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中啻科拄史掌 车 第坫考第 l 期(L 9 9 4 年)7 6 8 4 Chi nm Hi _ l。c l M t e r i I of$e l e n n d tec hn。J o gr v01L 5 No1(L 9 9 4)中国西南古代索桥 的形制及分布 蓝 勇(西南师范大学,重庆 6 3 0 7 5)内容提要 u 该 文从 考古和 文献 角度 考证 分析 了中国古代 索桥 的材 料,彤制,锚 琏 方式及分布情况,指 出中国 西南地 区是世界 索桥的主要 发源地 之一。关 键 索 桥 苎 墅 癌 1 3 1 l。索桥古时最早又称笮桥,后又叫绳桥、簇桥、吊桥、缰桥、悬笮桥、悬度、悬桥,
2、是在 中国横辑 山新构 造 地带江流湍急,河 谷深 切、岩石 壁立而 竹木 众多的地理环 境下产生的一种 特 有的交通设施。虽然历 史上亚 洲、南 美洲、非洲等地 区也 有类 似的设施,但往往种 类单一,规模较小,时代亦较晚。中国古代早在秦汉时便有了笮桥的记载,以后历代 沿 袭,种 类 繁 多,成为 现代 吊桥雏 形,对 世 界 悬 索桥形 式的 发展产生 了一定的 影响。中国古代 索桥 主要 分布在西南地区,而尤以西南西部横断山诸河流深谷中分布最为集中,形式最为齐全。可以 说,中国西南 是世 界索桥的主 要起源地之一。以往曾有人将笮桥和溜索统归于索桥类,这种分法看来还有待完善。从中国古代文献
3、记 载看,多是将索 桥之类与溜索分开并列叙述;从现代人的观念看,一般都是将索桥与索道分 开 并列叙述,很 少有人将索道称为索 桥的。一、索桥 的 材料 笮,朱 太平御览*卷7 7 1 引南 朝 刘宋 耐何 承天 纂文t“竹索 谓之笮,茅 索谓之 索。”可见公元五世纪笮桥的主要材料是竹索和茅索。关于绳桥的制作材料唐代文献 巳有了 较详细的记载。元和郡县志 卷3 2=“凡言籍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笮。其定笮,大翟,皆是近水置答 桥处。元和郡县志卷3 2 剑南道 汶川县载l“绳桥,在 县 西 北 三里,架大 江上。篾霍 四条,以葛藤 纬络,布极其 上,虽 从风摇动,而牢固有余,夷人驱 牛 马去
4、来无惧。今 按其 桥以竹为索,阔六尺,长十步。”蛮书卷 2 山川江源也载:“(澜沧江)两崖高险,水汛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簧,簧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 穿索石 孔,孔明所凿 也。”从上 面记载来看,绳桥最初是用 竹索,茅索,藤索为之,以后 才改用铁索、钢索为之。唐代的答 桥一般多用竹索为梁,有用葛藤缠系,布板其上,有的在 梁 上先铺 床席(箦),再布板其 上。收到信改祷 日 期 l 1 9 9 3 年9月5日 维普资讯 http:/ 1期 蓝 勇:中国西南古代索桥的形制最分布 7 7 关于 索的具体制法,宋代程大 昌“演繁露 记有一种:“蜀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 棱,若 用纤遇石 辄断。故
5、 辟竹 为大 辨,以 麻索连贯以为牵具,是 名百丈。”马可波 罗游记 在 九江 市和大江 处谈 lJ I “他 们有十五步长的竹子,他 们把它整根劈 成薄 片,囡这些薄 片 编 在 一起,可 以做 成长 三百 步的 索。”对于 笮桥索的具 体制法,古 今图书集成有 比较 明 确 的 记载:“其 法 中用细竹 为 心,外裹 以篾 丝 长 四十八丈j索 用三股 为 一股,一尺五寸 为 圆。“综台以上记 载,再参考昔 日安 阐桥 竹 绳制法、古代竹索 制法,以及今天 西南 地区 制竹篾索 法,可知古代笮 桥索 是用篾黄编 成竹股,作缆索 内芯(或用麻 芯),再将 篾 青编 为 外层。一般细的索仅 以
