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2 ,大小:11.61MB ,
资源ID:5913983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9139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方案.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xrp****6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方案.docx

1、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方案目 录1.城市发展环境和基础11.1 城市概况11.1.1 地理位置11.1.2 自然条件11.1.3 行政区划11.2 城市发展基础11.2.1 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跨越,榆林成为经济强市11.2.2 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21.2.3 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31.2.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41.2.5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深入推进61.3 信息化建设现状71.3.1 城市信息化建设71.3.2 政府信息化建设81.3.3 企业信息化建设81.3.4 农村信息化建设101.4 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1

2、01.4.1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111.4.2 信息化人才缺乏111.4.3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121.4.4 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121.4.5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131.5 我市主要特点131.5.1 经济实习雄厚,具备中国经济强市潜力131.5.2 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城镇化率较低131.5.3 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141.5.4 工业是立市之本,产业结构急需转型151.5.5 经济结构失衡,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161.5.6 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将环境置于高度污染状态161.5.7 发展特色农业,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171.5.8 两区六园的园区管理,打造

3、现代产业集群模式181.5.9 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91.5.10 我市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较低,资源富集掩盖了市场化进程滞后202.建设和发展需求分析212.1 政策环境212.1.1 国家政策环境212.1.2 我省政策环境232.1.3 我市政策环境252.2 面临形势262.2.1 信息化在新四化中上升为国家战略262.2.2 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272.2.3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272.2.4 国内能源供求紧张带来的市场机遇282.3 发展需求282.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四化协调发展282.3.2 落实陕西发展规划,率先实现陕北

4、崛起292.3.3 构建智慧能源新都,促进产业经济发展292.3.4 推动百年发展战略,绘就大漠绿洲蓝图302.3.5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313.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333.1 智慧城市的概念333.1.1 对“智慧城市”的理解333.1.2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343.1.3 基本建设思路353.2 国外智慧城市值得借鉴的经验363.2.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整体特点363.2.2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373.2.3 典型智慧城市应用393.3 国内智慧城市值得借鉴的经验403.3.1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整体特点403.3.2 典型智慧城市应用403.4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44

5、3.5 智慧城市2N41模型464.顶层设计的理解484.1 指导思想484.2 顶层设计内涵484.2.1 顶层设计的思想484.2.2 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494.2.3 顶层设计总体思路494.3 顶层设计重要性504.4 设计目标514.5 设计原则514.5.1 系统性与科学性514.5.2 逻辑性与合理性524.5.3 统一性与完整性524.5.4 先进性与扩展性524.6 设计方法534.6.1 主流方法论534.6.2 5A方法论565.总体框架595.1 总体目标595.2 总体任务595.2.1 夯实城市基础设施595.2.2 落实城市空间布局规划605.2.3 加快经济产业

6、发展605.2.4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605.2.5 提升社会运行管理水平615.2.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615.3 总体框架625.3.1 目标框架625.3.2 业务框架635.3.3 技术框架646.基础设施676.1 框架676.2 建设内容686.2.1 基础网络686.2.2 云数据中心696.2.3 信息资源层706.2.4 公共支撑平台717.城市空间布局827.1 框架827.2 建设内容837.2.1 城市“两带三区十片”总体布局建设837.2.2 城市 “一城三区” 框架建设837.2.3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规划建设847.2.4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建设857.2.5 城镇职能

7、体系结构规划建设867.2.6 城市功能空间建设877.2.7 城市生活空间建设887.2.8 城市交通空间建设888.经济产业发展908.1 框架908.1.1 业务框架908.1.2 资源框架918.2 建设内容958.2.1 智慧工业园区958.2.2 智能电网968.2.3 智慧矿山968.2.4 油气数字管道978.2.5 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与服务978.2.6 煤化工综合利用988.2.7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88.2.8 配套制造业管理998.2.9 节能监督与服务体系998.2.10 智能物流决策协助1009.社会公共服务1019.1 总体框架1019.1.1 业务框架1019.1

