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美术学 FINE ART RESEARCH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4期由汉学进入中国艺术史高罗佩中国艺术史研究简评谭贞寅世界上尽有说得一口流利国语的西洋人,但只有一个高罗佩能作旧诗,能写得出东皋心越禅师传和狄仁杰奇案章回小说。陈之迈荷兰高罗佩1汉学家对西方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高罗佩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曾对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艺术做出卓越贡献,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诸如巴赫霍夫(Ludwig Bachhofer)、李佩(Aschwin Lippe)、高居翰(Jamse Cahill)等重要的西方中国艺术史学者的赞誉。一、“中国人高罗佩”生平简述出生于1910
2、年8月9日的罗伯特汉斯 凡古利克(Robert Hans Van Gulik)是陆军中将、军医威廉 凡 古利克(Willem Van Gulik)的第五个孩子。五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荷属东印度(即1800年至1949年间的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在此度过了八年。正是在当时荷属东印度的首府巴塔维亚(Batavia)的中国城,少年古利克开始走近关于中国的一切。1923年他回到荷兰读中学,1929年进入莱顿大学(University of Leiden),四年后获得法律与政治学士学位。这期间他持续学习汉语,并给自己取了“高罗佩”这个中文名。在莱顿大学,他主修了汉语、日语等东方语言,并在相关期刊上发表
3、中国古诗的翻译,以及探讨中国古文学的论文2。之后,高罗佩进入乌特勒支大学(University of Utrecht)研究中、日、藏、梵语及东方历史文化,并于1935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为马头明王诸说源流考(Hayagriva,the Mantrayana aspect of the Horse-Cult in China and Japan)。同年,高罗佩进入荷兰外交部工作,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东方。高罗佩的外交官生涯持续时长约三十二年,持续到1967年他因病逝世。3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时间,他都在东方活动,尤以在日本和中国的时间最长。高罗佩对中国文化了解深入,也结交了众多中国友人4。
4、他会弹奏古琴,师出名门5。他会写书法,也会作古诗,虽则算不得十分出众,但即便是同时代的中国人要做到如此也属实不易。作为外交官,高罗佩的生活可谓漂泊不定,但无论在哪里工作,他都会为自己布置一个中国式的书房,里面放满了中文古籍和他的古玩收藏,“图书满架,落叶满床”。这个中国式书房更像是他的精神故乡。“芝台”和“笑忘”分别是他给自己取的字和号。他的夫人水世芳女士如是评价:“他不是外国人!从我们认识直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断过练字他实在是个中国人。”6陈之迈对他的总结颇为贴切:“他的理想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诗酒风流,琴棋书画的生活。”7二、汉学家高罗佩与中国美术史的因缘(一)广博却“边缘”的研究兴趣高罗佩
5、热爱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写的“狄仁杰”系列侦探小说畅销海内外,他本人也以汉学家的形象为世人所熟知。他的著作秘戏图考(Erotic Colou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1951)、中国古代房内考(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1961)以及长臂猿考(The Gibbon in China,1967)澄清了西方世界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许多刻板偏见,他写的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1940)至今仍是中国古琴研究的必读书籍。汉学家何四维(Anthony Francois P
6、aulus Hulsew)教授在其所撰的高罗佩传中如此评价:“他(高罗佩)所广泛收集的研究资料,或者可以将他整理归成一个主题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前途以及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将他引入艺术、书法和音乐的境界但他并不只是学画、学书法、学弹琴,他更研究它们的原理”8正是这种对“原理”的探求,使得高罗佩将探索的“触手”伸向看似无甚关联的不同领域,而其结果便是令他比其他人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罗佩极富语言天赋,通晓汉语、日文、梵文等15种语言文字,一生著述六十余种,其中超过一半的著述与汉学相关(三十二种),这类研究性撰述是他在外交官职业之余的爱好;另约有三分之一(二十种
