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27MB ,
资源ID:60829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082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芳香疗法溯洄及闽地香疗应用探析_王正引.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医芳香疗法溯洄及闽地香疗应用探析_王正引.pdf

1、 理论探讨 福建中医药 2023 年 4 月 第 54 卷 第 4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April 2023,54(4)中医芳香疗法溯洄及闽地香疗应用探析王正引1,褚克丹2,徐伟1,林津晶1,林羽3,陈立典4*(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中药学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闽台中药分子生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4.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摘要:中医芳香疗法起源于传统的香薰文化。秦汉时期,运用芳香药祛邪通经、活络止痛,开创中医芳香疗法

2、之先河。唐宋时期,在芳香药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明清时期在理、法、方、药等方面作进一步系统总结,为中医芳香疗法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雨水丰沛,湿气盛行,发病多为湿邪所困。芳香药性味辛香升散,醒脾化湿,辟秽化浊。自宋元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海外香料及药材大量入闽,明清时期出现具有福建特色的芳香药剂药茶,例如福建香茶饼、范志曲、万应茶等,这些芳香药茶功效卓著,造福百姓,传承至今。目前,福建地区中医芳香疗法研究主要集中在防治脾胃病、不寐、老年性痴呆等作用机制方面,而针对芳香药的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芳香疗法对其他疾病防治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关键词:芳香疗法;历史溯

3、洄;福建特色;临床应用“aromatherapy”(芳香疗法)是 1937年由 Rene-Maurice Gattefosse提出,由法语“aromathrapie”转译而成,是利用从植物材料萃取的精油作为媒介,并以按摩、沐浴、熏香等方式,经由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进入体内,以达到舒缓精神压力和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自然疗法1-2。中国香料的使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燎”“香”等文字记载3。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以芳香类中药防病养生的习俗。1中医芳香疗法的源流与传承发展1.1中医芳香疗法的起源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用芳香药作为香料以祭祀、驱虫、除味。诗经

4、国风召南 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蘩”指“皤蒿”即芳香植物白蒿,采蘩用以祭祀4。周礼 秋官司寇 曰:“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本草纲目 草部莽草 曰:“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毒鼠,谓之鼠莽。”现代本草考证其基原植物包括八角属植物披针叶茴香和红茴香5,周礼 记载翦氏用此气味辛香之品以驱虫。楚辞 离骚 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即川芎,芷即白芷,秋兰即佩兰6,这 3 种气味芳香中药可作为香料衣饰以除体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了芳香草药,大约有 10 余种,经鉴定有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藁本、姜、

5、杜衡、佩兰、干姜等,这些药物皆具有辛香发散的特性7。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香枕,其中枕内填塞香草即为佩兰。此外出土6 个香囊,女尸辛追双手所握的 2 个香囊,内盛香草,其余 4 个香囊内盛有茅香、花椒及辛夷等香料8。这些文物佐证了2 000多年前汉代初期即有用芳香中药除味、助眠以防病保健。这些先秦典籍及汉代文物表明中医芳香疗法起源于传统的香薰文化。在这一时期,芳香药以香料的形式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其功能主要有驱虫、助眠、除味等,中医芳香疗法体系尚未形成,处于萌芽阶段。1.2中医芳香疗法的传承发展1.2.1先秦至两汉时期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芳香药可以防病养生。诗经周颂载芟 曰:“有椒其馨,胡考

6、之宁”,提及馨香的花椒可使人平安长寿,神农本草经 谓其:“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在先秦至两汉时期,方书中有不少芳香药外治的记载,如:现存最早的方书 五十二病方载有香薰药方:“朐痒治之以柳蕈一,捼艾二,燔其艾蕈令烟熏直()”,主张治痔疮肛门周围瘙痒,以柳蕈一捧、干艾二把,燃烧烟熏肛门9。武威汉代医简 载有香药膏摩方:“治千金膏药方:蜀椒四升、弓穷一升、白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皆冶父且,置铜器中,用淳醯三升,渍之卒时。薄以涂其雍者喉痹吞之摩之头恿风涂之以三指摩”。该芳香药外治方组成有花椒、川芎、白芷、附子等,切成粉末以浓醋浸渍一昼夜后,再以猪油三斤煎煮,加入鸡蛋黄放入杯中,搅拌制成药膏,痈

