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从体育产业发展壮大被赋予的新使命和面临的困境要求入手,以合肥市为例,探寻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实施路径。主要有确立主导产业的核心地位,扩大体育人口、拓展消费模式,加强人才储备、智力推动产业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科技赋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体育+”“+体育”的产业融合发展。以此发展壮大合肥市体育产业,并为其他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关键词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合肥中图分类号 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23)5-0017-04章晓俊1,王雅琴2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2、023 年 5 月 第 5 期基金项目:2022 年度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合肥市壮大体育产业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FSKYY202250);2021 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安徽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项目编号:2021CX051)作者简介:章晓俊(1977-),男,安徽泾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王雅琴(1980-),女,安徽舒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使命、困境与路径以合肥为例(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2014 年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
3、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拉开了序幕,“十四五”时期,从国家到地方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为体育产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速推进体育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作为 21 世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发展壮大体育产业既是顺应国情的发展和民众的需要,又是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壮大体育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拉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塑造城市新形象,打造体育城市新名片,提高城市地位和知名度。合肥市 2021 年经济总量达到 1.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9.2%,排名全国第
4、19 位,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增速排第 2 位1。作为冉冉升起的新一线城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其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鉴于此,本文从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入手,提出体育产业发展新使命要求,并以合肥市体育产业发展壮大为例,通过实质性的方略举措有针对性的解决诸多发展问题,并以此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供借鉴。一、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新使命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要追求更高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增长极,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开启新
5、篇章。(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基本方略,是引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发展进程中逐步淘汰技术落后的低端产业,培育发展科技先进的高端产业,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带动地方经济整体增长的前提保障。通过区域分工协作,使有限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发挥最大效益,通过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壁垒”,使政策体系趋于统一和协调。绿色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实现“双碳”目标指导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握绿色发展时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体育竞赛、体育场馆、体育健身等领域低能耗、低
6、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发展理念。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多元经济环境下,通过产业开放式发展,加强经济合作与交流,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共享是发展的本质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共享经济已成为一种新潮流,共享领域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在全民共享社会资源、丰硕经济成果的同时,也要实现全民共享体育产业为民带来的快乐与健康。(二)肩负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使命的根本要求。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及 2021 年安徽省体育局印发的 安徽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
7、 都指出,到 2035年,体育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21 年安徽17DOI:10.16227/ki.tycs.2023.0250省人民政府印发的 体育强省建设方案,提出体育产业三步走发展目标,到 2035 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 亿元2-4。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是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体育产业作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在竞赛表演、全民健身休闲,教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方面展现出强烈的群众需求欲望,对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型路径起到关键作用;“智慧体育”“智能装备”带动的体育产业智能化转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体育+”融合发展新模式,对全产业链具有很强的带动能力。
8、发展壮大体育产业能有效拓展消费市场空间,刺激消费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新动能。(三)满足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要求体育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有效满足全民多元化社会需求,既促进全民健康水平,又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促成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社会高质量发展5。一方面,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提升全民健康体质。随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群众健身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身体素养得到全面增强。疫情使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观念深入转变,通过体育健身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传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满足精神需求,培养全民体育精神。体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壮大体育产业能有效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获
9、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得以寄托,让民众充分分享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体育发展的成果,助力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使体育产业的发展朝着“高深”“精尖”“精致”“优美”的目标转变6。二、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壮大面临的困境在新时代环境影响下,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危机重重”,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困境,其中疫情影响、国际社会环境影响和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影响最为突出,对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产生严重阻碍。(一)疫情常态化对体育产业的影响从 2019 年底开始,全球遭受新冠疫情的侵袭,疫情防控保持常态化现象。然而,体育产业属于人员聚集性、参与性的群体活动,因疫情防控需
