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名 日 大川隆法 类别 最新畅销 最后更新时间 2009-02-05 11:36:14.0 正文 前言本章字数:245最新更新时间:2009-02-05 11:34:25.0 - 前言世界上没有勇气的人太多了。学校教育远远没有达到及格的标准,它制造出了大量惧怕失败和挫折的人。不要怕失败。挫折正是青春的勋章,我们在失败和挫折中会有所获得。只要意志深笃,人就能活得热血沸腾,那是如饥似渴地持续的挑战,志存高远,不断向高峰攀登的精神会使人成长。不要怕死亡。要怕的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地荒废了一生。不要每天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而要呵斥那举步不前的自己。在“智”、“仁”、“勇”俱全之后,才有“德”的完成
2、。2008年12月 幸福的科学总裁 大川隆法 第1章 关于友情和勇气本章字数:7741最新更新时间:2009-02-05 11:35:15.0 - 第1章 关于友情和勇气?拥有不随波逐流的勇气,就能打开通道1以这种心态改变“人际关系”“长久持续的友情、短暂易碎的友情”之分别在哪里?在这一章里,将要向学生和青年谈一谈“关于友情和勇气”的话题,但不局限于年轻人,希望它作为每个生活着的人的一种重要心态,具有参考价值。我经常对年轻人说:学习是很重要的,作为对将来的投资,趁年轻时该扎扎实实地学习。对于这一点我说得比较多,但对于年轻时应该如何建立人际关系,我还讲得很不充分。那么,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建立怎样
3、的人际关系呢?我想对青年们说的是,“所谓友情,在和有一定程度的自立精神的人交往时,才容易建立。”大家可能认为,友情该是亲密无间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过于亲密无间的友情,当然有时很好,但以后的结果多为吵架和分离。为了培育健全适当、日久天长的友情,就需要每一个人都比较“自立”,即使是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好,这样的话才容易结下友谊。同时,这份友情中的另一个人,也最好是这样自立的人。正因为彼此都是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好的人,才能建立和保持长久而健全的友情。而“一个人需要全面地帮助另一个人的关系”,或是“带有利益纠缠的强烈的亲密关系”,都是很容易破裂的。培育人际关系的“保持距离”是什么?若搞不清保持距离的方法,
4、在很多场合人际关系会发展得不顺利。比如说,有一种人是这样的,只要你表现出一丁点儿的好意,说了点儿亲切的话语,也就是说你稍稍打开了一点门缝,这种人就一下子闯进来,而且要与你亲密无间。有时候你会这样对人做,有时候别人会对你这样做。因为别人表示了一点关心和理解,给开了一点门缝,就从大门长驱直入到里面房间坐下不走的人,很难与人建立友情。也许有人认为这种亲密关系就是友情,但实际上要和这样的人保持友情是很难的。友情,是在保持适当距离的交往中,经过长久而缓慢的时间建立起来的,人应该建立这样日积月累逐渐加深的友情。在短短接触之后就一下子成了亲密朋友,是很危险的。这是因为,这种情况中,多是你并不很了解对方,而对
5、方也并不很了解你。不急不躁地慢慢去培养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你需要很多时间让别人了解你,也需要时间去了解别人。要采取这样一种方式,一点一滴地,花费时间来加深关系。如果不断重复 “忽然亲密、忽然分离”这种关系的话,自己和对方都会受到伤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几乎都是误解了对方,或是对方误解了自己。其结果,就是彼此都没有回旋的余地,最后落得一个分离的悲剧。为培养人际关系,就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见如故而彼此理解”是很难的,最好还是循序渐进地交往下去。这样的话,与初步相识的朋友交往时,就可以广范围、浅交往,若认为是不太想加深的关系,就不必勉强深入交往,而是保持浅层次的关系,这样才能和朋友长久交往。
6、2 建立自己和他人都不受伤的人际关系如何给对方看心中的牌随着循序渐进的交往,关系渐渐加深,彼此开始交心以确认友情。这就好像双方将自己的想法等一张张的“牌”出给对方看,互相确认“对方拿的是什么牌?是否有一张大牌呢?”出牌,并看到对方的牌,有时候会想:“呵,可别出大牌啊!”。随着友情的加深,彼此都会拿出更大的牌来。需要考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出到哪一张牌呢?要不要拿出最后的王牌?”好好思量“可以交往到什么程度”要彼此完全理解是很难的,若会发展为伤害彼此的关系,还不如保持距离。若是能深深理解的关系,就要好好考虑“可以交往到什么程度?”若感到“不能再深交了”,就最好在那个阶段停止。当然也有可能那之后因
