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不仅伴随有机体生命的始终,还在有机体生命中起到调节机能与协调平衡的作用。“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艺术一种独特的美学表现。中国古典舞身体西化的训练方法,在瓦解中国古典舞传统身体语言的同时,也破坏了中华之“气”与生俱有的本体价值。为寻民族舞蹈文化之根,本文首先从历史出发,探索中国古典舞身体西化训练的历史成因。其次,以文化自信激发出本文研究的根本宗旨,挖掘“气”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训练价值。最后,以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元素中的“提沉”为研究个案,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法,探索一种有效建构舞者体内之气的方法,以为夯实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丰富中国古典舞文化内涵提供理论
2、支撑。关键词:身体文化;提沉;气;中国古典舞;训练价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一个特有概念,也是中国古典舞训练、审美所独有的核心元素。它贯穿于舞者身体运动以及情感表达的始终。“气”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地位,就如其在人体生命中一样重要,对撑持人体生命、激发身体活力、调节身体运动趋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研究背景与问题在中国古典舞课堂训练上,虽然我们时常会听到老师强调“气”的重要性,并告知学生:不要僵,学会呼吸,动作要伴随着呼吸来做。然而,哪有学生没有听过这样的建议,谁又能将“气”或者“呼吸”,科学地运用于身体动作之中?李馨、苏娅谈道:“使得学生对
3、气的把握与运用如同爬天梯,知其重要,但无从落实,甚至有些学习者学了十年的古典舞,但对于气的掌握与认识,仍是外加香油一勺的添加剂,而不是融于血液中的生命能量与运动动力。”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并非学生不采纳运用“气”舞动肢体的建议,而是他们没有掌握,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气”来带动身体运动或舞姿展现的方法和能力。纵观近 年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教学内容源自芭蕾的系统化训练。虽然有相关中国古典舞专家依据戏曲、武术等传统,将芭蕾舞手位以及身体姿态进行民族化整理,但从舞者运动形态与身体力量来看,其仍然体现出明显的西方式身体符号特征。如果说中国古典舞蹈身体符号的变异,是源于芭蕾训练对它的瓦解
4、与重构,那么,芭蕾对于帮助中国古典舞蹈建设的历史价值是什么?芭蕾对中国古典舞蹈身体语言展开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何?如果说“气”在中国古典舞训练和审美中占有核心地位,那么,为什么舞者在如今的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对气的运用却显得无能为力?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舞课程训练中缺少一门或一项真正以“气”为训练主体的程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高杨,女,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表演。项目来源: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的结项成果。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序化机制?如果说“气”是中国哲学、美学中所特有的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构“气”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训练方法?(二)相关文献梳理与研
5、究新世纪初,随着跨领域研究的兴起,(向开名;王芃)率先从气息和身体的融合出发,让我们对“气和舞蹈”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研究仅做了一次本体论的普及性介绍,并未展开深入探讨。随着跨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舞蹈学界不约而同地达成一个共识,(雷莹;张海钰;李曼曼;姚佩;高阳;刘艳 等)认为,“气”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之根,对于培养“气”在舞蹈中的养成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虽然他们给出了肯定的声音,然而,上述研究仅是重新审视了舞蹈与气的关系而已,仍未开启一个较新的视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逐步提高。打造国际多边机制,倡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多元发展观,其中构建世界舞蹈史
