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新常态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常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和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编制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是在新的起点上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第一章 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常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人才与文化强市、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在各个领域取得明显进步,为新
2、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发展成效1.经济规模稳健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十二五”时期,常熟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年均增长9.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0870美元(按户籍人口)。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高。服务业比重比2010年上升3.21个百分点,达到45.3%(按新口径)。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形成水稻、蔬果、水产养殖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9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位列江苏省第一方阵。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人才日益集聚,常熟
3、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43.6%和38.7%。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2.3%。拥有各类人才27.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9万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优势凸显。外资质量显著提升,实际利用外资规模8亿美元。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出口142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占比45%。“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增境外投资1.6亿美元,新签境外劳务及承包工程合同额2.2亿美元。港口吞吐量突破8500万吨。2.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高“十二五”时期,常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施了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推
4、进集团办学改革,深化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形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实现全覆盖,住房保障范围与保障标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基本完善。社会养老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达到99.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300元和25860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百姓幸福指数普遍提高。3.环境改善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十二五”时期,常熟大力加
5、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污染防治方面,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气污染和流域污染治理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至2015年,共减排化学需氧量5204吨、氨氮867吨、二氧化硫16646吨、氮氧化物33573吨,全面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总任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和65%。全面推进生态建设,重点打造城市周边120平方公里核心生态圈,进一步强化了对江南水乡特色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山水相依、滨江环湖的生态空间格局初步显现。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6、十二五”时期,常熟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布局更加均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渐成型,拥有等级公路320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及一级以上公路333公里,镇村道路等级标准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城乡路网结构渐趋完善,镇村公交开通率1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水利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防汛抗灾能力显著提高,节水灌溉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四位一体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建立。通讯信息化设施更加完备,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宽带。“智慧常熟”建设全面推进,一批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上线运行。5.改革创新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活力增强“十二五”时期,常熟改革探索逐步
7、深化,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在苏州市首推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经济发达镇梅李镇进行改革试点,先后下放两批共818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在全省率先开展镇域综合执法试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工商登记管理改革效果明显,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千亿元。“营改增”试点深入推进,至2015年底,累计为企业减税3.77亿元,减税面超过94.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资国企的市场主体建设,国企监管考核不断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确定为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率先建成县级市中首批国家知识产
8、权示范城市。推进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了便民服务热线、数字化城管平台、110非警务事项等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实施新市民积分制管理,积分制管理综合效益逐步显现。“十二五”以来,常熟经济社会保持运行稳健、质量提升、转型加快、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奠定了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二、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经验弥足珍贵,从有利条件看,常熟产业基础比较好,综合发展水平比较高,全民创业传统悠久,实体经济基础比较牢固。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常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1.分散式发展仍然比较普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粗放发展方式而产生的结构
9、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产业布局来看,产业集聚度不够,分散式发展特征比较普遍。由于思想观念上仍习惯于遍地开花,导致资源、环境等配置不尽合理,产业布局同构化明显,集聚集约发展程度不足。从产业结构来看,纺织服装、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2015年常熟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占全部工业比重38.6%,传统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44.6%。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低于苏州的48.5%,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9.2%,低于苏州的20.3%。2.区域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10、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研发投入不足,2015年常熟R&D投入占GDP比重2.3%,与苏州2.7%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于3%;二是创新绩效偏低,仅有15.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高新产业产值占比不高,且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偏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为38.7%,低于苏州的45.5%。常熟的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突围”的关键,也是常熟面临的主要问题。3.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治理能力、
11、资源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对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环保用地建设行为等城市管理职能提出更高要求,常熟亟需进一步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构建反应迅速、高效的区域公共治理体系。同时,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明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18万吨、0.12万吨、3.63万吨、4.30万吨,环境质量与国家标准和群众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建设用地总量接近开发临界点。总体看来,以上都属于经历长期高速增长而遗留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具有全国共性特征的阶段性危机和矛盾,需要在“十三五”时期通过深化改革及
12、结构调整逐步解决。第二节 发展环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面临艰难复苏与再均衡,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则进入结构调整期和矛盾消化期。一、国际环境世界经济在经历2013年短暂复苏后,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可能在更长时间内处于更疲弱状态。从经济周期规律看,属于新一轮周期的下行区间, 2020年前的世界经济走势不容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源自美国金融创新的泡沫,自危机发生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新型制造更加突出智能化、个性化。由此推动生产方式、分工形态、商业模式等方面呈现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制造与服务环节日益融
