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57.25KB ,
资源ID:599912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9991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工业设计工程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xrp****6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工业设计工程教学大纲.docx

1、目 录工业设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工业设计思想基础课程教学大纲8现代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0工业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20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6现代美学课程教学大纲29人机界面设计研究课程教学大纲32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35CAD基础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43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专业英语 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课内学时数:32(最低要求) 上机(实验)时数:0小时课外学时数:4 (最低要求)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 (上机、实验)

2、 教学要求:1 了解先进的工程材料2 了解机械加工方法与设备3 了解公差与夹具4 了解非传统加工方法5 了解计算机技术和数控技术6 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知识7 了解虚拟制造与网络化制造和快速成形技术8 了解快速成形制造技术9 了解纳米与微机械制造技术10 了解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本教材共分两大部分,每部分有16个单元。第一部分为机械制造基础,内容包括工程材料及其处理、机械加工方法、公差与夹具、非传统加工方法等;第二部分为先进制造技术,内容涉及制造领域的先进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与网络

3、化制造、快速成形、纳米与微机械制造、半导体制造、机械测量与反求工程,以及计算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机械工程技术应用文体范例,有产品说明书、广告、报价单、售货合同及科技论文写作指南等。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Part FUNDAMENTAL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第一章 制造工程基础Unit 1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第一单元 先进工程材料)Unit 6 Injection Molding(第六单元 注塑成型)Unit 7 Metal Cutting(第七单元 金属切削)Unit 8 Grind

4、ing(第八单元 磨削加工)Unit 11 Lathe and Turning(第十一单元 车床和车削)Unit 12 Drilling and Milling(第十二单元 钻削和铣削)Unit 13 Jigs and Fixtures(第十三单元 钻模和夹具)Unit 14 Limits and Tolerances(第十四单元 极限和公差)Unit 15 Unconventional Machining Processes (第十五单元 非传统加工方法)Par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第二章 先进制造技术Unit 1 Computer Tec

5、hnologies(第一单元 计算机技术)Unit 2 Numerical Control of Production (Equipment第二单元 数控加工设备)Unit 7 CAD/CAM/CAPP(第七单元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规划)Unit 10 Virtual Manufacturing and Networked Manufacturing(第十单元 虚拟和网络制造)Unit 11 Rapid Prototyp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第十一单元 快速成形制造技术)Unit 12 Nanomaterial and Micro-Mac

6、hine(第十二单元 纳米材料和微加工)Unit 13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第十三单元 智能制造)参考教材名称: 叶邦彦,陈统坚编:机械工程英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主要参考书:1) 唐一平主编:先进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卢秉恒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预修课程(最低要求):工程材料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装备与制造技术基础适用专业: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

7、tion 课内学时数:60(最低要求) 上机(实验)时数:12小时课外学时数:20 (最低要求)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上机、实验 教学要求:本课程适用于机械工程类、仪器类、测控类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计算机技术之需要,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原理、输入输出系统、掌握计算机通信、计算机数据采集、测控技术等知识,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硕士论文研究打好基础。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第1章介绍微型计算机硬件与系统,学习微机的处理器及其发展技术、总线技术、存储技术、BIOS、中断技术、各类流行的操作系统、输入输出设备等。第2章介绍计算机测控系统,学习单片机、DSP、ARM等处理器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

8、工业控制计算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控机床等。第3章介绍计算机通信技术,学习近程通信常用的USB和RS232通信协议、中远程通信常用的RS422、RS485通信协议以及485组网技术、RS232与RS485电平转换技术、TTL与RS232电平转换技术、并行通信技术、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等。第4章介绍计算机数据采集技术,学习信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滤波技术、模数转换器与转换技术、数模转换器与转换技术。第5章介绍计算机测控应用技术,学习PID控制技术、PWM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虚拟仪器设计、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设计等。第6章介绍单片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主要是目前还在大