7、)是侦探小说,绝大部分为“狄仁杰”系列,这些小说创作是他工作与研究之余的消遣;此外还有十余种涉及其他语言、纪念性写作等内容。9高罗佩的汉学研究广博而庞杂,在他的时代显得十分与众不同,他“一样专家都不是”,但其研究范围之广泛,非一般西方汉学家可以企及。10在研究题材的选择上他常常另辟蹊径,“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11。他的研究涉及古琴、书画、马、猿、春宫、佛教等诸多门类,他对这些题材的选择,一方面是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然,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他喜欢追根究底,“探求原理”的个性。例如最初是因为迷宫案要挑选封面图画而激起了高罗佩对春宫画的兴趣,最终却成就了秘戏图考和中国古代房内考两本有关中国性文化
8、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推动了此学科在20世纪后半叶的长足发展12。事实上,因兴趣而起,继以深入探索,他最终完成的研究性著述最终也大多令人瞩目,如琴道与长臂猿考。(二)与中国艺术史相关的主要著作目前,学界有关高罗佩的研究集中于文学(侦探小说)研究、古琴研究、性文化研究等领域,此外亦有关于其交游、收藏等的讨论。但迄今为止甚少有研究讨论高罗佩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意在书房中弹奏古琴的高罗佩061美术学 FINE ART RESEARCH学人档案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6义。实际上,高罗佩的著作中有三种与中国美术史具有密切关联,且均与鉴藏相关,分别是米芾 砚史 (Mi
9、Fu on Ink-Stones)、书画说铃(Scrapbook for Chinese Collectors)与书画鉴赏汇编(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可以通过高居翰等人的书评管窥其在西方世界的影响。米芾砚史 和书画说铃都是高罗佩翻译的中国古代与鉴定相关的著作,前一本的作者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鉴藏家米芾,后一本的作者是清代鉴藏家陆时化。但高罗佩并非仅仅是将古代汉语著作翻译成现代英语。除文本翻译之外,高罗佩还对两书的作者、书籍所谈论的内容做了深入的考证与研究。米芾 砚史 出版于1938年,全书共有四个章节。“引论
10、”实际上是一份中国古代有关米芾研究的文献综述。高罗佩提到对中国文献材料进行考证和诠释是一项艰苦但意义重大的工作,它使得文献所论的艺术家不只是某个卷轴作品的作者,而成为了生活于历史空间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了解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审美习惯和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及其创作的风格特征),是进行古画鉴定的基础性前提。对古代文献进行考证、诠释和批判的历史研究能帮助研究者开辟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画作。“中国砚台与砚史”是一篇中国古代砚台研究简史,以西方普通读者为预设的阅读对象,他对有关砚台的术语进行了界定,梳理了中国古代关于砚台的文献,推进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第三章才是对米芾砚史的翻译,包
11、括英译、点校和注释。第四章结语部分通过对比苏易简的文房四谱砚谱和唐询的砚录等著作,高罗佩指出,砚史自始至终是一次独立研究砚台的心得,米芾用科学的方法将其他人的撰述作为材料以检验和证实自己的考察,提出了评判砚台的第一要性就是其制墨的实用性这一前无古人的独立观点。高罗佩极为推崇米芾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追求真实、不附会传说的批判性思考精神;认同米芾独立研究、个体性思考的研究方式;赞赏米芾与生俱来的敏锐鉴识力、非凡的逻辑能力;认为他的睿智以及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使得他应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蒋彝13认为高罗佩除了忠实翻译砚史,还利用他所搜集到的知识在第一章概要介绍了米芾的文学活动。此外,第
12、二章和第四章有许多关于砚台的细节,对于收藏家和鉴赏家将来的深入研究都大有用处。书评作者亦指出,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作品/器物的研究由于缺乏对对象的实际触摸和使用经验,因此困难重重,也很容易出错。而高罗佩因其对东方文化的深入研究,加之他在东方社会的长期生活经验,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山索姆(George B.Sansom)14则关注到,由于西方人对东方兴趣的剧增,出现了众多讨论远东绘画和雕塑的撰述,其结论却颇为大胆惊人,堪称儿戏,而高罗佩的写作不在此列。汉语世界与艺术相关的文献注重艺术本身带给观者的直观感受,而当时的西方艺术研究却更倾向于将艺术作为建立审美理论或是调和享乐与道德之材料的对象,
13、书评指出前者是研究和学习东方艺术更优的方式,但在此之前需要先了解清楚东方本土的观者对于本土作品理解方式,他更告诫学习者不应忽视对古代画论的深入理解。书画说铃一书出版于1958年,由序论、中文原文与英译、注释三部分组成。中文原文为清代书画鉴赏家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的前序书画说铃和尾跋书画作伪日奇论。在书中高罗佩陈述了陆时化所处时代的艺术鉴赏写作概况,对陆时化写作之特殊性及价值做出评价,指出陆时化敢于突破时代藩篱,具有批判意识和公正的学术精神。高罗佩尤为关注陆时化对于原作与摹本一视同仁的立场,认为这是中西方对待作品真伪差异甚大的一点,并对其抱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关于古代艺术品真伪的鉴定,高罗佩