13、合,制造成本优势将更加弱化;服务环节的生产更加迂回,生产性服务外包将迎来大发展;商业运营模式更多由“线下”转变为“线上”,技术服务支撑将成为关键。在国际贸易领域,高壁垒、区域化成为新特征,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引起的经贸摩擦时常发生,为应对各国日益高筑的贸易壁垒,谋求新的市场空间,各国不约而同地把贸易合作的重心由多边转为双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发起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其中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已经初步达成。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内陆开放,推动与周边国家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为破解亚洲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
14、资金瓶颈,中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在推进内陆开放的同时,以对接发达国家自贸区高标准的要求,在上海、福建、广东和天津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高水平开放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沿海发达地区的开放水平。二、国内环境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滑,产能过剩有所加剧,同时劳动力、土地、生态等资源要素供求关系日益趋紧, 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十三五”期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将成为新常态。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15、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适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同时,中国制造2025明确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等要求。加快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推出“一带一路”、四大自贸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十三五”期间区域竞争态势将更为激烈,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地位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挑
16、战。在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基础上,上海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由于受到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制约,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上海为谋求与周边临近地区建立合作开发区域,正在打造 “临沪核心区”。苏州将依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完善其作为创新创业生态宜居城市的综合功能,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专栏1-1 周边区域发展态势分析 常熟与上海: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要和周边的江苏、浙江等地共建“临沪核心区”,相当部分的制造环节将加快向周边地区转移。同时,上海又在规划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约120公里范围的“上
17、海大都市经济圈”,未来发展定位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区域以及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弹性城市区域,形成临沪发展带。常熟,位于“临沪核心区”和“上海大都市经济圈”的整体格局中,依托自身优势充分融入并找准自身定位,应该在规划、项目、信息、产业、服务等方面与上海全方位联系和对接,在区域竞争中获得先机。常熟与苏州:“十三五”时期,苏州将依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完善苏州作为创新创业生态宜居城市的综合功能,实施“东融上海、西育太湖、优化沿江、提升两轴”的空间发展战略,推进沪宁高新技术产业轴和苏嘉杭现代服务业产业轴建设。协同推进沿湖文化生态旅游带、沿沪特色产业集聚带和沿江重化物流带建设。常
18、熟,作为苏州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旅游胜地的重要区域,更是苏嘉杭产业轴的重要节点,应紧紧抓住“苏州特大城市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推动与苏州在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互动与对接。常熟与周边县市:“十三五”时期,江阴提出围绕微电子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及集成等八大重点领域,打造全国县域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昆山将依托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精密机械产业,形成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较完善的产业链,打造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太仓将着重从城际交通、公共事业、休闲旅游等方面加快对接上海城市功能,打造成为上海长三角城市群网络中的关键功能节点。常熟,应更好地认清自身优势与
19、不足,加强差异化研究,加快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转变。打造中国最年轻的综合性现代化汽车城。三、机遇与挑战对于常熟而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态势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1.历史机遇首先,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对制造更加重视,产品制造将重新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常熟拥有八大新兴产业、三个千亿级生产基地,具备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有利于在充分研究把握未来制造新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加快实现生产制造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培育中长期发展新动力及新优势。其次,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为常熟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推动常熟劳动密
20、集型企业及代工企业走出去步伐,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长江经济带战略为优化常熟在沿江产业格局中地位和功能,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等方面带来新机遇;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有利于推动港口转型升级,促进港产城融合;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加快建设,为推动创新要素向县域经济下移和集聚、加快常熟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第三,以扩大服务业开放、改革投资管理体制为重点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常熟学习复制上海自贸区的创新制度,争取相关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常熟扩大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尤其是吸引服
21、务业优质外资入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第四,应长三角一体化,上海“五个中心”、“临沪核心区”的建设以及苏州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常熟可围绕上海自贸区等重点区域,强化对上海的配套服务,积极承接现代物流、加工贸易、后台服务、服务外包、贸易金融等“溢出”项目。2.风险挑战首先,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意味着风险。一方面,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尚不明朗,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新兴产业的成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筛选和确定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存在较大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型调整步伐加快,低技术门槛的传统产业可被更具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优势的
22、中西部地区复制,重庆更是开创了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新模式,由此将可能对常熟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带来强劲的挑战。其次,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及社会民生的新态势下,人口老龄化和土地资源的约束将愈发显著。一方面,“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将加大用工需求缺口,削弱未来经济成长动力;另一方面,与老龄化相关的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需求倍增,将对常熟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空间布局以及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节 发展的阶段性判断“十三五”时期是确定未来区域竞争格局的重要时期,基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面临风险及挑战的分析,“十三五”时期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一、经济结构转型的突破期
23、“十三五”期间,常熟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将进一步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尤其对成本较为敏感的民营企业更加进退维谷。应进一步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二、城乡协调发展的提档期“十三五”期间,随着“多规合一”、“三优三保”工作的全面实施,将为常熟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城乡资源配置均衡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应进一步增强战略空间与战略协同意识,优化市域空间战略布局,推进生产加速聚合与城市空间重组,加快城乡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逐步向常住人口覆盖,不断
24、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度和辐射带动力。三、社会治理转型的推进期“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常熟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及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将更加关注,同时对常熟的社会治理、公共管理及法治建设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快社会及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型,继续推进法治常熟建设,通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四、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期“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及体制机制将面临重大调整,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先行先试,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将成为各地培育竞争优势新途径。应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推动力,积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开放型经济