7、为某种契机而又发展为更深入的关系。一开始就打出一张很大的牌,往往就难以建立友情了。回想我的年轻时代,比较容易与对宗教有所理解的人成为朋友,即使不是这样的人,但如果是爱读书而富有修养的人,也比较容易交流。话题涉及到信仰的话就容易有障碍了,所以我经常都是将话题控制在谈论人生和人生观的阶段。感觉上与我容易投机交谈的人,多是比我年长十岁或十几岁的,也许因为他们都涉猎了各个领域的书籍,从年轻时候起就曾深深审视自我内心和世间万象。我平时所思所想,都是人生观问题,所以与同年代的人往往难有共同语言。对方若是20来岁的年轻人,未曾思考过人生,那自然我们就话不投机。比我年长十岁多十几岁的人,就是比我年龄大,如果在
8、一定程度上与我价值观相合,就可以结下友情。要知道,若是与同年代的人话不投机,那就可以试试看与年长的人聊聊。也有可以推心置腹交谈的深厚友情在这一种牌里,包含有自己的信念等心灵最深处的东西,若是有宗教信仰的人,那就是有关信仰之牌。打出信仰牌的时机最难掌握。比如说,同一个学校或私塾的同学,学习成绩差不多,或是在公司里地位相近者,如果不打出信仰牌,就可以做世俗意义上的交往。可是,到了打出信仰牌的阶段,经常会有面前出现了一座绝壁的感觉。有信仰的人,和自己喜欢的异性交谈时得知对方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当然就会伤感。即使曾想过“这个人真不错,真想谈朋友结婚”,但价值观的根本不同,就暗示着将来这段关系会很艰难。
9、总之,信仰可谓人生的后花园,接近一个人成其为他自身的最本质最深入的部分。若是打出了信仰之牌,依然能缔结牢固友情的话,那就接近关系的最深阶段了。关于信仰,各人还有信仰之深浅之分,打信仰牌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最后一张信仰牌,一定得是打开心扉说亮话时才能出的。有缘成为父母兄弟和夫妇之人,是因为法缘深厚,共度人生,这样的关系自然多能毫无隐瞒,无话不说,可是,若是朋友,要有缘交往成法友、道友,终其一生也不会有很多。在信仰上,若要简单以“是”或“非”来判定能否交往,就很容易遭遇挫折,彼此伤害。而正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更容易伤了自己也伤了对方。因此,重要的是要善于洞察关系“可以发展到哪里?”,并一张一张地看人
10、出牌而加深友情,此为人际交往的上策。3 不受恶性人际关系影响的勇气“尊谁为师,以谁为友”对人生有决定性影响在人的学生时代和青春时代,“尊谁为师,以谁为友”是很重要的。这种“师友关系”对人生有很大影响。对你们的人生观乃至未来起决定性影响的,正是师与友。选择师友很难。老师是要在数十年里为你指明方向的北斗星那样的人物,选起来自然困难。择友也如此,交了不良朋友,便容易误入歧途,以谁为友就显得分外重要。在2600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反复告诫“莫与愚人为友”、“莫与恶人为友”,并常这样说:“与愚人恶人为友,不如像犀角那样独来独往”,“要与比自己优秀者为友,要与走真理之路者为友。若不能交良友,不如像犀角那样独
11、来独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中,常出现“犀角”这个比喻。想象一下犀牛挺着一只角而独来独往的姿势,确有“孤高之人”的气氛。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去与追寻真理的人交往,去与优秀出色的人交往。若与坏人交往,还不如不与人交往。”诚然,有道是“近朱者赤”,和坏人交朋友,渐渐地自己也被带坏了。人有时候因为不能从坏朋友那里逃开,会出于同伙意识而参与恶事。该说就说才是友情目前,中学生在商店里偷窃的事儿比从前多了,他们多数不是一个人单干,而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干。有人偷东西,有人望风,有人接应,有人假装买东西。比如说便利店,有时只有一个店员,几个中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去偷,就很容易得手。这种拉帮结伙去偷窃的伙
12、伴,就是恶友。这样的朋友关系,发展到5人、6人、7人、8人那样一个团体后,一起去偷东西时,你想不去都不行。你说不去,他们会威胁你“胆子挺大,小心大伙儿不搭理你。”于是你也不得不参与干坏事了。这样的朋友圈是恶性的,若真是朋友,就该建立能清楚地说出“这种事情做不得”的关系。这一点适用于大家的交友关系,如果你的伙伴要干坏事,由于你劝阻了,反倒引来责备:“你这种人不能做朋友!”那就不做朋友也没有什么。如前所述,“独来独往如犀角”, 你可以如是说“如果要干这种事情才能获得朋友,还不如我行我素,独来独往,追寻真理,志同道合的同伴总会出现,我又何必在意此刻是否有朋友?”。在友情关系上,如果朋友做了错事,要有