8、.2 资源框架1029.1.3 技术框架1029.2 建设内容1049.2.1 教育信息化1049.2.2 医疗卫生信息化1069.2.3 社区信息化1079.2.4 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10810.城市运行环境11010.1 总体框架11010.1.1 业务框架11010.1.2 资源框架11210.1.3 技术框架11310.2 建设内容11610.2.1 公共安全11610.2.2 智慧城管11810.2.3 智慧交通12011.市场运行环境12611.1 框架12611.1.1 业务框架12611.1.2 资源框架12711.1.3 技术框架12811.2 建设内容12911.2.1

9、市场监管12911.2.2 经济监测13011.2.3 投融资13012.生态环保环境13212.1 业务框架13412.2 技术框架13512.3 信息资源13712.3.1 信息来源及流向13712.3.2 信息资源分类13812.4 建设内容13912.4.1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预警13912.4.2 生态环境应急指挥14612.4.3 建筑用能监控14912.4.4 绿化卫生管理15313.政策机制环境15613.1 框架15613.2 建设内容15713.2.1 绩效15713.2.2 机制16313.2.3 政策法规17014.风险和效益分析17314.1 风险分析与规避办法1731

10、4.1.1 政策风险17314.1.2 资金风险17414.1.3 技术风险17514.1.4 管理风险17714.1.5 实施风险18014.1.6 安全风险18214.2 效益分析18314.2.1 社会效益分析18314.2.2 经济效益分析185前 言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尤其在十九大之后,新一届国家领导层明确将信息化提升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样的战略高度,未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渗透能力将更加强大。此前,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之后,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形成,这都与信息化息息相关,信息化将愈加显得重要。中国城镇化的进

11、步和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推进和支撑。目前,国家科技部、住建部、工信部、发改委等中央部门先后相继提出了关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和指导要求。在此国家战略背景下,国内大部分城市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按照相关要求和指导,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我市地处陕北重要战略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处于XX省前列,各项城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并承担着国家能源化工示范区和XX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的促进榆林经济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政府和社会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和谐、幸福榆林”,我市于XXXX年正式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未来一段时间,我市的信息化建设重

12、点将紧紧围绕开展“智慧城市”展开,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城市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支撑起榆林整个社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185 -1. 城市发展环境和基础1.1 城市概况1.1.1 地理位置我市位于XX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XX省延安市。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65万。1.1.2 自然条件市内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2%和58%。境内海拔1000-1800米,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平均降水4

13、00毫米左右。1.1.3 行政区划我市的行政区分为1区11县;8个开发区;22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以及5474个行政村。1.2 城市发展基础1.2.1 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跨越,榆林成为经济强市XXXX年,我市国民经济持续跨越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经济总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二,经济增速超全国4.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8254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8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027.8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615.47亿元,增长8.8%。全市财政总收入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

14、中地方财政收入220亿元,增长22.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140元,比上年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81元,比上年增长17.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2亿元,同比增长16.3%。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42.15亿元,占GDP比重37.6%,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神木、靖边、府谷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图1: 生产总值及增速图1.2.2 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榆林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为“能源新都、国家名城、大漠绿洲、宜居城市”,城市性质确定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

15、文化名城、沙漠绿洲宜居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批准实施,规划区面积22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400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2010年,榆林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50.3万人,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2020年人口规模为80万人;远景规划人口为100万人。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0平方公里;2020年建设规模用地为100平方公里。11个县城新增建成区面积133平方公里,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面貌也显著发生变化,古城步行街改造已经完成,并建成世纪广场、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阳光广场和展览馆、汉画像石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目前,榆林已经形成“一主三副”城镇空间布局,以

16、榆林为中心城市,靖边、神木和绥米为副中心城市,县城和产业园为辅的城镇主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城镇保障服务功能大幅度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133599”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51.3%,比“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1.2.3 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榆林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榆林城区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资33.46亿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气率80%、绿化覆盖率36.1%。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绿化景观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也明显改善。按照榆林中心城区改造计划的街景规划,改建了芹涧路、榆阳西路

