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1 ,大小:381.92KB ,
资源ID:6008515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0085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微生物学参考习题集.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xrp****6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微生物学参考习题集.docx

1、微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目 录第l章 绪论 (1) 一、要点提示 (1) 二、重点、难点剖析 (2) 三、术语或名词 (3) 四、习题 (4) 五、习题解答 (7) 六、主要参考书目 (8)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9) 一、要点提示 (9) 二、重点、难点剖析 (9) 三、术语或名词 (11) 四、习题 (13) 五、习题解答(16) 六、主要参考书目 (17)第3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8) 一、要点提示 (18) 二、重点、难点剖析 (19) 三、术语或名词 (22) 四、习题 (26) 五、习题解答 (30) 六、主要参考书目 (35)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36) 一

2、、要点提示 (36) 二、重点、难点剖析 (36) 三、术语或名词 (40) 四、习题 (43) 五、习题解答 (46) 六、主要参考书目 (48)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49) 一、要点提示 (49) 二、重点、难点剖析 (50) 三、术语或名词 (62) 四、习题 (64) 五、习题解答 (68) 六、主要参考书目 (72)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73) 一、要点提示 (73) 二、重点、难点剖析 (74) 三、术语或名词 (76) 四、习题 (78) 五、习题解答 (81) 六、主要参考书目 (83)第7章 病毒 (84) 一、要点提示 (84)二、重点、难点剖析 (85) 三、

3、术语或名词 (88)四、习题 一(92) 五、习题解答 (94) 六、主要参考书目 (96)第8章 微生物遗传(97) 一、要点提示 (97) 二、重点、难点剖析 (98) 三、术语或名词 (101) 四、习题 (104) 五、习题解答 (109) 六、主要参考书目 (110)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111) 一、要点提示 (111) 二、重点、难点剖析 (112) 三、术语或名词 (113) 四、习题 (115) 五、习题解答 (118) 六、主要参考书目 (119)第l0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20) 一、要点提示 (120) 二、重点、难点剖析 (120) 三、术语或名词 (12

4、4) 四、习题 (125) 五、习题解答 (127) 六、主要参考书目 (128)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 (129) 一、要点提示 (129) 二、重点、难点剖析 (130) 三、术语或名词 (134) 四、习题 (136) 五、习题解答 (137) 六、主要参考书目 (139)第12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140) 一、要点提示 (140) 二、重点、难点剖析 (141) 三、术语或名词 (144) 四、习题 (145) 五、习题解答 (148) 六、主要参考书目 (148)第13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50) 一、要点提示 (150) 二、重点、难点剖析 (151) 三

5、、术语或名词 (155) 四、习题 (156) 五、习题解答 (157) 六、主要参考书目 (159)第14章 感染与免疫 (160) 一、要点提示 (160) 二、重点、难点剖析 (161) 三、术语或名词 (165) 四、习题 (168) 五、习题解答 (171) 六、主要参考书目 (172)第15章 微生物工业和产品 (173) 一、要点提示 (173) 二、重点、难点剖析 (174) 三、术语或名词(178) 四、习题(180) 五、习题解答(184) 六、主要参考书目(186)第一章 绪论一、要点提示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

6、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微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且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大多数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但也有少数是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和分布广。它一方面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命特征。 2在人们真正看到微生物之前,实际上已经猜想或感觉到它们的存在,甚至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应用它们。微生物是由荷兰商人列文虎克首先发现的,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微生物学诞

7、生于19世纪中期,其奠基人是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20世纪获得全面发展,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基因和基因组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3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已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也是最早应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但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起始于20世纪初,并且曾在某些病原菌的研究和防治以及微生物在工、农业上的应用等方面,做出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作。近年来,在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工作方面与国际发展前沿接轨,在微生物应用方面已取得可喜成绩。 421世纪的微生物学将更加绚丽多彩。微生物基因组学将继续作为人类

8、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模式生物,在后基因组研究(认识基因与基因组功能)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以了解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细胞微生物学等,将在基因组信息学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将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获得新的发展。微生物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发展将呈现全新的局面,为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重点、难点剖析 1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在冶金、石油、能源、材料及信息等方面的