9、量使用并高速发展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第1章 微型计算机硬件与系统1.1微型计算机的处理器1.2微型计算机总线1.3存储器1.3.1 存储器类型与存储体系结构1.3.2随机主存储器(RAM)1.3.3 辅助存储器1.4微机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1.5 中断系统1.6 操作系统(OS)1.6.1 Windows 951.6.2 Windows CE1.6.3 Windows NT(工作站)1.6.4 Windows 981.6.5 Windows ME1.6.6 Windows 20001.6.7 Windows XP1.6.8 WINDOWS 20031

10、.6.9 LINUX1.6.10 C/OS-II1.7常用输入输出设备1.7.1 输入输出设备1.7.2键盘1.7.3 显示器1.7.4打印机第2章 计算机测控系统2.1 单机嵌入式系统2.1.1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2.1.2 基于DSP的嵌入式系统2.1.3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2.2工业控制计算机2.2.1 工控机概述2.2.2 Compact PCI总线工控机2.2.3 STD总线工控机2.2.4 PC104总线工业控制计算机2.3可编程控制器(PLC)2.3.1 PLC的应用特点2.3.2 PLC的基本结构2.3.3 PLC的工作原理2.3.4 PLC编程技术2.4数控机床第3章

11、计算机通信技术3.1 USB接口3.1.1 USB概述3.1.2 USB系统3.1.3 USB总线拓朴3.1.4 USB通信端点与管道3.1.5 USB总线协议3.1.6 USB接口器件介绍3.1.7 USB接口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3.2 RS-232C接口3.2.1 RS-232C传递信息的格式标准3.2.2 RS-232C标准的信号线定义3.2.3 信号线的连接和使用3.2.4 RS-232C电气特性3.2.5 机械特性3.3 RS-423A/422A/485接口3.3.1 RS-423A 接口3.3.2 RS-422A接口3.3.3 RS-485接口3.3.4 RS-232C与RS-4

12、22A的转换3.3.5 RS-423A/422A/485接口性能比较3.4 CAN总线接口3.4.1 CAN总线特点3.4.2 标准CAN总线和扩展CAN总线的关系3.4.3 总线仲裁3.4.4 出错处理3.4.5 内置两路CAN控制器的微处理器DS80C5903.5 并行接口3.5.1 并行接口原理3.5.2 PC兼容并行打印机接口3.5.3 IEEE488总线3.6 计算机网络与TCP/IP协议3.6.1 Internet 3.6.2 TCP/IP协议3.6.3 Internet的传输原理与服务功能3.6.4 Internet在中国第4章 计算机数据采集技术4.1集成运算放大器与信号调理4

13、.1.1运算放大器主要参数4.1.2虚地概念4.1.3 集成运放的典型应用线路4.2 采样保持电路4.3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4.4 采样偏差的校正技术4.5 信号隔离与选通技术4.6 数据采集中的抗干扰技术4.6.1干扰因素与抗干扰基本方法4.6.2 若干特殊滤波技术4.6.3 AD转换过程中的抗干扰技术4.7 D/A转换技术与应用电路4.7.1 R-2RT形电阻网络型DAC的工作原理4.7.2 权电阻型DAC的工作原理4.7.3 DAC的性能指标4.7.4 DAC0832及其与计算机的接口4.7.5 8位以上DAC及其与微机的连接4.8 A/D转换技术与应用电路4.8.1逐位逼近式ADC的结构

14、及工作原理4.8.2 双积分式AD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8.3 -模数转换器结构及工作原理4.8.4 AD574系列A/D转换器及其与计算机接口技术4.8.5 12位A/D转换器MAX186/MAX188第5章 控制系统应用技术5.1 控制系统概述5.2 PID控制技术5.2.1 常规PID控制5.2.2 自适应PID控制5.2.3 智能PID控制5.3 步进电机的PWM控制技术5.3.1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5.3.2 步进电机概述5.3.3 步进电机细分驱动原理5.3.4 恒力矩均匀细分驱动技术5.3.5 全数字PWM逆变驱动技术5.4 变频调速技术5.4.1异步电动机概述5.4.2异步

