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力转移-264-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1 期(总第 559 期)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作为推动人才振兴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国家重视。而在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劳动力数量少、素质低、流动无序、管理乏力等问题,为推动实现西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本研究聚焦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和困境,对培育机制与路径进行研究。1 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关于加快推进乡村
2、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劳动力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它可以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地区,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促进西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可以增加农村
3、居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我国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且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非常广阔,但劳动力市场发展却非常缓慢。因此,劳动部门在培育和发展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调控、服务手段,从而达到本土育才、广聚人才、人才激励的目的,实现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资金、人员、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探索人才振兴背景下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的机制与路径,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以“农村劳动力”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有相关中文文献51 864篇。如图1所示,从发表年限来看,进入20世纪以来,相关
4、文献呈现显著的递增趋势,2006年共有相关文献4 329篇,文献数量达到最大值;2007年至今,虽然每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每年发表篇数都大于700篇。如图2所示,除去“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剩余劳动力”等基本关键词和内涵较为宽泛的关键词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化”等为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图 1“农村劳动力”相关文献发文量年度变化趋势图 2“农村劳动力”相关文献主要主题可视化结果以“西部农村劳动力”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的 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王远卓,付贺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5、杨凌712100)摘要 在乡村人才振兴背景下,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业的西部地区,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基于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当前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培育本土劳动力基础弱、吸引回流劳动力阻力大和引进城市人才要求高的发展困境。对此,应注重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构建创新模式平台,为培育劳动力市场和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以破解发展困境。关键词 西部农村;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现状;问题;对策;人才振兴;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
6、22-12-19 基金项目 大学生科创项目“人才振兴背景下陕西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的机制与路径”(X202210712099)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王远卓(2002),女,天津人,在读本科生;付贺语(2002),女,河北邢台人,在读本科生。劳动力转移-265-行再检索,共有相关中文文献466篇。如图3所示,从发表年限来看,2000年为一个转折点,这表示国家政策“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度。2006年达到了发表文献数量的峰值,发表的文献多与剩余劳动力及劳动力转移有关,这和2006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是相关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
7、争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再加上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使学者们对发展较落后于东部且农村较多的西部地区进行剩余劳动力及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之后一段时间内,有关“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内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直到2015年以后,文献发表篇数趋势才逐渐平缓。如图4所示,从研究主题来看,除去“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等基本关键词和内涵较为宽泛的关键词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等为出现频次较高的
8、关键词,且相关文献中,对策研究和实证分析较多。图 3“西部农村劳动力”相关文献发文量年度变化趋势图 4“西部农村劳动力”相关文献主要主题可视化2 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现状在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统计资料,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格限制了人口转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逐步深化,劳动力资源计划配置体制逐渐被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体制所取代,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中国农村人口、农村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2010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能够外出的基本已全部外出,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年龄为
9、48.45岁,并且75.24%为女性,西部农村以及全国农村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妇女化。据统计,我国西部各村外出务工人数占村户籍人口的比例为34.8%,全国各村整体的外出务工人数比例为33.6%,西部各村留守老人户数占村总户数比例为19.5%,全国整体各村留守老人户数比例为19.1%。由此可见,西部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多,又由于受户籍制度影响和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等因素影响,在剩余劳动力中,老年人占很大一部分。综合已有数据及研究,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主要呈现出人才供需不匹配、老龄化严重、人才结构失衡等特点;其面临本土人才缺乏、外流劳动力返乡规模小、城市人才不愿且无法流入的
10、发育现状。第一,本土劳动力剩余不足且能力不够。诸多研究基于特定地区农村劳动力得出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消耗殆尽,我国已经接近甚至已经达到刘易斯拐点。同时,一些学者也认为我国农村地区仍旧存在相当可观的剩余劳动力,制度性障碍等所造成的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局部的“民工荒”问题将会在当前与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1。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流动无序等特点 2。第二,农村流动人口回流不充分。在当前农村所有劳动力中,回流劳动力占43.7%3,这意味着回流劳动力是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民工在各自省内就业比例逐年增长,这意味着农村
11、劳动力在逐年回流 4。然而,基于个人与社会等因素,农村回流劳动力群体规模总体上仍然较小,这一比例往往小于15%5,回流规模逐年提升的幅度小,回流速度慢。这意味着当前西部农村外流劳动力回流意愿不足,回流不充分。第三,城市人才向农村劳动力市场流入不足。由于大多城市人才相比于农村劳动力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具有更高的眼界与更广阔的思维,所以农村地区对城市人才有较大需求。城市人才流入农村,可以为农村建设注入具有创造性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更大程度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6,7。当前农村主要通过“村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促进大学生向农村流入,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地区对能够带领乡村经济、文化、社
12、会、生态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类管理型、技术型、经营型、服务型人才的需要 8,9。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发展机会少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入的意愿。同时,相关政策的不健全、流入路径的不完善在客观上阻碍了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入,在主观与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地区对城市人才供王远卓,等: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劳动力转移-266-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1 期(总第 559 期)需不匹配的现状。3 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存在的问题找准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存在的问题,是探索其培育路径的第一步,进而助力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人才振兴。总体而言,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