9、应用,微生物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此外,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美妙的前景也是微生物对人类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微生物的“残忍”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1347年的鼠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今天,艾滋病正在全球蔓延;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疟疾、霍乱等),也有“卷土重来,之势;随着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疾病,如:军团病、埃博拉病毒病、霍乱0139新菌型、0157、疯牛病以及SARS等,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

10、威胁。因此,正确地使用微生物这把双刃剑,造福于人类是我们学习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目的,也是每一个微生物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但也有的微生物学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确定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只是根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研究技术。例如:微生物的分离、纯培养、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等,来定义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其主要的分科见教材图11),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如:分子微生物学、细

11、胞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基因组学。 生物界分类无论是1969年Whittaker提出的五界系统,还是1977年Woese提出的三域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席位”,分别为整个生物界的35和23,充分体现出微生物的极其多样性以及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微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我国在8000年以前出现的曲蘖酿酒,几千年前就有了的酿酱、醋和用曲治病。古埃及人的烘制面包和酿制果酒等,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在应用微生物,对它们有一定认识,但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个人是17世纪的安东列文虎克,他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

12、门别类的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微生物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并进行着自身的发展,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感染疾病的因子、免疫、寻找新的化学治疗药物以及微生物代谢等。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现在,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生物学难以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遗传学上的争论问题,使得微生物这样一种简单而又具完整生命

13、活动的小生物成了生物学研究的“明星”。微生物学很快与生物学主流汇合、交叉,并进一步与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其他学科汇合,使微生物学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体现生命科学发展主流的前沿学科。微生物的应用也获得重大进展,抗生素、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及酶制剂等的生产已成为现代化的大企业,微生物已广泛用于农、工、医各方面,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业已从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4微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带领下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生命科学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微生物学起了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分子遗

14、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影响最大,如长期争论而不能得到解决的“遗传物质的基础是什么?”的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在以微生物为材料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才无可辩驳地证实;所谓“跳跃基因”(可转座因子)的发现,虽然首先来源于对玉米的研究,但最终得到证实和公认是由于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基因结构的精细分析、重叠基因的发现,最先完成的基因组测序等都与微生物学发展密不可分;通过研究大肠杆菌诱导酶的形成机制而提出的操纵子学说,阐明了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DNA、RNA、蛋白质的合成机制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提出等都涉及到微生物学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由于微生物学的分离、培养、消毒灭

15、菌及无菌操作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培养,可以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以像微生物工业那样,在发酵罐中生产所需产品。今天的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的转化技术也源于微生物转化的理论和技术。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转录酶等,才导致了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使人类定向改变生物、根治疾病、美化环境的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52l世纪微生物基因组学将在继续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模式生物,在后基因组研究(认识基因与基因组功能)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外,会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微生物,特别是与健康

16、、人口、环境、资源和工农业有关的重要微生物。并且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也将带动分子微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微生物具备生命现象的特性、共性、广泛的应用性,将是21世纪进一步解决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如生命起源与进化,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等,以及实际应用问题,如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粮食等的最理想的材料。微生物学将进一步向地质、海洋、大气、太空渗透,使更多的边缘学科得到发展,如:微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微生物学、大气微生物学、太空(或宇宙)微生物学以及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等。微生物与能源、信息、材料、计算机的结合也将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微生物学的研究技术

17、和方法也将会在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向更加准确、敏感、快速、简便和自动化高速发展。此外,微生物工业将生产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例如,降解性塑料、DNA芯片、生物能源等,在21世纪将出现一批崭新的微生物工业,为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三、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

18、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 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 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19、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

20、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著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著名公共卫

21、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一1911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著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著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

22、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四、习 题填空题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 的同时也带来 。21347年的一场由 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 所引起。4微生物包括

23、: 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 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 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著名的微生物学家Roger St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为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 ”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 和德国的 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莫定了

24、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和 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 、 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 、 及 。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11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的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的 选择题(4个答案选l)1当今,

25、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 (1)鼠疫 (2)天花 (3)艾滋病(AIDS) (4)霍乱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1)少数 (2)非常少数 (3)不太多 (4)绝大多数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 )的分支学科。 (I)几个不同 (2)少数有差别 (3)许多不同 (4)4个不同4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 )。 (I)曲蘖酿酒 (2)用鼻苗法种痘 (3)烘制面包 (4)酿制果酒5安东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倍,利用这种显微镜

