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37.41KB ,
资源ID:5927093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9270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化工进展.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xrp****6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化工进展.docx

1、特约评述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姜 岷,韦 萍,卢定强,徐 虹,周 华,欧阳平凯(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摘 要:综述了当今人类社会严重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危机标志着后化石经济时代的来临;认为发展生物经济,利用可再生资源通过生物炼制生产生物能源、大宗化学品与生物材料,将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融入地球大体系的物质循环之中,实现在太阳能驱动下的工业与农业,将构成人类的新文明。评述了工业生物技术是生物经济的支柱,其应用将形成生物能源产品工程与生物炼制技术生产大宗化学品与生物材料的产品工程。建立以企业为核心,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共同发展的创新研发模式将大大促进工

2、业生物技术的创新,中国将可以走出一条通往绿色生态现代化之路。关键词:生物炼制;工业生物技术;生物能源;大宗化学品;生物材料中图分类号:Q 81;TK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616(2006)10111905Consider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of post-petroleum epochJIANG Min,WEI Ping,LU Dingqiang,XU Hong,ZHOU Hua,OUYANG Pingkai(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Pharmaceuti

3、cal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Jiangsu,China)Abstract:The post-petroleum epoch is approaching as indicated by resources,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rises. Bio-energy,bulk chemicals and biomaterials could be produced from renewable biomass by bio-refineries. It will int

4、egrate the sustainable industries into the global mass cycle,forming a kind of new civilization including new industries and agriculture driven by solar energy.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is the support for bio-economy. Its applications will bring forth bio-energy,bulk chemicals and biomaterials. A n

5、ew creative mode should be set up with the enterprises as the core surrounded by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t will promote the creativities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and China will be on a successful way to green modernization.Key words:biorefineries;industrial biotechnology;bioenergy

6、;bulk chemicals;biomaterials收稿日期 20060710;修改稿日期 20060822。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No.2003CB761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20336010,No.20606017),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No.05KJB180043)共同资助。第一作者简介 姜岷(1973),男,工学博士,副研究员。电话 02583587330;Email jiangmin。联系人 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Email ourangpk。进入21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化石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化石资源

7、不可再生,其储量有限,日趋耗尽,可开采石油储量仅可供人类使用大约50年,天然气75年,煤炭200300年1。其石油短缺和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同时化石资源的工业化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了全球变暖、气候变迁、灾害性气候频发等严重问题,由此所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千亿美元之巨。严重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危机引起了全球性关注和思考,即人类如何减少或摆脱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各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美国总统布什在2006年1月31日发表的政府国情咨文提到:美国必须像戒毒一样戒掉“油瘾”,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2025年之前减少由中东进口原油量的75%,并有效地

8、减少环境污染,建立一种不依赖于原油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瑞典欧洲重要的石油消费国提出了在精神上和技术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在2020年之前建立一个“无油的国家”3。有学者提出了所谓“后化石经济时代”的概念,即随着化石资源的枯竭,人类社会不得不进入了“后化石经济时代”,最终也必然会进入“无化石经济时代”,。在后化石经济时代,人类必须改变目前依赖于化石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化石资源的替代,建立低消耗、附加值高的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在太阳能的驱动下,通过光合作用生物加工合成了地球生态中最大量的可再生资源生物质,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循环的可持续

9、发展的生态系统。全球每年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质可达950亿吨炭,远远高于目前世界每年化石资源消耗(65 亿吨炭),同时清除吸收了CO2,并放出大量氧气,。这是构建地球和谐生态环境的基础。利用生物技术,利用地球生态中以的可再生资源生物质为原料,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能源、材料、化学品和医药等,将是人类新文明的物质基础。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革命正在朝着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经济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生物经济的崛起,将是后化石经济时代到来的标志。工业生物技术是生物经济的支柱,故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其作为自身的物质基础,将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融入地球大体系的物质循环

10、之中,融入到扩大农业生产的生物量之中,实现在太阳能驱动下的工业与农业,将构成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生物经济,这是新文明的基础。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革命正在朝着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经济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 生物炼制与工业生物技术生物经济,需要构建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方式新型工业模式,即以生物炼制替代化石资源炼制转变目前以化石资源炼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为以生物炼制为基础的,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生物炼制是开拓创新新型技术,即采用多联产技术,实现生物质的高效综合利用,采用多联产技术,实现生物质的高效利用,是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工产品的新型工业模式。工业生物技术是生物炼制的核心技术,是人类生物技

11、术发展史上继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之后的第三次浪潮,其发展将解决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资源、能源与环境等诸多重要问题。世界经合组织(OECD)指出:“工业生物技术是工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希望的技术”4。工业生物技术的中心任务是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生产生物能源(bio-energy)和生物基产品(bio-based products)。它不仅仅是未来取代石油等化石资源的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也是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减排CO2的最重要途径,并促进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的大规模发展,将有效地绿化荒山荒地,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工业生物技术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三。(1) 工业生物技术与农业生物技术联盟。以工业带动

