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3.03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思考与建议邓兰燕李林郑秋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抓手和重要举措。成渝地区中部资源赋突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成渝“双城”“双核”“双圈”功能传接、协同联动的重要承载区。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有利于通过提升成渝“双核”中部连接地带发展能级和综合承载力,打造成渝相向发展的联结门户和缓冲枢纽,促进成渝“双核”联动发展,推动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也有利于强化成渝中部地区传递功能,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北“两翼”地区
2、,加快构筑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畅通的物流通道和经济联系主轴,进一步畅通“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高效连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融人新发展格局。一、制约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问题和矛盾成渝地区中部涵盖合川、永川、大足、铜梁、潼南、荣昌、自贡、内江、资阳、遂宁“6 区4 市”,总面积超3 万平方公里。当前,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虽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条件,但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愈加凸显。(一)中部“塌陷 格局仍未突破当前,重庆中心城区、成都“双核 的极化效应、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成渝发展主轴“两头大、中间小”的“杠铃式”结构明显,“中部塌陷”问题依然突出。从自身角度来看,成渝地区中部以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 6.3%的面积承载了16%的常住人口,但仅贡献了1 4.2%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与空间、人口承载力不相匹配。重庆6区经济总量、常住人口规模不足四川4 市的90%、5 0%,四川各市人均GDP、地均GDP普遍低于重庆各区,内部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发挥川渝整体优势促进中部崛起。从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区域对比来看,成渝地区中部经济、人口集聚度较低(如图1 所示),2 0 2 2 年人均GDP、地均GDP、人口密度分别约7 万元/人、0.3 6 亿元/平方公里、5 2 6 人/平方公里,远低于重庆中心城区(1 0.8 万元/人、2.0 8 亿元/平方公里、1 9 1 6 人/平
4、方公里)和成都市(约1 0 万元/人、1.4 5 亿元/平方公里、1 4 8 4 人/平方公里),明显低于周边城镇密集区。从与其他城市群“极核”中间地带对比来看,成渝地区中部支撑能力不强。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双城联动的中部地区潍坊、淄博两市GDP合计达1.1 7 万亿元,常住人口1 4 1 2.6 8万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分别6 3 8.3 人/平方公里,0.5 3 亿元/平方公里,明显高于成渝地区中部。(二)战略资源布局严重不足我国重大战略资源和重大项目更多向东部沿海地区布局倾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尤其23重慶绣2023.0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成渝地区中部布局相对不足,政策和要
5、素集聚效应不明显。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不足。“四向联通 的对外大通道不畅,仅建成成渝、绵遂高铁内泸段2 条高铁,尚无出川出渝的高铁通道,铜梁至今未通铁路;长江、嘉陵江航道通行能力有待提升,永川港因珍稀动物保护一直无法启动建设,永川大安机场、自贡凤鸣机场功能有待完善。水资源、能源供给设施布局不足,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且较为突出,能源对外依赖度较高、保供压力较区市开发开放平台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川区永川综合保税区荣昌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川区合川工业园区大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足区双桥工业园区铜梁区铜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潼南区潼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贡市自贡高新技术产业
6、开发区遂宁市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江市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阳市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毗邻合作平台能级不高平均水平。除泸永江外,其余平台2 0 2 1 年均是常遂潼、资大、泸永江、内荣4 个毗邻地区合住人口净流出区域。二是缺少“主心骨”城市。4作平台尚处于起步探索期,对成渝地区中部崛个合作平台缺少产业能级高、要素集聚强、带动起的支撑不足。一是综合实力不够强。4 个合作力大的城市,承接成渝“双核”部分功能外溢和产平台总面积3.7 6 万平方公里,占成渝地区双城业转移能力不足,传递辐射周边能力较弱,带动经济圈的2 0.3%,2 0 2 2 年经济规模总量约1.1 5成渝地区中部
7、崛起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充分发挥。万亿元,仅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 4.9%;人如,泸永江平台中泸州、江津经济和人口规模高均GDP约6.7 4 万元,低于全国8.5 7 万元的平于永川,但人均GDP、地均GDP、人口密度均低均水平,地均GDP约3 0 7 3 万元/平方公里,低于永川。三是标志性成果不突出。4 个合作平台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 0 0 0 万元/平方公里的在产业协作、设施互通、服务共享等领域合作抓24大。二是重大战略平台布局不足。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布局较少,国家级高新区仅4 个、开发区仅2 个、综合保税区仅1 个,尚无国家物流枢纽以及航空、铁路、港口等口岸;其中,重庆6 区中仅永
8、川、荣昌拥有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合川、大足、铜梁、潼南等区高新区或工业园区丞需提档升级。四川已在成都东部、资阳等成渝主轴方向加速布局天府国际机场以及临空经济区、成都东部新区(省级新区)等省级重大平台,而重庆在成渝地区中部缺乏市级新区等重要平台布局。表1 成渝地区中部开发开放平台情况类型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综保区国家级高新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高新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省级开发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3.03手少、特色不鲜明,具有辨识度和典型示范意义的标志性成果较少,对成渝地区中部各领域发GDP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净流入人均GDP平台(亿元