26、,他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I)50300 (2)10左右 (3)220 (4)5001 0006据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问题研究的就占了 ( )。 (1)I10 (2)23 (3)120 (4)137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 )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1)厌氧试验 (2)灭菌试验 (3)曲颈瓶试验 (4)菌种分离试验8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 (1)巴斯德原则 (2)柯赫原则 (3)菌种原则 (4)免疫原理9微生

27、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相类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微生物作为( )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为认识庞大的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做出重要贡献。、(1)模式生物 (2)受体 (3)供体 (4)突变材料 10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 )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 (1)鼠疫杆菌 (2)沙眼病原体 (3)结核杆菌 (4)天花病毒是非题 1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2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产生,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例如:肺

28、结核、疟疾、霍乱、天花等,不可能有“卷土重来”之势。 3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4微生物学家要获得微生物的纯种,通常要首先从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纯种,然后还要进行培养,因此研究微生物一般要使用特殊的技术,例如:消毒灭菌和培养基的应用等,这也是微生物学有别于动、植物学的。 5巴斯德不仅用曲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非自然发生,推翻了争论已久的“自生说”,而且做了许多其他重大贡献,例如:证明乳酸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首次制成狂犬疫苗,建立了巴氏消毒法等。6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原生动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工业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

29、、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都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7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高等动、植物学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其重要原因之一,动、植物结构的复杂性及技术方法的限制而相对发展缓慢,特别是人类遗传学的限制大。8微生物学与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其他学科汇合,使微生物学全面进入分子研究水平,并产生了其分支学科“分子微生物学”。9在基因工程的带动下,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业已从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0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才导致了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转录酶等。11微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繁殖

30、,易变异等特性,因而与动、植相比,十分难 于实验操作。12现在,微生物学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并将更加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又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广泛的应用性。问答题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2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3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非常迅速?4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5试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六、主要参考书目1Prescott L M,Harley J P,Klein D A著微生物学第5版中文版沈萍,彭珍荣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Talaro K PFoundati

31、ons in Microbiology5th edChapter 1:The Main Themes of Microbiology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5(沈 萍)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一、要点提示 1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微生物的研究、利用都是使用其群体,称为培养物。由于一般情况下只有纯培养物才能提供可以重复的结果,因此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获得某特定的微生物纯培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采用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技术在琼脂平板上得到微生物的单菌落是最常用的纯种分离手段,而在分离、转接及培

32、养微生物纯培养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无菌操作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并广泛地被其他学科和生产实际所利用。 2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必须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亡、不会因发生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身泄漏而污染环境,否则就无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传代培养、冷冻真空干燥保藏、低温冰箱保藏及液氮保藏是通常使用的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 3微生物个体微小,通常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个体形态,而进行显微观察时,分辨率和反差是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它们与显微镜的特性有关,也取决于样品的制备与观察技术。无论是光学

33、显微镜还是电子显微镜,其设备和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面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4在显微镜下微生物的大小与形态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是区分不同微生物和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二、重点、难点剖析 1无菌技术是最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其核心是无菌概念的建立,以及正确而严格地按实验教材和实验课的要求,掌握在各种情况下的具体应用原则和操作规范。 2分离获得某特定的微生物纯培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基础。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固体培养基分离、液体培养基分离和单细胞挑取3大类(表21),其中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单独的微生物菌落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此外还有活细胞或活体分离法,如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纯培养的分离

34、等.表21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比较方法 特点 应 用 稀释菌落分离较为均匀,进行微生物计数结 倒平果相对准确。但操作相对麻烦,热敏感这3种方法可用于所有能在固体培 板法菌有时易被烫死。而严格好氧菌也可能养基表面形成菌落的微生物的纯培 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养分离。并且,通过选用适当的选择 平板及培养条件,可直接分离各种具 操作相对简单,是较常使用的常规方法有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和厌氧 固体涂布。但有时会因涂布不均匀使某些部位的罐或厌氧手套箱技术结合,这3种方培养平板菌落不能分开,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需对法也可用于获得各种厌氧菌的纯培养基分法 稀释和涂布过程的操作特别注意,否则 不易得到准确的结果 离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