6、篾青绞成辨而成。若制作较大的,则 以数根竹杆整体绞成辨为 心,外裹 蔑 青编成 的竹丝,然 后将三 股台 绞成一股,直径可达 1至 1 5 尺,整 体拉力 十分 强。由于竹 索、藤 索、茅 索不耐风 雨侵 蚀,晃 动较 大,且 易为火所焚烧,随 着冶炼 技术的发 展,人 们逐 渐改用 扁环 扣取而 成的铁索 或锻 铁棒两端 锻环扣 互联的铁 眼杆取 代竹 索等材料,出现 了铁索桥(又称铁 锁桥,藏族 称为 扎桑 巴)和 铁眼杆桥。有说西 汉今陕西褒城樊 河 桥和东汉 焉 东兰 津桥为 铁索桥,现在 看来证据还 欠充分,有待 深入考究。唐高宗 调露二 年(6 8 0 年),在 今云南 中旬县西北
7、 金江 塔城关处 修 筑 了一座铁索 桥,为世 界上确知 的最古 老的 铁索桥。据说 到了明代此 桥“穴石 锢铁”遗 址 仍 在,冬季 水清 时还 能看 到铁环 铁 索桥广泛在西 南地区盛行是在 明代。如 明永 乐初年今平武县永济桥 由“篾缆”改 为“铁索一 。今 澜沧江霁虹桥,在唐 宋元时期均为竹 索桥或木 桥,到 明代 成 化十一年(1 4 7 5 年)才改建为铁 索桥(崇祯二年重建)。明 代弘治八 年(1 4 9 5 年)又 改建 腾 冲龙 川江铁 索桥。明 崇祯四年(1 6 3 1 年)在贵 州盘江 上建置盘江铁 索 桥。在清 代修 建 的铁 索桥 便十分多 了,出现了许多著 名的铁
8、索桥(参见 表 1)。到近代人们 又多将铁 索改 易 为钢索。二、索 桥 的 形制 古代西南笮桥 虽然种类繁多,但总的 来看不外 乎两 大类型,即多索 平铺型 吊桥和多 索非 平铺型吊桥两大类型。前者可分为底索承载式和悬索承载式两种形式后者可分为藤(麻)网索桥、V型多索桥和双 向走行桥 三神形式。所 谓多索平铺型 吊桥是 最典 型的 一类索桥,其 基本 形式 一般是 并列数根 承缆 索,上铺木 板 或绞缠竹、葛、藤 之类东西 成为平面桥面,有时还 在竹、葛,藤或木板 上复 压压 索。简 易 的 索桥 一般没有扶栏 索,较完备的索 轿“两旁 用 巨索 约身如栏楣”“,即左 右 各悬二至 四根 缆
9、索作 扶栏,所谓:“各四 绳,木挂为 栏以翼 之。”有 时为 了安 全起见或减轻 底索承载 目 的,还 左右各将一根 扶栏索 连续牵挂底索,形成“逗 两岸用 小缆 挂系如槽 的 形状,毁 坏前的霁虹桥便是这种形制。有时在吊桥上还加盖 了竹屋以避风雨,如唐代霁虹桥便是“仍 通 以竹屋盖 桥”“,明代 弘治 l 4 年 备兵使王 槐t “构屋 其上”。另明代龙川 江 曲 石 铁 索桥 有“覆 亭”在桥 上,枯柯 河铁索桥 上“覆 屋五 六楹”,也是加盖竹屋 的。有 时河 流 较宽阔,便“先立两术于水 中为桥柱,架梁于上。以竹 为啦,仍 密 布 竹 短于 梁,系 于 两 岸”,形成多级索桥,如 安澜
10、桥 便是如此。从多索平铺型吊桥 承载方式看可分两式,印底索承载式和悬索承载式。悬索承裁式又分 成挂系悬 吊式和 织机 悬吊式。维普资讯 http:/ 7 8 中国科技史料 1 5 卷 表 l 古代西 南著 名索桥形式 规格 表 名 称 初建年 代 主 素 桥长 桥宽 锚碇 方式 式 主素 材料 棍 数 永卑 霁 虹桥 竹 索 5 0 步 石鼻 式 底索承 载 式(唐 名大 索桥)明 成4 L 1 1 年 铁 索 1 8 根(2扶 索 6 3 O j:3 7 4 米 石 鼻 式 悬 寨 织机式:1 0 6 米)槊 未 载 式 (1 4 7 5 年)1 6 雇 索)骜 石 檀 拄 式 争 诗 6
11、0 米 (毁 前)蟹冲龙”_ 江轿 明弘冶 8 年 铣 忙 1 5 撤 5 2 米 2 6 米 悬案织机式(1 4 9 5 年)(1 4 1 5 )丽 仨垒 龙辑 光绪 5 1T(1 6 7 9 币)铁 誊 1 8 根(2抉 棠 26 支 3 5 米 婪石植柱 式 赢寨承 载 式 1 6 蔗 素):1 I 6 米)(85 )争蔚9 4 米 凤 庆青龙 笼隆 2 6 年(1 7 6 1 年)铁索 3 0 余丈 栌定桥 曦熙 4 年(1 7 0 5 年)铁索 1 3 恨(4扶索 l 2 7 4 5 米 2 8 采 整石植 柱式 底 棠承载 式 9麻 索)夸跨1 0 0 (9尺)(后加 落井)来 洼