10、要,体育赛事停摆、观众限流、人员流动不畅,对体育产业造成巨大影响,尤其以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和培训业更为突出。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受挫,可支配收入下降,严重抑制体育消费需求的释放。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信息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 27372 亿元,增加值为 10735 亿元。与 2019 年相比,总产出下降 7.2%,增加值下降 4.6%7。疫情常态化致使人们居家时间变长,很多体育活动被迫转为线上,进而促进了电竞产业、线上健身、云培训平台等新业态产业快速发展。(二)国际社会环境对体育产业的影响金融危机、通货膨胀加剧直接影响到经济复苏放慢,资金流动性
11、收紧,对体育产业的资本投资减少,出现体育产业增速放缓甚至下降迹象,对全球经济的复苏更是雪上加霜。大国竞争、债务争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尤其俄乌战争改变了全球化进程,对世界经济、产业供应链、全球贸易等带来巨大冲击。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必然导致全球体育产业在投资和消费两端承压,出现衰退8。国际政局动荡导致资金承受压力、物流遭遇不畅,对体育产品贸易出口和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产生影响,对于行销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体育用品业带来沉重打击,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造成严重阻碍。因此,加强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和专业人才的恒动力,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是体育产业发展的
12、关键。(三)同质化现象对体育产业的影响目前,体育产业建设中缺乏特色鲜明的标签,全国盲目跟风涌现出的马拉松比赛、体育特色小镇,以及中低端体育用品制造业等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产生重复建设,出现无效供给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且运营管理模式单一,导致恶性竞争加剧,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发展过程中合肥市应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系,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发挥上海龙头作用,展示合肥地方特色发展道路,形成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人力资金技术转移,实现资源在区域空间结构上的重新优化配置,通过协同发展产生“1+12”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应加强“体育+”“+体育”的融合发展,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带活体育产业活力,
13、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三、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实施路径在“强省会”战略下,合肥市体育产业发展壮大要“弃全求精”,保持鲜明特色,突出自身优势,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业态模式,做大区域优势,积极搭建消费平台,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坚持“一个核心”引领、“两个重点”驱动、“三个主体”协同的发展路径,提升合肥市的城市软实力,彰显城市的精气神。(一)确立主导产业核心地位的引领作用体育产业要牢固树立以体育服务业为核心的发展思路,逐步增大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总值中的比重。衡量体育产业发展成熟程度的标准,是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升级9,体育服务业中作为本体产业、核心产业的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所占体育产业总产
14、值比重要远远高于体育用品制造业,很多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业比重高达 80%以上10。全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一是要建立常态化分层多级制竞赛网络。下沉竞赛层级,以社区、企业为单元,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使专业性更强的职业体育竞赛转向大众化、平民化,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其中,增加竞赛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重视在肥高校学生群体竞赛,学生体育赛事活动是城市体育竞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人数基数大,参与积极性高,便于组织管理,市场潜力巨大。比如,深受学生喜爱的跆拳道项目,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开展,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合肥市、甚至安徽省都没有高校跆拳道比赛,高校师生对于参赛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合肥市应以市体育局牵
15、头,联合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等部门举办高校跆拳道比赛,以此扩大更多项目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扩大体育赛事产业。通过赛事下沉,在社区、企业、学校的普及开展,可18以有效带动竞技水平的提升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对发展最高级别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有重要推动作用。二是要积极举办赋有特色的知名赛事,融入地方文化,把传统赛事办出品牌效应,避免同质化赛事的恶性竞争。体育赛事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城市知名度和体育活力,以赛事带动城市发展,以体育打造城市名片,实现从“筑巢引凤栖”到“花开蝶自来”的华丽转变,带动体育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三是要竭力发展户外运动项目。户外运动具有老少皆宜,群众基础好,便于组织开展,安全系数
16、高,场地设备门槛低,群众关注度高、参与性强等特点。比如,以合肥区域内紫蓬山、冶父山、巢湖等地因地制宜开展露营、野外生存、自驾游营地、自行车、徒步、定向运动、水上运动等体育项目,鼓励市民走出去,拥抱自然,挑战自我。(二)重点以扩大体育人口、拓展消费模式为驱动2020 年 8 月,合肥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随着合肥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计划的全面开展实施,体育产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扩大体育人口,培养体育消费意识,拓展消费新模式。体育人口是体育运动的直接参与者,是产生体育消费的主体,体育人口与体育产业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第一,要加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推进全
17、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切实解决健身场地困难问题,使市民“健身有场所、娱乐有阵地”,开展好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建设“15 分钟健身圈”,促进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便利化程度更高,满足全民健身需求,提升全民幸福感,实现全民运动目标,增加体育人口基数。第二,扩大体育培训业市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落实“双减”政策下,引导学生“动”起来,建设好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加强青少年篮球、足球、三小球、跆拳道、街舞等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开展。在社区、广场组织中老年人群学习、参与太极拳、毽子、空竹等受欢迎的传统体育项目,丰富中老年人群的业余生活,使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第三,提高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力度,培育体育消费
18、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体育活动,扩大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带动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同时政府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惠民券等举措,调动群众的体育热情,活跃体育消费市场,培养群众体育消费意识。体育人口的增长能有效外延消费市场,创新消费新领域,为促进体育消费探索更多经验,带动体育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三)重点以加强人才储备、智力推动产业发展为驱动随着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人才质量标准也越来越高,体育产业专业性人才不仅要熟悉相关体育赛事及产业现状,而且要娴熟运用经济学知识。就当前而言,首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领军人才落户合肥。要做好提高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完善生活服务