13、的培育现存在基础弱、阻力大和要求高三方面的困境。3.1 基础弱:劳动力培育机制不健全第一,培育机制不健全。培养懂农业、爱农业、会经营的农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当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但是,我国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部分地方对乡村人才培养过分追求培训数量、忽视培训质量,培训内容的设置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致使乡村人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佳 10。目前,我国农村的文盲、半文盲,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导致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低、专门劳动技能差,思想意识、法律意识和经济意识淡薄,整个生产能力和综合素质低,使他们无法根据市场来决定自己的生产,也难以适应各种非农产业劳动的要求。近年来,
14、虽然各地加大了农村人才培养力度,但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要求相比,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导致乡村振兴要求高质量发展,但专业和技术人才匮乏 11。第二,激励制度不健全。诸多研究认为乡村的人才薪酬待遇低、职称评定时间长、评定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地区人才激励保障措施不力、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11,无法激励农村地区劳动力进行工作。由此,在不健全的劳动力培养机制下,劳动力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新型农业经营人才不足、乡土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乡村卫生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干部职业体系不完整、乡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难释放、科技推广队伍素质能力相对较低且专业背景比较单一等问题 12。3.2 阻力大:城乡发
15、展不平衡是关键根据推拉理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阻碍劳动力回流的关键因素。在城乡经济发展上,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农村处在边际收入递增阶段而城市处在边际报酬递减阶段,只要城镇收入高于农村收入,则必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13。同时,部分农村目前发展滞后也会阻碍劳动力的回流,其中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不足、生态环境遭破坏、基础设施落后和文化支持力薄弱 14,15。另外,农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和城市物质收入与农村预期物质收入差距有关,差距越小,即城市和农村两地的效用收益比值越小,越有利于劳动力回流 4。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自然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回流意愿也存在较大影响。如人力资本中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
16、况、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参与及经济资本中家庭收入均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呈现负向影响;宅基地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济资本中的集体经济和自然资本中耕地则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不显著 15。3.3 要求高:引进城市人才道阻且长在人才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引进乡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需要吸引在各领域发展的各类人才。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技术人才尤为重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上援助农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16。同时,伴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乡村需要更多的复合人才,促进农民思想观念
17、的转变,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17。很多城市人才能够满足以上所述农村对于劳动力的需要,并且促进其流向农村劳动力市场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第一,大学生作为城市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创新创业平台不足、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通过“村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的实施促进大学生向农村流入 6。第二,大多数城市人才知识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高。促进城市人才流入农村,可以为农村建设注入更加具有创造性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6。第三,促进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入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并行不悖,城乡融合战略是二者的契合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正是城乡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前
18、者是后者的路径也是重难点,二者相互配合能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农业“低效化”等具体问题 7。因此,更应重视乡村引进城市人才以及城乡二者之间的关系。4 人才振兴背景下破解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困境的对策4.1 注重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培育本土人才市场首先,我国农村本土劳动力市场培育的实现应突出政府引导力。一方面,政府应在政策上、组织上、信息上、创业上和法律上强化精准引导 18。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利用技术服务、产品信息服务、金融支持服务等,为本土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的同时 12,也应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机制 19,以留住现有乡村人才。另一方
19、面,政府应采取具体的措施带动本土劳动力就业,从当地实际出发,遵从农村劳动力发展意愿,采取“一村多样、一户一业”的思路,积极开发卫生保洁、道路养护、生态管护等方面的公益性岗位,充分利用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农民专业劳动力转移-267-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带动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就近增收,既实现就地就业,又让当地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 18。其次,对于本土劳动力市场培育,应当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农村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接受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有正向的回馈机制 20,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本土劳动力,应积极发挥领头人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集结帮扶工作队及志愿者力量、向乡村成功人士取经和社
20、会企业人才换岗交流学习等助力本土人才培养 12,为本土劳动力提升技能提供平台。最后,还应注重城乡差异与关系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影响,特别注重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影响,我国城乡要素市场呈现明显的二元特征,农村地区主要拥有土地、富余劳动力、农村产权、生态环境等“原始”要素,城镇主要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管理理念等“先进”要素的主体 2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全新城乡关系的确立,即从过去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变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由乡村被动等待城市的扩散,转变为依靠农业内生动力的主动吸引优质要素的流入和集聚 22,借鉴城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经验和模式 12。4.2 加快缩小城乡发
21、展差距,吸引人才回流乡村综合已有文献,造成农村劳动力回流规模小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 4,要注重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在完善制度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应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制度等;深化现行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23,良好的制度建设能够为回流劳动力提供相应的保障,户籍稳定以及土地产权稳定可以改善农民工成为无业人员的现状,促进劳动力回流。在加强农村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创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23,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基础设施不健全,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能够方便和丰富人们
