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三 角 形 的 特 性 主备人杨铭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核心素养培育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教学难点:1.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题设计(1)由3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一个三角形有( )个顶点,
2、( )条边,( )个角,三角形具有( )性。(3)从三角形的( )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累计课时第 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个格素养关注点一、情景导入1多媒体出示图片,找出户图中的三角形。. 组织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二、预习交流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三、提出问题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3、)四、探究问题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掌握三角形的高的画法。(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2)指导学生画出三角形的高,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动手操作,体验、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1)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2)课件出示图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有什么作用?(3)组织学生动手分别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五、应用拓展1.判断。(1)三角形有无数条高。(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由3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六、反思构建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仔细观察图片1.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
4、角形,明确三角形的概念。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2.汇报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3.小组合作学习。(1)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2)先在三角形中画高,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三角形一共有3条高。4.小组合作学习。(1)动手摆,汇报。(2)看图,找出三角形,交流有什么作用。(不易变形)(3)动手操作,体验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有什么不同。(4)交流总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列举生活
5、中的例子。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1.独立完成后汇报。2.独立完成,互相交流,集体订正。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教 学 时 间累计第 节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个格素养关注点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例3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二、预习交流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并说明理由。三、提出问题设疑引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可以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四、探究问题1.组织学生用下面每组小棒摆一摆,看哪组能摆成三角形。(单位:cm)(1)6、7、8。(2)4、5、9。(3)3、6、10。(4)8、11、11。2.讨论:
6、为什么第(2)组和第(3)组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3.计算验证,得出结论。4.引导学生用这一结论说明例3中的问题。五、应用拓展1.下面线段中哪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6cm 8cm 5cm 4cm2.三角形三条边都是整厘米数,其中两条边分别长4厘米、6厘米,第三条最长是几厘米?最短是几厘米?六、反思构建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1.看图交流,汇报并说明理由。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1.用每组的小棒摆三角形。2.用每组小棒比一比,发现:其中(2)(3)组有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3.计算验证得出:(1)6+78能摆成三角形。(2)4+5=9不能摆成三角形。(3)3+611能摆成三角形。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4.讨论并说明例3中的问题。1.独立找出答案,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再汇报,并说明理由。2.先独立完成,再汇报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条 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特性:稳定性作业设计三角形按角分成了这三类,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这三类三角形的关系,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表示呢?成长反思学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