7、疽病可外涂,喉痹可内服,也可外治膏摩,头痛可以外涂再以三指按摩10。黄帝内经 也载有香药熨治寒痹方,如 灵枢寿夭刚柔载:“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刺寒痹内热奈何?以药熨之。”“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收稿日期:2022-10-29基金项目:福建省中药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915042202)通信作者:陈立典,E-mail:DOI:10.13260/ki.jfjtcm.2023.0400721福建中医药第 54 卷答曰: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清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

8、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该方以花椒、干姜、肉桂等芳香辛散之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以熨治寒痹。东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仲景所提“膏摩”,未详述具体方药,参考前述 武威汉代医简 中的香药膏摩方,可推测“膏摩”是一种以芳香药疏散外邪、通经活络的外治疗法。在先秦至两汉时期,人们运用芳香方药祛邪通经、活络止痛,所用方法有香薰、熨治、膏摩等多种外治手段,所用药味有艾、蜀椒、川芎、白芷、干姜、桂等多种辛香温散之品,开创中医芳香疗法之先河。在这一时期,芳香药的应用从生活实践逐

9、渐转变为医疗实践。药味种类以辛温为主,其功能重在温通,用法以外治为主,多应用于治疗痹证。这一时期中医芳香疗法体系虽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已经初见雏形。1.2.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魏晋时期佛学时兴,产自印度的香料药逐渐传入中国,唐代 新修本草 记载了“荜拔、白豆蔻、熏陆香”等芳香药11。唐代中后期,南方的海上贸易不断发展,海外药物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其中香料药涉及的品种繁多,有安息香、苏合香、檀香、青木香等12。唐末五代时期,李珣 海药本草 是外来药专著,载海外药物128种,与唐以前诸本草相较,对已引进我国的丁香、降真香等芳香药产地、性能及用途详尽记载,对中外医药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10、13。自魏晋至隋唐,因中国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海外香药大量传入,为中医芳香疗法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中医芳香疗法的应用范围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扩大,在晋唐的方书中记载了大量芳香方药防疫、美容的应用,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中的艾灸防疫方:“断温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壮”,在温病患者病床四周以艾草熏灸,预防瘟疫传染。南齐龚庆宣 刘涓子鬼遗方 记载的面部美容方:“治面皰,麝香膏方,麝香二两,当归、附子、芎、白芷、芍药以上各一两,细辛二合,杜衡二分,上八味咀,以腊月猪脂一升二合,煎诸药三上下,绞去滓,别末研麝香,安膏中搅令调,敷皰上,日三易之。”该方由麝香、当归、川芎、白芷等诸多辛香

11、药组成,外敷治疗面部黑斑疱疹等。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防疫芳香药方:“辟温病,粉身散,常用方,芎、白芷、藁本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内米粉中,以粉身。”该方以川芎、白芷、藁本 3 味研末与米粉相合,外敷身体以防瘟疫。在这些芳香方药中,诸如艾、川芎、白芷、藁本等气味辛香温通、辟秽化浊之品,均广泛应用于防治温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芳香疗法防疫保健的实践经验。在这一时期,受益于中外交流的影响,域外大量芳香药传入中土,芳香药应用的品类更加丰富多样。在临床实践中,芳香药的应用增加了防疫与美容的功能,充实了香疗应用的主治范围,这是中医芳香疗法体系的重要发展。1.2.3宋金元时期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

12、展,海外香料药大量进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香品,进而出现了研究香文化的专著,如洪刍香谱、丁谓 天香传 等。宋代官修本草及方书如证类本草 政和本草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等,均记载了大量芳香药和香药方14。元代的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疆域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使得从西域进口芳香药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金元四大家的医书中均有运用芳香药的记载,如:宋 太平圣惠方 中的防疫芳香药浴方:“治时气瘴疫,浴汤方,桃枝叶十两,白芷三两,柏叶五两,右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两,煎汤浴之极良”。该方以桃叶、白芷、侧柏叶等药捣散煎汤洗浴,以防治时行瘴疫。元朱震亨 丹溪心法 中的治腰痛摩膏香药方:“摩腰膏,治老人虚人腰

