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3.71 2023年第7期党的二十大专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的谋划,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笔者回顾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及其主要原因,分析了新征程上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新征程上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远景展望。一、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回顾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在投入产出、创新能
2、力、体制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我国成功跨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一)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科技经费投入规模、强度、增速不断提升。20122021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从 1.03 万亿元增长到了 3.09 万亿元1,研发投入强度从 1.91跃升至 2.552,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国家平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项目编号:2023YZD010)、“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研究”(项目编号:
3、2023YZD01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朱承亮,男,1985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朱承亮1,2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北京,100732摘 要: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成果、活力、体系、能力、支撑引领、体制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但依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科技创新水平尚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要求。文章回顾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伟大成就,总结了取得伟大成就的主
4、要原因,并分析了新征程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需求。我国要开启新征程,应从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及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等方面发力,从而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展望新征程。关键词:科技创新;新时代;创新型国家;体制机制;国际合作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ki.1006-3676.2023.07.01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展望2 2023.72023年第7期党的二十大专题均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32021 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
5、h and Development,R&D)经费年均增速为 11.7,远高于美国(6.5)、日本(1.3)等主要经济体。3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不断优化,基础研究占比不断提高。2021 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规模达 1817 亿元,比 2012 年增长 2.6倍,年均增速为 15.4,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重为6.5,比 2012 年提高 1.66 个百分点。3科技人才总量大幅提高,人才结构布局更加优化。2021 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 562 万人年,是 2012 年的 1.7 倍,已经连续 9 年排名世界第一。320122021 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从 61 人提高到 115 人,其中,拥
6、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由 50.2提高到了63.0。3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45 岁以下科研人员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比重超过八成。4(二)科技创新产出量质齐升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量质齐升。2020 年,共有97.0 万篇科技论文被国外三大主要检索工具(SCI、EI 和 CPCI-S)收录,是 2012 年的 2.5 倍。320112021 年,各学科高被引国际论文数达 4.3 万篇,约占世界份额的 1/4,排名世界第二位。32021 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达 69.6 万件,是 2012 年的 3.2 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7.5 件,PC
7、T 专利申请量接近 7 万件,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3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显著提升,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021 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接近 3.8 万亿元,是 2012 年的 5.8 倍,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 3.3;规模以上工业研发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接近 100 万个,是 2012 年的 2.9 倍;2021 年实现新产品收入约 30 万亿元,是 2012 年的 2.7 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接近1万亿美元,是2012年的1.6倍。52020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突破 12 万亿元,占 GDP 比重接近 12。5(三)科技创新成果举世瞩目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
8、加大,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物理、化学、材料等基础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在量子科学、空间科学、铁基超导、干细胞等基础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超级计算、高铁、大飞机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研发等关键领域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布局,中国散裂中子源、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一批“国之重器”陆续建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持续向更高水平攀升奠定坚
9、实基础。(四)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我国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截至 2021 年末,我国市场主体总量1.54亿户,比2012年末增长1.8倍。5“双创”持续发力。截至 2021 年末,经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已达 2551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287 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12 个。企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52021 年,企业 R&D 经费投入规模接近 2.2 万亿元,比 2012 年增长 1.7 倍,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超过 75。5据欧盟发布的2021 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显示,我国有 597 家企业进入全球研发规模 2500 强,是 2012 年的 6.4 倍,总数仅次于美国
10、,排名世界第二。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 年)显示,截至 2022 年 9 月,我国累计培育 8997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8 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 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公民科学素养显著提升,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2022 年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从 3.27提高至 12.93,提升了 9.66 个百分点。据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 2021显示,半数以上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足够好”“非常好”。(五)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
11、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各就其位、统筹联动,形成合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3 2023.7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国家科研机构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成效不断显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技领军企业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作用显著增强。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兴起,形成对传统创新主体的有效补充。产学研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产学合作
12、研发排名从 2012 年的第 28 位提升至 2022 年的第 5 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 3 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成功跻身全球科创集群前十名,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大湾区 4 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科学平台。(六)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中国创新指数(以 2005 年为 100 计算)从2012 年的 148.2 增长至 2021 年的 264.6,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
13、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创新成效指数分别从 2012 年的 144.0、152.2、164.2、132.4 增长至 2021 年的 296.2、219.0、353.6、189.5。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大幅提升使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综合创新能力从 2012 年的第 34 位提升到了 2022 年的第11 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 36 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也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 202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22 年我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第 2
14、8 位,领先多数中等收入国家。(七)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面向经济主战场,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2021 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60,比2012 年提高了 7.8 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按2020 年价格计算)接近 15 万元/人,比 2012 年提高了 80.3。5科技创新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动能加速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7.8,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5面对国家重大需求,科技为完成重大任务、实现重大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服务节能降