17、、上郡南路、延寿路、金沙南路、桃园路、建设路、育才东路、长城南路、榆阳中路等44条道路,新增道路36.5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新增供气管网402公里,新增供水管网169.5公里。建成了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和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200吨的无害化粪便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并且新建了116座设施齐全的水冲式公厕,36座垃圾收集转运站。目前已完成了榆溪河综合整治一、二期工程,榆林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6.1%,人均公共绿地7.54平方米。也对城市主干道、四大广场、榆溪河两岸、榆林老街和300多条居民巷道进行了亮化,使城市景观得到了明显提升。水源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李家梁水库、瑶镇水库、采

18、兔沟水库以及榆横工业区应急供水工程已经建成投用;王圪堵水库、定边扬黄二期开工建设;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府谷岩溶水和漫滩地下水开发)具备供水能力;大泉黄河调水工程正在启动。交通条件也在日趋改善,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开通直达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榆林等地的火车,神朔黄铁路改造正在进行中,我市铁路外运能力已达到1亿吨。陕蒙、青银、榆神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形成连接周边大中城市的“一日交通圈”,高速公路总里程及人均里程均居全省首位,公路外运能力突破亿吨。榆阳4C级机场也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1.2.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显著提高“十

19、一五”期间,我市政府解决了农村166.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市累计建成基本农田630万亩,人均2.2亩;建成水电路配套的高标准农田78.2万亩;水利设施供水能力达到6.8亿立方米,水利工程的总灌溉面积达17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19.04万亩;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9.79万千瓦,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10万多台套,机械作业的覆盖面得以拓展,农机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光明工程实施186个行政村,改造63个无电行政村。全市55%的村和100%的乡镇通了水泥路,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5332公里。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13万口,建成中型沼气工程400多处。2、农村公路建设实现通

20、畅通达全市农村公路完成投资93.7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4.14亿元,省级投资11.63亿元,市级投资6.14亿元,县区自筹51.8亿元。实施通乡国债工程1706公里,完成1656公里,实施县乡油路改造工程878公里,完工828公里。2010年底,全市共222个乡镇,已通畅乡镇222个,乡镇通畅率为100%。新铺通村油路水泥路5873公里,并实施通达工程11207公里。全市共5525个建制村,已通畅建制村3038个,建制村通畅率55%,实现了“十一五”末55%建制村通油水泥路的规划目标,已通达建制村5525个,建制村通达率100%。农村客运站点852个,有45%的乡镇建有五级站,15%的行政

21、村建有客运站点。农村公路实现了由“重建轻养”向“建养并重”、由“粗放养管”向“精细养管”的转变,基本做到了“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管养并重”。3、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惠及大众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建设和改造10kV线路3776.92km,低压线路9247.01km(380V线路3064.47km,220V线路6182.54km);新增和更换配电变压器224MVA/3048台,“一户一表”改造214199户。行政村统计改造面达到93.52%。改造后的农村居民生活照明电价从网改前的1.5-2元/kWh下降为0.49元/kWh,农村台区低压线损率从20%左右下降到12%左右,供电可靠性从90%左右提高到目

22、前的99.3%,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8.5%。通过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农网供电质量得以明显改善,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不断提高,供电能力获得极大的提高,满足了我市城乡经济发展的需求。4、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091.4平方千米,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1703.6平方千米。新建基本农田49.5万亩,累计达到651.37万亩。期间新增水地8.4万亩,累计达到17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59.55万亩;新建水平梯田27.2万亩,累计达到399.15万亩;新增坝地13.9万亩,累计达到59.10万亩;引洪漫地18.55万亩;新建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658处,定

23、惠渠、织女渠、雷惠渠和三岔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相继立项,节水灌溉面积净增5.15万亩。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55万kW。全市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32.69亿元。完成各类堤防工程80km,其中城防工程44km,乡村堤防36km;暧渠山、榆林沟等2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按期完工。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项目建设。5、农村社会事业保障水平大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2009年期间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12572户。农村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75%、99.62%。实施了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学校建设、生活设施改造以及校安工程等教育项目,共维修、改造和新建校舍242万

