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提要:作者基于20多年小学教育工作的实践,10多年的教育培养女儿的经历,比较广泛的阅读、审慎的思考和个性化的感悟,细心观察了城乡许多孩子的家庭教育现状,从四方面阐述当前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分析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文中的观点不受当前国内主流教育思想的束缚,大胆参考和借鉴历史的,国外的,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理论及方法,旨在探讨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引起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和有效的操作策略。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根据笔者对市内部分城乡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观察,分析自己实施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结合自身的阅读和
2、感悟,认为当前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亟待解决。问题之一:家长对孩子过于呵护细心呵护孩子,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爱。这种关爱,在家庭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伴随着孩子幸福的童年。但是,过于呵护,成为了溺爱,则不利于孩子的后续发展。家长过于呵护孩子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一些类型的家庭:1.体质特殊型由于种种原因,孩子身体状况不佳,家长时刻挂虑,一直放心不下。如我班有个女孩,从小身体不好,家长百般疼爱,生活关爱有加。母亲的举动着实让我震动,也让我感动从出生到现在,居然每天坚持写下孩子的成长日记!虽然女孩有初步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但
3、从开学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都是奶奶骑着三轮车接送。到校后,把她抱到座位上;放学时,从座位上抱出去。中午每天接回家吃饭,吃好饭就午睡,等家长下午再送来时,早已上课了。老师多次与家长沟通,但家长似乎无动于衷,一直说“身体第一,学习第二”,情况没有多少改变。2.得过且过型随着经济发展,部分家庭家底殷实,十分富裕。加上是独生子女,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孩子将来不用工作就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甚至可供几代人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们不求孩子在学习上有多好的成绩,将来工作上有多大的成就,为社会作多大贡献,过得去就行。3.隔代教育型曾经有人作过调查,有些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接受的是
4、典型的“隔代教育”。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辈非常疼爱,有些甚至百依百顺,使得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今后的发展作用巨大。因此,对“隔代教育”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隔代教育”确实也有一些问题。以我们自己教育女儿为例。小时候,我们要求女儿学会收拾自己的物品,比如做好作业后要整理好书本和笔,吃好零食后要收拾好果皮等。但是那时候,有很多时间是爷爷、奶奶在陪伴女儿,我们常常发现女儿做好作业就去玩了,是奶奶在帮她整理;女儿一边走路一边吃零食,爷爷提着垃圾袋跟在后面直到现在,我女儿做好作业后要我们多次催促才整好学习用品,吃好东西垃圾还是堆在餐桌上,学
5、习上常常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考试时经常扣掉“冤枉分”。如果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犹如温室里的花,弱不禁风,将来怎能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人,终究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参加学习、工作,将来还要组建自己的家庭,生儿育女。父母、长辈不可能事事包办,时时包办,应该趁早让孩子学会独立。现在让孩子离开父母,为的是将来父母可以放心地离开儿女。因此,家长要指导孩子逐步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独立处事。哪怕开始时孩子做得不尽如人意,但是,不跨出第一步,他们始终站在起点;有锻炼,就会有提高。问题之二:家长对孩子过度放纵与上面一种现象截然相反的是,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放纵。过度放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6、.无知没有正确的理念。这类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缺乏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也不清楚孩子的培养目标,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把责任全交给老师。由于工作忙碌,为生活疲于奔命,家长确实也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他们平时不闻不问,出了问题拳头巴掌。这种现象突出存在于外来民工子女家庭。2.无智没有教育智慧。这类家长文化程度也较高,具有一定的教育常识,但缺乏教育的理性和智慧。他们往往把自己认定的目标推向极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注意平衡性,忽视全面发展。如有的家长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却忽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3.无制没有管教能力。这类家长中,不乏文化程度较高者,也有中小学教师。他们有的