9、)(万人)遂潼2172.98#遂宁1614.47潼南558.51资大1765.41#资阳948.20大足817.21泸永江5134.36#泸州2601.50永川1202.84江津1330.02内荣2474.25#内江1656.95荣昌817.30数据来源:GDP为2 0 2 2 年数据,来源于重庆、四川2 0 2 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余指标为2 0 2 2 年数据,来源于重庆、四川2 0 2 2 年统计年鉴。(四)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成渝地区中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足,转型升级缓慢,缺少创新要素支撑,对经济带动能力有限。一是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成渝地区中部已经形成汽车、装备制
10、造、电子信息、特色消费品、先进材料等一批优势产业,但产值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较少;从区市来看,仅永川拥有汽车1 个5 0 0 级产业集群。优质企业偏少,尚无5 0 0 亿级企业,重庆范围1 0 0 亿级企业占全市比重仅1 0%左右。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不快。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产品整体处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综合竞争力较弱。新兴产业布局和培育不足,重庆范围6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传统产业升级急需具有导向性的先进产业拉动和改造。三是创新支撑能力展的示范带动效应尚未显现。表2 成渝地区中部毗邻合作平台基本情况地均GDP(万人)(万元)347.24-3
11、.16278.2-3.369.040.14312.04-2.57228.4-2.683.640.03677.100.42425.90.3114.92-0.07136.280.19377.40-3.72310.4-3.8670.08人口密度(万元/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5930329825430028567820134075418523553898915509570255737101128235656019669953272609237239316409637445172529811214857553不强。成渝地区中部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等资源要素集聚不足,创新发展水平整体较低,2 0 2 1
12、 年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2 8%,低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2 2%)、重庆(2.1 6%)和四川(2.26%)平均水平;重庆6 区仅有永川R&D经费投入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 0 2 1 年重庆6 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不足8 0 0 家、科技型企业5600余家,分别仅占全市的1 5.2%、1 5.3%;截至目前,重庆范围6 区国家级“专精特新 企业3 1家,仅占全市的1 2%。二、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建议(一)完善城镇空间体系,打造成渝地区中部发动机顺应成渝“双城”“双核”“双圈”辐射带动和要素外溢趋势,聚焦聚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加快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以25
13、503523436435397582398348729426584576622重慶纤济2023.0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表3 2 0 2 1 年成渝地区创新发展水平区市合川区永川区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自贡市内江市资阳市遂宁市合计数据来源:重庆市2 0 2 1 年科技投入统计公报、2 0 2 1 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做实的“小片”带动关联的“大片”以关联发展的“大片”引领协同互动的“整片”,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一是培育“两大”增长极。全力打造“永大荣”“合潼铜”两大高质量发展的渝西增长极,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城市功能提升,形成两个常住人口3 0 0 万人、经济规模3 0 0
14、0-4000亿级的活跃增长极,建成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核心支撑。推动“永大荣”以泸永江、资大、内荣毗邻地区合作平台为发力点,联动四川资阳、内江、自贡,打造南部科技成果转化走廊和现代制造业连绵带。推动“合潼铜”以遂潼、合广长毗邻地区合作平台为发力点,联动四川遂宁、南充、广安,打造北部科技创新走廊和资源型产业连绵带。二是谋划建设现代化新区新城。围绕“永大荣”“合潼铜”两大增长极建设,在川渝毗邻地区或内部区级交界处,谋划建设2-3 个面积在5 0 0 平方公里左右的市级新区新城,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标志性场景。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经验,在市级新区新城中率先打造
15、面积约1 0 0 平方公里左右的先行启动区,作为带动新区新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抓手,逐步增强26R&D经费投入(亿元)5.6527.1514.6314.366.0214.9216.916.24.815.1135.73R&D经费投入强度(%)0.582.371.832.041.121.831.051.010.540.991.28区域经济密度,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三是着力建设一批大镇强镇。坚持分类引导、规模适度、突出特色、强化功能,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以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为特色的专业功能强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强人口、产业集聚能力,打造成为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平台,支
16、撑成渝地区中部城乡融合发展。(二)链式打造千亿产业集聚区,夯实中部崛起强支撑围绕服务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重点产业全链条布局、集群化发展,推动电子、装备、新材料、消费品、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培育打造永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潼南油气新材料、铜梁装备制造、合川生物医药、大足特色消费品、荣昌电子信息为代表的5 0 0 亿-1000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千亿级高新区、百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企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区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链、电子终端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延成渝地
17、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3.03生布局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产业转移承载地。瞄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方向,依托高能级产业平台,培育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二是打造都市农业带。立足成渝地区中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柠檬、蔬菜、生猪、特色水果、茶叶、火锅食材等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潼南绿”“荣昌猪”“铜梁柚”“合川鲜”“永川茶”“大足枇杷”等,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催生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康养游等新业态,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三是打造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市级产业平台提质升级,谋划建设
