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2014年度中学历史教师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单 位: 济源市沁园中学姓 名: 郭 焦 丽联系电话: 13949694526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郭焦丽 单位:沁园中学 联系电话:13949694526 电子邮箱:jyqyzxgjl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一变,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
2、便一些。”可见,习惯于人们有着绝大的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取决于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历史不知被谁定位为“副课”,因而不受学生重视。河南省中考以开卷形式考查历史教学效果的做法,更助长了学生轻视历史学习的情绪。加上受一些历史影视剧神探狄仁杰、武则天秘史、雍正王朝等的误导,学生觉得历史好玩、好学,虽然有“学会”、“考好”的愿望,却因缺乏良好的学习素养,使他们中多数人想取得好成绩,几乎成了“蜀道”、“青天“。几年来,我对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做了一些尝试。一、认真听课习惯的培养 听课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中心环节,很多学生却不
3、会听课。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也不做笔记,认为老师讲的无非都是书本上的,而花许多时间在课后的读书自学上;有的学生抓不住教师讲的重点和难点,似懂非懂,一味忙于把教师讲的内容不分主次地记下来;有的学生喜欢听老师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的渲染叙述.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不感兴趣;有的学生什么都无所谓,想听听一会儿,不想听就玩。针对这些状况,我采取了一些做法:1、学生可不在本上做笔记,但要对课本圈点式批画,并用红笔把重点、难点醒目地在书中记录下来。2、教师不定期抽查学生的课本,既方便了解学生听课状况,对学生听课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同时也可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外部压力,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像一架“电子跟踪仪”一样追
4、随着老师的讲话和板书转动。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绝不能一味唱独角戏,而要鼓励学生开动大脑,积极行动起来。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在课堂上能够边听课边思考,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好的听课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设计历史大事年表习惯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历史难学,原因是历史年代太多,前记后忘。针对学生的这一困惑,我曾经尝试让学生背教材后附的大事年表,效果却不理想。后来经过分析我明白:教材上的大事年表往往零散不全,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清晰的时间线索,自然对它兴趣不大。再者,这样的大事年表是编者的劳动结果,不是学生创作价值的体现,让学
5、生机械地记忆一些死东西不符合他们的认知特征。找到了原因之后,我开始把对历史年代的掌握分散到每节课上来完成。首先我要求学生列出本课出现的历史年代,强化其时间意识。之后,要求学生完成单元大事年表,在对比中进一步巩固对重大历史年代的把握。一本书学完后,要求学生对教材原有的大事年表进行加工、完善,为学生创造与编者交流的机会。通过自己设计大事年表,学生在熟练识记历史年代的同时,又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还养成了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三、建构历史知识框架习惯的培养美国结构教学理论的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
6、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历史浩如烟海。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结构,形成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框架图,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运用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魅力的,探索知识王国的活动。历史教师有责任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建构历史知识框架这一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新授课中,师生可以从课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零散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类,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再加以提炼概括,形成本课知识框架。如“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教材两个子目的标题“战争的爆发”和“战争
7、的胜利”,不能概括战争的全貌。教师可以设问:如果让你给同学讲一场战争,你会从哪几个方面讲述?学生在八年级时学过了不少战争,他们不难答出,应该从战争的背景原因入手,交待清楚战争的爆发、战争中的主要人物、战局的变化、战争的结果,以及战争的性质、影响等。然后学生动手构建本课知识框架,最后交流研讨,形成书面材料: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根本原因)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转折、结束)性质及影响林肯就任美国总统(直接原因)知识结构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理而建立的,学生可把它作为识记和再认该问题的有效“工具”。学生以“知识框架结构图”为纲将该问题用文字有条理的表
8、达出来时表述的正确、完善的程度即反映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掌握的水平。可见,建立、再认“知识框架结构图”是学生思维“内在”锻炼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样,在复习课上也可以运用此方法使课堂教学逻辑性更严密、趣味性更强,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历史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四、使用教材目录习惯的培养 目录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利用好目录学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许多教师认识不到其重要性,造成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新教材拿到手,开篇第一课,有经验的教师会指导学生阅读目录,初步、整体感知教材,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新课研习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
9、翻看目录,以便学生及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或阶段性特征。比如,八上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侵略与反抗”,共有5课时内容,学完之后结合教材内容研读目录,学生很容易掌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再如,九上第六单元,它由3课时构成。17课: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无产阶级却更加贫困,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在欧洲蓬勃兴起。18和19课:19世纪60代,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本单元的标题“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正好高度概括了19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这一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总复习时
10、,目录的使用更是必不可少的,跨章节读目录,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专题知识体系,进行历史专题史学习。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专题史为例,按目录进行知识归类,其知识体系有: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这样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既便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又便于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而归纳阶段特征,是一种提高复习效率的便捷的学习方法。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习惯能载着人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人滑向失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是广大教师职责所在,我们自当高歌阔步,执着其中。参考文献:1、杰罗姆布鲁纳的教学理论探讨。2、亚里士多德全集。3、周黎静刍议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在高考复习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12年第24期)。2014年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申报表姓 名郭焦丽性别女学校济源市沁园中学年级九论文题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 要内 容一、认真听课习惯的培养二、设计历史大事年表习惯的培养三、建构历史知识框架习惯的培养 四、使用教材目录习惯的培养市 县教研室意 见 (签字或盖章)省基础教研室意 见 (签字或盖章)备注市 济源市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