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顶碗少年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其心理活动的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楚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从中体会顶碗少年是怎样成功的。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在桃花心木一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很有智慧的种树人,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很有拼搏精神的少年,那就是顶碗少年(齐读课题)这篇文章的作者赵丽宏先生20年前看了这位少年的表演,20年后还记忆犹新,那作者看到的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呢? 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了解我们怎样学习此文。二、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预设一、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 1、自由读3-7自然段,边读边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 2、全班交流。 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加以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杂技表演。 预设二、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预设三、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预设四、这是一场能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少年前后表现
3、的变化两个角度体会) 1、少年前两次表演失败了,正当他不知所措时,一位老者出现在他的面前,低声安慰了他,少年镇定了下来,第三次表演成功了,想想:老者会说什么? 2、少年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预设五、这是一场让作者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读一读文章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从中加以体会。)1、齐读这两节课文。2、小结:是的,从文章前后照应的这两节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这是一场让作者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因此(出示灯片)“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齐读)3、说说从文中的省略号中你读出了什么?三、拓展延伸,感悟写话。 过渡:其
4、实不只是这位少年,作者还对文中的白发老者印象深刻,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时常会想起他。 小练笔: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3、全班交流。 小结:很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由此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难怪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是的,人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
5、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齐读句子)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课文学完了,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板书:拼搏就能成功)四、探究写法,指导习作。 1、课文中“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没有让你觉得重复的感觉?读到这句话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课文中有三处地方出现了“”,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主要写的是顶碗少年,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观众的反应?附:板书设计:(开放式板书) 这是一场 的杂技表演!教学反思今天完成了对顶碗少年一课的
6、教学,总结反思如下:一、成功之处: 1、充分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重难点。 2、问题的设计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往往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有效手段,一个关键问题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教路和学路呈现清晰脉络,教师的教变得有力有序,学生的学变得有纲有目。今天的课堂提问“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一问题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3、能给予学生很充分的时间研读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从文中的省略号中你读出了什么?”说话练习和课堂小练笔两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文中空白点读出来了。二
7、、不足之处: 1、课文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本节课的感情朗读不够。 2、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习作范文,学习此文少不了要对学生习作进行指导,而此环节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设计中有涉及到,但由于时间把握不好没有完成这一环杜卫红评价: 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的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有很多
8、的点可以切入,如顶碗少年的表现,观众的反应,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的几次出现。但是,一节课的教学不可能照顾这么全面,况且这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那么教学时就应该有取有舍,刘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一、整体把握,抓主线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令人难忘”展开。刘老师一上课在学生充分了解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之后,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次_的杂技表演”让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以此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整节课刘老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由读文,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这是一
9、场_的杂技表演”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刘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读、思、悟,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是一场_的杂技表演,学生在勾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提问学生,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上,教师的话里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方法的指导,并敢于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说话中认知,在说话中体验,在说话中成长。整节课下来,老师能够轻松自然地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三、注重学生的练笔训练 学
10、习语文,除了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外,课文提供给我们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很好的习作的范本和训练材料,刘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做到了学习文本的拓展和迁移。文章中的省略号是学习本文一个很好的训练点,刘老师在学完课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老者,想起”为开头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这样既是对文章留白处的补充,又是学生再次对课文的深层领悟。几点个人观点仅供商榷: 1、在理解文章揭示的哲理上,学生还只是停留在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表层上,只是空泛地说这让我们悟出了人生哲理,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这些回答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总结概括,而没有真正理解透,没有对文本内容升华到一定高度。我认为其实这件事给作者的真正启迪,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种在挫折面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在这一点上,应该让学生充分读、悟描写少年三次表演时的神态、动作的语句中去体会出来。 2、阅读课文一般情况下都是一篇很好的读、写例文,顶碗少年这篇课文也不例外,文中观众和老者等侧面描写的部分老师是否在这节课中要有所提示,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侧面描写,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重、难点,也是对写作技法的一种指导。 3、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