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说课的主要内容,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效果总结,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本节课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的第二节课。教材安排本节课有三方面的内容:,1,、共点力平衡条件;,2,、超重与失重;,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平衡问题我们安阳一中分校已经在第三章讲力的知识的时候顺便讲过了,因为那个时候很多题目都需要用到平衡的知识;而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什么恒定,在第三节的课后的,“,说一说,”,中就已经解释过了,在此如果再讲这样的一个知识,就显得有点突然和重复,所以在本节课中没有安排。另
2、一个原因就是即便我们新乡一中的学生没有提前学习平衡的知识,如果把平衡的知识也安排在这一节课的话,内容就有点太多了,再加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问题是竖直上抛运动,内容也是很多的。所以,如果按照教材安排把所有知识都包括在一节课中的话,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任何一个知识都是蜻蜓点水,都讲不透。我们的校长说过:作为新课改的课,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内容安排上不能贪多,应该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经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以后,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鉴于以上的一些原因,我安排这一节课只安排了,“,超重和失重,”,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3、1.,通过动手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3.,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4.,能把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学以致用,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通过实验的设计、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重点和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条件,难点,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重点,学情分析,因为面对的学生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掌握程度以及自己探究的能力都不太了
4、解,所以只能从高一学生的共性方面分析学生。高中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旺盛的求知欲,并且已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他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应该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加上本节课的内容与发射飞船和宇宙航行有很密切的关系,再加上本节课设置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应该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的。,教法与学法,本课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探究、合作探究为主,以学生思和学为主,老师教为辅,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操作、归纳,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引课:首先以生活中的大家口头上说到的,“,体重超重
5、了,”“,运载工具超载超重了,”,,以比较轻松的话题切入,很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也可以愉快的接受。然后再话锋一转,指出我们物理学科中的,“,超重,”,是有严格的定义的,引出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接下来告知学生我们今天上课的模式:我们本节课内容按照,“,自主探究,”,的模式来上课和学习,也就是说:依据学案的提示,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来达到今天的学习目的,老师会以提问的形式检查你们的掌握情况,适当时老师会点拨。全部过程都要把课本合上,真正实现,“,自主探究,”,。,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完成学案的,“,回忆复习,”,和学案的,1,、,2,条。,回忆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
6、律的内容是什么?,为本节课做好知识准备,问题,1,、,2,:,1,、如何用弹簧秤称量物体的重力?物体应处于什么状态?,2,、在称量中,涉及到的力有物体受的重力、物体受弹簧秤的拉力、物体拉弹簧秤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应该是那个力的大小?这个力大小是否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为什么?,教学过程,2,、在得到学生的满意回答后,依据学案的,3,、,4,、,5,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如何让物体(钩码)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并根据提示(视重)总结出超重、失重的定义。在这里,学生可能总结的不很到位,老师在这里要补充,比如,“,对弹簧秤的拉力,”,可以概括为,“,对悬挂物的拉力,”,,还可以扩展至,“,
7、对支持物的压力,”,。,教学过程,3,、动手实验:用弹簧秤称钩码的重力。记录钩码的重力大小,。实践后回答:,手提弹簧秤怎么样运动一下,可以使弹簧秤的示数大于钩码的重力?怎么样运动一下,可以使弹簧秤的示数小于钩码的重力?,(也可以结合乘坐竖直运动的电梯时,上开、上停、下开、下停时的感受分析),4,、如果在此引入一个名词,-,视重,你觉得应该如何给它下定义?,5,、尝试给超重、失重下定义:,超重:,失重:,思考:物体的重力变了吗?为什么?,以下是学案的这一部分内容:,教学过程,3,、让学生按照学案上第,6,条的表格中要求的运动动手实验,探究物体处于超重失重状态的条件,最后总结出结论。,以下是学案第
8、6,条的内容,教学过程,6,、让弹簧秤拉住钩码做表格中的运动并完成表格。总结后回答:什么原因导致弹簧秤的示数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即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结论:当物体具有,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超重失重与物体的速度方向,。(有关还是无关),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示数(视重),F,与重力,G,关系,状态,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加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上升,减速下降,教学过程,4,、学案上第,7,条是让学生针对创设的情境,利用所学过的牛顿运动定律理论推导超重和失重的定量计算。在这个环节上,要抽出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推导,其他同学在下面推导。推出后要对这两名同学的
9、推导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a,m,7,、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理论推导超重和失重的定量表达:,a,m,教学过程,5,、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根据刚才理论推导的结果,引出完全失重状态的条件,给出,“,完全失重状态,”,定义。,教学过程,6,、为了引发学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扩展视野,学案上安排了第,9,条:拓展思考。,拓展思考,神舟载人飞船在发射时,具有很大的加速度。宇航员应采用什么样的姿势?,在轨道上运行的神舟号飞船上的宇航员处于什么状态?由此推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加速度?这又能引发你的一些什么思考呢?,在完全失重状态下,与重力有关的一些现象就消失了或者一些器材就不能用了。你能否举一两例说明?,教学过
10、程,说明:学生在回答,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播放一段视频,来验证学生的答案。对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要及时给与提示,例如自由下落的装水的瓶子中的水不会流出,并且做实验验证;,对于,的后面的问题,学生可能不知道让回答什么,此时应引导学生思考:宇宙飞船既然有向下的加速度,为什么没有落下来呢?告知学生: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下一章的天体运动,我们就知道了。,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好好学习下一章做好思想准备。,教学过程,7,、随后,在学案上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小结:当物体具有,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具有,时,物
11、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超重失重与物体的速度及速度方向,。超重失重现象物体的,并没有变,变化的是,。,教学过程,8,、最后安排,“,学以致用,”,环节,巩固所学知识,。,1,、某人站在台秤上,在他突然蹲下的过程中,台秤示数的变化情况是(),A,、先变大,后变小,最后等于他的重力,B,、先变小,后变大,最后等于他的重力,C,、变大,最后等于它的重力,D,、变小,最后等于它的重力,2,、原来做匀速运动的升降机内,有一被伸长弹簧拉住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A,静止在地板上,如图所示,现发现,A,突然被弹簧拉向右方,由此可判断,此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A,、加速上升,B,、减速上升,C,、加速下降,D,、减速下降,效果总结,以上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既实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目标,又符合高一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特征,课堂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应该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节课教与学的任务。,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