22、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劳动力回流;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农村的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 14,通过保护农村地区的环境与传统文化可以增大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一方面应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一是政府投资来扩大农村非农企业资本规模,二是鼓励资本下乡,加强对农村非农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延伸农村农业产业链;另一方面,应该结合乡村特色,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园和乡村旅游等农村第三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4。4.3 推动构建创新模式平台,创造留住人才条件促进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入,除了要积极完善设施,发展产业以外,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高校合作和模式创新等方式构建多种引进
23、平台。在政策支持方面,强化基层人才政策,构建基层人才引进与治理平台,重视基层人才的个体行动能力的培育和发挥,通过为基层人才提供资源支持、扩大上升空间提高大学生流入村庄的主动性,推动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9;完善人才流入的相应保障机制,解决城市人才流入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城市人才的建设作用。在高校合作方面,农村地区可以加强和本区域内高校的合作,以各高校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引进高素质人才 16,也可以通过建设相关的实习基地促进高校学生定期流入,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与人才建设。在模式创新方面,积极适应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背景,通过网络平台建设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链接城市发展,
24、通过城乡融合等共享相关的人力资源,如优秀师资、技术型人才等,通过线上远程交流缓解农村地区人才不足的现状,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人才引进模式,促进乡村振兴 17。5 小结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一项长期任务,人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要素,能够探寻出适合各地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培育机制与路径意义重大。后期,需要立足三农,保持促进三农发展的初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定量工具的应用,拓宽视角,加深层次,进一步从本土劳动力培育、劳动力回流、吸引城市劳动力来到乡村这三方面来探索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机制,构建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新机制,探究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新路径,以期为人才振兴
25、作出贡献。参考文献1 约翰奈特,邓曲恒,李 实,等.中国的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J.管理世界,2011(11):12-27,187.2 凌 月.加快培育和发展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J.重庆行政,2002(3):57-59.3 任 远,施 闻.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回流效应J.人口研究,2017,41(2):71-83.4 韩逢庆,殷 豪.基于演化博弈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决策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4):37-43.5 段 玲,何 鑫,田丽慧.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
26、(4):247-254.6 孙 瑜.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21(9):74-76.7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王远卓,等: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科教论坛-268-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1 期(总第 559 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1。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除了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外,更需要大量农业标准化人才,而农业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涉农及相关高校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涉
27、农高校逐渐意识到开设农业标准化相关课程的必要性,并逐步将农业标准化相关课程列入了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探索为农业标准化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新的思路。1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标准化人才1.1 国际接轨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尽管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与灵魂,但由于我国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优先发展工业现代化,标准化理念从国家层面上被重视是从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才开始的,并首先在部分工业领域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在入世后并未被重视,然而受冲击最大的是农业,严酷的现实加速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特别
28、是中央多次对标准化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标准化在我国的发展不均衡,现阶段发展较多的是工业企业,农业标准化起步晚,发展缓慢,农业标准化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化体系发展比较完善,如英国早在20世纪初就把标准化教育作为强制性规定。与国际接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标准的接轨。农业标准化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李春霞,李友军,王贺正,黄明,熊瑛(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0)摘要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标准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目前对农业标准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标准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薄弱且现阶段农业标准化人才培养中师资力量严
29、重缺乏等问题。对此,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及课程建设等措施,提高涉农高校农业标准化人才规模化培养的效果。关键词 人才培养;农业标准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2-06-21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2020(三)118);河南省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 项目(2020JGLX118);河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YB-074)。作者简介 李春霞(1969),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标准化的教学与实践。地理研究,2018,37(11
30、):2127-2140.8 胡学英,胥金发.破解乡村人才“四困”问题 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以江西省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6):1-8.9 张 龙,赖泽晴.乡村人才振兴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发展困境及行动策略J.乡村论丛,2021(5):67-73.10 张新勤.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破解对策J.农业经济,2021(10):98-99.11 张静宜,陈 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有效供给 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宏观经济管理,2021(8):54-60.12 王辉耀.结合四川实际 做好乡村振兴本土化与全球化人才培养J.乡村振兴,2021(11):54-56.13 李素
31、果.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分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5):106-107.14 何 颖,刘 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5):46-51.15 黄敦平,方 建.资源禀赋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学刊,2021,43(5):67-75.16 荚凤欢,张水若,易宏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人才引进对策研究以辽宁省北票市台吉镇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20(15):50.17 赵 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培育研究J.农村研究,2019(5):15-32.18 张仲强.基于倒逼理论浅析贫困地区农
32、村劳动力稳定就业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20(14):32,34.19 张焕兵.重庆市铜梁区 激活人才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J.乡村振兴,2021(11):66-68.20 王卫东,张林秀.非农就业充分性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演进J.农业技术经济,2020(5):70-81.21 曾小溪,汪三贵.城乡要素交换:从不平等到平等J.中州学刊,2015(12):39-44.22 郭素芳.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框架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保障机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20(3):33-39.23 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回流与治理J.农村经济,2021(5):1-10.24 王瑞瑜,王 森.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力流动与回流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20(4):160-175.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