25、体制、城乡一体发展体制、社会事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关键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 第四节 战略与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建设及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机遇,坚持“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总基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创业为动力,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为核心,以稳定增长、民生幸福为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把常
26、熟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创新活力迸发、文化事业繁荣、城市精致秀美、社会均衡协调的现代江南名城。二、基本原则改革为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转型,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城乡发展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服务体系,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创新引领。以科技、人文、生态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结构优化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既有比较优势,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法治保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要求,大力推动法治常熟建设,坚持用法
27、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行政管理及城市治理,破解管理难题,化解改革风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树立全民法律意识。绿色增长。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努力形成节能环保的生产体系、绿色健康的消费体系、节约高效的资源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包容和谐。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注重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逐步向常住人口覆盖,实现包容性发展。加快富民惠民步伐,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持续发展的成果。三、发展战略“十三五”时期,基于以上
28、发展思路,常熟将重点实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文化提升五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治理的创新。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主动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等载体,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加快构建符合常熟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民生优先战略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深化收入分配、教育、卫生、住房等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养老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保障,切实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全面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美化城市环境,打造精致城市,切实提升
29、城市宜居水平。城乡统筹战略以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自然生态功能与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依靠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围绕城乡规划一体、城乡建设一体、城乡管理一体,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空间合理布局、形态功能优化提升,打造城乡一体新样本。绿色发展战略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构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体系,实施开发区生态改造。倡导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理念及生活方式,推广使用新一代清洁能源。以深化资源定价机制改革为重点,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文化提升战略充分发挥常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打造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两大产业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和
30、文化事业协同共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文化、经济、城市互动繁荣,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以文化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四、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围绕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和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积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完善市场建设与政府管理机制,美化宜业、宜游、宜居环境,展示文明城市形象,创造满足发展需求的新生活。具体目标包括: 1.经济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9000元(按常住人口)。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递增7.5%左右,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
3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按新口径),高标准农田占比85%,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地区生产总值及税收收入分别达61万元/亩和8.5万元/亩。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2400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件,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6万元/人。2.百姓富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百姓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9%,人均预期
32、寿命达83岁。 3.环境美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为0.40吨标准煤/万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4立方米以下。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III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70%,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6%,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控制在上级指标内,“美丽常熟”魅力彰显。4.社会文明程度高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5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6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2.5人,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分别达到0.4平方米和3.5平方米,每
33、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15个,公众安全感达92%以上。常熟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15年2020年经济强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按不变价)9.17.5左右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按常住人口)13543015900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9.57.5左右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5.3485、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6556、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亩)52.86617、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税收(万元/亩)6.588.58、高标准农田占比(%)6285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8.745
34、10、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331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93612、万人拥有人才数(人)1800240013、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26百姓富14、城镇登记失业率(%)33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5高于GDP增速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2.1高于GDP增速17、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99918、人均预期寿命(岁)82.3783环境美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470.40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15142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08022、类以上地表水比例(%)
35、607023、自然湿地保护率(%)505624、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控制在上级指标内控制在上级指标内社会文明程度高25、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3282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07527、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数(张)404528、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4.7629、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人)2.32.530、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人)0.350.431、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人)3.163.532、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个)101533、公众安全感(%)9292以上第二章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以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
