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 期学报.年 月 .,:习近平关于新发展理念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韩 俊,王金凤(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摘 要: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在客观分析世界发展大势、系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聚焦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严谨的逻辑结构,它是对发展问题的系统性思考,不但决定发展的方向,提供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和路径,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之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列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之一,并反复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上,必须完整把握、准确
2、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经济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发展格局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研究”();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性贡献研究”()作者简介:韩俊(),男,安徽阜阳人,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王金凤(),女,甘肃武威人,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
3、来,习近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并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完善。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决定发展的方向,“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在 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作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其中明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学界对习近平关于新发展理念重要论述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这一理念,使新发展理念的研究更
4、具学理化、系统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有学者指出,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选择,绿色发展是内在要求,开放发展是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有学者认为,新发展理念要向中国式现代化转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发展之路、协调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开放发展之路和共享发展之路。二是,把习近平新发展理念进行细化研究。比如,有学者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研究,有学者对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进行研究等,并且从价值维度给以解读。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创
5、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新境界,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导与中国方案。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有学者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体现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还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总的来看,有关新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丰硕,而且研究还在继续,其中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趋势,研究的方法、角度、视野都比较新颖,这些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吸收。但同时也看到,有的研究显得宏大,有的研究又比较狭窄。有的研究注重逻辑层面,却忽视了叙事内容,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新发展理念,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等方面的阐释还不够清
6、晰。因此,我们要善于从“两个大局”视角看问题,从历史与现实中找出根源,在认真研读习近平关于新发展理念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后,再去探究新发展理念,会有更好的体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习近平多次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在习近平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系列讲话中,核心要义就是“贯彻”二字,那么如何贯彻,即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一、理论之维: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一种发展理念的正确与否,关键要看发展结果是否满足社会需要,是否符合人民期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
7、理念,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分别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和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各有深刻内涵,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五者齐头并进、协同发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我们不能只讲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余。创新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是为了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也是为了防范经济体量的“阿喀琉斯之踵”风险。回顾世界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影响甚至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近代以来,发生过几次科技革命,带来诸多创新成果,引发了世界经济的产业革命,使得英国、美国等轮番成为世界强
8、国。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创新,依靠于创新驱动,世界各国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创新已经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深刻指出:“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对中国而言,解决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的问题,就需要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此增强发展的动力。协调发展是为弥补区域和城乡发展短板,进而挖掘发展潜力,形成持久的发展后劲。协调发展不仅仅是评价发展标准和尺度、发展手段和发展目标,还是发
9、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短板问题、不可持续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协调发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展开来讲,一是,深度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和五大国家战略,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二是,全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地区的发展新格局、新定位,不因区域、城乡差异,让
10、人民群众不能很好地享受公共服务和发展成果。绿色发展以建设健康美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无数事实证明,人类无限度地伤害和破坏自然,最终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噬。生态环境关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它是生命之源,没有任何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要坚持环境治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到 年,基本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专门论述绿色发展,不但阐释了推动绿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从四个方面擘画出绿色发展的目标指向。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推进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保障废弃物循
11、环利用,运用科技节能降碳,构建全社会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精准、科学、依法治理污染,坚决打赢环境保卫战,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保护修复重要生态系统,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在生物多样性、国土绿化行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发力。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落实 年碳达峰、年碳中和目标要求,管控能源消费总量,尤其是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开放发展是在全球化时代下,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
12、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我们只有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吸收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有益管理经验,进而发展壮大自己,才可能使中国走向世界、引领世界。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也必然持续扩大开放,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提出的“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我国将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让全体人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一理念的本质要求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与之对应的是,共享发
13、展的覆盖面、内容、实现途径、推进进程。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随着第一个百年梦的顺利完成,我们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上重要日程,明确要求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实质性进展。另外,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还须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等方面下足功夫。二、思想之维: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严谨的逻辑结构,这一理念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期盼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14、之所以强调要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就是确保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不走样,不变味。首先,从根本宗旨上理解新发展理念。“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底气和根基在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弄清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历史上,苏联曾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然而在为谁发展上,苏共却脱离了人民,变成了一个利益特权集团,结果被人民所抛弃,最终落得惨败。沉痛的教训深刻昭示,即使有了现代化的发展,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那么现代化的成果也将荡然无存。在为谁谋利益、为谁
15、谋发展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始终立场坚定,这个政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而提出新发展理念,就是为了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消除贫富之间的鸿沟屏障。其次,从问题导向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遵循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指出:“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确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然而,这种单纯追求数量、规模、速度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
16、展方式,不仅导致发展不平衡,破坏社会公平正义,还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内耗式”“自杀式”的发展不可取,这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又违背人类社会与大自然规律,更不会创造出美好生活图景。此外,我国在科技方面依然面临“卡脖子”问题,同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传统煤炭能源依赖度高,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效果不佳,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压力大等诸多现实难题,而研究和破解这些问题难题,必须回到新发展理念上。最后,从忧患意识上理解新发展理念。“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摆在人类面前的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大变局之势已经形成,在变局之下