14、认为,在他所处的时代,能达到的最好程度也难以“坐实”某件作品确系某人所作,最多只能在作品的年代和风格特征上大致做出判断。他转而建议读者和收藏家从艺术性、欣赏性的角度进行收藏活动。总体而言,高罗佩对于艺术和艺术品收藏是抱着尊重和理性的态度,将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之行为。陆时化令高罗佩倍感兴趣并且认同的观点包括:强调作品对于艺术家个性的反映;士大夫阶层游心古物应有的态度;题画诗歌、题跋撰写、画作上书法和钤印的位置安排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对于各种作伪、造假方式的揭露。总体而言,高罗佩认同的是一种充分了解艺术家风格与个性、强调收藏行为背后的文化修养、注重艺术价值胜于注重市场价值的鉴赏和收藏态度。书中高罗佩
15、不仅翻译了陆时化书画说铃,还加了注释。拉弗(Joseph P.Love)15认为书画说铃讨论的18世纪中国鉴赏和收藏的实操性问题对现代鉴赏家和艺术哲学学者深有裨益,将学术与哲学带到了离完整的真相更近的地方。曾幼荷(Tseng Yu-ho)的书评则不认同高罗佩所谓的陆时化对真迹与伪作“一视同仁”而得出“中国人不看重真伪”的结论,她指出:“古籍著录的名家之作,如果不是真迹,至少也是早期的仿作。作伪的签名始终是作伪,这一点中西方是一样的。但大师的流派作品对于艺术史家而言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如果作品是佳作,流传有序,它本身的价值应该得到肯定,这在中西方也是一致的。”16书画鉴赏汇编出版于1958年。此
16、书是高罗佩经过漫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后在书画鉴藏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两大部分:装裱和笔墨。导论章节讨论了各种各样的覆背纸,中国和日本装裱画作的作坊,作坊的室内陈设以及对作坊大小的要求。继而介绍了装裱的各项工序,描述了中日处理和制作副本、伪作的技术,解释了中、日、韩的装裱技术术语,列出了作坊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第三章介绍包括手卷在内的装裱的历史。其中谈到唐代早期画作装裱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画在丝绸或纸本上的画作开始被装裱为屏风。第四章翻译了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和清代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用李佩(Aschwin Lippe)的话说,则是这些文本为西方学者提供了一个至今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利用的装裱信息和术语
17、的矿藏。17高罗佩在书中对与鉴藏相关的诸多常识问题做了历史追述和知识解析,除了中国古代卷轴的一般原则和题跋、钤印等问题外,还涉及中国和日本的篆刻史,中日卷轴画历史,摹本的意义以及从收藏家题录看中国艺术批评等。他在附录部分评述的西方、中国和日本相关的一些文献,以及附上的42种中日纸张和丝绸样本,展示出他对于东方书画的深厚趣味以及探索的热忱。拉弗认为本书的核心是考察中国的鉴藏史,并且高罗佩指出了中西“批评”理念的差异中国人不反对摹本,但反对拙劣的模仿;“评价画卷的道德标准被一系列混合了理学和禅宗的神秘的概念取代”这种在当时的西方学者中颇为流行的观点并不是旧式中国批评(画论)的实际情况。高罗佩兼具汉
18、学与鉴赏两方面的能力,基于事实,将其生动、鲜活的兴趣与广泛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完成了这本兼具生动性与学术深度的著作,为中国画建立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和一套新的术语,它们综合了西方和中国在艺术史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中西方鉴定经验的结合。18李佩认为书画鉴赏汇编是一部详尽的中国绘画技艺与绘画材料的概述,对于从事严肃研究的学生而言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工具书。19巴赫霍夫认为对书画装裱技艺等的详尽描述和处理新旧副本的技术,以及中国藏家对它们的态度,是本书最具启示性的部分。高罗佩的讨论皆基于个人的经验,有他长时间对相关中文资料的掌握为支撑,书中的信息很有价值。20曾幼荷则指出,这本书关于装裱的讨论无懈可击
19、,但在谈论笔墨/笔法时,作者倾向于概述,因而有些含糊。21高居翰首先肯定了本书是一本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的著作,无可取代。本书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它是作者通过长时间对装裱师工作的观察和与学者的交谈搜集的具有真知灼见的事实。第二,它是对历史上有关装裱及相关事物之文献的概要翻译。第三,它是一部远东绘画收藏、装裱和陈列史。此外,材料的品质和广度皆令人称赞;有些事物中国人因为过于熟悉而鲜少提及,而西方人则不得而知。高居翰也指出了不少问题,例如:书的取名欠妥,组织系统欠缺有序性;缺少一个主题索引(只有名称索引),令读者有些查找不便;部分文献归属上有错误;有关日式装裱在材料选择上的表述有误,
20、中国古籍文献推荐的画062美术学 FINE ART RESEARCH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4期作防霉等方法也不可尽信;等等。此外,高居翰并不认同高罗佩“用中国人的眼睛看中国绘画”的观点,也认为“摹本的价值与原作一样高”的观点具有误导性,对中国艺术家先“心有成竹”再落笔作画,“下笔无悔”的创作方式的传说,高居翰亦表示质疑。22三、高罗佩艺术史研究分析和评述基于以上对高罗佩及其著作的简要论述,可一窥高罗佩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些独特之处:1.对作者和译本的选择高罗佩的研究基于文本及其作者起步,体现其对作者本身持论和研究/鉴定方法的认同。他选择米芾及其砚史是因为认同米芾不因循
