三、回答第三个问题: (PPT出示苦难的作用)在小说当中没有了苦难,故事情节总是难以吊起人的胃口,也许读者习惯了跌宕起伏,而不喜欢一帆风顺,看到主人公们经历一个又一个的苦难,才觉得故事的精彩。苦难也是一种美,它是美的另一种诠释。我们可以看到生活
13、的苦难在帮助孩子心灵成长上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孩子在苦难的压迫下并没有倒下,反而勇敢地去面对、去适应、去改变。这些点点滴滴形成的人格精神是如此丰富,人生过程是如此精彩。 “苦难要写,但要以一种优美的方式[” 苦难和美丽是双胞胎。曹文轩在小说中反反复复地探讨着苦难与坚强之间的关系,塑造了具有非凡品质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经过困难的打磨和锤炼才焕出光彩的。曹文轩在小说中不断地展现“苦难”,使我们读者读到了属于少年的另一种美丽。 曹文轩在小说中表现“苦难”,缘于他的爱。对孩子的爱、对世人的爱、对美好事物的爱。在古代先贤中,像司马迁、孔子、墨子他们,都有一颗伟大的爱人
14、之心。他们怀着普世之爱,怀着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对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同情着、惋惜着、痛苦着。这种爱是博大的,这些悲悯是深沉的。正是由于太爱,才更有力量写苦,曹文轩如此深爱那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他希望透过淡淡的感伤,去寻求同样属于这些孩子身上的另一种美。 四、回答第四个问题: (PPT出示作者的人生经历)童年记忆中的贫穷、苦难为曹文轩的创作奠定了基调。曹文轩自小生长在苏北农村,这是一个以穷出名的地方,小时侯的曹文轩几乎是在极其窘困的物质条件下生活成长的,虽然如此,他自己却说,“这些苦难却给了我幻想的翅膀,也让我的性格变得坚韧。”正是源于此,在曹文轩的作品当中,“苦难”是一个
15、很重要的主题,我们在曹文轩的小说中看到了苦难,看到了淡淡的伤感,这又是与作家小时的记忆紧密联系的。而且,我们看到了一群在苦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少年形象。即使是家境不错,各方面条件都优越的杜小康,曹文轩也要安排“突然”的“苦难”,让这个让全班同学都羡慕,甚至是老师也特别喜欢的少年,一下子从“天上”到了“地上”,而这个时候,小康似乎长大了不少,成熟了不少,同时作为小康的“死对头”桑桑放下芥蒂,帮助小康,这场景特别美好,让所有人都感到欣慰。这是曹文轩对文本的设计,他不厌其烦地用这么多的“苦难”来发展故事情节,想必和他年少时受到的苦难的磨砺是分不开。曹文轩也是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尽管那个时候他的年龄不大
16、但是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灾难,相信经历过那场“文革”的人对于生命都会有特殊的体会。曹文轩要通过写苦难让大家不要忘记这些曾经的灾难,他用了一种优美的方式来展现这些苦难,苦难和美丽是一对双胞胎。苦难让作者变得坚韧的同时,也为他的创作奠定了特别的审美理念。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他从不轻易地描写少年儿童的柔弱与快乐,相反,他花了不少笔墨刻画了一群在苦难下坚忍、刚强、成长的少年,他们同样有天真无邪的快乐,但是,更多地,他们拥有在成长中焕发出来的人生精彩,不怕困难,同情疾苦,乐于助人……他们是善良的,而不是唯我独尊的,这正是作者的初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愿意看到的一个群体,也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他们不该是大人的掌上明珠,王子和公主。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群别样的少年儿童,他们和我们印象当中的少年儿童不一样,和我们周围的少年儿童不一样,无论是乐于助人的桑桑,还是追求自由的根鸟;无论是初萌情感的细米,还是在苦难下成长改变的杜小康,这些少年儿童另我们感动,让我们感到欣慰,也让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 9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