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王教学反思 荀阿敏老王是杨绛的一篇散文,课文的难点是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何理解作者的“愧怍”?这是我们集体备课的讨论点。我们的备课是以现实生活中的“老王”生活的艰难唤起学生对文中老王的同情与爱心,从而理解作者的“愧怍”。当其他老师上完这一堂课后,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够唤起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却不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发出的“以平等的观念对人”,“惟的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的主题,因此也不能理解作者的“愧怍”。怎么突破此难点?比如:这个片段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
2、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一句话写的好,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强化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另外,能感受到作者写人物传神入微,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特别形象生动。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丹平淡不是贫乏,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的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这篇文章虽然在主题的理解上不会产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侧重点却很多。在教学中,我以为只要把老王这个人物读懂、读透,学生理所当然地就会去关爱那些不幸的人。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