6、中国舞蹈学派的意义就越加紧迫,国内舞蹈学者便开始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袁禾;李佳妮;鲁佳;吕艺生 等)围绕“气韵与身体”的美进行论述。虽然他们为该领域开启了一个形而上的新视域,美中不足的是研究总体上呈现出重理念轻方法的现状。近四年来,“气与中国古典舞”的跨域研究,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裴兵;米夏;毕思文;王甜羽;宁芬;李佳妮;沈振宇 等)以个案作品为中心,从多元视角切入,进而对舞蹈教学和表演的气展开细致的探讨。虽然此时期的研究已具相当之规模,但对于建构有关“舞蹈之气”的训练方法论而言,仍有待进一步考究。(三)研究方法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主要分为基本功训练和身韵训练两大部分。在身韵训练中还分为
7、盘腿坐姿徒手训练、坐膝徒手训练、站姿徒手训练,以及剑、袖训练等若干单元。虽然上述训练方式、形态各有不同,但在训练元素的选择上,会有许多相同且重复的组合名称。例如:在盘腿坐姿徒手形态中有“提沉”训练元素,在站姿徒手和持剑形态中仍有“提沉”训练元素,虽然元素组合名称相同,但在不同造型身体形态上所呈现出的训练效果和价值却大有不同。由于中国古典舞蹈强调以躯干为审美核心,那么毋庸置疑,盘腿坐姿能够有效地将躯干从腿部力量的支撑中独立出来,因此,笔者选择盘腿坐姿“提沉”为论述核心,以中国舞专业中专五年级的 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提沉呼吸”的训练方式向外延申扩展,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躯干内在气息流动的同时,探
8、寻建构中国古典舞身体气息训练的有效方法,以为夯实中国古典舞科学训练体系,丰富身体表演语汇提供理论支撑。一、系统化、专业化训练与中国舞蹈身体文化的变异自宋代以来,中国古典舞便开始走向衰微,取而代之的是戏曲艺术的盛行。换言之,从宋代到近代(),中国古典舞在历时态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断代问题。到了 世纪中叶,随着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爆发,清廷古老又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撞破。固守千年的中国封建思想与文化遭到重创的同时,又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全新洗礼。彼时的有志青年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浪潮中,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西学东渐之机,才通过主动学习和被动传入的两种方式,来汲取西方舞蹈文化的营养与精髓。当
9、西方舞蹈传入中国之时,其异样的形态、样貌以及风格,对中国人的视觉冲击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为国人打开了一个通往“西洋”的审美视域,还为中国日后的本土舞蹈训练铺平了看似顺畅且平坦的道路。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古典舞蹈教育家王伟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中,谈到建国后中国在学习前苏联舞蹈训练经验时指出:“中国的舞蹈教育在借鉴芭蕾艺术百年积淀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素材按照芭蕾有序的、渐进的、合理的训练程序进行动作的重新组合和排序。”()为什么要按照芭蕾的体系对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展开训练?无非两点原因:其一,借鉴前苏联的舞蹈训练经验,进而建构本民族的舞蹈
10、专业训练体系;其二,借鉴前苏联的舞蹈训练经验,建构非舞蹈专业的舞文化寻根:从中国古典舞“提沉”辨析“气”的训练价值 高 杨蹈培训体系。建国以来,为了让中国舞蹈向系统化、专业化、舞台化方向发展,我们将西方芭蕾的基本功训练(基训)拿来运用,旨在使舞者能够自如地运用身体展开专业化表演的同时,也能满足于当代人审美的广泛共通性。然而,事物总要一分为二的看:虽然前苏联芭蕾为国人打开了新的审美视野,建构了科学训练的平台,但同时也在腐蚀我们本土文化的特征。换言之,借鉴西方芭蕾的训练方式,从某种程度而言,看似实现了舞者进行专业化表演的目标,实则却忽略了民族身体文化被西方舞蹈训练方式瓦解、消融的弊端。日本戏剧大师
11、铃木忠志()在其著作文化就是身体中谈到文化与身体的关系时指出:“我认为一个所谓有文化的社会,就是将人类身体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发挥到极限的地方,在这里身体提供了基本的沟通方式。”()美国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其著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中指出:“身体,比如某种姿势,同样已经成为一种间接的语言以及表达的基础。”()莫里斯梅洛庞蒂()在其著作符号中论述道:“人对身体的任何一种运用都已经是最初的表达。”(,)综合上述学者观点笔者发现,身体虽然不像被组织、被包装过的身体语言一般,具有沟通和理解上的约定俗成性,但前者与后者相比,前者更具透明性。如下图:图 图 以芭蕾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展开对比。图 的控后