12、县珠浦桥 宋谆化元年 竹索 1 0 1 2 根 3 3。米 1丈 窑石植拄式(明)底索承载式(9 9 0 年)(1 2 0 丈)聱 石植 柱式 中旬塔 城 关 唐诵 露=年 铁寨 铁 索桥(6 8 0 年)盐 源扣冲阿器 清 竹索 根 4 2 丈 整石植柱式 底棠承载式 嫂川铃埕桥 竹索 1 6 根 5 O 步 8尺 整石植柱式 底隶承载式(4 8 丈)泣 川缇 桥 竹 棠 4根 1 O 步 6只 底 索承 载式 达县左蛙桥 敏案 l 0 报(4 挂索8 廉鸯)2 1 6 R 6只 甓石植柱式 底索承载式 得胜桥 嘉 2 1 丈 7尺 甲楚桥 竹 索 2 8 史 7尺 嚷隆盘 江 桥 明 崇
13、故 3年 铁 索 3 6 根(明)、1 0 根 3 6 史(明)8只 石鼻式 康 熙5 0 年 烈曹(1 6 3 0 年)(顺 冶1 5 年)、3 3 根 2 5 2 8 丈 索承 载 式 J 【(康熙5 0 年)(清)为悬 索织 机式 遵义李梓桥 嘉庆2 3 年(1 8 1 8 年)铁索 7根 2 1 4 米 1 8 米 乌江 洼 桥 光绪 9年(1 8 8 3 年 铁 素 1 9 根 1 8 丈 1 5 R 底索承 赣 式 重安江 桥 同 冶1 2 年(1 8 7 3 年 铁 索 1 6 根(2扶 寨、4 0 史 2 O 余尺 瘟 索承 载 式 1 4 癌 棠)关崎 彳 E 江轿 光 绪2
14、 O 年 4 1 9 0 0 年:铁索 1 5 根 2 1 4 置 9R 石鼻式 底索承 赣 式 鲁甸江底铁索橱 道光2 9 年4 1 8 4 9 年:铁索 5根(3 底索2 扶寨 4 0 来 2来 底索挂系式 太 若黄 葛隶 挤 道 光以前 竹 索 道光I 3 年4 1 8 3 3 年:铁 索 1 O 根(6 底 寨4 挟 索:4 O 米 2 5 米 悬索挂 系 式 云 龙c 瓯 桥 道 光 6年 取前 铁 索 I O 根(8 雇索 2 挟 素:4 4 来 3 米 悬 索挂 系 式 谈交 根据 如下典 蒋 中青关 史料整 理 而 应 蛮书 卷 2、元和郡 县志 卷 3 2、圣 朝混一 方 舆
15、畦览 卷 中、蜀 中 名胜记 卷 6和卷 7、镣霞客蝣记 澳游 13 记 和 黔游 13 记、古奇图书集成 职方典,嘉庆 四川通志 卷 3 1 3 3、李心 暂 金J l 锁 记、唐塞 醴 中目古 代桥 粱(文 物 出版赴 1 9 8 7 年)、桥梁史 话(上海 科技 出粳 社-1 9 7 9 年)、贵卅 f 耸碧史(是交通出版社 1 9 8 9 年)、云南地州市县概况(云南民出版l_吐1 9 8 7 年),云 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建义县文物吉(建义县文曹垒,1 9 8 3 年)、事其A 氓 丽江盎龙轿(云南文 物2 2 辑1 9 8 7 年)。除参茸以上文献资辩炸,部分资
16、料系笔者在I I 西、谭西、南实地茸察实铡所得。维普资讯 http:/ 1期 蓝 勇:申 置 西南 古代 索桥 的 形制 艮 分布 7 9 图 1 迁移 前 的 窿县安 澜桥 褒索 承载式主 要是 以底 索为 索桥 力【主 要承载索,无高悬悬 索存 在,最 多仅用扶栏索 连 续牵 挂底索 附带 起一定 承载力的作用。明代 徐霞 客游记 滇 游 日记 谈到北盘江 索 桥 对 称;“北盘横径之 练,俱 在极下。”即指这种 形式。古 代西南著 名的 安澜桥(图 1)、铃 绳 桥、康熙 5 0 年前吩北 盘江索桥都 是这种形 。这 也是古 代最典 型和 常见 均形 j 。悬索 承载式主 要以高悬 在底
