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汽化和液化知识梳理熔化的定义: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熔化 晶体物质熔化的特点、图像的意义、条件非晶体物质的熔化图像熔化的应用:熔化吸热熔化和凝固凝固的定义:晶体物质凝固的特点凝固 图像及条件同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温度相同凝固过程是放热的过程,概念归纳1物质由 变 为叫做熔化;物质由 变 为叫做凝固。2固体分为 和 两类,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3晶体熔化时的 叫做熔点,非晶体 (选填“有”或“没有”)熔点。4熔化规律:(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 热,但温度 ;(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 热,且温度 。5晶体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2、,二是 。6晶体凝固时,有一定的凝固温度,这个温度叫做 。同种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 (选填“有”或“没有”)凝固点。7凝固规律:(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 热,便温度 ;(2)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 热,且温度 。8晶体凝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知识巩固1在东北,人们冬季里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先 后 而形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对硫代硫酸钠继续加热,它的温度将 ;当硫代硫酸钠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它的温度将 ;沥青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 3夏天
3、,人吃棒冰感到凉爽,是因为冰棒在 过程中 热,而煽扇子也感到凉快,这是因为煽扇子加快人体表面 ,加快 ,蒸发吸热所致4把一盆浮着冰块的水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冰的质量增多了,说明发生了 现象室外的气温一定 0(选“高于”或“低于”)5在通常情况下,物质处于哪种状态是由来决定的如固态氢的熔点是一2590C:液态氢的沸点是一2530C;固态氧的熔点是一2180C;液态氧的沸点是一1830C,那么在一2500C时,氢是 态,氧是 态6如图所示的四个图中,属于晶体凝固现象的是 ( )7铁块在熔化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吸热、温度升高 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升高 D放热、温度不
4、变8萘的熔点为800C,那么在通常情况下800C的萘处于何种状态 ( ) A液态 B气态 C固态 D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9在很冷的地区测量气温,不用水银温度计而用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具有( ) A较低的沸点 B密度较小 C较低的凝固点 D较便宜的价格10一盆O的水放在气温是O的房间里,用电风扇对它吹风,则 ( ) A水可以结冰,但冰与水的总质量将小于原来水的质量 B水可以结冰,且冰与水的总质量与原来水的质量相等 C水可以结冰,当完全结冰后,房间内空气温度将降低 D水不能结冰,且水的质量将减少11电灯泡发光是灯丝的温度达到2 000,能用铁、铜、铝来制造电灯泡的灯丝吗?如果由你来挑选,你准备
5、选哪种金属来制造电灯泡的灯丝?说明你的理由物质名称 水银 液态金 液态铜 液态铁 液态钨 酒精凝固点() -38.8 1 064 l 083 1 535 3 410 -11712某固态物质加热后变成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下表由于疏忽,有一个温度值读错了,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时间t(min) O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温度丁() 98 91 85 80 79 69 79 75 71 67 64 6l(1)错误的数据是 (2)该物质 晶体(选填“是“或“不是”),理由是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13某同学用实验来
6、研究冰熔化的规律,他从室外取回一块冰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他作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1)这块冰的初温是 ,熔点是 ;(2)加热 min后冰开始熔化;(3)加热了3min,物质处于 状态;(4)熔化过程需要 min;(5)经过 min,温度升高到20C14积雪对公路行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路况的改变路面积雪经车辆压实后,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减小,汽车易左右滑摆同时,汽车的制动距离也难以控制,一旦车速过快、转弯太急,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专家研究表明,气温不同,积雪的厚薄不同,对行车的危害也不一样当积雪厚度在5cm15cm,气温在0左右时,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路面上的冰雪常会呈“夜冻昼化”状态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为什么水不再结冰了? 猜想与假设: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猜想: 理由: 设计实验方案:针对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实验方案及主要步骤: 分析与交流:除了在路面上撒盐外,你还有什么常用的办法,可以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