12、腿技术,或许在表达有关中国的故事情节与内容,但其身体所呈现出的力量与气质,与图 的特征有何差异?我们暂且抛开服装、舞蹈鞋和身体造型,请问二者的身体符号所呈现出的力量是否具有共通性特征?试想一下,如果保持两幅图片中的身体姿态,将二者的服装调换一番后,我们依然会认为右图是古典舞吗?倘若说,观众仅能从服装和道具上来区别舞种的差异,那么民族身体文化的独有特征又体现在何处?从中西古典舞蹈身体文化的特征而言,西方芭蕾身体风格讲究的是“开、绷、直、立”,而中国古典舞蹈身体风格讲究的是“圆、曲、拧、倾”。通过对两张图片的比对分析后笔者发现,芭蕾基本功的程式化训练系统,作为一种模式框架,已深深地嵌入在中国古典舞
13、蹈的身体语言表达体系中。虽然它在帮助中国古典舞建立专业化的训练道路,但也不留余地瓦解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原身体风格性”,从而生成一种“中西兼有”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身体文化。二、从“提沉之气”寻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之根”“提沉”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一切身体运动规范的原型。“沉”主要以“呼气”带动躯干逐渐下降,从腰椎发力,一节一节放松,感觉气没丹田,直到头梢神经完全沉到底为止。“提”是在“沉”的动作完成基础上,通过“吸气”带动躯干逐渐提升,同样从腰椎发力,一节一节向上直立,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头梢神经无止境地继续向上生长,直到下一次的“沉”为止。“提沉”不仅是一切有关中国古典舞
14、躯干外部动作运动的原型,其内部所蕴含的“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特征的彰显。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每当我们谈到“气”,就会将其与有机体的“呼吸”相提并论,虽然二者有着几近相似的概念,但从广义而言,我们却弱化甚至忽略了“气”所涵盖的中国传统哲学内涵。“呼吸”是指有机体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的过程,是撑持有机体生命的不二法门,而“气”在包含有机体赖以生存的“呼吸”法则的同时,作为人体内活动力强,且运行不竭的细微物质,还与“(气)息”“(气)韵”共同组成了身体运动美学之整体。中国古典舞蹈的美,首先在于它的“气息”,即“味道”,它构成了舞者身体运动的独特格调。气息“有长有短”“有重有轻”“有急有缓”。从人
15、体体内气息的流动来看,其各样的节律,皆能改变人体动作外部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形态与样貌,对于丰富舞者身体语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气韵”,即生命的“魂”,它是在“气”与“气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气”撑持有机体生命的运转,“气息”构成了人体动作的外部形态,那么“韵”则赋予了舞者身体一种“灵性”。它将人体的物质之气(呼吸)与品格之气(气息)高度统一,才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意蕴成为中国舞蹈最为本质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核心范畴。我国著名舞蹈教育家、编导肖苏华先生,在接受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延杰的访谈时指出:“无论创作什么,我们都不能没有中国文化的根。”“如果脱离自
16、己的民族文化,就只能一直跟着洋人后面跑。”唐满城、金浩在其著作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中谈道:“身段(韵)课的定位应是一门体现民族精神风格训练的主干课程。”()这种课程就是中国古典舞训练、创作、表演及欣赏的灵魂,倘若缺少身段(韵)课,我们就无从谈起中国古典舞建构民族精神的方向。其次,二位专家进一步指出:“身段(韵)课的开设不是为了给基训进行风格点缀,而肯定身段(韵)课的内容是训练与加强民族艺术表现力和语言性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训练、创作及表演的灵魂核心,其不仅在内容上应表达中国故事,在形式上也要遵从中国文化的根。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
17、族灵魂的独特标识。之所以中华民族的特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性,也正是因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根”,才为它的与众不同划分出了界限。对比中西方舞蹈的身体风格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芭蕾主要运用腿部、足部进行跳舞展现,通过呼吸来调节运动的疲乏感,身体呈现出奔放的风格特征。而中国古典舞主要运用躯干、手臂,以气带动肢体进行舞动,身体呈现出内敛、含蓄、温婉的语言风格与民族特性。然而,在目前的中国古典舞表演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与西方芭蕾相似的身体力量,却少能看到舞者真正“以气带身,以身显气”的身体形态,那么从此现象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如何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气”“气息”“气韵”运用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中,以为挖掘中