13、能清楚地说出“你错了”的勇气。如果你不说,他们有可能走上犯罪之路,有可能毁了前途。为防范于万一,你必须该说就说。“欺侮人问题”是不良朋友圈的缩影比如说,欺侮人问题如今已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从学校的欺侮人的问题中也能看出不良朋友圈的缩影。最近,一对一的欺侮人问题很少发生,多数都是一个头目带领一伙人欺侮一个人。一伙人欺侮一个人,这真是一种卑劣的做法。可是,就在欺侮人的那一伙里,也有不少人是“本不想欺侮人,但怕得罪头目所以跟着干了”。只要跟随头目,就能得到保护,就能有人陪着玩,为此,为惧怕受排挤而加入小集体的人,不得不总是跟着大伙一起干。这种有头目带领的欺侮人集团,只要见到有些特异处的新生或转学生,
14、就群起而攻之,他们通过进行这种“欺侮仪式”而增强伙伴意识。这是出于一种“你也一起干了”的犯罪心理,如同“一起行窃就成了同伙”,这些人之间萌生出类似于犯罪组织的伙伴意识,一起去欺侮人。因此,有些人就算心里知道“欺侮人是不对的”,也难以脱离那个集团。因为他们通过参与欺侮而加入集团并受到保护。随之,曾经是受欺侮对象的孩子,慢慢也会被集团吸收进去。当被欺负的对象从自己转向其他孩子时,自己也变成欺负人的人,和欺负人的集团一起,去欺侮新的对象。这样,“自己也想加入集团”的人越来越多,不良分子、恶性势力便得到繁殖。从起初的一个人,两个人,到3人、4人、5人、10人、20人,逐渐扩大。这也是“大家一起干就不怕
15、”的心理。以“力学关系”结成的恶性人际关系如同地狱界诚然,若一个教室里有十几二十个人都参与了欺侮人,那么就很难确认究竟是“谁干的?”从老师来说,若犯人只有一个,老师也容易批评教育,但若十几二十个人欺侮一个,那就要为保卫一个人而去惩罚十个人、二十个人,这让老师也感到棘手。因此,老师即使掌握了欺侮人的事实,也故意熟视无睹。由于欺侮人集团已成班级主流,批评他们,就容易引发班级崩溃,以至于学生都不听自己的了。惧怕学生们会以“不听那个老师的”为口号与之抗争,所以老师也敢怒不敢言,放任这种恶性现象扩大。(33页: 与愚人恶人为友,不如像犀角那样独来独往。)这种现象,酷似于灵界的“地狱界”。在地狱里,正是这
16、种方式:强者教唆比自己弱小的恶魔和恶灵,让他们去袭击旁者。地狱里是以权力为主轴的,越能口吐恶言,越具有攻击性,就越能当上首领,首领的手下有很多随从,一起欺侮弱者。同时,他们总是想不断增强恶势力。看看孩童世界里的欺侮人,正酷似地狱界,那种手法与地狱里的行为方式惊人地相似。从小学生起,就有很多人是小恶魔附体,其中也有孩子是大恶魔附体。在欺侮人集团这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中当头目的,多有较强的影响力,多是附有大恶魔者。决不能在这样的恶势力中随波逐流并参与做坏事。 4 培养峻别善恶的勇气有两种想法在繁殖恶世界上,各处都可以见到恶性势力繁殖的状态,而其根本是什么呢?一个是战后民主主义的投票选举原理,即“大家
17、的意见就是正确的”的想法。以刚才所说的学校为例,孩子们认为“班级大多数人所做的就是正确的”,他们会想,“大家一起偷东西,大家一起打人,大家一起欺侮人,所以这是对的,如果不参与就划不来。”就是这样,多数人的决定就成了“正确”的,这是其一。其二,是日本的传统“村落社会”意识,那就是“大家都得一样,以团队精神行事就是正确的,标新立异就是错误的。”也是“村八分”原理。(1)这种原理被用在现实生活以繁殖恶势力。若学会了善恶的普遍原则,就能区分对错在学校里,看见集体欺侮人或集体犯罪行为后,能立即说“这不对”的,一般都是归国子女或海外归来的父母的孩子。此外,即使是从未离开过日本,但如果父母是从教会等有宗教色
18、彩的学校毕业,或者孩子自身成长在有宗教的环境中,也会在看到集体欺侮人的行为时,去说“这是不对的”。除了这些人以外,人们往往认为大多数就是正确的,并被卷入大多数人的势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善恶的标准。相信佛或神所教导“这是正确的,这是错误的。”并按照这个标准去行事的人,就不会太关注“这是否是村落社会里大多数人所认定的?”这样的人,不考虑“自己想得到帮助”,而是根据真理准则去行动,去判定善恶,所以能够大胆坚定地说出:“这样做是不对的”, “欺负弱者是错误的。”依据我的经验,从国外回日本的人能比较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要拥有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有一种标准,一种普世价值,因此,需要有