21、前人的说法,始终关注实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米芾指出被称作“子石”(即岩石的内核)的砚石是不存在的,应该是“石子”的讹误,实际就是溪流中的卵形石子。23砚史是米芾独立研究砚台的心得,书中所及材料基本可求证,可以通过将古砚实物与米芾对它们的观察、评述进行比照的方式来认识米芾的研究和批评方法。24高罗佩认为陆时化是一个正直的鉴藏家,也是一个具有批判和追问意识的人:陆时化对于心术不正的书画商贾作假售伪的事件,不是像其他“内行人”一样缄默不言,他也不偏信“老大师”,认为清代一流的画家比之“有过,无不及”。书画说铃令高罗佩认同的另一个观点是:“中国人视 真伪为次等重要的事,对他们来说,艺术品最重要的是
22、保存和忠实传承艺术家的精神;他们并不特别留意这一目标到底是由原作来完成的,还是由那些上好的摹本来达到的。”25虽然此处高罗佩有关“中国人不看重 真伪”的观点显得有些天真,但也透露出他更关注艺术品本身的艺术品质远胜于画家的知名程度。最重要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不是画家的名声及其市场价值,这是高罗佩与陆时化共鸣之处。2.关注“周边材料”高罗佩对艺术家使用的工具、材料,艺术作品的装裱材料和程序做了分门别类的细致梳理。在书画鉴定汇编中,高罗佩事无巨细地梳理了装裱的材料、步骤,装裱的历史及代表性文献;包括毛笔、纸张、印章等在内的书画创作材料的使用及其发展。他认为艺术理论(古代画论)的学习固然重要,“具体
23、的知识”也不应该被忽略,研究艺术家的技术手段能为书画鉴赏研究提供直接和明确的方法和途径,脱离对实践的认知则会让人走上弯路。26而关于古画鉴赏的手段,高罗佩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待中国画”,即要理解中国的整体艺术理念和书画家表达这些理念的方式,要掌握毛笔的用笔技巧,还需要记忆一些形式类型(type form)和习俗性母题(conventional motifs)。27题跋、钤印的位置是否得当,也应当注意。此外高罗佩还介绍了多种作品、题跋、印章等的“作伪组合”。在高居翰看来,高罗佩关注的这些事物,诸如装裱、保存、纸、绢、墨、彩、印等固然重要,但仍然属于艺术史研究中的“外围事物”。
24、相比高罗佩,高居翰是后一个时代的艺术史家代表,在他这里,研究中国艺术的核心在于抓住绘画作为艺术作品的特征。28在后来的时代,艺术史学者已基本完成对于一般常识的认识积累,目光更加集中于艺术本身,走向了更加“专”和“精”的方向,但对于高罗佩为艺术史学科所奠定的知识和文献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其积极意义。3.对鉴赏的态度高罗佩对于艺术收藏的态度更接近传统的中国士大夫,重赏胜于鉴,一是看重作品的艺术性,二是尽管受限于条件难以做出更精准的判断,但不对文献和古人言听计从,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此外,高罗佩的研究活动注重研究对象的物质性,不论是琴道 长臂猿考等书的写作、砚史的翻译,还是书画鉴赏汇编对书画“周边材料
25、”的详细考证说明,都体现出他对物质性的强调与关注。在他看来,艺术家呈现笔墨所用的媒介材料是非常具体的知识。换言之,要“用中国人的眼睛观看中国书画”,了解和熟悉创作工具的发展历史和使用技巧是很有必要的;而对材料与技巧的熟悉也能从一个基础但绝非不必要的层面上帮助观者鉴定书画作品的真伪。事实上,这些基础的方法在今日的鉴定活动中依然经常被证明是有效的。高罗佩的这种对于物质性的强调,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汉学界方兴未艾,在艺术史、文化史、社会史和文学等领域尤为突出。29这或许是高罗佩生前不曾预料到的,却也显示出其治学方法的历久弥新。结语与其他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学者相较,高罗佩更倾向于以浸润于中国文化之中
26、的方式来走近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通过熟悉理解有关中国的一切来学会欣赏中国的艺术,进而给出所见的作品在艺术品质上的优劣判断。他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抱有一种友善的、同情之理解的态度,更推崇的是科学的研究手段、正直客观的研究态度和独立思考的研究方式。他无意将西方的图像学、风格分析等艺术史的常用研究方法带入其中。他更注重与实物结合的文献考证诠释,强调把艺术家还原成历史中活生生的人来理解和看待,这与后来艺术史对社会学方法的借鉴有所呼应。但归根究底,高罗佩并未向艺术史走得更近。众多书评则体现出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专业读者对于高罗佩著作关注点的差异。西方背景的学者更关注高罗佩的著述所改变的西方关于中国文化的刻
27、板认识;中文背景的读者如陈之迈则认为高罗佩的鉴藏写作多少有些不得要领30;艺术史学者更关注著作中所提供的实操性信息和文献材料;兼具中西方背景的学者一方面感叹于高罗佩所作的细致的文献爬梳工作,同时对著作可能引起的歧义表示担忧。而后来成长为20世纪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重要学者的高居翰在充1938年出版的米芾 砚史 1958年出版的 书画说铃1958年出版的 书画鉴赏汇编063美术学 FINE ART RESEARCH学人档案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6分肯定高罗佩工作的价值之后,提出“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就是解决之道,而这正是高罗佩所不看重的。而高居翰的不认同,恰恰反映了
