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边二中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基础训练(九)(选修1综合)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三:(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
2、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3分)(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2分)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3分)2、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
3、: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材料四: 郑侠上书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力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两大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丈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宋史卷三二七 材料五: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抵于神宗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要求:每项各举1条) (4分)(2) 结合王
4、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4分)(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材料四 上(明太祖)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太祖实录请回答:(1) 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3分)(2) 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3) 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4) 材料四中明太祖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依据是什么?(1分)(5) 就上述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你认为评
5、价历史人物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1分)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卷六十八 材料二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三年
6、,诏:“青苗钱不许抑配。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禁止,敢沮遏愿请者按罚亦如之。”初,敕旨放青苗并听从便,而提举司务以多散为功。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乃欲得之,即令随户等高下分配,又兼贫富相兼,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王广廉在河北,第一等给十五贯第五等一贯,民喧然以为不便。判大名府韩琦言:“熙宁二年诏书,务在优民,不使兼并乘其急以邀倍息,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上乃出琦奏示执政曰:“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与之乎?” 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材料四 而且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
7、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实际结果却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草泽人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一一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请回答:(1) 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4分)(2) 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市易法措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实践中的主要弊端。(3分)(3) 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变法成败的主观原因。(1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8、)5、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
9、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
10、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请同答:(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4分)(2) 结合材料二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 “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3分,多答要扣分)(3) 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1分)(4)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6、(12分)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
1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1分)(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1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3)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参考答案1.(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分)(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2分) 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1分)(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2分)作用
12、: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2分)(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1分) 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1分)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1分)2.(1)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4分)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4分) (3) 守旧势力阻挠;宋神宗变法决心动摇;用人不当;自然灾害。(4分)6、(1)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2分)汉人使用叉子吃肉。(1分) (2)没有。(1分)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2分) (3)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不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2分)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2分)6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