12、农业是建设新农村、形成区域性工业化的基础。以农林生产的大量生物质生产化学品,提供能源、材料、食品,将构成人类新文明的物质基础。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回归。(2) 与现代工业文明充分接轨。工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组合,特别是和化学化工技术的组合,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化工的一个新兴领域生物质化工。(3) 工业加工方式的一场重大革命。从资源集中的加工方式转为利用分散的生物资源。特别是微生物其特有的生长迅速、扩散快、培养成本低等特点,非常适应于利用分散的生物资源,在工业生物技术中具有重要作用。2 工业生物技术的重要产品工程工业生物技术的产品工程是生物经济的具体体现,是工业生物技术的具体实际应

13、用。工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将形成两类重要的产品工程:一类是利用生物能源技术生产生物能源的产品工程;另一类是利用生物炼制技术生产大宗化学品与生物材料的产品工程。2.1 生物能源产品工程 清洁可再生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生物质能具有资源量大、相对集中、能量品位较高的特点,当前正是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的关键时期。生物能源的主要形式有生物质制氢、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氢气不仅是最清洁的能源,同时可利用氢气进行重油与煤加氢制得油品,而且其在燃料电池上也具有重要用途。目前国内氢气需求量巨大,约为8.50 Mt/a。生物质气化通过热化学方式将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的气体燃气或合成气,其中

14、氢气含量最高可达70,然后通过变压吸附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氢气。1 kg生物质理论上可产生165 g氢气5。与电解水、光电子转化制氢等技术相比,生物质气化制氢是生产可再生氢气最快、最经济的方法。生物质气化是所有生物质热化学加工中开发最早、最接近生产规模的技术,可替代煤碳煤炭气化制氢。目前生物质气化制氢的重要研究方向为高效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无焦油气化工艺、氢气分离膜、新型高效氢气分离纯化方法、氢气储存与加注站系统、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等。以绿藻等生物制氢的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特别适合于高湿的生物质原料,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调控与产氢机制。燃料乙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比较理想的替代汽油的生物

15、燃料,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巴西以甘蔗作为原料,每年生产125亿升燃料乙醇; 美国每年生产超过50亿升的燃料乙醇6;目前我国乙醇年产量列世界第三,发酵法乙醇占绝对优势,80左右的乙醇用淀粉质原料,10的乙醇用废糖蜜生产,以纤维素原料生产的乙醇约占2左右7。中国发展燃料乙醇不应采用粮食转化的路线,需要发展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的综合利用技术,需要大力发展高效产糖的能源植物,如新品种甜高粱和甘蔗等。目前燃料乙醇的重要研究方向为:开发利用纤维素、菊芋、木薯、玉米等多种原料生产乙醇工艺,重点开发秸秆或木质纤维类生物质替代粮食资源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开展农作物秸秆预处理技术、纤维水解酶的固态发酵技

16、术、同步水解发酵法技术、半纤维混合糖液的分离和综合利用技术等。生物柴油是脂肪酸与低碳醇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可代替柴油燃烧。生物柴油环境友好,无需对现有柴油发动机进行任何改造即可使用,且对发动机有保护作用。目前世界上生物柴油产业发展迅速,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都在积极发展这项产业。欧盟国家主要以油菜为原料,2001 年生物柴油产量已超过1.00 Mt 1。立足于本国原料大规模生产替代液体燃料 生物柴油,对增强我国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主要有酸催化、碱催化、酶催化和超临界甲酯化等工艺,碱催化工艺为最广泛使用的生产方法。

17、一般情况下,原料成本占生物柴油总成本的8090,而加工成本大约为1020。目前,生物柴油的重要研究方向为研发适应不同原料特点的低成本生物柴油生产工艺,使得生物柴油生产成本可以与石化柴油相竞争。生物柴油的众多生产方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以低值废弃植物油脚为原料,通过甲醇酯化生物炼制生产生物柴油工艺同时联产高附加值植物甾醇、单体酸、二聚酸及异硬脂酸等油脂化工产品,。通过通过对植物油脚料的炼制过程生产生物柴油联产多种高值油脂化工产品,可以大大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提高生物柴油的竞争力,可加速实现生物柴油的产业化进程。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气

18、体。由葡萄糖厌氧消化产甲烷的能量转换效率可高达878,是其他加工技术所难以达到的。许多国家已把沼气开发列入国家能源战略。我国是世界上沼气利用开展得最好的国家,沼气技术相当成熟,目前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主要有农村家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沼气发酵可以综合利用有机废物和农作物秸秆,对水资源和土壤等再生和资源化有促进作用。近年来沼气生产和污水处理耦合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由于沼气生产和污水处理耦合,可以同时获得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水资源再生)的双重效益,从而使新型沼气生产技术具有更加美好的应用前景。通过种植水葫芦治理污水,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进一步净化