15、电动机调速5.4.3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5.4.4变压变频协调控制5.4.5 我国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概况5.5 虚拟仪器设计5.5.1 虚拟仪器基本概念5.5.2 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系统5.5.3 虚拟仪器设计举例5.6 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5.6.1 概述5.6.2基于串行总线配料控制系统5.6.3基于Profibus现场总线玻璃生产线原料配料控制系统5.7 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设计5.7.1 设备状态监测的意义5.7.2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的分析方法5.7.3 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的网络化设计第6章 单片微型计算机6.1 8位单片机系列产品6.2 8051单片机6.2.1 8

16、051的基本结构与功能6.2.2 8051封装与引脚功能6.2.3 时钟电路6.2.4 复位和复位电路6.2.5 存储器结构6.2.6 指令部件6.2.7 特殊功能寄存器区 6.2.8 布尔处理器6.2.9 8051单片机程序执行方式6.2.10 8051单片机低功耗操作方式6.2.11 8051单片机编程和校验方式6.2.12 8051的机器周期与指令周期6.2.13 8051访问片外存储器的时序6.2.14 8051的系统扩展6.2.15 8051的中断系统6.2.16 8051的定时器/计数器6.2.17 8051的串行接口6.3 单片机在冲床自动控制中的应用6.4 多功能单片机C805

17、1F6.4.1 C8051F特性简介6.4.2 指令集6.4.3 中断系统6.4.4 电源管理方式参考教材名称:毕宏彦主编:计算机测控技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主要参考书:1)刘乐善等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薛钧义等微机控制系统及应用,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预修课程(最低要求):IBMPC微型计算机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适用专业:机械工程;仪器科学;自动控制工程;工业设计思想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工业设计思想基础 学分数: 2 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Approaches to Industrial Design 课

18、内学时数:32 上机(实验)时数:0小时课外学时数:16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 实践环节 教学要求: 1建立职业价值观:设计必须创新,模仿就是剽窃。建立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2该课程的目的是汲取历史上有意义的设计思想,同时反省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训,例如以机器为本,破坏了自然环境,制造了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等。3教师必须能够正确评价工业设计的历史线条和各种设计观点,重点是现代美(又叫功能主义、机器美)、结构主义、有机主义、机器中心论、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必须注意区分传统的工艺美术和轻工业。本课程内容会涉及到艺术史、工艺美术、建筑、广告、服装、陶瓷、玻璃、摄影等,但是这些方面不是工业

19、设计重点,也不是工业设计的主流,工业设计的主流对象是工业产品。工业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建立和谐的物人关系。4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授的,而不是教师自己认为的那些书本内容,所以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给学生做出设计职业行为的示范,工业设计师应当是有爱国价值观,有社会职业道德的理想者,应当成分发挥创新能力,坚决杜绝剽窃模仿。5授课的中心指导思想是激发设计思想,教师必须从课堂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能够即使抓住核心问题,迅速组织出一套有效内容和方法。教学中抓住创新主题。创新行为方式的可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大量实践,不断尝试,发现需要,发现和解决设计问题,探索发现式思维。防止纸上谈

20、兵、闭门造车和个体思维行为方式。教课中要传授完整知识,即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积极开展师生讨论,明确要学习什么、怎么学。6要正确评价艺术、心理学、社会学、人机学、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工业设计概念、工业设计的目的、设计包含的范围、主要设计思想及发展过程,其中设计思想是重点。主要内容是: 1介绍工业设计职业思维和行为方式;2概括介绍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和各种设计思想;3激发学生对工业设计的兴趣,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4了解工业设计师的行为方式,包括怎样进行调查发现设计信息、发现设计课题、认识设计过程、认识主流设计观点,建立职业道德。课程大纲:第1章 技术美和后现代

21、设计思想(12学时)1.1功能主义设计简史:包括艺术和手工业运动,工作联盟,包豪斯,乌尔姆造型学院; 1.2功能主义设计:几何造型,技术美。1.3结构主义1.4有机主义(organism)1.5西方国家工业设计简介主要包括意大利,美国,日本,斯堪底纳维亚等;1.6中国人的审美观;1.7专题。第2章 三种设计价值观念(4学时)2.1机器中心论2.2以人为本2.3以自然为本: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第3章 设计实践设计调查与改进设计(16学时)要求每个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发现两个设计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参考教材名称:李乐山著:工业设计思想基础2001年:建筑工业出版社。主要参考书:李乐山著:工业社会