18、国古典舞蹈文化所特有的价值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中谈到“文化自信”时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笔者认为,文化自信能增强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民族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毋庸置疑,“气”在中国古典舞训练、创作及表演中,就是我们所寻的文化之一“根”。袁禾在其著作中国舞蹈美学中谈道:“气”作为中国哲学对宇宙基础物质的认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
19、比深刻的。”()“凡舞蹈,都需要利用内部的气来展示外部的力,中国舞蹈所以特别,就因为它除了同西方舞蹈那样以气为动作的推动力之外,更注重对气之流动形态的体验与感悟,要求一切动作由气 呼吸引领,在呼吸(气)上做,依靠呼吸(气)的势推动身体。”()吕艺生在其著作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求索中指出:“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一种独特的美学表现。”()“中国古典舞重视气,就来自于它的来处 戏曲和武术。戏曲就非常重视气,并把气当作重要的功夫来练的。”()李馨、苏娅在“意”“气”“力”“势”“态”中国古典舞训练核心概念谈 一文中谈道:“气关乎于“神”、关乎于“韵”、关乎于“律”、关乎于“情”,是训练中重要的核心。在教
20、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这是中国古典舞产生审美与风格的重要方法。”综合以上学者观点笔者认为,“气”是中国文化之根,哲理之本。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与表演中,“气”不是舞蹈的附属,而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它与身体的训练、表演,几乎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国古典舞蹈人,我们需要再探索、再挖掘,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或途径,来挖掘“气”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功能与价值,以为寻民族身体文化之根,立中国传统美学之本,奉献智慧。文化寻根:从中国古典舞“提沉”辨析“气”的训练价值 高 杨三、从“提沉”看“内部呼吸”与“外部身体”的连带关系笔者首先将盘腿坐姿“提沉”这一简单且重复性较强的训练,设置出“无视
21、呼吸”“以身带气”“以气带身”及“呼提吸沉”种类型,分别将其分配给班里的 名学生,并以 人一组取一类呼吸类型的方式展开 个八拍的“提沉”实验。通过实验后笔者发现,这 种类型背后所呈现出的身体质感与美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一类,学生躯干虽有韵律地随着音乐上下起伏,但她们视“气”为自然流动的气体,不加以刻意使用,这类躯干就像一个不饱满的壳,内部呈现干瘪之势,给人一种缺乏能量之感;第二类,学生躯干随着音乐且带动“气”上下起伏,她们视“气”为身体运动中的一部分,并形成“以身带气”“气随身行”的运动过程,这类躯干就如盛气的容器,内部呈现饱满之势,给人一种能量之感;第三类,学生躯干伴随着呼吸上下起伏,她们
22、视“气”为带动身体的源头,并形成“以气带身”“身随气行”的运动过程,这类躯干在第二类躯干饱满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一种智慧的哲思感;第四类,学生躯干的“上、下”起伏与“呼、吸”成逆行之势,她们以“呼提”,“吸沉”的方式展开身体上下的起伏运动,并形成一种对抗的躯干力量,当然,这种躯干并非是按照生命的常理顺势运行的,但她们却给我们一种预想挣脱的束缚之感。通过以上 类学生躯干与“气”的关系来看,虽然她们皆有不同的运动趋势,并向笔者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是,我们应该遵从以上哪种形态为标准展开训练呢?笔者以这 类呼吸的“提沉”形态为问题研究现象,将其拿来与学校中国舞学科教师探讨时发现,教师们给出的答案也不
23、完全一致。大部分教师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按照第三类方式进行训练,因为这种训练方式非常符合气脉与身体发力的先后逻辑。还有小部分教师半开玩笑地谈道:以上 类呼吸方式与“提沉”之间能够呈现出审美的多样性,因而它们的存在应该都是合理的,为什么只有第三类是正确的呢?事实上,前者是站在训练形式的角度而论,后者是站在多元审美的角度而谈。乍一看,以上两种解释好像都有道理。但作为旁观者而言,仅从审美出发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回归到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来进一步探索。在第一次实验基础上,笔者将以上 种呼吸类型进行二次、三次、四次分配,并分别将它们置换给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体验,在经 轮 个八拍的“提沉”后,这 名学生纷
