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月度聚焦 MONTHLY FOCUS遇见什刹海:建筑师的城市微更新实践四院记苇坑胡同南起正觉胡同,北端两条岔巷通向新街口东街。这一带曾属于什刹海水域的一部分,水域面积缩小以后,因地势低洼、芦苇丛生,被称为“苇坑”。本意是“长满芦苇的水坑”。清乾隆年间形成胡同,1965年变更为现名。四合院是建筑师王维仁的一种空间的“理想国”,他在这里展示了院落空间的本质,包括空间的形态与生活的质地,探索四合院作为一种胡同公共空间的可能性。除了探索院落的空间与记忆,建筑师更与理想国一起想象苇坑胡同未来的使用状态。透过理想国的藏书与阅读和研讨会,可以使人在不同的内外空间,感受不同的阅读与互动状态。这是院落更新设
2、计的重要意义所在。面对胡同社区四合院的旧城改造,我们考虑的问题应该远远超越建筑师个人的作品概念创新。我们应该分别就不同的建筑与社会状况,将四合院作不同程度的保存或更新,同时考虑胡同邻里生活关系的维系,做一个清楚的梳理。北京这几年来除了什刹海,大栅编者按:CBC 建筑中心以“遇见什刹海 约会设计与艺术”为主题,通过设计的力量复活什刹海,将文化与旧城更新相融合,激活片区。“九个院子”作为“遇见什刹海”的核心内容,邀请的设计师分别来自北京、西安、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引入的文化品牌则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从传统的手工艺、书店到摄影工作室、创意家居设计品牌等。本文选取“九个院子”部分成果解读,
3、深度剖析四院记、“文化碰撞”、在园这五大文化艺术相关的院落设计方案背后的故事与思考。栏、白塔寺都做过一些类似的四合院微改造的试验。我们认为这些试验除了让建筑师表现他们的设计创新,更应该是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给我们提供对区域的建筑形态、功能与密度,以及胡同未来可能性的思考定位发出声音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应该不只是艺术创作,更应该是城市更新的针灸与建筑类型的示范。四盒院、游园院、高低院、四院合是四院记的四个方案,或者说四种空间原型,都以人与院落、人与大树,以及院落和大树的关系为最主要的考虑,也发展出更多对小尺度空间的关注。原来的苇坑胡同14号是一个方整而简单的院子,经历了大杂院的改造后,我们
4、意识到更小尺度的空间。这些小尺度空间在新的设计里,被有意识地经过清晰地思考与细致化处理,形成了一种类似园林的空间关系:步换景移的游园乐趣,因借体宜的设计方式,可游、可观、可居的空间体会。在四个不同的院子原型里,如何利用院子的层高47MONTHLY FOCUS 月度聚焦 如何推动?我认为建筑是很有限的,承担不了那么多的使命和伟业。但是建筑师可以通过建筑去表达或者提问,甚至去触发这些点,这是建筑师能做到的。音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是什么吸引了你?是爵士的独特音色,还是R&B的鲜明节奏?是民谣的缠绵悱恻,还是摇滚的歇斯底里?在前往刘海胡同24号踏勘时,为了在胡同中创造出跳出酒吧、caf等传统模
5、式的实用空间,我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将这个小小院落与剧场和表演空间相联系,改造为胡同里的最微音乐厅?不是1600座,不是800座,也不是200座,而是将这个占地118的四合院,打造为一个独特的、以音乐为语言的文化交流空间,让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此在之园东煤厂胡同位于柳荫街,清初因此地设有煤场,故与上下关系,为半地下的院子与空间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并且保护院内两棵大树的树根不受到损伤,都将是细部设计面临的挑战。设计的四院记:四盒院、游园院、高低院以及四院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碰撞刘海胡同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据传得名于一位叫刘汉的明朝人。清乾隆时,变更为现名。建筑师
6、柯卫将这个小小院落和剧场及表演空间相联系,改造为胡同里的最微音乐厅,成为一个独特的、以音乐为语言的文化交流空间,使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国的城市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高速发展。由于市场的开发、社区配套的完善,使得开发商持有的土地不断升值,这些因素共同激励了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城市更新的速度。20多年过去了,中国目前进入“新常态”时期,城市建设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而因为建筑师的介入,胡同的改造与更新又将四院记48月度聚焦 MONTHLY FOCUS把这里称为“煤场”。京师坊巷志稿载:“盖广福观之南,响闸之西,月桥之北,海潮寺之东,地名煤场。”在胡同形成之后,将煤场东侧的胡同称为“东