28、海外的艺术史学者在中国艺术领域长期耕耘取得了长足进展后,在学科领域中表现出的更高程度的自信,同样也说明了中国古代艺术在海外形成了有效传播。高罗佩有关中国传统书画的写作更多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个人兴趣所致,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而言,高罗佩的写作或可以称作一种“前现代”的艺术史写作,它提醒研究者,我们研究的艺术是真实不虚的物质存在,而不是各种无实体的幻灯片、照片和复制品。高居翰将它们称为“旧式学术的里程碑”31,由高罗佩个人的、从容的、由生动兴趣和对关于艺术的文献记录充满热情的思考所驱动,对于西方人了解以中国艺术为主体的远东艺术及相关知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仅从这一点看,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文明与文
29、明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见了并且将会继续遇见层出不穷的问题,但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也确实在日渐增进。高罗佩著述目录:1.Hayagriva,the Mantrayana aspect of the Horse-Cult in China and Japan.With an introduction on the horse-cult in India and Tibet.Leyden,E.J.Brill,1935.2.Mi Fu on Ink-Stones.Peiping,H.Vetch,1938.黄义军译砚史 书画说铃,中西书局2016年出版。3.Lore of the Ch
30、inese Lute.An Essay in Chin Ideology.Tokyo,Sophia University,1940.李美燕译琴倒,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出版。4.Hsi Kang and His Poetical Essay on the Lute.Tokyo,Sophia University,1941.5.Erotic Colo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With an essay on Chinese sex life from the Han to the Ching dynasty,B.C.206-A.D.1644.Tokyo,Priva
31、tely published,1951.杨权译秘戏图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6.Tang-yin-pi-shih,“Parallel cases from under the pear tree”;a 13th century manual of jurisprudence and detection.Leiden,E.J.Brill,1956.7.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Notes on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nnoisseurshi
32、p of pictorial art,based upon a study of the art of mounting scrolls in China and Japan.Rome,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1958.万笑石译中国书画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出版。8.Scrapbook for Chinese Collectors.A Chinese treatise on scrolls and forgers:shu-hua-shuo-ling.Beirut,Imprimerie Catholique,19
33、58.黄义军译砚史 书画说铃,中西书局2016年出版。9.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A preliminary survey of Chinese sex and society from ca.1500 B.C.till 1644 A.D.Leiden,E.J.Brill,1961.李零等译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10.The Gibbon in China,An Essay in Chinese Animal Lore.Leiden,E.J.Brill,1967.施晔译长臂猿考,中西书局2015年出版。注释:1陈之迈荷兰高
34、罗佩,载严晓星编高罗佩事辑(增订本),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版,第67页。2Fredric Lieberman:“Robert Hans Van Gulik:A Bibliography”,Asian Music,Winter,1968-1969,Vol.1,No.1(Winter,1968-1969),pp.23-30.3其任职经历大致如下:1935年,荷兰驻日本大使馆秘书,驻东京;19431947年,荷兰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驻重庆;19471949年,荷兰驻美国大使馆参事,驻华盛顿;1949年,荷兰驻日本军事代表团政治顾问;1953年,驻印度新德里;1954年先回海牙,后任荷兰驻黎巴嫩
35、公使,驻贝鲁特;1956年,荷兰驻马来西亚公使,驻吉隆坡,1959年升任大使;19651967年,荷兰驻日本大使,兼任大韩民国大使,驻东京;1967年9月24日,在荷兰去世。4施晔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渝期间交游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5他的古琴老师是著名琴人叶诗梦。6王家凤天才之妻高罗佩夫人水世芳,载严晓星编高罗佩事辑(增订本),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版,第110页。7陈之迈荷兰高罗佩,第8页。8转引自方豪续谈荷兰高罗佩先生,载严晓星编高罗佩事辑(增订本),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版,第76页。9Fredric Lieberman:“Robert Hans Va