24、纷表示:第三类呼吸方式最为舒适,第二类仅次于第三类,第一类和第四类都很奇怪。经搜集实验后的学生感悟时笔者发现,一小部分老师的见解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是经不住推敲的。笔者认为,无论是从身体的外在审美来看,还是从学生的内部体悟而言:美的、舒服的即是正确的;丑的、难受的即是错误的。第一类和第四类的呼吸与“提沉”,显然就处在毫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状态中。它们不仅给观者带来异常的审美感受,还让学生感到奇怪,那么,这两种形态的呼吸与“提沉”又怎能立得住脚呢。基于以上实验,以及老师、学生们给予的反馈,笔者便开始反思以往身韵教学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当我们看到学生身体运动路线、姿态不准确时,就会纠正他
25、的外部动作或者姿态。当我们看到学生做出不完美的动作技巧时,就会让他们重复练习,直到解决为止。事实上,无论是身体运动路线、舞姿,还是动作技巧等外部动作,都由身体内部的气息进行平衡、调节。当动作技巧出现不协调或者不顺畅之时,不一定是肢体本身的问题,很有可能是“气”所导致的。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得知,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呼吸训练,以及呼吸与身体间的关系训练。从此训练视域切入,在有效提升学生对“气”运用的同时,也能促使我们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身体的外部问题与错误。四、构建在想象呼吸法则上的形象塑造“气”不仅指涉的是宏观的(气)场,还指涉的是微观的(气)呼与吸,前者构筑
26、了天体宇宙,后者连通着意识与生命。无论是微观的呼吸,还是宏观的天地,二者皆由一个“气”贯穿连通,并形成一种“巨中含微,微中有广”的一体性特征。此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人与天地间的关系:人在天地中居,但在人的体内,还皆有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便是天地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的缩影。在传统身韵训练中,我们或许告诉学生应当关注呼吸,并感受气息在体内“小宇宙”中的流动,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告知学生应该如何体验气在体内“小宇宙”所呈现出的具体能量。也就是说,学生应当采取怎样的方法进行呼吸,才能让“气”在体内变得更具可塑性。庞丹在其主编的中国古典舞教学谚诀汇编中谈到气和力的逻辑关系时指出:“以气
27、催力,气与力合,借劲运气,顺气使劲。气不足则力短,力短则神散,神散则完不成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庞丹的论述我们得知,呼吸对于促进身体的外部变化,是有一定法则与规律可寻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身体内部的运行“方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外在身体的“形”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运用“气”来填充身体的能量呢?俄国杰出戏剧家迈克尔契诃夫(),以想象为起点,通过“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两种训练方式来扩充体内的能量。如果说呼吸有两种,一种是有关形式的呼吸,一种是有关内容的呼吸,那么迈克尔契诃夫的想象,就赋予了呼吸一种虽隐藏但极具张力的可视形象。对于“由内向外”的呼吸而言,笔者再次将盘腿坐姿“提
28、沉”这一简单且重复性较强的训练,设置出“无想象”与“想象”的两种呼吸类型,分别将其分配给班里的 个学生,并以 人一组取一类呼吸类型的方式展开 个八拍的“提沉”实验。开始前,笔者赋予学生一个软绵的指令。只有 个学生可以带着这个指令展开想象来做,另外 人则不可以。因而,无想象组别的 个学生,就只能借助“轻呼吸”的形式来完成,身体所呈现出的内容,显得缺少灵魂与张力。而带着如面条、米线等具有形象性想象进行轻呼吸的 个学生,身体所呈现出的姿态就出现了不同的质感,其内在力量与外在身体都更具有生命的张力。对于“由外向内”的呼吸而言,笔者同样赋予 个学生两种不同环境的指令:一是清晨阳光明媚的森林;二是夜晚漆黑
29、的幽暗小路,并以 人一组取一类指令展开想象似的呼吸“提沉”。在实验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无论是处于“提”还是“沉”的状态,前者身体给予笔者一种明朗且向外延展的审美感受,而后者却给予笔者一种灰暗且向内蜷缩的审美感受。综上所述,想象为气的内在力量,动作为气的外在之形,人体内在呼吸的长与短、深与浅,皆能影响人体外在动作形态的发展。如此看来,想象不仅赋予学生体内之“气”一种运动能量,还为观众的“赏”提供了一个有形的可视之象。结语“气”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不仅具有训练价值,还极大地彰显出其带动身体运动的美学意义。虽然说对西方芭蕾的借鉴,为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开创了一条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但也正因受
