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续教育研究 年第 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职教育定位与发展何爱华(佛山市教育局,广东 佛山)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整体上移和国家对中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的确认及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推进,中职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新的形势,中职教育该如何发展定位?从中职教育办学定位的变迁、发展历程、升学政策引导等方面厘清思路,探寻规律,发现本质。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中职教育把准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定位,以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以中高职衔接的校企人才培养为路径,实现升学
2、与就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办学定位;跨界融合;就业升学并重;中高职衔接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自 世纪 年代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快速发展,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由 年的 万发展到 年的 万,增幅近 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定位和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推进,中职教育升学的通道也随之日益宽敞,学校办学定位也紧随社会的发展而转变,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一、中职教育办学定位转变的历程(一)就业导向的办学定位 年代,我国工业化进入一个新时期,第一产业比例下
3、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并接近,社会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也面临劳动力的增加和企业制度改革释放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富余人员,全社会就业压力巨大。职业教育几乎贯穿着技术训练和再就业培训。当时的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就是面对就业岗位开展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技术培养。在 世纪初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用工量激增,职业教育围绕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技能教育。从 年至 年期间,国家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都是引导职业教育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二)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办学定位 年,国家深入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把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高技
4、能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 万人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对中职学校坚持了近 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大幅上升。如佛山市中职教育升入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比例从 年的 开始,每年按照 左右的速度递增,直到 年激增了,达到,首次出现升学人数超过就业人数,随后又按照 的递增比例逐年上升,年达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除了与产业发展有关以外,还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息息相关(如表 所示)。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产业规模由粗放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国家
5、产业升级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的新历史使命。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到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开启中职教育办学的新方向。年 月,教育部陈子季司长指出,中职教育从原来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办学定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至此,我国中职教育“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办学定位正式确定,中职教育学生成长的道路逐年宽广,职业教育的就业与升学属性也正式回归。如佛山市中职学校升学率从 年的 到 年的,年时间几乎递增了 倍左右
6、。这也是反映社会和学生对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意愿在成倍递增。表 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紧随产业和政策指引 定位时间 文件名称政策指引产业结构及就业办学定位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 教 育 的 决 定(国 发 号)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二三产业占比为、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经济效益不高。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面向社会新增劳动力开展基本职业技术训练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一二三产业占比为、和,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下岗潮促进经济和劳动就业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
7、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号)服务经济,服务就业,服务三农,服务西部大开发一二三产业占比为、和,就业压力较大服务经济、服务就业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号)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一二三产业占比为、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发 号)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二三产业占比为.、和,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出现“用工荒”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 教 育 的 决 定(国 发 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
8、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一二三产占比为、和。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高职紧密衔接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 号)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确定职业教育类型;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一二三产业占比为.、和,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就业为导向,探索“职教高考”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职业中等教育的基础地位,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 一二三产业占比为.、和,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就业与升学
9、并重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一二号)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终身学习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上数据来源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中职教育由规模向内涵式发展的历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从 年 万递增到 年的 万并达到顶峰,年时间增加了 万人,增幅为。年缓慢回落至 万人,年时间减少了 万人。广东省中职教育继续教育研究 .,在校生 万人,年达到顶峰 万人,年回落至 万人,在校生的数量变化趋势与全国中职学生在校生变化趋势一致。
10、中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建设再到高质量发展,三个发展阶段紧随国家政策指引与产业发展,职业特征明显。(一)规模扩张,快速发展阶段(年)第一次规模扩张期(年)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职教育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年,普通高等教育扩大招生 万人(教电 号),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引导,中职教育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峰。年,普通高中的招生快速上升,中职教育招生则快速下降。另外,受到出口骤降、通货紧缩、市场低迷、供过于求、就业环境趋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年中职教育规模回落至 万人,比 年减少 万人。第二次规模扩张期(年)年期间,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