19、宗教意义上的善恶标准来超越国籍和村落社会的意识。我因此而强烈感受到,日本今后的学校教育需要实施这种国际化视点上的宗教之善恶的教育。为了正义而更有勇气的活法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于大多数原理,而是要以普遍的善恶标准来思考和行动。尤其是年轻人,请一定心怀勇气。年轻时就缺乏勇气的人,到老了也不会拥有勇气。即使是年轻时充满勇气的人,当成家以后,有了社会地位与立场以后,基本上也渐渐变得不敢直言,会变为保守派。若是在年轻时就缺乏勇气的人,到老了就更不可能有勇气了。这是因为,通常的流程便是,当人怀着勇气并付诸行动后,遭遇挫折,碰壁吃亏,也就渐渐失去了充满勇气的行动。可是,世上不能没有能够反潮流,
20、坚决说真话的人。如果大家都知难而退,随波逐流,那这个世界就不会变好了。在任何时代都是宗教精神使人切实地希望世界更美好,使人追寻普世真理。宗教教给人普世价值观,不断告诉人们“世俗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宗教精神从古到今都含有改变人们世界观的革命运动精神。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方针,多数情形下,都会输给现世价值观,如果你想着“这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世界,如果大多数人都这样决定了,那就没办法了。”那么宗教的真理就不能在大地生根发芽,人们妥协了,真理就消失了。如果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那么即使被反对、受迫害甚至遇难,也要努力坚持下去。实现真理,需要勇气。请拿出勇气来,度过有勇气的人生。 5 挑战
21、的勇气可开拓道路要成为话题丰富的人,要多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关于勇气的话题,我还想再向年轻人说一点,那就是“希望你们成为有趣的人”。学习宗教的学生和年轻人多是认真的人,而上了点年纪的人中有人认为, “跟他们见面说话特好像很无趣”。诚然,无论何种宗教,都强调着服从于佛或神,所以信教的人比较认真老实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是“无趣的人”,那与其说是认真,不如说是“视野狭窄,话题贫乏”了。我年轻时候决不是一个无趣的人。比如说,我20多岁时曾住在纽约,美国朋友常常说我是随和而幽默的。美国人给予能够直言自己想法的人的评价较告,因为他们能知道那个人是怎么想的。我周围的人似乎都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我希望学生、青
22、年们都成为有趣的人,为此,你们应关心各个领域的事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成为能率直表达自己意见的有勇气的人。同时,要成为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不断挑战的人。惧怕失败的人已经不是年轻人了有挑战,必然有失败,有远大目标的人一定会有失败。可是,惧怕失败就不是年轻人了。惧怕失败的人,可以说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人年纪大了,自然而然就变得保守谨慎,也不去尝试进行种种挑战了。比如经营者,年龄大了就不敢挑战新事物,所以常被赶下第一线。时代在进步,但他们不敢挑战,到了一定年龄,就被说上一句“老而成害,请回家吧”,赶出公司。年轻人理所当然该有挑战精神,即使被老人劝阻“别这样做”,也必须有说出“无论说什么我也要干”的“
23、逆上”的力量。若非如此,就不是年轻人了。年轻人就得不怕失败,坚持挑战。说“自己没有失败过的人”,也就是等于说“自己从来没有挑战过”。这句话也适用在工作中,不工作的人当然没有失败,积极勇敢地工作的人,失败自然也多。如果不挑战,就不会有新兴企业。人们知道“新兴企业的成功率只有10%”,但即便如此,如果不树立远大目标进行挑战,就开辟不出新的道路。对学生来说,体育活动也如此,比如说棒球部或足球部的人,抱着“想成为替补选手”的志向而参加的话,有那么一半人能够实现目标。但成为正式选手后,更想要“参加地区大会”、“参加全国大会”等,目标高了,难度就大,若是设定了一个“想拿奥运会金牌”的目标,那么有99.99