13、痛,并妇人白带。附子尖、乌头尖、南星各二钱半,雄黄一钱,樟脑、丁香、干姜、吴茱萸各一钱半,朱砂一钱,麝香五粒大者。上为末,蜜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姜汁化开,如粥厚,火上顿热,置掌中,摩腰上,候药尽粘腰上,烘绵衣包缚定,随即觉热如火,日易一次。”该方以附子、天南星、樟脑、麝香、吴茱萸等诸多芳香药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外敷治腰痛。因宋代香文化的影响及海上丝绸之路鼎盛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芳香疗法与前朝比较,在香药临床应用的品类、用量及适应证等方面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宋、金、元是中医芳香疗法体系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官修方书和名医专著中所记载芳香药方明显承继于前代,如朱震亨的摩腰膏,其组方药味

14、辛温,用法以按摩、敷贴为主,这明显受 内经 香药熨治疗法的影响,是对 金匮要略 膏摩及武威汉代医简 千金膏药方的进一步阐发。在这一时期,芳香药的应用实践有进一步发展,香疗应用愈受重视,逐渐完善。1.2.4明清时期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将海外香药带回国内,芳香药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明朱橚 普济方 专论有“诸方香煎门”,收载芳香药方90多首。李时珍 本草纲目 记载了芳香药 90 多种。清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 专论“芳草”类植物,详述 70 多种芳香类草本植物的产地、22王正引 等:中医芳香疗法溯洄及闽地香疗应用探析第 4 期形态、性味功效等。在明清之际形成的中医温病辨证理论体系

15、中,因芳香药可透热外达、辟秽化浊,针对温病外感或内伤发热,常少佐辛香以寒温并用、透热逐邪15。诚如吴瑭 温病条辨 所言:“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吴瑭针对太阴温病之“神昏谵语”“邪入心包,舌謇肢厥”,常运用芳香方药以开窍醒神,代表方如牛黄丸、紫雪丹。在芳香外治疗法方面,吴师机对芳香药外治机理作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总结,如 理瀹骈文 所言:“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如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凡膏内皆可加入香药,如苏合油、十香丸、冰片、麝香、乳

16、香、没药之类。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其所,俾令攻决滋助,无不如志,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方药举隅:明朱橚 普济方 中的防疫保健芳香药方:“神仙不老汤,出余居士选奇方,香附子拣圆者,去尽黑皮微炒,四两,姜黄汤浸一宿,洗净焙干,秤,二两,甘草一两,炙,右三味,同捣罗成细末,每一钱入盐点空心服。”“皇祐至和间刘君锡遇仲远先生口授此方。仲远此时已百余岁。君锡服此方,间关岭表数年,竟免岚瘴之患,后还襄阳,寿至九旬。晨盥栉迄,未得议饮食,且先服此汤,可保一日无事,旦旦如此,则终身无病矣。”“令人体香,采甘松作汤浴之。”“辟恶气令人衣香,以迷迭香烧之去鬼”。清刘奎 松峰说疫 中的辟瘟防疫芳香药方:“

17、避瘟丹,烧之能避一切秽恶邪气。苍术、乳香、甘松、细辛、芸香、降真香等分,糊为丸豆大。每用一丸焚之,良久又焚一丸,略有香气即妙”。明清时期中医芳香疗法的发展在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既有芳香方药专论,又有作用机理的系统总结,为中医芳香疗法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的发展,对芳香药防治疾病机制的阐释进一步完善。吴瑭认为芳香药功可透热辟秽、开窍醒神,是对香疗应用理法的凝练;吴师机将芳香药的外治作用总结为通经行滞:这充分说明中医芳香疗法由实践上升为理论,逐渐形成日趋成熟的体系。1.3中医芳香疗法功效1.3.1辟秽化浊,防治时疫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香者气之正,正

18、气盛,则自能除邪辟秽也。”历代方书均有运用芳香药以祛除秽浊、辟瘟防疫,如前所述,备急千金要方 粉身散以及 太平圣惠方浴汤方,以芳香药外敷、药浴等方法防治时疫。普济方 诸方香煎门 用香附、姜黄、迷迭香等辟恶防疫。在 2020 年新冠肺炎防治中,因芳香药方功可通经活络,辟秽化浊,被大量应用于防疫保健,如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居家预防推荐方案 推荐使用香薰疗法,包括中药香包16;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探讨了中药香囊辟瘟囊预防新冠肺炎的作用机理,认为该方适用于尚未感受邪气的易感人群,可使其气机调畅,邪不内生,避免体内湿、寒、热与外邪相引,乘虚发病,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17。1.3.2安