11、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等系列职业教育政策文件,进一步确立了中职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全国中职教育办学规模迅速回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统计年鉴佛山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佛山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数据显示:全国中职教育在校学生从 年的 万人增至 年的 万人,达到顶峰,年时间增加了 万人,接近翻了 倍;广东省也由 年的 万人递增到 年的 万人,年翻了 倍;佛山市由 年的 万人递增到 年的.万人,年翻了近 倍,增速与全国保持一致,明显低于广东省的增速。(二)跨界融合,内涵式发展阶段(年)年,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装备制造业
12、和现代服务业的崛起,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此时期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实施,为以后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做好了铺垫。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方式指明了方向。随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出台,确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措施。至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产业需求的变化和
13、适龄人口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全国中职教育在校学生从 年鼎盛时期.万降至 年的 万,年时间减少 万人,减少了;广东省中职教育在校生也降至 年的 万人,年减少 万人,减少了;佛山市也降至 年的 万人,年减少 万人,减少了,减速基本和全国接近,低于广东省 个百分点。(三)类型定位,高质量发展阶段(年至今)近年来,国家先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重新确定了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功能定位,并遵照教育发展规律构建了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14、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类型的定位彰显了教育政策的公平性,确保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党的二十大以后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首个指导性文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至此,职业教育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大门。从 年至 年,全国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缓慢回升至 万人,年时间增加 万人,增长率为;广东省中职教育在校生也升至
15、 万人,年时间缓慢增加了 万人,增长率为;佛山市升至 万人,增加了 万人,增长率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和广东省。三、中职教育升学政策的目标变迁(一)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和缓解师资紧缺 世纪 年代,我国中职教育的升学政策并继续教育研究 .,不是基于教育的上升属性而制定的,而是为了提高职业高中对社会的吸引力和解决职业高中专业教师紧缺困境而出台的。当时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是众多初中毕业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这些学校学生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享受那个时代的“铁饭碗”,学校地位高,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合作紧密,学校培养的人才多数是为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制的,学校的社会吸引力大。而当时的职业高
16、中多数是从办学质量较低的薄弱普通高中转设而成的,其本身就是薄弱学校,社会认可度低,学生毕业后既无工作安排,也无升学通道,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少,无法保障学校的技能教学条件,学校的教学也是沿袭了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地增设了几门专业课程而已,专业课程既无专门的实训场所,也无专业教师,职业教育办学无特色,更加谈不上吸引力,社会认可度低。年,国务院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院校”。这是较早的关于中职教育升学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业高中的吸引力,缓解职业高中办学艰难和招生的冷落局面。就这样,在为了提升职
17、业高中吸引力和解决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紧缺的特殊背景下,中职教育升学政策偶然起步。(二)完善职教体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入 年代,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市场活力不断被激发,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各行各业用人需求激增,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比例不断攀升,年全国职业教育在校生 万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在校生 万人,中职教育结构趋向合理。职业教育开始探索朝着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此项试点以单考单招的方式,按相近、相关科类对口招生,对口招
18、生重视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开启了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新篇章。至此真正意义上的中职教育毕业生升学制度诞生,被社会认为“断头教育”的中职教育朝着突破“天花板”的方向发展。(三)就业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比例”。在此政策导向下,中职学校升学人数快速上升,升学通道逐渐扩大,学生的出路选择也多样化,但是到了 年,随着产业用工紧缺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确定后,中职教育导向以就业为主,升学受到严格的限制,中职教育升学的势头被遏制,职业教育以培养产业工人满足产业用工为导
19、向,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订单培养。随后,教育部在关于编报 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中规定专升本、五年制高职和高校对口招生规模不超过。在这一时期,中职教育升学道路曲折,升学通道不畅,但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岗位充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高,校企合作办学也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为一种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也是在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战略地位被明确,职业教育被要求突出就业导向和技能属性。(四)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年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技术、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促使技术技能人才在层次和能力方面不断提高,产业发展
20、需求的变化影响了原有中职教育升学政策,职业教育升学政策开始逐步放宽,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分类考试录取是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方向。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 的升学目标和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的人才选拔方式。也正是在这一年,佛山市中职学校升学人数首次超过直接就业人数,升学率达到.。四、中职教育办学定位及内涵式发展的思考(一)把握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年,全国共有职业类学校 所,在校生数 万;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 所,在