24、%的将是失败的。任何领域都如此,目标越高,难度越大,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因怕失败而不去挑战,结果就是一事无成。我自己就失败过很多次,面向新事物进发总会遭遇失败。只要持续挑战,就会不断失败,但如果惧怕失败而不挑战,就无法开辟新路了。如果降低目标,就能避过失败,什么都不做当然就毫无失败,但那样的人,是毫无挑战精神的,毫无挑战地结束人生难道是真正的人生吗?我们必须清楚,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从没有失败过”,“从没有失败过”,正是人生最大的失败。失败多的人,就说明有进行过多次挑战。所以,请不要惧怕失败,请满怀勇气去挑战。人们的评价,总是在事后我曾以体育和企业为例说明要如何设定目标,目标高,失败多,这一点适用
25、于各领域。但是,只要方向正确,只要你感兴趣,要干下去的愿望,就该勇往直前,尤其是年轻人,应该有“成为开拓时代的基石”之远大目标。新时代不是靠一个人开辟的,它靠众多人高举理想,勇于挑战,即使途中尸横遍野也毫不危惧,前赴后继,才能开辟新时代。不要怕自己会失败,青年应该想“即使我成为尸横遍野中的一员,也要尽其所能”,甚至在自己倒下的地方,对5年后、10年后、20年后继承自己遗志的挑战者抱着这样的心情:请跨越我而前行,将我的失败转为智慧,走得更远。我在年轻时也曾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对于以宗教家为职业的人,不仅仅是枪打出头鸟的问题,还受到更激烈的抨击,但我安之若素。“我才不服输呢”,我这样想着,不断前进,
26、渐渐地同伴就多了起来。当相信我的人增多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团体,又过了几十年,社会就给予了我“也不全都是胡说八道嘛”之类的评价。人们的评价,总是在事后。不要成为“若不能立刻得到好评就不去做”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只要自己觉得“这是正确的”, “这是真实的”,就要对此保有挑战精神坚持到底。以友情和勇气为主题,我讲述了如何构建人际关系、善恶价值观、挑战精神等人生的重要心态。请不要惧怕孤独,怀着勇气度过强有力的人生,但愿这一章对你有所指引。(1) 村八分:“村八分”是日本传统中对于村落中破坏成规和秩序者进行消极制裁的行为,也就是号召大家谁都不和被制裁者来往。 第2章 培养忍耐挫折的能力本章字数:5015最
27、新更新时间:2009-02-05 11:35:38.0 - 改变视点,任何痛苦都变样1 将所有挫折都变为“人生的成果”:全天候型人生之基本原则,了解“人生于此世之意义”,就能看清挫折的“积极意义”在这一章里,将以“忍耐挫折的能力”为题,主要讲述在遭遇人生失败、痛苦和不幸时的心态。世界上,有很多人都需要这番教导,那就是,人生旅途一切顺利,总是获得成功和胜利的话,那当然高兴,但实际上,一生中总是成功和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人面向人生解决困难的本领高强之后,与之对应的难题也会出现。总是成功的人,渴望挑战更高目标;常胜者寻找更强的对手。每个人都会在前进路上碰壁。当思考挫折时,首先应该知道,“挫折并不仅
28、仅是坏事”,我们用现世的短浅眼光来看时,会感到“成功是好事,失败是坏事”,但如果通过真理那深邃的目光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曾经流行过“失败学”,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而探究失败原因。有时候人们通过别人的失败,能从中汲取教训,同种类型的失败数不胜数。研究旁人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犯同样错误,有时候能避免弯路而走捷径,或者即使失败也不会一蹶不振,明天又能开朗地重新开始。如果没有将“失败”转为“智慧”的视点,其人生的意义便失去许多。宗教观点认为,“这个世界是临时的”,“真正的世界是在彼岸,活在现世,如同远离故乡到海外旅行,那只是一次旅行。在旅行途中,人经历各种失败,但那都不是本来的世界。人的本质是寄
29、宿于肉体的灵魂,人为了积累灵魂的经验而来到这个世上,失败和挫折都是一种经验,都将作为智慧而留存。”以上的观念,我总是反复讲述,因为事实就是如此。大家应该追求“有更丰硕成果的人生”,而从“人生的成果”来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可以给我们丰厚的收获。挫折包含丰富人生的智慧?日本汲取战败教训,建设得繁荣富强从大处着眼来看挫折,可以大到国家级。比如说战败。日本在鸦片战争中战胜了清朝(中国),又在日俄战争中打赢了俄国。并且,虽然参与得不多,日本也被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行列。当时日本连续3战而胜,就自以为“只要开打,就有神风来相助,神国日本必胜。”日本轻敌了,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输得那样惨