19、空气。水葫芦生长迅速,在适宜的温度下其倍增周期为7天左右,其碳氮比为2530,是一种理想的沼气原料,与动物排泄物混合可以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这样不仅有效地治理了污水,同时又合理地利用了水葫芦和动物排泄物(人粪尿)等,使之变废为宝,一举两得。沼气重要的研究方向有高效消化产酸菌群的驯化与选育,高效产甲烷菌群的驯化与选育,厌氧微生物菌群的代谢调控以及太阳能强化的高效二级甲烷中温厌氧发酵装置的设计与制备。将生物质能发电与太阳能发电相结合,形成新型的生物质能与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太阳能与风能具有随机性及不稳定性强等缺点,必须从科学技术层面发展利用这些不稳态资源的技术,这是对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技术的新的

20、挑战。建立生物质气化与抛物面槽式太阳热联合发电系统,在太阳能充足时,以太阳能发电为主,生物质气化发电为辅;在太阳能不充足时,以生物质气化发电为主。该系统避免了单一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电不稳定性,减少电力储存、调峰所需装备,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生物质能与太阳能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生物质气化炉设计与制造、无焦油气化工艺及高效催化剂、微小型燃气内燃机、太阳能真空集热管设计与制造技术、太阳能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优化、配电调峰系统,从而形成稳定供电的新型高效实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2.2 生物炼制技术生产大宗化学品与生物材料的产品工程与石油化学工业相对应,利用生物炼制技术生产化学品与材料形成了一

21、个新的化学工业模式,称之为“生物质化学工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学品与材料市场需求日益增加,而石油在耗尽,因此生物质化工具有非常巨大且快速发展的生长空间。与生物质能源工程不同,生物质化工将会在原有石油化工的基础上发展,其生产技术与现代石油化工技术的接轨,可以很快地产生效益,并且在石油涨价过程中与原有石化路线在竞争中发展,这将有力地促进化学工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提升。乙烯是重要的化工生产原料,生产1 t乙烯需要3 t石脑油,且消耗1 t标油。我国乙烯需求量巨大,2005年达到19 Mt,预计2010年将达到26 Mt,2020年将突破40 Mt 9。由于石油资源有限,发展利用生物质替代石油生产

22、乙烯的方法势在必行。生物法乙醇作为一个纯物质,熵值较低,如果作为车用燃料或普通燃料产生能量,在经济上不合理,将其催化脱水后可生成乙烯及其衍生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制备生物法乙烯的关键在于新型高效催化技术与低浓度乙醇直接脱水制备乙烯的工艺及装备。目前生物法乙烯的生产成本与石化工艺基本持平,而能耗可降低20%。有关生物法乙烯制备的重要研究方向:耐高浓度的高产乙醇菌种的选育技术,微生物乙醇代谢工程技术,低成本的乙醇发酵工艺,新型高效乙醇脱水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一锅法生物乙烯制备工艺等。乳酸是一种重要的C3化合物。1 mol葡萄糖经发酵可生成2 mol乳酸,理论上1 t糖可得1.01 t乳酸,实际转

23、化率可以达到9095。由乳酸脱水可制备丙烯酸或聚合生成聚乳酸。丙烯酸及其衍生物、聚合物在油田化学品、涂料、黏合剂、纺织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是重要的大宗化学品,国内需求量达500 kt/a。利用乳酸为原料,经催化脱水可制备丙烯酸,收率可达5060。聚乳酸是性能优异的功能纤维和热塑性材料,可以用来做包装材料和纺织材料。估计,2020年全世界估计聚乳酸的需求量将达到11.5023 Mt。乳酸制备聚乳酸收率达70,由1.8 t淀粉制备1 t聚乳酸已成为可能。根据美国Cargill Dow公司的预测,当聚乳酸的生产成本降低到每吨1万元以下时,则聚乳酸材料可以和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竞争。目前,乳酸和聚乳酸

24、的重要研究方向为高产乳酸菌种的选育技术、微生物乳酸代谢工程技术、乳酸的高效提取技术、聚乳酸的二步法聚合工艺及催化剂、聚乳酸一步法聚合工艺、聚乳酸材料的改性技术等。丁二酸是一种重要的C4化合物,其传统生产方法采用的是从丁烷经顺丁烯二酸酐通过电解生产。开发生物合成丁二酸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生产成本将大大降低,从而打开大宗化学品的市场,市场总量将由目前的18 kt扩展至4 000 kt,每年将在世界范围内节约1.0341016 J左右的能量10。利用生物法进行丁二酸的生产,还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吸收并固定CO2用于菌株的代谢,通过厌氧发酵,低能耗、高收率地制备丁二酸。这是丁二酸生产有别于传统有机