24、平方米,D级危房已经基本消除。公益性公共文化体育工程新建和维修了143个乡镇文化站,新建“农家书屋”323个,为全市57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送了设施、设备,完成了7个县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了7625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约70万农村居民看上了四十多套高清晰电视节目。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98个、健身路径73套。全市10.7%的行政村已经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社区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实施了372个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完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个服务站的建设任务。1.2.5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深入推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也逐渐在深入推进,并启动了国

25、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开展“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三个百树”工程和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植树造林“春风行动”,“十一五”期间共完成造林433万亩,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007.5万亩,林木覆盖率36.1%;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平方公里,860万亩流沙有740万亩得到基本固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175.2万吨、136兆瓦,关闭“五小”企业440户,建成13座污水处理厂和15座垃圾处理场,无定河水质由4类提升为2类,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控制目标。2010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33天,其中一级天数达到27天,创历史最好纪录,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已

26、全面启动。1.3 信息化建设现状1.3.1 城市信息化建设1、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以光缆为主体,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覆盖全市的多功能通信骨干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376.9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51.88万部,移动电话325.09万部;宽带用户总数超过1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0万户。目前,以光缆为主体 ,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覆盖全市的多功能通信骨干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电信、移动、联通等网络覆盖全市。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2、“数字榆林”项目建设有了重要突破“数字榆林”项目的建设以围绕把榆林建设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总体要求,充分应用“信息化带

27、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数字榆林”建设项目有了重要突破。目前,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信息资源数据中心机房、电子政务CA认证安全平台、人口计生、劳动社保数字化工程、“金审”、“金财”数字化工程、交通管理数字化二期工程基本建成,财政、税务、银行横向联网系统实现了预算收入、支出信息共享。税务系统已实现了自动化办公,并建立了网上征管系统和网上报税系统。金盾工程投资600万元建立了新的指挥中心,实现了市公安局110、119、122三个报警台的统一整合、联网运行,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领域已建立了教育信息系统,实现了远程教育,初

28、步建成了“校校通”工程。科技领域完成了“榆林农业专家系统”(红枣部分)建设,并建成了“榆林能源化工数据库”和“榆林综合信息服务数据库”。“数字榆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已于2010年6月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实质建设阶段。1.3.2 政府信息化建设经对我市32个委办局信息化情况的调研,我们知悉我市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发展较慢。我市政府已经建设了互联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共同构成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框架。政务外网为非涉密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运行政府部门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业务。政务内网是涉密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主要运行政府部门治安管理等业务。互联网接入包括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的接入

29、。全市的骨干线网络已基本建设完成。市、县两级的网络已全面覆盖,一些部门已接入政务内网开展网上办公,一些部门建立了专网。我市政府领导下的32家委办局基本都已接入互联网,办公业务利用部门专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运营商线路进行接入。目前我市公安局、卫生局、农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局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业务信息化系统。全市超过60的政府部门建立局域网络,市公安局、市质监局、市地税局等部门不仅建立了内部局域网,还建立了连接上下级机构的广域网络,使政府机构内部公务员之间以及上下级机构的信息沟通更为畅通。1.3.3 企业信息化建设我市多数大中型

30、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金融、电力、电信以及大中型能源化工企业在产品设计与生产、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信息化。经过“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我市企业信息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市政府启动实施了“1115企业信息化工程”,选择10户示范企业,重点扶持100户龙头企业,推动1000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十一五”末完成5000户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列入“1115信息化工程”的企业还获得宽带上网设备,享受光纤LAN接入、ADSL专线接入、ADSL虚拟信号接入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我市90%以上的企业要基本建成内部网络平台,拥有自己的企业网站或网页,并与国家省市级企业及相关网站