15、耗和“双碳”目标,有力支撑了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对人民生命健康,科技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提供了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在疫苗、病毒科学溯源等方向持续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实现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强化法律保障,我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重要法律。加强顶层设计,我国出台并实施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 年)等重要文件。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
16、有效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使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和学术性。深化科技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逐步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导向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新机制。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三权下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九)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我国坚持科技领域开放合作的原则,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为强化政
17、府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我国与 161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朱承亮.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展望4 2023.72023年第7期系,签署了 116 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参加了 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6我国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了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了地球观测组织(GEO)、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科技园区、技术转移、共建联合实验室以及科技人文交流等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我国聚焦空间、气候变化、能源、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开展了联合研究且取得了丰
18、硕成果,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我国积极推动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和信息共享,加强疫苗、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国际联合研发合作。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科技伦理治理,致力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形成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战略与早期发展战略一脉相承等主要经验7,主要原因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定向引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保障、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坚实的物质基础、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科技创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
19、全局中的“关键变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和不确定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使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坚持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领导
20、,为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定向引航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发展态势作出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发展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论断,为我们牢牢把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1、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实现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根本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协调各类创新主体,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形成创新强大合力,又有利于在发挥国有经济创新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活力,推动国家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最终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
22、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是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的制度保障,使我国在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创新发展上都能走在世界前列。(四)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厚的经济实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了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22 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党的二十大专题5 2023.7值(GDP)为 1210 207 亿元,全年人均 GDP 为 85 698 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多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年
23、均达到约30,是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9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持续改善、国防现代化建设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互联网时代创新效率的提升,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五)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
24、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涌现出一批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科学精神、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精神的科学家,使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三、新征程上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但是,在新征程上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依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从国际形势来看
25、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实力对比“东升西降”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正在从一个相对可预测的世界转向一个更加脆弱的世界。国际机构大多认为,2023 年全球经济将延续低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 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 2.7,国际金融论坛(IFF)预测为 2.8,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以及经合组织均预测为 2.2,世界银行更是将 2023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 3.0下调至 1.7,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等国际投行均预测将放缓至 2以下。据世界经济黄皮书
26、: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显示,全球经济仍处于中低速增长轨道,未来 35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 3.03.5。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二)从国内形势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持续显现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内部压力,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仍然不足,实际经济增速仍显著低于潜在增速水平。10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预测,基准情境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平均经济增速为 5.3,“十五五”期间将下降为 4.3,“十六五”期间将进一步
27、下降为 3.8。我国控制房地产市场风险、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等风险的压力依然较大,任务依然较为艰巨,亟待高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问题。对外而言,我国要应对世界经济放缓而通胀高企等诸多外部因素的挑战和可能对我们造成的冲击,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在科技、经贸等方面设置障碍,极力实施打压我国的战略和政策,使我国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三)从科技发展趋势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增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28、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11数字技术革命或将推动全球在 2030 年前后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科技创新和生产对数据的依赖程度将越朱承亮.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展望6 2023.72023年第7期来越高,创新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2国际创新格局正在重塑,世界创新重心逐步向东转移,亚洲成为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国际标准对新兴技术创新方向的影响日趋重要,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影响凸显,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更高的国际规则要求。12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对科技研发的重视和支持,在信息、能源、生物等科技领域做出前瞻性布局
29、,科技创新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四)从我国科技创新自身发展来看尽管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升,但是与高质量发展、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尚无法符合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具体而言,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还存在科技体系化能力不够强,科技体制应变能力不够快,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投入效能不够高,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创新资
30、源整合力度还不大,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产出质量还不够高、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导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此外,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和2012 年全球创新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制度建设指标方面,尽管我国2022年的排名比2012年的排名提升了79名,但 2022 年仍排名在第 42 位,我国的制度建设仍需完善;在高等教育指标方面,我国从 2012 年的第 125 名提升到了 2022 年的第 92