22、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预修课程(最低要求):研究生通识课适用专业: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工业工程等设计类专业。现代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 现代机械设计 学分数:2 学分(英文)Design of Modern Machines 课内学时数 40 上机(实验)学时数:20课外学时数 20 授课方式:课堂授课+(上机、实验) 课程主要内容:1.绪论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1.1 现代制造业的特点1.1.1 网络经济时代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制造业1.1.2 现代制造业的T、Q、C、S 、E1.1.3 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1.2 机械设计及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地位1.2.1 产品设计1

23、.2.2 产品设计过程1.2.3 产品设计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地位 1.2.4 现代产品设计的特点1.3 机械设计的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1.3.1 学科体系1.3.2 相关学科1.4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发展方向1.4.1 领域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1.4.2 机械基础设计理论和方法1.4.3 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1.4.4 数字化设计理论与技术1.4.5 信息集成与设计过程管理1.4.6 设计过程的支撑技术2. 现代设计概述2.1 研究现代设计理论必要性2.1.1 创新遇到的挑战2.1.2 传统企业运作模式2.1.3 为什么要进行现代设计2.1.4. 为什么要研究现代设计理论2.2什么是现代设计2.2.

24、1 理想的设计流程2.2.2 创新过程2.2.3 基于Internet的现代设计方法2.2.4 现代设计的一般过程2.2.5.现代设计的主要特点2.3现代设计理论的基本要素 2.3.1 基本要素之一设计过程理论2.3.2 基本要素之二性能需求驱动理论2.3.3 基本要素之三知识流理论 2.3.4 基本要素之四多利益方协调理论2.4现代设计的方法2.4.1 产品概念设计2.4.2异地协同设计 2.4.3 仿真与虚拟现实2.4.4 超级并行计算 2.4.5 远程资源共享 2.5成功运作现代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5.1 改进设计过程2.5.2 新设计过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工具选择2.5.3 新设

25、计过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观念的更新2.5.4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3. 现代设计的基本理论3.1 概述3.1.1 设计的理论方法3.1.2 设计方法学 3.1.3 设计理论分层3.2 产品设计的典型理论方法3.2.1.通用设计理论和泛设计理论3.2.2 Pahl和Beitz的理论 3.2.3 公理设计3.2.4. TRIZ理论3.2.5 可靠性设计理论3.3 典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共性3.4 现代设计技术体系3.4.1. 基础技术3.4.2. 主体技术3.4.3. 支撑技术3.4.4. 应用技术 4. 现代设计中的知识获取4.1 知识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作用、形成和使用4.1.1. 知识的

26、产生周期 4.1.2. 现代设计是基于知识的设计4.1.3. 创新与知识的关系4.2 知识资源的构成及特点4.2.1核心知识资源管理与共享的困难4.2.2知识获取对于资源的依赖性4.2.3 资源的结构4.3 获取设计知识的信息来源与获取方法4.3.1. 已有知识4.3.2. 市场信息4.3.3. 数字仿真或虚拟现实4.3.4. 物理模型试验4.3.5. 样机试验4.4 信息处理技术4.4.1 信息融合4.4.2. 数据挖掘知识挖掘5. 创新设计5.1 创新的意义5.1.1 全新的竞争5.1.2. 企业的寿命5.1.3.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5.1.4. 产品形成过程对产品成本的影响5.1.5

27、. 产品形成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5.1.6. 企业面临的压力5.2 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内涵5.2.1 创新的内涵5.2.2技术创新过程模型5.2.3 产品创新的内涵 5.2.4 研发中的 “创新杀手”5.3创新三要素5.3.1. 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5.3.2. 创新要素之一5.3.3. 创新要素之二5.3.4. 创新要素之三5.4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5.4.1. TRIZ 理论体系的构成5.4.2. 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5.4.3. 先进的创新技法5.5 计算机辅助创新CAI 5.5.1. 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5.5.2. 创新方案库的构建过程5.5.3.