19、神,解郁,助眠,抗抑郁芳香药性味辛香升散,可行气解郁,使得气机条达,情志通畅,用于治疗临床常见的肝失疏泄、情志抑郁、不寐等病证。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芳香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18、人工流产术后抑郁19、甲状腺功能亢进失眠20等疾病,疗效显著。1.3.3化湿健脾 本草纲目草部木香 曰:“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芳香药多辛香温燥,善调气机,醒脾助运,可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脾胃湿热、饮食停滞等证,常用药如藿香、佩兰、苍术、木香、砂仁等,方剂如藿香正气散21、四花四香汤22等1.3.4开窍醒神芳香药气味浓郁,其性走窜,通行十二经气血,可开窍醒神,用于治疗温病、暑病、痰热蒙蔽

20、、窍闭神昏等证,常用药如麝香、安息香、青木香、苏合香、丁香等,方剂如安宫牛黄丸23、紫雪24、至宝丹25等。1.3.5行气活血通络 外科精要 用香药调治论曰:“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疡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郁聚为脓,得香味,则气血流行。”芳香药多辛散温通,可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心腹卒痛、腰痛、头痛等,常用药如香附、乌药、玫瑰花、乳香等,方剂如苏合香丸26、麝香保心丸27、庆余救心丸28等。中医芳香疗法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等多系统疾病,尤其在防疫、安神、抗抑郁和止痛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辨证论治特色。2闽地香疗应用探析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受雨水丰沛等气候环

21、境影响,地气潮湿,人们发病容易为湿邪所困。中医芳香药性味辛香升散,功可醒脾化湿、辟秽化浊。因此,中医芳香疗法在福建地区具有防病保健的独特优势。2.1福建香疗应用受特定的地域因素影响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 2333 2819,东经11550 12043,全省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处中南亚热带,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降水量1 4002 000 mm29。素问异法方宜论 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温疫论诸家温疫正误 曰:“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因此,自古以来,东南23福建中医药第 54 卷地域受环境影响,雨水丰沛,湿气盛行

22、,发病多为湿邪所困。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因于湿,首如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湿叙论 曰:“经 云:湿为停着。凡关节疼痛,重痹而弱,皆为湿着。”临证指南医案 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然雾露雨湿,亦必由地气上升而致。”从中医病因学理论来分析,湿邪多由地气上升,从外而受,其性黏滞重浊,易阻滞气机。芳香药性味辛香升散,多入脾胃经,具有醒脾化湿、行气导滞等功效30-31。药品化义药母 曰:“香气入脾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和合五脏。”本草纲目草部藿香 曰:“杲曰:芳香之气助脾胃。”素问五运行大论 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

23、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脾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脾运失健,易为湿困。脾胃位处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芳香药入脾胃经,可助脾运而化湿行气。2.2福建地域制香产业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877 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 中国 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隋唐之际,陆上丝绸之路日趋衰弱,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

24、到鼎盛32。福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公元 6 世纪的南朝,泉州就与南海诸国交通往来。自唐代开始,泉州成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口岸,“涨海声中万国商”,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由此出口,而海外香料、药材、珠宝经由泉州转运内地33。宋元时期,泉州的阿拉伯人是当时主要的香料贸易商,曾任泉州市舶司提举的阿拉伯大商人蒲寿庚,其家族世代经营香料。明末清初年间,蒲氏移居福建永春,并将制香工艺传至永春、泉州等地。福建制香业迄今有 300 多年历史,时至今日,永春达埔与河北清苑、厦门翔安、广东新会并称为中国四大制香基地34。2.3明清时期出现福建特色的芳香

25、药剂药茶福建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东晋以前,至今1 600多年。福建泉州南安九日山莲花峰有一处刻有“莲花茶襟”摩崖石刻,署“太元丙子”4 字(即公元 376 年),这一石刻比茶圣陆羽撰著 茶经 还早404年。晚唐以及宋代对建茶以及建安窑的推崇,让福建茶叶从此香飘九洲。宋徽宗赵佶专门为福建北苑贡茶作专著 大观茶论,这是史无前例的35-36。2.3.1福建香茶饼包括2类:明 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 载:“福建香茶饼醒宿酒,利疾顺气生津。檀香、沉香各末,二钱,孩儿茶一两,白豆蔻、细茶、甘草各末,半两,冰片二分,炼蜜,糯米糊丸,粟米大,噙化。”清刘奎 松峰说疫避瘟方 载:“福建香茶饼能避一切瘴气瘟疫,伤