18、一批跨省级行政区的产业园区,有序引导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开放平台落地布局,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代化产业发展载体支撑。(三)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内通外达是区域性战略枢纽形成并有效发挥动力接续、功能传接作用的基础。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补齐“铁空水”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构建高效通畅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增强区域内外连通、物资进出能力。一是加快建设铁路大通道。提速推进成渝中线、渝昆等高铁项目建设,加快兰渝高铁、铁路二环线等前期工作,争取市域铁路璧铜线延伸至潼南,提速建设市郊铁路永川线。推动渝遂铁路货运能力置换,加快实施成渝铁路改造,
19、增强区域铁路货运能力,助力建设成渝主轴交通物流枢纽。二是布局建设航空枢纽节点。抢抓重庆新机场建设历史机遇,打通永川至重庆新机场隧道,依托大安通用机场培育航空货运物流功能,推动大安机场与重庆新机场协同互补,打造航空物流集散基地、重庆新机场物流分拔中心。重庆想、天府机场的快速直连通道,打造立体式交通运输网。三是提升区域水运能力。畅通嘉陵江、江航道,提速完成双江航电枢纽、利泽航电枢纽,规划建设潼南港,完善合川港集疏运体系,依托永川朱沱港畅通成渝地区中部长江航运,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发展大贸易。四是大力推动交通设施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内部不同行政区之间高速公路、城际快速路建设,优化交通组
20、织,打通区域交通循环,促进多向多式互联互通,形成区域内部高速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区域内部网络化、智能化、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加密布局成渝地区中部与江北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的快速通道。(四)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提档升级创新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成渝地区中部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创新协同发展。一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领军“链主”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发展一批高技术性和高成长性企业。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
21、深度融合,完善专业化中试基地、产业孵化器、创投基金等要素保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二是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依托区域内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部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对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创新高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一批高端研发转化、科技服务平台、研究机构落户。三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27重慶纤济2023.0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22、圈建设快建立财政引导、企业主导、金融支撑的多元科技投人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型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和流动,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增值服务。加速引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五)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强成渝地区中部重庆6 区服务周边、引领周边、带动周边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功能。一是推动优质教育服务便利共享。共同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推进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
23、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永川西部职教基地等资源优势,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式一体化发展,鼓励校地企联合设立产业学院和实践基地,打造立足川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高水平职教基地。支持区域内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和一流学科,争取“双一流”学校设立分校。二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便利共享。共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支持荣昌、潼南等区创建“三甲 医院,有序开展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区办医,推动中心城区“三甲”医院设置分支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三是推动文化体育服务便利共享。完善区域公共文化资源
24、配置格局,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活动、服务、管理等共建共享。共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联合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强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共同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四是推动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共享。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统一开放,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实施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将符合社会保险参保条件的人群全部纳人参保范围,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共建共享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养老服务合作试点示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公租房保障范围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应急联动,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作者单位: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责任编辑:唐亮2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