17、,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各国向往和平,追求发展的意愿没有任何改变,历史的主流趋势不可阻挡。但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全球带来深远影响,又使大变局加速,全球经济复苏遇挫,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霸权主义丝毫未减,全球“四大赤字”加剧,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加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致使我国发展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因此,需要增强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在宏观经济上,防止外资大进大出及资本无序扩张,确
18、保粮食和能源安全供给、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社会领域,防止出现大规模返贫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守护公共卫生安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针对国内外的风险挑战,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设置“防护门”,增加“安全锁”,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三、实践之维: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来看,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
19、展”。由此来讲,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引,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现实反映,必须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予以全面落实。(一)推动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年 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课题,这一重大课题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旨在增强供给结构应对需求侧变化的灵敏反应,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供给关注需求,靶向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致力于完善生产关系,既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不能忽视政府的调控作用。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供给侧重点解决结构性问题,在于激发增长动力,优化要素配置、
20、调整生产结构。需求侧重点解决的是总量性问题,它以短期调控为主,重点运用调节税收、财政支出等手段刺激或抑制需求。从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来看,供给和需求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现为供给与需求结构的不匹配。一段时间以来,因低端供给满足不了国内需求,不少人跑到国外消费,导致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国内的消费不足,也不是需求消失,而是人们的需求向更高层次转变,国内提供的商品质量和服务没有适应这一转变。说到底,就是结构性供给没有解决好。解决供给与需求矛盾,要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结构,进行优质资源的配置重组,从供给侧发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
21、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制定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就是巩固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取得的成果,增大破、立、降的力度。一是,对社会关注的“僵尸企业”果断出手,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呼吸机”,逐渐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二是,坚持“房住不炒”,构建购租并举,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三是,树立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四是,通过减税降费,降低各类营商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攻关上面。五是,着力破解“三农”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基础领域建设的短板
22、。增强,就是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步伐,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用改革的方式破除生产要素的流动壁垒,鼓励“揭榜挂帅”,通过优胜劣汰,锻造更多优质企业。提升,就是在产业链水平上有新突破,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培育竞争优势,依靠自主研发和引进外来技术的双向联动,攻破关键技术的“瓶颈”和“卡脖子”难题。同时,筑牢工业基础,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型产业群,构建全球完整、先进的产业体系,以此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世界地位
23、。畅通,就是经济循环不中断。当然,要使经济运行畅通平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前提,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有条不紊是关键,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保障企业主体的资金链稳固是基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本。简言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是“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体现在“七个要建设体系”:一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要“建设统
24、一开放、竞争有序,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三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四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五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六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七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可以看出,这七个方面是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各领域相互关联内嵌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不但有助于中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而且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确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完成。从供给层面看,坚持实体经济不动摇。表现在,建立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品的
25、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强,服务质量高。从需求层面看,坚持创新驱动。表现在,既提供符合社会要求的物质生活,引领供给结构变革,催生新的消费动力,又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多元的精神生活。从投入产出层面看,坚持效益优先。表现在,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高效配置,突出科技进步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层面看,坚持收入分配合理。表现在,社会公平正义,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劳动者有收入,政府有税收,最后由市场评价各自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层面看,坚持高水平经济循环。表现在,经济运行畅通,三大支柱产业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不出现动荡起伏。(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指出:“
26、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中国来讲,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适应新发展阶段,还有利于国际经贸合作,壮大自身竞争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扩大对外贸易,以出口拉动经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客观地讲,这种发展格局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却成为中国发展格局演变的一道分界线。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逐步向内需主导转变,
27、自此以后,国内循环的动能作用开始显著增强。从实践来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降低,“从 年峰值的 下降到 年的近”。这些年来,中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特别强调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内需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其中 年至 年之间,有 个年份超过。从国际形势看,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攀升,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加剧。基于这些现实,习近平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对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也是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责任担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看,大国经济的运行常常是以内循环为主,
28、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经济总量占据全球第二,又是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循环关系已具备调整的条件。同时,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而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释放消费活力,能有效降低外部风险冲击,减轻外需下降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其次,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实际上,中国经济早已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与多国产业的相互关联度、依赖度较高。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归根来讲,就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国际相互促进,实现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中国
29、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非但不是弱化对外开放的力度,而是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各地搞自我小循环,而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习近平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的,不是要求地方政府各自为战,搞成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各个地区应从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优势,“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坚决摒弃那种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名义,搞“小而全”或地区封锁的错误做法。四、结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
30、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历史启迪智慧,现实等待回应”。对于新时代的发展之问需要我们提供新答卷,而解决发展之问的答案就在于新发展理念,就在于对新发展理念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坚定,做到深刻认识,在实践上要敢拼敢干,做到精准实施。总之,我们要把习近平关于新发展理念重要论述学懂弄通,用深用活用透,以此来破解我国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困局,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更多发展成果,提高发展质量,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景。参考文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黄敬文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人
31、民日报,()王炳林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教学与研究,():洪银兴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经济学家,():朱东波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思想基础、内涵体系与时代价值经济学家,():杨根乔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习近平高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韩俊,金伟论伟大建党精神的特征、功能及传承重庆理工大学学报,():(下转第 页)苏轼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周裕锴 宋代诗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黄宗羲宋元学案: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陈献章集: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蔡景康明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王兴全】(上接第 页),(,):,:;【责任编辑:杨睿彤】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