26、寒秽气,不时噙化。沉香、白檀各一两,儿茶二两,粉草五钱,麝香五分,冰片三分,共为细末,糯米汤调,丸黍米大,噙化。”2.3.2范志曲清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载:“范志曲出福建泉州府,开元寺造者佳。此曲采百草罨成,故又名百草曲气味中和,清香甘淡,治四时不正之气。感冒发热,头眩咳嗽,及伤食腹痛,痞满气痛,呕吐泻泄痢疾,饮食不进等症。又治不服水土,瘴气疟痢,外出远行,尤宜常服。大人每服三钱,水一汤碗,煎七分。小儿每服一钱半,或一钱,水一大茶钟,煎七分。”范志曲自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传承至今,疗效卓著,福泽一方。其组方含有砂仁、藿香、青皮、槟榔等50余味中药,具有疏风解表、消积化湿、醒脾开胃的

27、功效,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夏令中暑、食积腹痛和呕吐泄泻等症37。2.3.3万应茶包括 2 类:永定万应茶,清嘉庆年间,客家老中医卢曾雄依据民间验方,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发明了“万应茶”,其组方有肉桂、檀香、白术、砂仁等 30 余种中药,制成茶饼,具有疏风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湿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食积腹痛、呕吐泄泻、胸满腹胀等症38。永定万应茶因其极具地域特色的优良品质,于 2012 年获批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9。灵源万应茶,由肉桂、丁香、积雪草、木香等50余种中药组成,具有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祛痰利湿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痢疾、腹痛吐泻等症40。相传明初晋江安海灵源寺僧沐讲禅师制

28、药茶“菩提丸”,用于治疗中暑痢疾、感冒发热、腹痛吐泻等症,疗效显著,历经数百年,于 1951 年经灵源寺僧王广武改制成“灵源万应茶”。该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1。3福建中医药大学对中医芳香疗法的现代研究成果3.1芳香化湿法治疗脾胃病国医大师杨春波结合脾胃本身特点,针对脾胃湿热证,运用轻清之品芳香醒脾,辛化祛邪,临证中常用佩兰、藿香、草果、白豆蔻等芳香药,创经验方清化饮,用药轻灵,疗效显著42-43。3.2安神香解郁安神治疗不寐华碧春教授团队在中医芳香疗法指导下研发的具有养心安神、解郁助眠作用的安神香,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安神香以鼻吸入性方式给药,有改善睡眠、舒缓情

29、绪的作用44。24王正引 等:中医芳香疗法溯洄及闽地香疗应用探析第 4 期3.3石菖蒲香薰治疗老年性痴呆林慧光教授团队研究结果表明:石菖蒲挥发油加脑复康能明显改善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脑组织重量,提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睾酮含量,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水平及脑组织丙二醛含量:提示石菖蒲外嗅香薰辅助治疗对于阻止脑萎缩、防治老年性痴呆具有重要的作用45。3.4对外交流,传承发展并成立芳香康复研究所早在 1990 年,日本芳香治疗师协会理事长町田久先生就在福建中医学院设立赛拉按摩中心。2000 年,环太平洋芳香替代疗法协会与福建中医学院共同举办“国际芳香替代疗法学术研讨会”

30、,来自日本、美国、英国、韩国的专家和中国同道们一起探讨芳香疗法的发展前景及作用机理46。为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医芳香康复疗法,2022 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成立芳香康复研究所,专门从事芳香疗法应用于康复学科的研究。芳香疗法作为中医药理论和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康复理念,也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芳香康复研究所在芳香疗法的安全性和功效性上进行了专项研究及深入探讨。4小结中医芳香疗法的应用历史悠久,方药种类丰富,给药方法灵活多样,适应证范围广,其应用前景广阔。福建地区中医芳香疗法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鼎盛发展,海外香料药材大量入闽,结合福建地域制