30、。战败是如此的沉重与悲痛,它无疑是日本这个国家遭受的挫折,但同时,我感到日本“通过战败学到了很重要的东西”。看看二战后的60余年,日本建设得繁荣富强,可以说“日本人通过反省战败而学会了谦虚”。挺得高高的鼻子被折断了,于是日本国民知道自己不能“趾高气扬,得意忘形”,日本全民都怀着 “从零开始,重新再来”的心情努力,于是,全国人民的勤奋努力结出果实,创造了战后的繁荣。战败之时,谁也不曾料到日本将变得这样繁荣。如果仅仅盯着战败,会感到结果很悲惨,但另一方面,日本全国人民通过这一次挫折而完成了飞跃。就是这样,就连国家也会发生“常胜则傲慢”之现象,虽说从鸦片战争起连胜了3回,但实际上日俄战争属于被“判赢
31、了”,日本请美国做中介,勉强判定日本赢了,其实日本并无力量再战,这场战役,日本赢得很不可思议。也就是说,本不该赢的战争,一旦赢了,人会使人掉以轻心。不要放过人生飞跃之机会在企业中,也有“常胜就容易轻敌而失败”的问题。松下幸之助就曾说过:连续成功并非好事,成功3回,失败一回比较好。这句话,当然并非“推荐失败”。这里是说,如果总是成功的话,人就会放松警惕,掉以轻心,迷失自我,最后遭遇一个巨大的毁灭性失败。但如果成功3回之后遇上一次失败,就会感到“哎呀,这回失败了”,就会绷紧神经,如同菜加了盐才有味道,人因此而懂得反省和谦虚。松下幸之助的话,不愧是参透人生者所说的。此外,自认常胜,不仅出不能客观判定
32、局势,还有可能是并没经历真正的战都,没有进行挑战。如果只是将失败和挫折看作坏事,认为避开它们就是人生胜利,那就错了。因为那有可能意味着“放过了飞跃的机会,放过了灵魂升华的大好时机。”我们必须清楚这一点。2 拥有不输给挫折的看法与想法的提示从不同寻常的角度看问题随着社会日益发展,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满足感的水准也在提高,人们在与别人比较的世界中一决胜负会感到很苦恼。可是,看事物不是只有一个角度,有时候改换视点,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或许能从失败挫折这些苦恼中发现不同的东西。以下讲几个具体例子。改换视点之一改变环境,同样的风景也不一样了?较之印度,东京是个未来城市首先从“环境”视点来看。正在阅读本书
33、的读者,也许此刻正在为自身所处的环境而心怀不满,感到烦恼。但是,如果从一个外国人的视点来看你所处的环境,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色了。从前我去印度两周乍回日本时,感到“来到了未来城市”,从成田机场回东京的一路上,我为道路的平坦顺畅而惊异,车身毫不颠簸,就好像坐在UFO里飘在空中那样。在去印度之前,我对于日本的公路也有“堵车了”、“车太多了”之类的怨言,却从未意识过自己是行驶在如此平坦的道路上。可是,在印度寻访各地佛迹朝圣时,我发现那里的道路基本都没有整修过,路上坑坑洼洼,有时车子一路颠簸,仿佛轮胎都要被颠下来了。因为经历了印度的道路,所以我对日本的公路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它被整修得难以置信般地完美
34、。就是这样,换一个视点,就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改换视点之二学历不是人生的全部?录取分数线越高的学校,自杀率也越高接下来,让我们考虑一下年轻人的苦恼。比如高考这一关。如今正处于高考战争中的人,可能是倍感艰苦,但从教育制度还不完善的国家来看,像日本这样有各种接受教育的途径和条件,实在是很幸福了。所以请你们用这一种角度来看看。此外,现在的学校都以偏差值(或说录取分数线)(1)来划分高低,对考生来说,入学考试确实是一处定成败的分水岭,不过,并不一定进了分数线高的学校就是成功,反之则为失败。有人指出 ,“录取分数线越高的学校,自杀率也越高”。从自杀问题来说,幸福的科学也从几年前就开始防止自杀的活动,并非
35、“人生失意就自杀,人生得意就不会自杀”,应该说 “人生比较成功的人,在中途遇到挫折时自杀”的情况比较多。话题要回到30多年前,我刚进东京大学时听来的话至今印象深刻。有一个教授在大教师说,“文的人,每年总有一个自杀,但文的人就没有自杀的。”文是文科一系的简称,多是准备当官僚或进入法律界的,是读法律系的预科,而文(文科二系)的学生则是毕业后进入公司就职的,是经济系的预科。那位教授还说,“文科一系,云集了全国各地学力最高的人物,总觉得自己不得第一就难以忍受,遇到挫折,难以承受,就自杀了。这种看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大家要注意。”即使各地的第一名云集到一起,进行重新排名时当然会出现新的第一名和最
