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所了解的水产经过一学期的水产学导论学习,水产这个词已经不陌生。那么我就来说说我心中的水产学:中国渔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期和近年来的战略性调整,步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阶段。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产量增长型转向质量和效益并重,注重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对海洋渔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实现了海洋捕捞产量负增长。 水产养殖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水产品贸易持续增长,远洋渔业多样化和全球性作业进一步发展。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了严格的禁渔期和禁渔期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培育
2、了一大批新的优良品种,对发展优质高效渔业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工繁殖技术不断发展,为海、淡水养殖生产提供了足量优质苗种;一大批水产名优种类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相继取得成功,丰富和优化了养殖品种结构。设施渔业开发迈上新台阶,工厂化养殖和抗风浪网箱等装备技术快速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和标准化养殖技术全面发展。初步建立了疾病监测与防控技术体系,推广了多种健康养殖模式。环保型、功能性饲料得到应用,绿色产品逐渐增多。这就是我所了解的水产学基础。通过老师讲课的内容和我查阅的一些资料,我了解的水产学轮廓就是以下的内容水产学-研究进展1.健康养殖技术 研究了网箱养鱼的污染物输出特征,建立了污染物输出量评估
3、模型。揭示了浅海贝类筏式养殖系统的自身污染机制。查清了大型海藻、有机降解菌、滤食性贝类和刺参在养殖系统中生态作用。研究了多种围栏生态防病模式,建立了以高位水池养虾为代表的4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和3种优化扇贝养殖环境的生态调控模式等。海水鱼类养殖基本形成“海陆接力”、“工厂与池塘接力”和“南有网箱,北有工厂化”的新格局。研究出了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四种类型抗风浪网箱,攻克了网箱高密度养殖关键技术,自行研制开发了多功能的抗风浪网箱设备。以大菱鲆为主导产业的工厂化带动了中国北方鱼类养殖的发展。 鳗鲡的催产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了大鲵全人工繁殖。史氏鲟实现全人工繁殖及全雌化培育。建立了石斑鱼规模化人工育
4、苗的技术和工艺流程。首次实现了哲罗、细鳞全人工繁殖和稚鱼摄食人工饲料的规模化培育。河蟹的养殖突破高寒地区的禁区,推进到黑龙江的全境。建立了罗氏沼虾无公害生态养殖示范区,建立了栉孔扇贝秋苗繁育技术、完善了贝藻、贝蟹多元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了对虾养殖中其他宿主在病毒病传播中的作用,建立了对虾综合防病健康养殖模式。完善了以青蛤为代表的底栖滩涂贝类工厂化育苗及大规格苗种生产技术,建立了适应于南北方不同气候和环境特点的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模式。 2.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方面 对中国已有的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进行完善和深入研究。其中淡水养殖品种主要包括草鱼、鲫鱼、罗非鱼、河蟹等,海水包括大黄鱼、鲈鱼
5、、军曹鱼、石斑鱼、笛鲷、黑鲷、皱纹盘鲍、凡纳滨对虾等。已研制或通过引进技术生产了一批渔用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对营养素的中间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保障商品鱼质量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和相关外源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以植物蛋白源(豆粕、菜籽粕、棉籽粕、木薯粉等)、动物蛋白源(肉骨粉、鸡肉粉等畜禽副产品)替代鱼粉,植物油替代鱼油研究成果显著。研究了不同的植酸、凝集素、皂甙、异黄酮等抗营养因子对养殖鱼类生长、饲料利用率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开发了一系列中草药添加剂、促生长剂、各种酶制剂等。研究了饲料中营养和非营养型添加剂对养殖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高效的免疫增强剂,用于替代抗生素。把
6、无公害饲料生产的思路和技术(GMP)引进中国的水产饲料生产和水产养殖,通过无公害饲料配方的研制,达到养殖对水体低污染,对环境无公害。 3.水产养殖病害学方面 研究了集约化养殖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与特点、新寄生虫病、抗寄生虫药物、寄生虫病理学等。突破了传统的病毒分离、鉴定及病毒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局限,深入到病毒的超微结构、抗感染蛋白、功能基因以及感染和致病分子机制等领域。应用免疫学研究已成为中国疫苗研究的重点;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独树一帜;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逐步推动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免疫相关基因的筛选,免疫蛋白的分离以及水产动物免疫发生机制等方面已经有所突破。水产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在传统的组
7、织病理学的基础上,已深化到细胞病理领域。在血液病理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突破,发现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血液中除了K+含量显著升高外,Na+、Cl、尿素氮等的含量均没有变化等。2005年出版的新编渔药手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渔药研发、生产与应用。 4.渔业资源与利用 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研究发现高营养层种类间的生态转换率存在明显差异;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占综合生物量很大比例;从生态系统的水平上开展了关键种鳀鱼产卵场形成与补充机制,建立了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框架。北太平洋鱿鱼渔场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及示范试验发展了船基多卫星遥感信息接收系统;研制出适合中国
8、远洋渔业生产的船载实测数据自动采集与通信系统。取得了中国专属经济区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的资料。完成四大海域生物资源与环境的同步综合调查。建立了全国海洋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全国海洋渔业资源常规监测数据库及数据传输系统、渔情预报系统;初步建立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常规监测技术与指标体系。水产学-发展比较中国是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大国,在种子库方面投入较多,但由于人为活动和资源环境的恶化,种质资源的保护水水平相对较低,系统研究种质资源保护的机构少,国家投入的研究费用也较少。中国养殖鱼类的“品种”多,且来源复杂,但人工选育的良种较少,主要养殖对象多为野生种。且由于研究与生产单位对养殖对象遗传保护重视的程度不够,
9、致使中国养殖鱼类“品种”普遍存在近亲交配和种质退化的现象。在选育种理论方面,对“品种”的异质性认识不够。 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工厂化养殖过程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水处理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中国传统的养殖技术还处于经验性的把握,未能给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数字化控制提供基础数据。由于中国养殖品种多元化,营养学研究往往缺乏系统性,配方的科学依据也不充足。中国饲料机械、饲料设备的质量和规模均相对落后,且饲料厂所需的成套设备生产能力欠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面的人才更是匮乏,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
10、与国外相比也相对落后。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养殖制约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国家对于水产饲料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水产学-未来展望水产品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优质动物蛋白食物来源。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中国水域生态环境污染状况不断加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占,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经济损失日益增大,生态安全问题已严重影响中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渔业资源养护,控制外来生物侵害,遏制面源污染,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技术,保证渔业发展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渔业已成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高度集中的行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使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必须加强渔业科技进步,导入、融合现代技术,发展设施渔业,降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提高渔业的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引领和支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发展。在当前中国水生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应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高产高效型渔业,推动渔业经济增长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