28、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的主要特点5.5.4. 应用举例6. 协同设计6.1对协同设计的需求6.1.1 挑战与机遇6.1.2 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6.1.3协作产品开发与传统产品开发6.2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6.2.1集成制造中的协同问题6.2.2 异地协同的概念6.3协同设计的实现条件网络环境6.3.1 以产品为中心的信息流动6.3.2 信息与网络6.3.3协同设计环境6.4 基于网络的协同技术6.4.1 研究目标6.4.2 主要内容6.4.3 基于WEB的协同6.5 PDM/PKM技术6.5.1 PDM的内涵 6.5.1 PDM的应用及问题7. 全生命周期设计7.1 全生命周期设计7.2 进行全生命

29、周期设计的必要性7.3全生命周期设计的内容 7.3.1用户需求驱动的产品总体方案设计 7.3.2产品设计与性能仿真 7.3.3可测试性设计 7.3.4可维修性设计 7.3.5绿色设计8. 可靠性设计8.1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方法论8.2复杂机械系统的可靠性设计8.3可靠性与强健性的综合设计9. 优化设计9.1数值优化方法9.2非数值优化方法9.3复杂系统的优化设计七、选课要求、预修课程机械设计八、适用专业机械学院、能动学院、电气学院各有关专业。九、主要参考书目Nam Pyo Suh,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M.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

30、s. 1990,中译本,公理设计发展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谢友柏等译,2004年(按计划8月出版);Pahl GBeitz WKonstruktionslehre, Handbuch fuer Studium und Praxis, Zweite AuflageSpringer-Verlag, Berlin/Heidelberg中译本工程设计学,学习与实践手册张直明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92年。黄靖远等主编,机械设计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谢友柏现代设计与知识获取 中国机械工程 No.6, 1996pp. 36-41。Y-B Xie. Knowledge based inno

31、vation design of products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alifornia: Proceedings of USA-China Workshop on Advanced Machine Tool Research: electronic version, organized by NSFC and NSF of US on 5 - 8th, January, 1999 in USC, California USA.谢友柏. 分布式知识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中国机械工程. 1998, 9(2): 16-18.黄业清等. 基于Agent的分布

32、式智能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9(8): 25-27.白作霖. 基于CSCW的多Agent协同式检测规划模型的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1998, 9(6): 6-9.Zhang Youyun, and Xie Youbai, “Diagnosable Design of Hydrodynamic Rotor Bearing Systems”, Proc. Of 19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Xian China, June 16-18, p891-895,1999;

33、张优云,谢友柏,“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现代设计技术”, 中国机械工程, Vol.8 No.5, p101103, 1997;Roger N Nagel, 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 Bethehem: Iacocco Institute, Lehigh University, 1992, 1-2;Gordon D. Robinson, DFT, test lifecycles and the product lifecycle, IEEE International Test Conference (TC) Sep 28-Sep

34、 30 1999, IEEE p 705-713;Z. Kovacs, J.-M. Le Goff & R. McClatchey, Support for product data from design to production,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Vol. 11 No.4, Oct. 1998, p285-290;Jonathan W. Fox & David R. Cramer, Hypercars: a market-oriented approach to meeting lifecycle environmen

35、tal goals, SAE Special Publications v 1263 Feb 24-27 1997 1997 SAE p 163-170;Umeda Y. A design methodology for a self- maintenance machine based on functional redundancy. In:Design Theory and Methodology-DTM 92. New York: ASME, 1992: 317-324.工业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文):工业社会学 学分数: 2学分课程名称 (英文):Industrial So

36、ciology 课内学时数:32(最低要求) 上机(实验)时数: 小时课外学时数:4 (最低要求)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 (上机、实验) 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其要求如下:1课堂教学:以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掌握基本的社会人文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分析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社会调查:进行企业调查和家长访谈。企业调查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的普遍价值观及人才观,并将其与学生自己及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性进行对照。通过家长访谈使学生了解家长的人生过程(及家庭史),听取家长对自己的批评和建议。3撰写论文: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在收