36、后一位,但就是有人对此无法承受而自杀。从一开始就对失败做了心理准备的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比较强,“不能忍受我不是第一”的人,就比较容易自杀。人生伊始就路途顺利的人,中途发现此路不通时,就倍感痛苦,因为他们认为“我的人生应该畅通无阻”,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冲动自杀。而进入了录取分数线较低学校的人呢,早早就知道了挫折的滋味,对自己不会期望过高,当人生的初始阶段就认为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话,人就不会轻易去死,这些人的人生,有朝一日畅通起来,会令旁人大吃一惊,实际上确实有人虽然只进了录取分数线不高的学校,但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迎来了成功顺境。改换视点之三对事业失败的承受力也是“人生的实力”?在人生早期就
37、尝试失败,可获得“挫折免疫”也许这个例子比较极端,比如说流浪汉与乌鸦抢食物,捡东西吃,睡在野外,但却令人以外地活得生机勃勃。而另一方面,大企业的社长或部长,当面对自己的企业濒临倒闭,也会轻生自杀。如果从处境来说,两者无疑有天渊之别,然而处境优越的人反而会去自杀。此外,也有这样的人,即使以优秀的成绩从东京大学法学系毕业,而后进入财务部,但在此后的晋升竞争中失败了,便对人生悲观失望而自杀。考虑“谁是人生的成功者,谁是人生的失败者”这样的问题时,谁也不想选择哪怕是一路都赞为“优秀”,却在中途突然跳楼自杀那样的人生吧?那种人生实在是窝囊。虽然有些时候不至于自杀,但人在工作中还是会有失败,对此,每个人的
38、承受能力不同。“能承受多大的失败和困难”,也能说明有多大的人生实力。必须时刻生活在周围“蝶呀,花呀”之类的褒奖赞美之声中的人,很容易有挫折感。另一方面,有的人经历过苦难的人生,如同比目鱼或鲽鱼那样,改变自身颜色以接近水里泥沙的颜色,在海底缓缓移动机警生存,反而能拥有另一种广阔视野,能了解世间的真正的价值标准。这样的人,经过磨砺而坚强,能不畏困难地活下去。人若在人生的较早阶段就经历了不被认同,怀才不遇和落寞失意,就会拥有免疫力,就会变得坚强。从这点来考虑,我一边想“考学的学生很辛苦”,一边又想对他们说“去挑战,失败也没关系”。失败得早,得到免疫力也早,能够懂得“活在世上并不容易”,这是一件好事。
39、因为懂得了“地球不是围着自己转”,年轻人才会认真思索问题。同时,即使今后遇到挫折,也能拿出“天无绝人之路”的毅力来。很多人都认为“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才能获得幸福”,这种想法有问题。改换视点之四人不可貌相?美人有想不到的苦恼,无法对人说大凡女性都认为“如果天生丽质多么幸福啊”。而我感到在现实中,“生为美人而度过一生”会很艰难。最近发生了不少死盯客事件,“女人被跟踪”这种事儿早已有之,在上班上学的路上被盯梢,没完没了地收到信,接到电话,被称为美女的人,遇到这样的麻烦自然就多。“被一个好男人所爱”当然是好事,但被太多人喜欢,就很麻烦了。当人接受到别人发出的“念波”时,即使不是通灵人士,也会感到被黏
40、黏糊糊的生灵所束缚的不快感。我是开了天眼的人,看得十分清楚,当美人也不容易啊。改换视点之五钱是好东西 也是坏东西?有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有人因负债而变得勤奋接下来,要谈一谈金钱问题。钱这个东西,有好处也有坏处,但几乎所有的旧宗教都只看到钱的坏处,称“金钱毁灭人生”。确实,有这样的倾向,即“钱多了就不肯好好工作”,凡夫俗子若非在“必须还债”等压力下,是不会拼死工作的,十有八九的人是这样的。人去工作,是因为有各种理由:“买房子的时候向银行贷款30年,到退休为止都不敢辞职”,“孩子需要教育费,我必须工作”,“事业失败了,必须拼命工作”等等。令人遗憾的是,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因为欠债所以工作,如果不欠债,
41、就不想工作了” 。反之,普通人若有了余钱,心态也就松散了。很多人是这样的,如果发了横财,就会像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那样,请大家喝酒高歌,转眼就散尽了钱财。此外,别说金钱,就连学习也与此有类似处。大多数人若偶尔获得了超出自己努力的好成绩,就会懒散起来,而一旦成绩下滑了,才又开始刻苦。结婚也同样,年轻男子觉得女子美丽,想与她结婚。而一旦结婚了,就要为了维持家庭而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就好像在人生的较早阶段就把自己的未来作了担保,借了一大笔钱,从此后就像还债一样养家糊口,努力工作几十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婚姻这个社会结构,真是很切合于这个世界。用“性本恶”理论来说,“这个结构可以约束人性的散漫、怠