31、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在生态可持续性指标方面,2022 年排名第 54 位,其中,能耗和环境表现均在 100 名之外,分别为第 104名和第 115 名,说明我国的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仍任重道远;在科技论文方面,从 2012 年的第 40 名提升至 2022 年的第 39 名,表明我国在同行评议的杂志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我国的创意商品和服务、网络创意水平均有待提升,2022年,我国这两方面的排名分别为第 33 名和第 77 名。国家之争就是实力之争,其根本是生产力之争,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历史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旦在某个科技领域领先或落后,就可能会
32、发生竞争位势的根本性变化。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既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就必须直面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正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创新引领作用的发挥,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支撑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新征程上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远景展望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强调,未来五年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到 2035年“
33、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预测,到 2035 年我国人均 GDP 将突破 3 万美元。笔者通过与美国和日本的国际对比分析发现,2035 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就主要关键指标而言,我国 R&D 的投入强度应大于 2.5,基础研究占 R&D 的比重应达到12,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应达到 25。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在战略定位上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
34、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是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还很缺乏。新征程上应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经济社党的二十大专题7 2023.7会规划应优化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应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鼓励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高水平科研与高水平教育教学互为支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
35、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科技创新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组织基础。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亟待加快建立健全系统、完备、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核心,就是要提升以企业为主
36、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效能,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大中小企业高度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坚持以明确的战略任务为牵引,形成差异化使命定位,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坚。应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推进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37、战略当前,生产函数发生了显著变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应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启动和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我国应着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优化基础研究布局,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着力提高源头供给能力。应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
38、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应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升科技领军企业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应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机制,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遵循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创新、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人才一体化政策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但还存在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等问题。新征程上应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39、,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 2050 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我国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南京、武汉、西安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
40、,开展人才发朱承亮.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展望8 2023.72023年第7期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为人才提供一流创新平台,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应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五)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科技自立自强与科技开放合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征程上我国应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应优化顶层设计,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科技创新合作政策,加快构建分工合理、协同有序的科技开放合作战略和政策体系。
41、应加大制度型开放水平,破除阻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加便利地跨境流动。应继续积极开展政府间科技创新高层对话,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推进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提质升级。应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在国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聚焦重大问题,加强国际联合研发和合作创新。应聚集全球高端优质创新资源为我所用,打造高能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国内创新主体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走出去”。应加强民间科技合作,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联盟、科技社团等在对接国际创
42、新资源方面的作用,搭建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促进创新主体多方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应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参考文献:1 财政部调研小组.2022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EB/OL.(2023-03-20)2023-06-07.http:/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举行发布会EB/OL.(2023-02-24)2023-06-07.https:/ 国家统计局.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科技自强蹄疾步稳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EB/OL.(2
43、022-09-28)2023-06-07.http:/ 陈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80EB/OL.(2023-02-24)2023-06-07.https:/ 国家统计局.新动能茁壮成长 新经济方兴未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EB/OL.(2022-09-27)2023-06-07.http:/ 科学技术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22-12-30)2023-06-07.https:/ 眭纪刚.创新发展十年路:成就、经验与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22(08):35-40.8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44、统计公报EB/OL.(2023-02-28)2023-06-07.https:/ 2023.79 谢伏瞻.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形势J.求是,2022(22):26-31.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李雪松,张慧慧,等.有效应对外部变化 继续促进经济恢复2022年秋季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改革,2022(10):24-33.11 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求是,2022(09):4-15.12 马名杰,戴建军,熊鸿儒,等.全球科技创新趋势的研判与应对N.经济日报,2021-01-22(10).The Great Achievemen
45、t and Prospect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Zhu ChengliangZhu Chengliang1,21,2(1.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2.Laboratory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mart Governa
46、nce,Beijing,100732)Abstract:Abstract:At present,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made great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put,output,achievements,vitality,system,capacity,support and guidance,institutional mechanisms,internatio
47、nal cooperation and other aspects,but it still faces a severe and complex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and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The article reviews the great
48、 achievements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summariz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great achievements,and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needs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journey.To start a new journey,China
49、 should strengthen education reform,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alent and strengthening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so as to open up a new track for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shape new momentum,and look forward to a new journey.Key words: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new era;Innovative Country;System and mechanism;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朱承亮.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展望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