25、酸生产的一个重要优势,而且可将发酵生产丁二酸与另一大宗发酵产品乙醇的生产过程进行耦合,可将发酵生产乙醇产生的CO2加以利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减少碳损失的同时生产出丁二酸、乙醇与二乙基丁二酸三种产品。丁二酸衍生产品多,仅丁二醇、四氢呋喃、g-丁内酯等的国内市场需求每年就超过200亿元。利用丁二醇更可进一步制备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丁二酸的重要研究方向为高产丁二酸菌种选育技术、微生物丁二酸代谢工程技术、厌氧规模发酵及反应器技术、丁二酸的高效提取技术、新型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等。世界上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14亿吨,主要为石油化工材料。与石油化工材料相比,生物材料具有可再生、可

26、生物降解、应用前景广阔的突出优点,但实现商业化还需要在价格上形成竞争力。目前已成功实现商业化的有Cargill Dow 公司的聚乳酸工厂和DuPont公司由1,3丙二醇生产PTT 的工厂的生产技术。这两项成果标志着用生物原料生产的生物材料已经开始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前者能耗降低3050,后者降低25)。采用1,3丙二醇与对苯二甲酸进行缩聚,制造的聚酯(PTT)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又具有聚己二酰己二胺(尼龙66)的弹性,更容易印染,被认为是一种优质的高分子纤维材料。预计,2020年全世界PTT的需求量可达1 Mt。聚羟基烷酸、聚谷氨酸等生物材料也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3 工业生物技术

27、的创新与发展近年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针对目前自身面临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危机制定出在今后几十年内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的计划,世界正孕育着一场用生物可再生资源代替化石资源的资源战略大转移。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刚刚起步,“21世纪议程”、“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相继出台,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和保护环境,这是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工业生物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和取得突破,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前沿之一,是世界知识产权争夺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中国十分重视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973计划和863计划都将工业生物技术列为重点专题,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比较快。目前,

28、我国的谷氨酸和柠檬酸产量为世界第一,但是技术水平和国外还有一定差距。总体分析,我国是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对解决我国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十分迫切。中国的人均资源,尤其是人均化石资源很低,而且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与水环境的危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资源加工消费大国和第二能源耗用大国,而且存在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资源越紧缺,环境污染越严重的窘境。然而,我国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每年辐射总量在(3.3103)(8.4106)kJ/m2;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相当于2.4104亿吨标准煤11;目前拥有16亿耕地,6亿亩南方草山草坡,按照目前优质杂交稻的生产

29、潜力可生产的生物质的总量近60亿吨,利用其加工生产液体燃料、化学品,可取代约30亿吨标煤。如果能够利用工业生物技术实现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中国可以走出一条通往绿色生态现代化之路。创新是当代科技、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既要注意原始创新,也要注意集成创新,把化工技术和生物技术集成起来,重视学科的交叉与技术集成,产生新的工业生物技术。同时也要注意加大国际合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国家层面上的产学研体系还未完全建成,产学研是目前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桥梁,建立以企业为核心,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共同发展的创新研发模式,发展产学研体系。高校要与强势企业相结合,注重技术成熟与社会效益,优势

30、企业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产学研的结合要在大力发展平台技术的基础上,注重产品示范工程建设,将实验室的先进技术在放大过程中进行工程研究,获得中试规模的工艺参数,为产品的产业化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加快工业生物技术产品的产业化进程。4 结 语中国的工业生物技术水平与国外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应利用生物经济的发展机遇,将工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组合,特别是与以化石原料为基础的化工技术组合,优势互补,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工业竞争力,带动新一轮的产业进步,大力促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发展生物经济,应整体规划农业、工业生物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把农业、农民致富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结合

31、起来。建立支撑循环经济模式,创建和谐社会。参 考 文 献1 Royal Belgian Academy Council of Applied Science.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BACAS-report,January,2004.2 http: /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06/.3 http: /.hk/read.php?f=3&i=569343&t=569343.4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

32、lopment. Biotechnology for Clean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Processes:Towards Industrial Sustainability. Paris:OECDreport,1998.5 Turn S,Kinoshita C,Zhang Z,et al.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biomass gasificationJ. Int. J. Hydrogen Energy,1998,23(8):641648.6 吴创之,马隆龙. 生物质能现代

33、利用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73.7 马赞华. 酒精高效清洁生产新工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8 周孟津,张榕林,蔺金印. 沼气实用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0.9 曹湘洪. 我国石油化工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S1):1320.10 Zeijus J G,Jain M K,Elankovan P. Biotechnology of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market for derived industrial products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99,51:525545.11 朱跃钊,卢定强,万红贵,韦萍,周华,欧阳平凯. 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化工学报,2004,55(12):19501956.(编辑 王改云)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