7、事业有成,在单位是业务骨干或行政领导,但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管教、约束的方法。似乎是他们的孩子特别难管教,就是不听家长的,教育效果不好。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还不成熟,面对一些事情,特别是在诱惑面前,往往不能单独作出正确的选择,需要获取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和帮助。家长不能以任何借口为推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因此,基于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家长要切实担负起监护职责。缺乏家教常识的,教师要予以指导,雪中送炭;容易极端化的,要注意平衡,把握方向;缺乏管教方法的,要多学习借鉴,同时研究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和帮助。对于特别难管教的孩子,在沟
8、通、教育、引导、惩罚等方法没有明显效果的前提下,把“棍棒”作为最后的方法加以运用,适当体罚,我想是必须的。这在新加坡等国家也是被允许的。问题之三:家长对孩子过分信任家长对孩子需要鼓励,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信任,我想这是可以形成共识的。但是“信任”到什么程度,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难以统一起来,因为这牵涉到人们对人性善恶的看法。“性善说”与“性恶说”作为对人本性的哲学思考,各自都有大批的支持者、追随者。有些家长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对孩子非常信任,孩子说的话都相信,做的事都放心,有朝一日,及至出了大问题,才大吃一惊,后悔不迭!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了。笔者坚定地相信人在本质上都是恶的,一方面,
9、我们需要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孩子即便心中有规则,但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也是靠不住的,是需要制度的约束和监督的。我们要教育孩子“有法有天”。“法”,就是规则、法律,“天”,就是监管、审判。这一点,与国家推崇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也是一致的。教师和家长都知道,孩子在老师面前与背后,表现是不同的;在家长面前与背后,表现也是不同的。为什么有不同?跟监督有关系。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在学校,楼梯里的情况是教师不太容易关注到的,学生发生在楼梯的违纪现象和安全事故比较多,例如拥挤、推搡等。现在,学校在楼梯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我在屏幕上看到,孩子经过楼梯时,往往有意识地朝摄
10、像头张望,然后规规矩矩地行走。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是现代科技产品延展了老师监督的视野,本来老师看不到的地方,现在借助科技手段,有可能看到,导致心中有规则的学生规规矩矩按着次序行。然而,人的监督范围在时空上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时时处处监督学生。当监督不到位时,孩子认为“神不知鬼不觉”时,又怎么办呢?事实上,有些孩子背着人做错事、干坏事,不是他们认为这些事情可以做,而是认为没人看到他们做这些事,神不知鬼不觉,可以逃避惩罚。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女儿时,认识到人的有限,科技的有限,就从“老天有眼”、“神知鬼觉”、“有法有天”开始,从小告诉她即使没有人看到你做善事,或者干坏事,但你始终处在被监督的状态。至今,
11、我们没有发现女儿做了错事以后,明明地撒谎,以逃避责任;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她帮助了别人,没有邀功讨赏,而是默默行在暗处。女儿的初中班主任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一直是“心地很善良”。问题之四:母亲越位,父亲缺位传统的父母角色是“严父慈母”。一严一宽,宽严相济,是值得肯定的。父严母宽,无论从男女心理的差别,还是从子女教育的效果来看,都是理想的角色定位。一般来说,男人比较理性,女人比较感性,父亲适宜执行规矩,母亲适宜抚慰感情;男人比较粗犷,女人比较细致,执行规矩要抓大放小,控制节奏,抚慰感情要时时处处,细水长流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许多家庭的父母角色错位了变成了“严母慈父”。母亲什么都管,而且管得很细致,事事
12、非常严格,弄得孩子胆战心惊,精神紧张,见到母亲好像老鼠见到了猫。有些母亲不但管教儿女,还管教丈夫,甚至在孩子面前数落丈夫的不是,弄得丈夫在孩子面前根本没有威信。久而久之,父亲不能管教孩子,有的干脆放任不管;母亲管得很多,很苦,很累,但家人不领情,效果也不好再能干的母亲,也承担不了父亲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孩子是需要父母共同配合教育的。有人说,社会是否文明,看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地位怎样。我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社会在宣传提高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地位时,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那就是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具有平等的地位,而不是高于强势群体!因此,妇联等一些机构,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时,要提及妇女应该尊重男性,这样才能构建和谐家庭,营造教育孩子的良好氛围。当然,责任不能全推到妇女头上。男人要主动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履行父亲的职责,承担丈夫该做的工作。只有夫妻默契配合,才能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