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高频考点毙考题资料仅供参考 11月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高频考点(7) 11月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高频考点汇总 一、工作时间的核算(计算题) 1.日历工日数与日历工时数 日历工日=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日历工时=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2.制度公休工日数与制度公休工时数 制度公休工日=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制度公休工时=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3.制度工作工日数与制度工作工时数 制度工作工日=日历工日-制度公休工日 =计算期斛度工作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出勤工日+缺勤工日 制度工作工时=计算期制度工作天
2、数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日历工时-制度公休工时 4.缺勤工日数与缺勤工时数 缺勤分为全日缺勤(即缺勤工日)和非全日缺勤。缺勤工日是按照整个一个工日都没有出勤计算的,即全日缺勤,因而不包括非全日缺勤;缺勤工时既包括全日缺勤,也包括非全日缺勤。 缺勤工日=计算期缺勤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缺勤工时=缺勤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 5.出勤工日数与出勤工时数 出勤工日是指在计算期内每一制度工作日实际上班人数的累计。员工只要在制度工作时间内上班了,无论是否满一个规定工作日长度,都按一个出勤工日计算;出勤工时是指制度工作小时的实际上班人数累计的,即计算期每一个员工累计上班小时的汇总。 出勤
3、工日一制度工作工日一缺勤工日 出勤工时一制度工作工时一缺勤工时 一全日出勤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一非全日缺勤工时 6.停工工日数与停工工时数 停工分为全日停工和非全日停工。停工工日是指在计算期内员工在整个 出勤工日都没有从事生产性作业活动的工日累计,又称全日停工工日;停工 工时是指员工在出勤时间中的全日停工与非全日停工的时间总和。 停工工时一全日停工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停工工时 7.非生产工日数与非生产工时数 非生产时间分为全日非生产(工日)和非全日非生产(工时)。非生产工日必须是员工在出勤时间内,整个一个工日都用于从事非生产性作业活动,不满一天的不予计算,又称全日非生产工日;非生产工时是员
4、工在出勤时间中的全日非生产工日与非全日非生产工时的总和。 非生产工时一全日非生产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非生产工时 8.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是计算期员工每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人数的累计;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是计算期员工每人每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小时数的累 计,它既包括全日作业活动时间,也包括非全日作业活动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工作工日-缺勤工日-停工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出勤工 日-停工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工作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出勤工时-(停工工 时+非
5、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9.加班工日数与加班工时数 加班工日是指利用工休日加班满一个工作轮班;加班工时是指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小时数。 加班工时一加班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加班工时 10.全部实际工作工1日数与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全部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加班工日 全部实际工作工时一制度内实际工作工对+加班工时 二、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分析 (一)工作时间利用程度的基本分析 1.出勤率指标 出勤率表明员工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工作的程度,能够分别按工日与工时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 按工日计算的出勤率仅受全日缺勤的影响;按工时计算的出
6、勤率,则受到全日缺勤和非全日缺勤的影响。 另外,还能够计算缺勤率。计算公式如下: 缺勤率=实际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 2.出勤时间利用率指标 出勤时间利用率亦称作业率,是反映员工在出勤时间内实际工作工时及其被利用情况的指标。 出勤时间利用率指标一实际工作工时出勤工作工时100% 按工日计算的出勤时间利用率,只受到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时间的影响;按工时计算的出勤时间利用率,受到全日或非全日的停工和非生产时间的影响。 3.制度工时利用率指标 制度工时利用率反映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用于生产作业的程度。由于制度工作时间是制度规定的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越接 近制度工作时间,
7、说明工作时间利用得越充分。研究工作时间利用,应该以制度工作时间为标准,因而制度工时利用率是工作时间利用统计的核心指标,它反映制度 工作时间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制度工时利用率 =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按工日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只反映全日缺勤、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等工时的影响程度,而按工时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除了上述因素影响外,还反映了非全日的缺勤、停工和非生产等所占用时间的影响程度。 4.工作负荷率 工作负荷率是指员工实际工作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的比率,反映员工制度工作时间实际被利用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员工所承担和完成工作量的大小。 工作负荷率 (二)工作时间利用的其它分析 1.工作日利用
8、率指标 工作日利用率说明在计算期内平均一个员工一个工作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程度。 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 2.工作月利用率指标 工作月利用率是一个企业的员工平均每人(在一个月)实际工作天数和规定天数的比值,说明员工工作月的利用程度。它受全日缺勤、全日停工和全日从事非生产时间的影响。 工作月利用率=工作月实际长度是平均每个员工一个月实际从事生产作业的天数。 工作月实际长度(天数)=制度工作月长度是日历天数扣除制度公休日数后应该出勤和作业的天数。也能够用下面公式计算: 制度工作月长度(天数) 工作月利用率和按工日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是一致的。工作月利用率和工作日利用率的乘积等于按工时
9、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 (三)加班时间的分析 1.加班比重指标 加班比重指标是反映加班在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内所占比重的指标。 2.加班强度指标 加班强度指标是计算期加班工时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的比率。公式要乘以100,表明计算期内平均每发生百个制度实际工作工时出现了多少个加班加点工时,该指标越大,说明加班情况越严重。 3.平均加班长度指标 平均加班长度指标是加班工时与同时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的比率。表明平均每个工作日实际加班的长度,即超时工作的时间。 企业劳动定额管理 一、劳动定额的基本概念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
10、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劳动定额的概念中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劳动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制定的,劳动定额不能脱离具体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生产条件是指生产规模、生产协作、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方面 供应的状况,以及生产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等;技术条件是指机械设备的先进和自动化程度、加工工艺和操作方法、各种技术措施、工艺装备、计量检测试验手段的 状况,以及工作地各种运输、照明、信息传递、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状况;组织条件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和劳动组织两方面,具体可分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工 作地供应、服务、半成品、成品保管,设备维修保养,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情况。劳动定额不但受到各种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还
11、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生产者 的文化水平、生产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劳动态度及主动性、积极性、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劳动关系等。 2.劳动定额的对象是劳动者的劳动量,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马克思将这种劳动力即人力消耗,称为“活劳动”消耗。因此能够说,劳动定额是对劳动者在生产或工作过程中活劳动消耗量所规定的限额。 3.由于各部门生产工作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规定活劳动消耗量时,可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如果从劳动过程上规定劳动消耗量,一般以时间为 尺度,采用工日、工时、工分等劳动时间单位;如从最终成果上规定劳动消耗量,可采用实物量单位。计量考核劳动量的指标能够是绝对数也能够是相对数、,在具 体规定劳动定额时,应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工作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4.为了使劳动定额的各项功能得以发挥,劳动定额是在生产或工作进行之前预先制崽的。 5.劳动定额所规定的是完成合格产品或符合质量要求工作任务的劳办消耗量,它限定的对象是有效的劳动,不是无效舶劳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