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材的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学生在平时进行预习中,往往无从下手,不知要怎样预习。因此就出现“把课文读一读,生字写一写”就算预习了。这样根本就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下面就谈一谈本人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些做法。一、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到陌生而好奇。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下的注释去了解作者。而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
2、料去掌握了解。学生只要掌握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查资料,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目睹家家户户团圆热闹的情景,顿时倍感孤单,思乡之情由然而生,情之所到,有感而发。学生了解到了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这首诗中所表达出的含义就很容易理解。二、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的目标,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就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导读。导读是对课文最主要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是对学习课文
3、提出一些要求,学生根据导读的提示,预习课文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学生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这两方面却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提醒学生。如:人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找骆驼。在教学之前我通过先让学生在预习时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前面的提示,很容易就知道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骆驼的一些特点。通过这样提前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课后练习题都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让学生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所得,开拓
4、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课后的一题练习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学生要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查资料,了解到不同的植物开花的特点,从而对学习新课起了很大的帮助。而赵州桥这课课后的一道练习题:我的家乡也有古建筑,我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学生通过去搜集资料,了解到我国传统的文化,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教育。而且这些开放性的题目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课外学习的天地,拓展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
5、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避免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达到预习是为学习作好准备的目的。三、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这是预习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教师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指导。而事实上,往往就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因此,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进行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不仅要自学生字词语的音、形义,还要学会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而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伸义,要让学生养成勤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精神。四、疑难问题记录在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通过主动向教师请教,或者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理解,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起了极大的作用。综上所述,抓好学生的预习,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自己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养成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