31、香、产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明清时期出现具有福建特色的芳香药剂药茶,这些芳香药茶功效卓著,造福百姓,传承至今。福建地区中医芳香疗法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防治脾胃病、不寐、老年性痴呆等方面,而对于药效作用机制、物质基础研究需要今后进行进一步探讨。此外,中医芳香疗法应用于防疫、抗抑郁、止痛等多元化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参考文献1林慧光,杜建,李春兴.中医传统芳香疗法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姜君.中医芳香疗法与西方芳香疗法渊源比较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6):4-6.3宋鑫,蒋力生,丁之旺,等.传统香道文化与中医养生思想初探 J.光明中医,20

32、20,35(23):3687-3690.4孙秀华,廖群.馨香的庄重与浪漫:诗经 芳香植物解读 J.理论学刊,2011,28(4):115-118.5杨德俊,周仕林,黄宝康.红茴香及莽草的本草考证 J.药学实践杂志,2018,36(3):234-237,273.6张晓天,唐嘉仪.从 离骚 香草说芳香药 J.大众医学,2020,51(6):76-77.7邓婧溪,何清湖,刘朝圣.从马王堆汉墓出土香物探讨楚地香文化及其医学运用 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6):8-10.8陈东杰,李芽.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香料与香具探析汉代用香习俗 J.南都学坛,2009,29(1):6-12.9严健民.

33、五十二病方注补译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36-138.10 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161-162.11 庄诚,凌一揆.历代外来药考 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3(6):1-5.12 吴孟华,赵中振,曹晖.唐宋外来药物的输入与中药化 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1):4076-4082.13 汪悦.李珣与 海药本草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0-31.14 王琳,李成文.宋代香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874-1876.15 陈艳娇,张思超,翟珂,等.温病

34、条辨 辛温芳香药应用探讨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5):694-695,707.16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我市出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居家预防推荐方案 EB/OL.(2020-02-01)2020-02-07.http:/ 931917 张晋,宋昌梅,杲春阳,等.中药香囊辟瘟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用探讨 J.北京中医药,2020,39(2):131-133.18 张尹,范卉,周和玲,等.子午流注经穴推拿联合香佩疗法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 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1):53-56.19 朱雁珍,冷嫦娥,陈碧玲.中医芳香疗法结合手指点穴对人

35、工流产术后抑郁症护理观察 J.新中医,2014,46(8):208-209.20 郭燕青,晏小华,柳娇.中医芳香疗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失眠的临床效果 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9):166-168,172.21 迟敬涛,郭金峰,王一东.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肠胃炎48例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9-10.22 周丽华,刘传珍,孙季花.四花四香汤治疗小儿浅表性胃炎78例 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3):197.23 冯跃明,杨辉.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观察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6):179-182

36、.24 张涵彧,胡静,韩旭,等.不同工艺紫雪散抗惊厥药效特点及机制研究 J.药物评价研究,2022,45(1):84-89.25 彭鑫,汤尔群.温病条辨 凉开三宝在疫病急救中的运用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09-1310.26 饶文娟.苏合香丸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1):1759-1760.27 周艺红.麝香保心丸与丹参滴丸辅助治疗冠心病 87 例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260.28 俞惠生,杨继荪,单江,等.庆余救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40例临床疗效观察 J.中国医药学报,1

37、999,14(4):25-26.29 陈德棣.福建土地利用特点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1):78-79.30 郭金龙,颜正华.芳香药的药性理论探讨 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3):54-57.31 部环宇,王秀莲.芳香性中药与脏腑关系探析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530,1533.32 王兰娟,陈少牧.闽南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3):62-66.33 蔡艺鸣.古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J.地理教学,2020(18):2,65.34

38、陈亚琳.福建制香业的发展思路 J.福建轻纺,2009,22(8):42-45.(下转第35页)25叶振韬 等:难经“七冲门”释义第 4 期2.7魄门下极为魄门。下极指消化道最下端,上极为飞门。魄者,通粕。难经疏正 曰:“魄,古与粕通,即糟粕之所出也。”饮食至魄门,精华已去,只存形质之糟粕,故曰魄门。肺藏魄,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正常运转,亦有赖于肺。素问 五脏别论篇 云:“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五脏主藏精,精源于水谷,水谷清气化精,浊气成粕。“水谷不得久藏”,实指水谷之浊气或糟粕不得久藏,否则易致浊毒内生15。魄门是唯一以五神命名的七冲门,其与情志的关系不可忽视。临床精神疾病患者多伴便