37、集资料的情况下,结合调查报告,对课程学习进行总结。4课程考核:以开卷形式,结合实际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提高进行评价。课程内容简介 ( 500字以内):本课程属于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社会特性,了解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从而辨别并防治西方化的社会病态、心理病态和环境病态,克服转型期三大心理问题(自我中心、封闭思维、农耕意识)的负面影响,转变当代青年三大心理问题(懒惰、贪婪、攀比)。课程通过认识文化的作用,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互动,建立适合我国当代社会的人格、人文和能力(PHA),使大学生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现代化社会的价值观、社会性、职业道德和社

38、会群体行为方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完整的人。同时从社会学角度建立现代工业设计思想,并树立生态设计和可持续设计思想。课程大纲(具体到章、节、小节):绪论:社会学的目的和方法第1章 西方现代化的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 1.1 古希腊 1.1.1 概述 1.1.2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与科学 1.1.3 古雅典黄金时代 1.2 古希腊所产生的“西方现代”的含义 1.2.1 古希腊哲学的意义 1.2.2 雅典的民主政治 1.2.3 道德 1.2.4 学校教育 1.2.5 艺术 1.2.6 古希腊思想方式对西方的影响1.3 古罗马和殖民地的起源 1.3.1 概述 1.3.2 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 1.3

39、.3 殖民地的起源 第2章 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2.1 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2.1.1 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因素 2.1.2 国富论的核心价值观:自由竞争 2.1.3 社会达尔文主义 2.2 自由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 2.3 德国工业化过程:“教育救国”的起源 2.3.1 19世纪德国状况 2.3.2 德国教育改革的目的 2.3.3 世界现代理科大学的起源:柏林大学 2.3.4 工程技术教育 2.3.5 德国教育的效果 2.3.6 德国教育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2.3.6 德国工业化的经验2.4 法国工业化过程2.5 日本工业化过程 2.5.1 早期日本的改革 2.5.2 明治

40、维新 2.5.3 日本工业化的四个关键因素 2.5.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2.6 美国工业化过程的几个关键问题 2.6.1 美国独立后的发展概况 2.6.2 美国式工业化特点 2.6.3 重视教育 2.6.4 美国利益至上 2.6.5 新帝国主义第3章 文化 3.1 文化的含义 3.1.1 为什么研究文化 3.1.2 当前的文化概念 3.1.3 语言、爱国主义和国家统一3.2 价值观念 3.2.1 什么是价值观念 3.2.2 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 3.2.3 历史转型期的现象:缺乏普遍一致的社会核心价值观3.2.4 爱国价值观念 3.3 科学价值观 3.3.1 什么叫“科学” 3.3.2

41、西方“方法论”中的缺陷 3.3.3 “数学是科学皇后”论 3.3.4 技术科学的形成 3.3.5 技术科学与方法论3.4 科学有祖国 3.4.1 科学家有祖国 3.4.2 科学有祖国 3.4.3 我国古代的科学 3.4.4 西方国家为什么需要外国留学生3.5 开拓我们的工业社会文化 3.5.1 教育作用之一:延续传播文化 3.5.2 开拓文化的第一步:发展价值观念 3.6 道德 3.6.1 外界控制和内在控制 3.6.2 道德的基本特性 3.6.3 工业社会道德的基本特点 3.6.4 道德与感情的联系 3.6.5 导致社会风气不良的主要因素 3.6.6 道德发展理论 3.7 四代人的自述 3.

42、7.1 为国献身的一代 3.7.2 务实的一代 3.7.3 当年他们16岁 3.7.4 80年代大学生的自述 3.8 社会交往 3.8.1 家庭生活 3.8.2 在社会上与陌生人打交道 3.8.3 朋友概念 3.8.4 改变行为方式 3.9 社会角色期待 3.9.1 服务与享受 3.9.2 松散交往 3.9.3 请教 3.9.4 讨论 3.9.5 合作 3.9.6 首创 3.9.7 主辅 3.9.8 理解第4章 文化的相互作用 4.1 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互动 4.1.1 欧洲早期对中国的关注 4.1.2 欧洲的“中国热” 4.1.3 莱布尼茨与中国 4.1.4 沃尔夫与中国4.2 与一个德国人的长谈4.3 美国文化 4.3.1 美国文化的形成 4.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