36、契机,完善市场功能,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着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主动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复制科技人才等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进经验,打造符合改革要求、具有时代特征、体制优势明显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第一节 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一、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服务体系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规范和减少影响制约创新发展的审批事项,对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和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强化政府部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布局、资源配置和体系
37、建设,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联动机制。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评价管理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更好发挥其引导和杠杆作用。到2020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二、完善鼓励大众创新创业的支撑体系构建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机制,探索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成果转化权益分配、股权转让和分红激励模式,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打造“知识产权零侵权”城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
38、侵权查处机制、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机制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率先探索建立商标、专利和版权等知识产权综合执法队伍,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理庭(行政)。建设发展区域性专利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强维权援助,推进中国(苏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常熟分中心建设。三、加大人才引进开发力度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常熟优势产业特点,坚持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聚集与发展的机制及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构建常熟人才“金字塔”体系。第二节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突出企业创新
39、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创新岗、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实施大中型内资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与外资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的“双推进工程”,实施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与服务转型升级支撑能力的“双提升工程”。到202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成率超95%。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设立或并购海外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整合水平。推动外资企业
40、强化本土化研发创新,扩大“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二、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实施高新企业倍增计划、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和“313”工程,全力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520家,科技上市企业、省纳税500强企业数量较“十二五”末实现翻番。三、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能力。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运营,重点推进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拟上市企业提高专利运用能力。到202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达5
41、0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超过4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6件。第三节 优化重大创新载体布局一、推动发展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全面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优化重大创新载体布局和功能,探索建立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充分发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两区两园”在加速产业转型、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创新环境更加优越、高端项目加速成长、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集聚区。发挥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阵地作用,打造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创
42、新核心区”。二、推动专业科技孵化器建设围绕“一镇一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乡镇创新载体在创业环境、成果转化、孵育企业和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涵建设,重点发展现有基础较好的特色产业,推动乡镇产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完善创业孵化全链条服务。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探索在创新资源集聚区率先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客根据地”,打造具有江南人文情怀的众创空间。三、推动协同创新载体建设拓展科技镇长团工作内涵,建立务实高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重点打造涵盖智能交通、智能汽车等研发、测试与生产为一体的“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
43、与测试中心(iVPC)”。鼓励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战略合作,开展集成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强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科创园建设,提升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在常熟分支机构的发展水平,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目标产品。引导常熟理工学院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常熟市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加大对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创业基地的支持力度,促进校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第四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围绕优势产业,加强与上海“科创中心”等科研机构建设对接,探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及上海技术交
44、易所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搭建线上线下一体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支持各类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做大做强,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步伐。二、强化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健全突出创新能力和创新贡献的产业发展引导机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探索建设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前瞻布局,支持企业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
45、准的研发攻关,进一步突破行业关键技术、重大产业化技术,加快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产业从规模制造优势向研发创新优势转变。发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集群发展优势,培育若干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发挥创新对消费的带动提升作用围绕消费新需求,创新消费品等相关产业和服务供给,释放内需潜力。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加快消费品营销方式转型升级,培育消费新亮点。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按照绿色生态功能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循环经济先行区、结构转型先导区于一体的可持续、现代化发展示范城市的目标定位,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与“促发展、调结构、重统筹、惠民生”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民生活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点围绕疾病防治、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节能减排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综合示范。第五节 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建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成立常熟科技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保险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通过发行科技债券、利用银行间资金等方式,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基金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