39、秘,可为佐证。普通人长期精神紧张,亦容易诱发肛肠疾病。从五行及脏腑来看,魄属金,火克金,肺在志为忧,心在志为喜,故喜、忧尤会影响魄门。魄门疾病,应从肺、心论治,兼以调畅情志。3总结七冲门为人体水谷消化过程中七道调合气机的关键门户。以气机角度来看,门关闭时,上下气机互不受影响;门开启时,上下气机趋向冲和。七冲门主要辅助消化吸收,生理状态下的开合情况由语言交流或水谷的消化吸收决定,如 素问 五藏别论篇 所言:“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灵枢平人绝谷 云:“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水谷消化吸收,肠胃更虚更满,七冲门亦更开更

40、合,气机随之上下。反之,则气机逆乱,导致五脏不安,血脉不利,精神不定。七冲门时开时合,但整个管道的气机依然是通畅的。四诊脉鉴大全 七冲门阴绝阳绝脉论 言:“此七门者,一气贯通,无有壅遏,壅遏则气闭而绝矣。”指出七冲门壅遏不通严重时可致气闭而绝。七冲门与五脏密切相关,以肾为本16。生理功能主要为辅助饮食消化,随水谷消化状态而开合,具有和合阴阳、调节气机、防范外邪的功能。七冲门病理表现为消化道气机不畅,甚至可伴随精神症状。七冲门的名称首见于 难经,但各门之名称,亦有见于 黄帝内经 者,可知七冲门是在搜集先前相关医学认识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惜 难经中仅载其名,未详其用。笔者参考相关医籍,通过对七冲门

41、进行文字释义,进一步阐释七冲门生理病理,希望能为临床带来启发。参考文献1秦越人.难经 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35.2黄建章.中医理论中的“时”“数”J.医古文知识,1997,3(2):8-10.3刘道超.神秘数字“七”再发微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7-60.4邢玉瑞,苗彦霞.数字“七”与中医学的关系 J.中医杂志,2016,57(8):636-639.5朱燕中.穴之道 中医原创思维下的腧穴解读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319-320.6黄海波.中医人体部位名称的文化模式 J.中文自学指导,1997(3):23,34-38.

42、7张志聪.张志聪医学全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49-1050.8谭素娟,王睿.用比类方法命名腧穴的探析 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651-653.9王千怀,张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精要 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12-313.10 柴宇琪,滕磊,忻耀杰.“会厌”解剖名称的由来及考证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1):1638-1640.11 谭唱,赵宇栋,陆为民,等.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贲门失弛缓症经验浅析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170-5172.12 吴雄志,陈丹.三焦谷道论 J.陕西中医,2002

43、,23(1):92.13 刘亚楠.中医肠胃气化理论研究 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0:83.14 易超,张怡,赵梓芸,等.七冲门之“阑门”探析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8):30-32.15 张思超,王涛.大肠传导与脏腑气机的内在联系辨析 J.中医药学刊,2002,20(4):493,497.16 周维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周维顺教授临床医论医案集锦:七冲门之浅见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05-106.35 蔡清毅.建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历史影响研究 J.福建茶叶,2015,37(6):3-7.36 游莲.宋徽宗与福建茶文化 J.漳州师范学院学

44、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93-94.37 李维德.剖析老范志万应神曲的发酵工艺 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0):719-720.38 郑景顺,黄闻君.“采集名山药,善疗天下人”:采善堂万应茶 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6(50):21-22.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邵武碎铜茶、永定万应茶、三元草珊瑚、米易何首乌、汉王山娃 娃 鱼 实 施 地 理 标 志 产 品 保 护 的 公 告J.中 国 食 品,2013(2):91.40 谢敏,刘舜慧,张慧.灵源万应茶质量标准研究 J.海峡药学,2005,17(6):72-73.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45、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EB/OL.(2008-06-07)2022-07-20.http:/ 杨春波,骆云丰,任彦,等.杨春波教授辨治脾胃湿热临证法要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7):483-484.43 骆云丰,陈锦团.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经验 J.世界中医药,2012,7(1):23-24.44 张晗羚,华碧春,洪振丰,等.中医芳香疗法指导下研发的安神香药效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7):2768-2770.45 林慧光,杜建,张亮亮,等.石菖蒲挥发油香熏辅助治疗老年性痴呆大鼠的实验研究 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4):25-27.46 杜建.芳香疗法源流与发展 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8):454-456,512.(上接第25页)35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