36、n Gulik:A Bibliography”,Asian Music,Winter,1968-1969,Vol.1,No.1(Winter,1968-1969),pp.23-30.10胡光麃高罗佩:体认中华文化生活写小说的荷学者,载严晓星编高罗佩事辑(增订本),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版,第80页。11陈珏高罗佩诞辰百年:说不尽荷兰高罗佩,载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2011年第5期。12同上。13Chiang Yee:“Review of Mi Fu on Ink-Stones by R.H.van Gulik”,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
37、s,Jan.,1939,Vol.74,No.430(Jan.,1939),p.47.14George B.Sansom:“Review of Mi Fu on Ink-Stones by R.H.van Gulik”,Monumenta Nipponica,Vol.2,No.1(Jan.,1939),pp.317-319.15Joseph P.Love:“Review of Scrapbook for Chinese Collectors.by Lu Shih-hua and R.H.van Gulik”,Monumenta Nipponica,Vol.14,No.3/4(Oct.,1958-
38、Jan.,1959),pp.445-446.16Tseng Yu-ho:“Review of Scrapbook for Chinese Collectors.by Lu Shih-hua and R.H.van Gulik”,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18,No.3(May,1959),pp.389-391.17Aschwin Lippe:“Review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R.H.van Gulik”,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Au
39、g.,1962,Vol.21,No.4(Aug.,1962),pp.548-549.18Joseph P.Love:“Review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R.H.van Gulik”,Monumenta Nipponica,Vol.15,No.1/2(Apr.-Jul.,1959),pp.200-206.19Aschwin Lippe:“Review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R.H.van Gulik”,The Journal
40、 of Asian Studies,Aug.,1962,Vol.21,No.4(Aug.,1962),pp.548-549.20Ludwig Bachhofer:“Review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R.H.van Gulik”,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Aug.,1962,Vol.21,No.4(Aug.,1962),pp.548-549.21 Tseng Yu-ho Ecke:“Review of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
41、seur.R.H.van Gulik”,Artibus Asiae,1960,Vol.23,No.1(1960),pp.73-75.22Jamse Cahill:“Review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R.H.van Gulik”,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81,No.4(Sep.Dec.,1961),pp.448-451.23 荷兰高罗佩著,黄义军译砚史 书画说铃,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3440页。24同上,第8页。25同上,第86页。26 荷
42、兰 高罗佩著,万笑石译中国书画鉴赏以卷轴装裱为基础的传统绘画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年版,第246页。此译本将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翻译为中国书画鉴赏,本文中仍采用陈之迈的译名书画鉴赏汇编。27同上,第247248页。28Jamse Cahill:“Review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R.H.van Gulik”,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81,No.4(Sep.Dec.,1961),pp.448-451.29同 11 。30同 1 ,第5357页。31 Jamse Cahill:“Review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R.H.van Gulik”,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81,No.4(Sep.Dec.,1961),pp.448-451.谭贞寅 中国美术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