31、链接;90%以上的企业要基本实现OA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财务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销售人员管理、产品宣传等综合性应用系统;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CAD系统,其中大多数企业拥有CAPP和PDM系统,实现研发、生产、管理一体化;50%以上企业拥有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综合性业务应用系统;地区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建立以市场管理、财务管理为核心,以ERP为平台,支持客户链、供应链、制造链和研发链的综合管理系统,并在实现较高层次的电子商务。榆林是一个国家级的能源化工基地,能源化工企业数量巨大,煤化工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也在逐渐发展。我市煤化工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发展,构筑了我市煤炭

32、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框架。目前我市煤炭电子商务平台一期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已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性进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信息发布功能、用户个性化服务功能、商务留言箱、商业伙伴组建、商务信息订阅、全文搜索功能、商情信息统计、管理企业信息和商品信息、贸易机会信息管理、区域性客商信息管理、询报价功能、广告管理、会员管理、实时媒体交流中心等。1.3.4 农村信息化建设从2002年起,县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项目涉及我市清涧、定边、横山、榆阳、靖边、绥德6县(区)。2002年,由农业部投资10万元,建设清涧农业信息网。由省厅投资5万元,建设定边农业信息网。2003年,由省农业厅配置设备,建设横山县、榆阳区农业

33、信息网。2004年,由省农业厅配置设备,建设绥德、靖边县农业信息网。各县区在资金和设备到位后,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实施,积极开展网络建设工作,基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网站的建设任务,并顺利开通运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和设备管理规范,无擅自更改建设内容、地点、规模等问题。目前,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运行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信息入村工程进展顺利,到2008年底建设完成了2709个村级信息综合服务站。农业、教育、组织、文化、科技、商务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电子农务”、“农信通”、“信息田园”等农村

34、信息服务模式成效明显,促进了 “一村一品”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农村信息服务成效显著,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覆盖了100%行政村,建成了“我市农业信息网”、“农信通”、“信息田园”,有力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1.4 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我市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数字榆林”的建设,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重点,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

35、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4.1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思想观念等原因影响,在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市县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差异较大,少数市级委办局发展较好,多数区县、部门发展缓慢。地方企业与中省级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老企业与新组建企业相比、垄断企业与充分竞争企业相比,无论是对信息化重视程度,还是在信息化建设水平、建设进度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地方企业整体落后于中省级企业,中小型企业明显落后于大型企业,老企业与垄断企业在建设热情和建设力度上普遍低于新组建企业和充分竞争企业。城镇地区的信息

36、化建设水平、居民的信息化意识较高,大部分区县和农村边远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居民的信息化意识较低。城市、社区等服务性领域的信息化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政府行政管理与市场领域信息化。我市信息化产业中除信息服务业较为活跃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尤其是与地方能源化工特色相匹配的信息技术产业还有待建立和发展。1.4.2 信息化人才缺乏我市当前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除了缺少高端技术专家外,从事信息化基础性工作的人才,以及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都严重匮乏。我市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加之编制、经费等原因,导致信息化人才引进与保留工作相对滞后。我市政府各委办局从事信息技术的人员都很少

37、,水平也不是很高,设有专门的信息化机构的单位更少,少数部门将技术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服务机构。人才匮乏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化发展,限制信息技术在我市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各类培训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或不能及时更新知识,造成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面向行业应用信息技术培训及认证体系尚未健全,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结构失衡。1.4.3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市相当一部分信息化建设项目、应用系统主要采取委托开发或直接购买的办法进行建设,自主创新和二次开发能力相对欠缺。导致部分信息化建设项目不能很好根据企业、政

38、府的具体需要进行,适用性较差。1.4.4 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近年来,我市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市政府的财力有限,信息化建设资金仍然不足,尤其是各县区的情况更为严重,导致许多信息化建设工作难以有效实施。特别是“两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为主要内容,技术含量高,投资量大,直接性产出周期相对较长,且不明显。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引导资金有限,企业作为投入的主体,拿出大笔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有一定困难。我市尚未设立“两化融合” 专项资金,由于项目资金缺口大,目前“数字榆林”大多数项目只开展了一期工程,很多项目因资金原因无法推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行业、各部门主要