30、西方芭蕾训练模式的影响,才使我们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忽略了气息训练的价值。因而,我们不仅没有掌握如何使学生有效运用气息进行舞蹈的方法与能力,还瓦解了中国古典舞蹈身体语言理应呈现出的文化精髓。为进一步了解“气”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训练价值,笔者围绕坐姿“提沉”这一实验个案设置出不同类型的呼吸指令,将其分别配给中国舞专业中专 年级的 名学生展开实验,通过观察后笔者发现,不同类型的呼吸“提沉”,呈现出的身体效果差异是较大的。但无论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还是旁观者的观察,从总体而言,不好看的、不顺畅的动作即是错误的,而漂亮的、协调的动作即是正确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感受者和欣赏者在审美观念上具有大致相同
31、的共通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共通性的存在,才使我们在体验与欣赏的过程中,具有趋向一致的判断力。气的意识和气的意念在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创作、表演中,更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表现。身体运动,造型姿态的外在表现,皆与体内的呼与吸密切相关。科学、正确的呼吸,皆能有效地调整身体的外在形式。因此,我们在规范学生身体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呼吸方法。此外,呼吸不仅是一种形式,它还是一种可被我们感知、想象的物质,为了让呼吸有效地塑造不同的形象,笔者以迈克尔契诃夫的想象为起点,更进一步地探索出“气”在身体之内的多元可塑性与可变的张力。(下转第 页)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是重要的民俗品种,更是珍贵
32、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体现了它鲜明的跨学科属性。这要求当下的舞蹈教学要及时做出调整,如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使得课程更加丰满、立体;增强理论教学的力度,拓宽理论教学的视角,在清晰且多元的文化背景、舞种背景下进行技能学习,这对于舞蹈风格的把握与展现是大有裨益的;鼓励创新与反思,在教学中利用时代的媒介丰富教学手段,并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思考与总结。结语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胶州秧歌特有身体律动与节奏特征,透露出山东地方民间舞蹈的独特韵味,娇柔的女性之态、圆转的舞蹈意向、线性的舞蹈调度体现着它独特的审美取向。我们继承了传统胶州秧歌的精髓,却受时代的裹挟,失去了它曾经的家园。即便
33、如此,胶州秧歌在当下的社会场域与文化语境当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使它发出时代的声音,使它更加广泛的传播,使它更好的融入下一代的骨血,从而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参考文献: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北京:中国 中心,陈漱渝,刘天华编选鲁迅书信选集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张玲山东秧歌作品磨的创作特征及文化意象解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田露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范文昊山东民间舞蹈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责任编辑:李鸿熙)(上接第 页)综上所述,
34、笔者从文化自信激发出本文研究的根本宗旨,通过设置不同呼吸类型,进而观察“提沉”的内部、外部的变化与异同,旨在使学生体悟正确训练方式的同时,也试图找回中国传统舞蹈身体的训练之根,与审美之本。参考文献:李馨,苏娅“意”“气”“力”“势”“态”中国古典舞训练核心概念谈舞蹈,()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日铃木忠志文化就是身体林于竝,刘守曜译台北:中正文化中心,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法 梅洛 庞蒂 符号 理查德 麦卡利()译伊利诺伊州埃文斯坦:西北大学出版社,肖苏华不管编什么舞,一定要有中国文化的底子 肖苏华谈中国舞蹈创作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主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袁禾 中国舞蹈美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吕艺生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求索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庞丹中国古典舞教学谚诀汇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李鸿熙)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