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版)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驳论文的写作技巧。教学重点: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相关常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
2、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
3、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3、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三、
4、研习课文(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慨( )叹 省( )悟 诳( )骗 诬( )蔑 脊( )梁 搽( )2朗读全文完成下表: 按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得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填写下边的表格:段号在议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揭示的要旨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正面立论)得出结论,指出评价方法(二)语段精读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2)揣摩第1段话,“公开”一词的含义?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
5、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4)如何理解第4段中“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的含义?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3)揣摩第8段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四、
6、拓展延伸: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六、课后巩固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
7、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选文第1节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2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3理解下列句子或短语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很多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你认为这对我们的自信力有何影响? 5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