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1858年,洪秀全写了一件“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御诏”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这一举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 B洪秀全已看到内外勾结的趋势 C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 D洪秀全幻想与洋人合作25、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1840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对华条约草案第一条中也有“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的规定)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 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 D英国获得领
2、事裁判权26、“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副对联应该反映了哪一派的态度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28、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以下各项是对这一材料的推理
3、分析,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康有为具备优秀史学家的道德 B、康有为反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C、康有为惧怕袁世凯的权威 D、康有为不能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29、从国民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30、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
4、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31、中国、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C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32、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
5、周期表,图中周期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A“美元帝国”形成 B罗斯福新政C美国独立 D“冷战”开始33、曾任陕西督军团长、后任直系军阀师长的胡景翼在1919年6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这段日记有助于判断北洋军阀对五四运动的真实态度B这段日记表明当时的胡景翼是具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C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D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代表的直系军阀与北洋军阀决裂34、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
6、秩序出谋划策。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苏美争霸与苏联解体 B1989年东欧剧变C1990年两德走向统一 D“日不落帝国”建立35、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 D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
7、,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竞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材料二 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有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
8、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9分)(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
9、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8分)(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8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法国作为西方盟国的重要成员,追随美国,坚决不承认新中国1958年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戴高乐重新执政后1964年1月18日,中法两国正式达成建立外交关系的协议。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使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重大突破,沉重地打击了美国顽固坚持的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理性看待法国:中法建交始末 材料三 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
10、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呈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1)分析材料二中法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给新中国带来的影响。(6分)(2)综合上述材料,评述材料三中法国“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三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11、,史论结合。)(6分)4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时试验过“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而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利民之政”变成了“扰民之举”。 更
12、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其实中农、富农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贷款,但地方官员就是硬逼着他们贷款,因为要完成指标。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1) 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实施过程中的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目的和着眼点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归纳王安石变法为何变成悲剧。(4分)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