7、煤场”。1965年变更为现名。建筑师崔彤在此设计了一处可望、可观、可游之园,以此为触媒来引领及塑造一种生活方式。什刹海是北京历史文化区,这里保留着大量的传统院落和街巷,作为北京的一个典型的样板、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城市单元,它不因混杂、老旧而丧失了活力,而恰恰是由于混合街区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才让什刹海地区呈现为北京最典型的、最具有魅力的一个综合街区。在园的改造宗旨在什刹海区域,此园的设计没有做太大的改造,相反保留了它最鲜活的格局和特质。这次改造以点带面,具有很强大的能量,意图刺激一个片区,继而影响到整个区域,使它成为什刹海地区最有可能实现的一个改造范例。我们试图以轻柔的方式触碰周边环境,而不是将
8、它进行很强势的、完全颠覆性的改变。希望它能够吸取周边城市生活当中的时间与空间要素,尤其要采集生活的敏感性要素,将城市院落的改造变成院落的一种设计,院落的设计变成生活的设计。对于这里的原居民来说,四合院的生活是和自然发生关系的,不仅一日三餐,而且是一个天、地、人、神为一体的互动环境,包括阳光、月光、院中的花草以及猫、狗、鱼、鸟等。四合院的生活就是人和自然的互动、共荣共存。无论院子多小多大,它依然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小宇宙和空间环境。未来区域的三种人流设计不仅仅是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或是一个街区,而是要为当地的居民设计一种生活。按照北京旧城更新的策略,这里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居民加入,成为新北京人。不仅有原
9、居民,还有新北京人,其中包括相当多的文化、创意产业中新的工作人员会进来,还有就是文旅群客、学生、文艺青年等,此次改造更新主要为这三种人服务。设计复合型的场所、创造新生活设计意图为当地的群众设计创造一种无所不在的公共生活、公共空间,一个可供大家休闲游乐、带着猫狗可以自由徜徉的四合院街区花园;同时新北京人在这里也可以找到一个新的文旅创作生发地;它又是一个课堂,或者一个类似寺庙的精神场所,未来会有很多老师、先生来这里做讲座。将来这个改造后的院子会是一个立体的院落,不只是一层,还有地下的餐厅、居所。其中老师、先生的生活与讲学的课堂生活放在地上,面向公众。什刹海:住区、境界东、西枪厂胡同,清代称“枪厂”
10、,明代这里是制作刀枪之所。因地势低洼,又称“枪厂大坑”。1911年大坑填平,形成东西并列的两条胡同,俗称“枪厂大坑西段、东段”。1965年定为现名。建筑师李亦农对既有院落空间保有最大的尊重,保留了原有四合院“空”的状态,让这座小文化碰撞建筑之外49MONTHLY FOCUS 月度聚焦 小的68m2院子成为社区公共生活的补充。“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居住社区映射居住单元,居住单元蕴藏居住社区。以生物学概念来类比,以上的居住提升改造是基于城市的个体细胞一个家庭居住单元的新时代生活居住改造,还需要考量的是多个单体细胞聚合成的细胞群基于人的集体性格中的社交需求来营造和谐社区。作为此次“遇见什刹海”
11、之“九个院子”中面积最小的院落,西枪厂胡同甲12号位于密集的居住区的心脏位置,寸辖制轮。因而我们对于西枪厂胡同增加50m2的居住改善能不能起到很大作用持疑问态度,此外周边非常缺乏为老人、孩子提供的社区服务中心。在本院落附近,我们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棋牌室,低矮阴暗,属于私搭乱建,然而却总是坐满了人。我们看到许多老人只能在公共卫生间里外进行交流,而小孩在狭窄的胡同里跳来跳去。人们游走于如此逼仄的交流空间的景象使我们确立了西枪厂小院的改造主题:利用这恰好位于三条小巷的交会处的60m2院落作为一个类似于居住区千人指标控制的微社区活动室,它可以容留附近几十户的七八个老人和几个小孩子,老人们可以打牌、下棋、
12、看报纸、聊天,同时也能关注到院里的孩子,兼顾一老一小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融合院”的形式来源于胡同中人们聚集交流的形态。四合院动人之处不只是院落生活的闲适与惬意,更在于其精神内核类似于一个融合亲情、邻里关系的容器。目前院子的建筑形式保留了原有的两间产权正房,在里面加入了流动的、从室内到室外一气呵成的流线型空间,满足了交流、简餐、卫生间的需求。首层主要供老年人打牌、下棋、读报、聊天,半高的二层,则完全是孩子们的“专属地盘”,室内和室外通过圆形楼梯、植树及攀登架等立体构筑物得到耦合与贯通。这种交错的设计,使得老人小孩的活动分别独立又能互相看护。以最小的院落设置公共的空间,弥补胡同中生活场景的缺失,使它融合建筑、空间、功能、生活的乐趣与艺术。供稿单位:CBC建筑中心编辑:马晓信融合院效果图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