39、以纵向建设为主,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不同时期的规划、标准缺乏连续性,部分设备、软件无法兼容,信息不能共享,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1.4.5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在信息安全接入和安全互联,政府信息系统防瘫痪和反病毒、防篡改和反攻击、防泄密和反窃密的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制和信息安全责任制尚不健全。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侥幸心理比较普遍,信息安全工作还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普遍形成“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的意识。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设施部署不足,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不够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对策和保障体系,信息系统整体防护能力低。1.5 我市主要特

40、点1.5.1 经济实习雄厚,具备中国经济强市潜力近年来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二位,成为西部经济强市。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56.67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西部第八位,占全省GDP的比重,人均GDP跃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跃居全省第二。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7545元和5113元。神木、靖边、府谷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榆林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10年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9%、4.8%和11.4%,油气当量占全

41、国油气当量的6.6%,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大市,具备建成中国经济强市的发展潜力和基础。1.5.2 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城镇化率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而从我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了解到,XXXX年,榆林全市城镇人口为177.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36%,低于2011年的全国城镇率水平。 榆林由于受历史、自然、资源等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南六县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影响,致全市整体城镇建设步伐缓慢,管理水平不高,各方面差距比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南北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规模小、密度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发展滞

42、后。同时城乡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城镇建设管理职责不清晰,“脏、乱、差”问题较突出。城镇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强有力产业支撑,尤其是特色产业不明显,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技能不高,就业适应能力差。而榆阳区城镇化水平高达70.95%,全市城镇化水平差别较大。1.5.3 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榆林开展大规模勘探,榆林全市已发现矿产8大类48种,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且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

43、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据估算,榆林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3,XX省的95%,每平方米地块平均蕴藏着6吨煤、140立方米天然气、140吨盐、115公斤油。此外,榆林还有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石、石英砂等资源。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和“西电东送”的枢纽。在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

44、接参与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亿元,西煤东运形成以大柳塔为中心的现代化煤炭基地;在靖边建成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西气东输已实现向北京、西安、银川等大中城市供气;西电东送工程也落在榆林,榆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火电生产基地。1.5.4 工业是立市之本,产业结构急需转型20世纪80年代,榆林地下蕴藏的“煤海”横空出世, 使这样一个沙漠小城一跃成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至此榆林成为资源型驱动的工业化城市。榆林的工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个以能源产业为依托、集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一体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已初具规模。“十一五”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历史机遇,大力

45、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以总量扩张和质量改善并举为原则,以提高工业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化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延长能化工业产业链,工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工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榆林工业以资源开发和一次能源生产为主。2009年,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8.6%,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采掘业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70%,资源大开发带来的产出明显。能源化工一业独大,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下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制造业逐步被边缘化,传统轻工业改造提升困难;产业之间协作配套能力差,特别是装备制造能力不足。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

46、产业发育严重不足,原料型行业比重过大,产业链较短,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技术含量和低档次产品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外,其他行业及企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驱动”特征明显。2011年,能源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91.57%。目前来看,我市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三大产业发展很不均衡。但是一旦资源枯竭,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必将停滞不前,从而阻碍榆林整体的经济发展。十一五末,三大产业结构比为5.466.128.5,呈现出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随着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47、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目标,走精细加工的路子,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1.5.5 经济结构失衡,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榆林自身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性,进一步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失衡。北部矿产石油资源丰富,能源化工企业发展昌盛,带动经济迅猛发展。而南部由于资源有限,只能以农业发展为主,而政府对于南部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南部农业的发展缺少特色产业,初始基础设施环境较差,也局限了农产品的输出与输入。因此南北差别日益加重。2007年,南六县经济总量为52.59亿元,占全市GDP的7.78%,人均GDP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的30%;南六县财政收入累计达到1亿元,仅占全市的2%。可以预见,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今后更长时间,南北县区经济总量差距还将拉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5.6 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将环境置于高度污染状态我市由于丘陵沟壑地貌区与风沙地貌区林草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