21、校生数 万。显然,当时职业教育体系以中职教育层次为主,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占比不大。年后的今天,全国已陆续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职专科及中职学校稳步发展。年,全国共有中职学校 所(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 万人,高职专科学校 所在校生 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所在校生.万人,继续教育研究 .,高职专科教育在校生人数超过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 万。显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心已由中职教育为主向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这几年,随着中职教育升学比例的持续走高,中职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渐与普通高中靠近,都是为后续高等教育打基础、做铺垫,中职教育不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二)正确认识职
22、业教育的升学属性一直以来,中职教育的升学属性被社会淡化,一方面源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用工紧缺,中职教育强化了面向职业的属性;另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理解的狭隘化和片面化,将升学和就业简单对立,职业教育包含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占主体地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更加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中职教育,其社会功能决定了就业属性,其教育功能又决定了升学属性,所以保持升学和就业属性并存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本质特征。中职教育从没必要升学,到偶然开始升学,到热衷于升学而不得不严格控制升学,再到如今的
23、类型化建设与终身教育体系背景下的重新认识升学,彰显国家终于下决心着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重要转折。(三)厘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导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劳动生产率提升为重要特征的效率驱动型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与技能水平的高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年,国家开始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随后,教育部正式批准南昌职业学院等 所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改写了职业教育学生要获得本科学历只能通过“专
24、升本”或者“自考”方式的历史,解决了职业教育“专升本”或者“自考”考试内容与入学后的继续教育和之前所接受的知识体系不一致的困境。根据教育部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所,另有 所普通本科学校申请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职业本科在校生 万人。年全国高职招生 万人,其中,职业本科招生 万人,仅占高职招生规模的。距离“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的目标相差太多,实属有些任重道远。职业本科教育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国家限定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 的下限,彰显出国家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中职教育升
25、入高等职业教育是目前升学属性的主流,升入职业本科教育是方向,但还难以成规模。(四)定位升学与就业并存的办学格局职业本科教育自 年试点以来,虽然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但距离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 的目标相去甚远。广东省从 年开始试点本科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 人,到 年招生 人,招生指标不足当年中职毕业生人数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社会对学历的需求日益递增和学生升学意愿大幅上升,中职教育升学与就业已经接近平分秋色的局面。年,全国中职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人数占毕业人数以上;广东省从 年的上升到 年的;佛山市从 年的已经攀升到 年的,学生升学占了主体,就业人
26、数不到毕业生人数的。职业教育的升学激情将逐步被点燃,中职教育从原来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格局已经形成。中职学校办学目标也转向为升学与就业的二重目标。(五)把握中职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核心过去的十几年在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办学定位思想下,专业技能是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抓手”,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职业学校为抓住这根生命线,狠抓技能培养和职业技能大赛,相对削弱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年以来,国家多次强调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基础地位的形成促使中职教育从原来仅仅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转向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综合素养,包括品德修
27、养、文化素养、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审美能力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职学校“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办学定位确定,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是衔接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职继续教育研究 .,业技能则是学生就业和谋生的主要资本,因而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六)破解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新困境当前,中职教育学生的升学愿望日益强烈,升学需求越来越大,升学比例逐年攀升,直接就业人数逐年下降。如 年山东省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比例超
28、过,绝大部分学生升学导致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项目到最后能够留在企业工作的人数减少,企业付出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增加,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意愿下降。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产业背景下,技能岗位也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工人胜任,在学历导向的就业市场下,中职办学层次缺乏竞争优势,企业为了获得需要的人力资源,更加倾向于与高等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要解决这种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只要中职学校和对接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共同的企业开展合作,并采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模式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问题,而且合作的周期可以扩大到五年(中职学校三年,高等职业院校
29、两年),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得到巩固,人力资源成本大幅下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如广东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与佛山的中职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了中高职衔接的现代学徒培养项目获得了稳定的人才保障,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李红卫我国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制度变迁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职教论坛,():姜蓓佳职业教育升学的政策变迁:脉络、逻辑与镜鉴 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职教论坛,():余韵,徐国庆基础导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职教论坛,():周建松,陈正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目标与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基金项目: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背景下佛山 凉山职业教育精准育人的实践与策略研究”(编号:),主持人:何爱华;年广东省中职教研员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研究”(编号:),主持人:何爱华】【何爱华: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员,工学硕士,高级教师,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比较教育】(,):,?,:;继续教育研究 .,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