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钱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思维导图引导下认识结晶的两种方法和应用2、过程与方法:, 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结合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通过合作探究,选择该物质结晶的方法并判断结晶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培养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解决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交流、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结晶的两种主要方法2、难点: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分析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硫酸铜晶体3、分组实验仪器:试管、大烧杯、玻璃棒、试管夹、酒精灯试剂:硝酸钾固体、氯
2、化钠溶液、蒸馏水四、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小明同学学习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后配制了两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液,这时他提出了一个想法:怎样将溶解的溶质再提取出来?从学生熟悉而趣味的角色联系之前几课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新课【问题引导】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并说明方案可行的依据。学生分组讨论方案。展示。小组讨论,思维碰撞。【交流合作】师生问答补充共同完善方案。1、蒸发可行依据:根据氯化钠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蒸发掉水可以有溶质析出。2、降温对于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可直接将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溶质析出。在巩固联系本章旧知的基础上,引发对新知的学习讨论实验注
3、意事项:1、为保证效果及效率,选用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配制?)2、蒸发的实验操作 3、为保证效果选择热饱和溶液进行降温。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提出疑问促进完善【实验探究】根据方案设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师生讨论基础上根据实验方案【分析思考】观察析出的溶质,有何发现?【概念学习】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展示各种晶体。介绍硫酸铜晶体的名称、化学式。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归纳小结】结晶的方法有哪些?(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的物质。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称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如冷却热的
4、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反思、归纳实验,得出概念方法【情境延伸】2、小明同学不小心将少量氯化钠溶液混入了硝酸钾溶液,怎样除杂?3、获取的晶体如何洗涤?热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用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洗涤,减少晶体损失。联系实际应用,拓展知识深度【课堂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置“小明”同学学习溶液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拉近距离感。学生在问题引导下,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引导完善实验设计,并通过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在层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领悟了结晶的概念、方法及适用范围。并了解了结晶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本堂课教学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实验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本节课新知识概念不多,更多注重联系具体习题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分组实验时出现困难较大,如果在实验前对具体流程再强调预计效果会更好。另应请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做归纳总结以巩固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