19、、提供优良科研环境、配备高绩效团队,放宽科研自主权等各项工作,积极引进体育产业精英管理人才、科技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带领合肥力争在最短时间取得显著成效。其次,加强与高校联合,扩充人才储备深度。合肥高校众多,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聚集的优势,重点培养体育产业创新型人才,扩充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工业设计制造等方面的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再次,深化与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又拥有实践专业能力出众的实用型人才,使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加适合合肥市体育产业发展需要。最后,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利用好省会人才聚集优势,组织体育产业从业
20、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掌握专业技能、熟悉新业态模式、胜任岗位需求的目的,并积极完善产业人才培养的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常态开展的培训体系。(四)以线上线下一体化为主体的协同发展随着 5G 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以及疫情防控影响,体育活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单一的线下参与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开辟出体育产业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要重点培育线上模式。省会城市合肥,常驻人口超过 946 万,人口密集度高,中高收入人群居多,群众对体育健身的愿望越来越强,对体育消费较大规模的有效需求开始形成11。时尚新颖的线上健身直播、付费健身课程、定制化健身服务等付费消费模式趋于成熟,线上参与的方式,便于健身随时随地
21、开展,打破了时空局限性,满足了上班族的健身锻炼需求。以“90 后”“95后”为代表的互联网原住民群体更容易接受线上体育健身新模式,再通过线下体验的方式,做好客户的沟通、留存、转化工作,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电竞产业。疫情期间,电竞产业作为线上独特的存在形式,逆境中取得增长,表现出强大的抗疫韧性。艾媒网数据显示,中国电竞市场规模 2020 年达到1365.6 亿元,预计 2022 年将突破 1800 亿元,用户规模2020 年达到 3.83 亿人,预计 2022 年达到 4.18 亿人12。2022 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上,电竞将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为电竞产业的发展注入
22、了一针强心剂。据 CNMO 调查显示,安徽省与电竞相关企业数量超过 5100 家,居全国第一13。合肥市应抓住发展契机,重点打造电竞优质品牌,培育优质 IP 电竞赛事,使电竞产业形成规范化、职业化、集群化发展态势。(五)以科技赋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主体的协同发展合肥市作为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突显其重要性。合肥市应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以华米科技、恒诚智能、科大讯飞等高新科技企业为基础,在智能体育装备、智能体育用品制造业领域,发挥自身优势潜能,抢
23、占市场份额,引领智能体育科技发展新潮流。通过智能科技手段改变运动方式、监控运动健康、管理科学训练、避免运动损伤,使运动在触觉、听觉、视觉上处处充满科技元素,让人们尽享运动的无限乐趣。伴随 5G 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体育的应用场19景更加宽广,对提升体育产品质量和服务供给水平功效显著。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的“AI 运动”、人员流动受限下赛场体验式的“VR 观赛”,无处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合肥市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政策资金支持本地密集的科研院所与体育产业的深度结合,发挥本地科技优势集群作用。科技的数字化进程将推动体育产业的现代化转型、精细化管理将促进体育产业的高质
24、量发展、产业化程度将保障体育产业的结构优化力度。(六)以“体育+”“+体育”的产业融合为主体的协同发展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促进体育与旅、文、康、农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释放消费潜能。三河、巢湖是合肥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同时水域资源也非常丰富,以此开展特色水上竞赛、水上休闲运动项目,如龙舟赛、公开水域游泳赛、铁人三项赛、水上表演娱乐等。并依靠河流湖泊开展休闲垂钓、竞技钓活动,丰富民众闲暇生活,提高项目的竞技水平,以体育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经济提升。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传承体育精神。依靠“三国旧地”“淮军摇篮”,包公、李鸿章、杨振宁等“名人故里”的深厚文化底蕴,开展特色
25、主题体育文化交流,以体育外显方式展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体育影视、体育表演、体育会展、体育出版等。同时,体育运动开展要融入文化创意宣传,如日本漫画作品中有关体育素材的作品 灌篮高手,掀起了日本对篮球运动的热爱,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燃起无数人的武侠梦,带动了整整一代人的习武热潮。通过文化熏陶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最终带动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发展“体育+健康”产业,促进全民健身发展战略。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对体育健身传统观念的认识,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从被动转向主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
26、,有 35%的居民选择在闲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在各项休闲活动中位列首位14。以合肥市政府部门牵头,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修建健身场地器材、打造社区“运动角”、完善“健身圈”、建设城市“体育云”平台,把体育与全民健身、健康落实到位。发展“体育+农业”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在合肥周边乡村开展如收割庄稼、推独轮车、水塘摸鱼、扎草人等“亲子体育游”“体育农家乐”活动,让孩子亲近自然,享受“双减”的快乐童年时光,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提升合肥“农运会”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培养村民每日“打卡”锻炼的习惯,借助“体育+农业”的发展模式,带来运动价值、宣传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叠加效应。四、结语体育产业
27、发展空间大,对相关产业的串联带动能力强,是新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业态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需要。近年来,合肥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客观上制约了合肥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不断优化实施路径和策略方针,有效整合行业人财物资源,全新布局体育产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肥市体育产业发展只是众多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有其发展的共性和特性,希冀通过合肥市不断探索发展的经验,为其他城市体育产业发展
28、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 搜狐2021 年中国内地 GDP 百强城市榜!EB/OL(2022-04-20)2022-12-19.http:/ EB/OL(2019-09-02)2022-12-19.http:/ 年远景目标EB/OL(2021-09-17)2022-12-19.https:/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 EB/OL(2021-12-30)2022-12-25.http:/ 年将突破1800 亿元EB/OL(2021-03-20)2022-12-25.https:/ 5100 家!安徽省电竞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EB/OL(2022-01-12)2022-12-26.https:/ M.China Consumer Consumption 2030:AtYour ServiceR.US:Morgan Stanley,2021:5320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