42、慢和傲慢”。改换视点之六人因“不足”而努力?巧妙修正人性散漫的人生结构人性中存在“有不足,就勤奋,无不足,就松懈”的一面。因为有这一面,所以如果世界结构是完全彻底的平等社会,那么人们就都不去努力,社会就渐渐萧条了。比如说,在棒球或足球的专业选手中,也有年薪几亿的一流选手和赚不了那么多的普通选手,他们之间在酬金上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所有选手的报酬都无关能力和结果,一律平等,那么选手们还会认真努力吗?这样一看,正因为有报酬的差别,选手才会认真,比赛才会有趣。放眼望去,就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差别”,社会才丰富多彩。同时,这也创造了各种人在各自道路上努力的可能性。我们都需懂得这一点。 第章 不要失去饥
43、渴精神本章字数:6062最新更新时间:2009-02-05 11:36:14.0 - 积累知性的锻炼,你将“成为另一个人”1、具有“饥渴精神”的人,无论多大年龄,都是“年轻人”年轻、无名,贫穷时代的代称在我的著作中,有以论述“自助”为中心的青春的原点(幸福的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这一章里,将基于青春的原点,以不要失去“饥渴精神”为主题进行论述,希望不仅为年轻,也能为构成社会中坚的人士及壮年人提供参考。首先我想说明一下什么是“饥渴精神”。所谓“饥渴”(hungry),在英语里是“饿,肚子空,肚子瘪了”的意思,而这里的“饥渴”, 不是肉体上饥渴的意思,而是更带有精神的意味。我在青春的原点前言中
44、写道“这是年轻,无名,贫穷时代的我的灵魂,在苦难中像蚕吐丝一样编织而成的作品。这种“饥渴精神”,就像“年轻、无名、贫穷”的代称一样。年轻人只是“年龄小”,容易被大人们小看,轻视。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变成很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很多人被人当做下属,并遭到轻视。而且年轻人大都是无名的。有名的年轻人真的很少,只在文艺界和体育选手中有一些。年轻人一般也都贫穷,当然有的人父母是有钱人,但是一般学生身分的人,零花钱都是有限的,多数人勉勉强强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人会感到自己“什么都不是”,而“什么都不是”,就是 “无意义(nothing)”,就是世上谁也不承认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45、大人,因此都会抱有“快些成为一个 被人承认的名副其实的大人”的向往和强烈的愿望,这也就是“饥渴精神”。不满足现状,经常去挑战新事物年轻人比较容易抱有“饥渴精神”,和饿了的时候“想吃得饱饱的”一样,“希望被别人承认”,“希望受到尊重”,“希望成功”,“希望进一步成长”,“希望做好工作”,“希望进一步成为能指导和教育别人的大人”等等,在各个方面会感到不满不足,这也许就是年轻人的现状。 现在30多岁、40多岁、50多岁,或者更年长的人,年轻的时候,应该都经历过这种“饥渴状态”。可渐渐地,这种饥渴的心情,也就是“空腹”感失去了,渐渐地觉得“人生不过如此”,开始接受现状,随波逐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抱怨
46、和借口也多了起来,疾病和健康问题成了关心的重点,处于看不到未来的状态了。人生大致生活在如此的,渐渐失去“饥渴精神”的流年之中,但是我希望无论是30多岁、40多岁、50多岁还是60多岁的人,都要继续保持这种“饥渴精神”。人失去这种“饥渴精神”的时候,就不再是“年轻人”了,区分这个人是否是“年轻人”,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这种“饥渴精神”。也就是是否还有如此的心情:自己还不完满,还没有“吃得饱饱的”。换句话说,就是“never give up”的精神,“never give up”就是“永不绝望”。在还抱有“还不能放弃,还没有绝望”的心情的时候,可以说,这个人就是“年轻人”。“我根本没有绝望,我还想让生命的鲜花再开放一次,我还具有饥渴精神。”这样的人,无论是30多岁、40多岁、50多岁、60多岁乃至70、80多岁,在心情上,他们都是“年轻人”。而大多数人,都会在途中放弃,“也就这样了,安于现状就可以了”,在惰性中随波逐流,在“惯性定律”中,在以往的生存方式中随波逐流,没有上进的目标,不想更上一层楼,不想再做更难一点的事情,也不想进行新的挑战。这就是失去了“饥渴精神”的状态。我希望上了年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