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长在畜牧兽医暨表彰会发言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召开的。目的是总结“十五”以来畜牧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促进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刚才,市人事局、畜牧局联合表彰了一批为畜牧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同志对“十五”期间畜牧工作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总结,对进一步做好全市畜牧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肯定成绩,查摆不足,正确认识我市畜牧业发展形势 “十五”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邓
2、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市一系列重要部署,面对不断严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形势,积极策划,沉着应对,一手抓发展,一手抓防控,取得了生产、防疫双胜利。总的看,我市畜牧业呈现出四大突出特点: (一)支柱产业地位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各类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9.52万吨、29.1万吨、3.65万吨,肉、奶产量比“十五”初分别提高39%和453%。实现畜牧业产值69.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5%提高到31%。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出口创汇3600多万美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约780元。畜牧
3、业作为联结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关键环节,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二)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一是规模养殖场比重继续提高。到目前,全市大型规模养殖场已达到500多个,畜禽养殖量占全市总量的28%。二是畜牧养殖小区迅速崛起。全市共有各类饲养小区580个,小区畜禽养殖量约占全市总量的30%以上。三是畜禽养殖专业户出现分化,一部分向规模养殖场转化,一部分进入饲养小区,一部分转产其它,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向。目前全市共有畜禽养殖专业户近10万户,畜禽饲养量约占总量的22%。四是畜禽散养逐步萎缩。截止到目前
4、,畜禽散养量占全市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 (三)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一是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6家,其中今年新增17家,总资产达到50多亿元。加工能力分别达到:肉类30万吨(其中熟食品6万吨)、奶类25万吨、驴皮5400吨。二是结构调整优势凸显。2011年,我市禽肉出口在逆境中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熟制品出口创汇2264万美元,同比增长91.2%,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量的62.6%,受到了省畜牧主管部门的通报表彰。三是畜禽生产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监督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市拥有绿色畜产品品牌一个(凤祥分割鸡),无公害畜产品品牌四个(蓝山分割鸡
5、、小杨屯肉鸭、XX县区六环禽蛋和绿亚乌鸡蛋等)。 (四)依法治牧迈上新台阶。近年来,通过加强宣传、专项治理、日常监督抽查、认证等方式方法,使畜牧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畜牧及其相关产业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初步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建立健全了防疫、检疫、监督管理机制。8县(市、区)总投资960万元,大力实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且初步建立起6100人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积极维护了全省无疫的大好局面。饲料、兽药、种畜禽和畜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深入,生产经营市场规范有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畜牧业发展中还
6、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投入不足,畜牧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二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有些基层领导对发展畜牧业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近年各级出台的扶持政策不能完全落实,特别是在资金、土地等关键要素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实现畜牧工作的新突破 加快发展畜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年。面对畜牧业良好的发展
7、势头和难得的发展环境,各级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绿色畜牧,建设畜牧强省”的总体目标,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六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努力实现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今年,在畜牧业管理体制改革上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5号)的要求,尽快落实11月9日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的精神,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适应我市畜牧业发展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各县(市区)要积极行动,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快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我市对高致病性禽流
8、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 (二)努力实现现代化畜禽养殖方式转变的新突破。要坚持以发展适度规模为主的生产方式,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确保养殖小区的养殖用地。要认真落实各项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用于养殖小区、养殖场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以保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标,大力推广畜禽良种良法,加强生产全程监管,把畜牧业推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努力实现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新突破。要积极壮大畜牧龙头企业,做大做精畜产品加工。通过示范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名牌引进,培植一批大型
9、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土地、资金、劳力、技术、管理、原料、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要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等组织形式的创新,密切畜牧产业供应、养殖、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我市畜牧业的运营效率和综合竞争力。 (四)努力实现畜牧业法制化建设的新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落实畜牧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广大群众和干部的法律意识。不断深化检疫监督,强化兽药、饲料、种畜禽和畜产品市场的监管,通过专项治理活动、日常监督抽查,有效打击制售
10、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维护合法者权益。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手段,尽快使畜牧业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五)努力实现畜牧外向化拓展的新突破。当前,我市畜牧业已具备了对外销售的基础和条件,呈现出鸡、猪、牛、羊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各级要进一步树立市外就是外的思想,认真总结多年来我市畜产品出口和销售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培植加工出口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搞好扶持服务等措施,促进我市畜产品出口再上新台阶,不断提高市内、市外两个市场的占有率。 (六)努力实现畜牧业投入机制的新突破。投入偏少,是当前制约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级要认真研究措施,
11、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群众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畜牧业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我市畜禽养殖资源丰富、品质优越的优势,抓住关键,找准突破口,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来我市投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上的项目争取工作。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今年投资计划将达到52亿元,对我们来说蕴涵着重大机遇,如何切分这块“大蛋糕”,各级必须做好这篇文章。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各级一定要用心把握,精心组织,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加强宣传,努力营造畜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各级报社、
12、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宣传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对畜牧业地位和作用、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科技知识、成效经验和典型事例的宣传报导,提高全社会对畜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为我市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提高认识,真正把畜牧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畜牧业是一项关联广泛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带动第一产业,推动第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畜牧业发展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意义重大。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发展畜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加强考核、兑现奖惩,做到认识上真正统一,领导上真正重视,措施上真正落实,工作上求真务实,调动
13、一切积极因素,全力一赴地做好畜牧工作。 (三)高度重视,切实作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动物疫病防控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础屏障。近年来,我们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下了大力气,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在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频繁暴发的严峻形势下,我市至今保持无疫,守牢了“西大门”。但是,由于我市地处三省交界处,畜禽及产品流通量大、散养畜禽较多,加上市内河流纵横、水网密集,疫情传入和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坚决克服厌战情绪,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按照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的要求,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再落实,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人畜安全,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同志们,当前我市畜牧经济的发展势头很好,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好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锐意进取,加大措施,真抓实干,争取下半年比上半年干的好,今年比去年干的好,一年更比一年好,确保超额完成全年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8页 共8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