17、 索 j 一 悬索 作力 索 桥力的 主要承 载索,底索仅 带 起力b j 艰薮作 用。挂 系悬 吊式是在底 索上 高悬两 根承 载索,用小 索连 续垂 吊下 面底索起 承载作 捌。古 代这种 形式所见不多,今北碚 鞘阳大 桥、汉 源大 渡河 太 挢是这种形式(图 2)。织 机悬吊 式 主要以底索一 的高绷似织式的索作承载索,底索仅附代起承载力的作用。徐霞客游记 滇 游 日记 谈到:“此 则 下既有承,上复 高栅,两崖 r J 架 两端 之楹 问,至 桥中,又 制坠而下绷 之,交 络如机 之织,综 之提 焉。”这 种形式下 有底 索附 带为 承载索,上 有如织机瞳 高绷 斜拉 索作为 主要承
18、载索。明代霁虹 桥、龙川江铁 索桥 康 熙 5 0 年后的 北盘江 桥和今 灵关 铁眼杆桥都 是这种形 式。这种形 式在现代交 通 中还被运 用,为今 天斜张拉悬 索桥的雏形(图 3)。图 2 挂 系 悬 吊式索 桥 示 意臣 图 3 织机 悬 吊式 索轿 示 意图 所谓多 索非 平铺 式索 桥主 要是指 辑面 一般为 非平面的 弧面 或一线的 索桥。这种索桥 桥面 一般倪可 置足,十分险峻 其 基本形式分为 藤(麻)网索桥、V型 多 索桥、双 向 走 行 桥三 种。图 4匾 篙式 藤(靶)索桥 局 部示 意 图 藤(麻)网索桥其形制用数_ f 至 上百根 粗细不 同藤 索从一 岸迁 到另一岸
19、再 用粗藤绞 成圆环,均 匀套在 藤索中间,把藤 索撑 成圆筒 形,桥面 再 用细藤编成,人行在 藤同 中(图 4)。有时只 用细 藤铺成半 圆式 桥面,左或右设 一扶栏索,人行半圆式藤网上,手扶扶栏索而 行。这种形 式除在西南三省 有分布外,西 藏、台湾等地也 多有 分布。V型 多索桥一般系用二绳并 列悬挂为扶 索,扶 索之下正 中再悬 底索一根或三、四根,并用竖竹或横竹连续下挂到底索形成V型或u型。有时 在底索下还承一独木梁供行走(图 5)。明代云南龙川江东江界头藤桥“桥阔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从树杪中悬面反下,编竹于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即 指 这 种 藤
20、桥。另西藏曲水三绳 维普资讯 http:/ 桥 也是这种形式。,i:f k 杨援 铁 索桥诗 这 种藤桥 桥面 很窄,一般仅“略可置足”网 5 v型 多索 桥示 意 图 1 5 卷 记载这种形 式的 桥:“宛 宛虹 舒腰,落 落蛇 脱骨。匿 6飙向 走向 柝示 意图 双 向走行桥这种形式今在 四川江油市 窦圃 山仍有存在(图 6),但 巳不 多见。其 形制 为上下各悬一索,下为承索,卜 为扶索。人脚踏底索手扶扶索移步而行,是索桥中最为惊险 的 一 种。三、索 桥 的 锚碇 索 桥的锚琏是 稳定索 桥重要 部 分。古代西南 各族人 民充 分利用不 同 的 地 势,因地而 设,发明了各种各样 索辨
21、锚碇方式。从整体上看,索桥锚碇方式不外乎 两 种,一 是 无柱 式,一 是 有 柱 式。所 谓无柱式 系指亲 娇 0 锚碇不 是用木 柱、石柱或 铁柱 系绳,丽 是直接将 绳(包括竹索、藤索和 铁索)缠 系 石 J ,或垒石,或埋 于石 窟 中釜 以石 块。其基本又可 分成三种 形式。笼石式荧 _ J 这种形 式,蜀 中名胜 记卷 7 茂 州载:“或 以大 竹篮 盛石,系 绳于 上,又 以竹绠 佑丁 绳 其形 一 般用竹 笼包裹数 块石块成锚垛,将索 桥绳捆绑缠 绞在锚垛上,故又 称:“戏 以大竹篮 蓝石,系 绳于上。”有 时这种形式 仍可植 转柱 以绞紧绳索,故有“夹 岸 以木 为栈,绳缓
22、刚转机 收之。这 种形 式 因锚垛不 固定,承裁 力有限,一般 只适 用于跨 度 较 小蛇 溪谷 索 桥,今西南 地区仍 多见(图 7)。图 7 茏 石式 索 诉局 韶 示 赢国 图 8 石 鼻式 索轿 局部示 意图 维普资讯 http:/ l期 蓝 勇:中 国 西南 古代 索 挤 的形 制及 分 布 8 1 石鼻 式这种 形式在唐 代 蛮 书卷 2谈 到霁虹 桥时称;“其 穿索石孔,孔明所 凿也 o”对于此石孔到底是否孔明所凿这里我们不去考证,但从中可知唐代霁虹桥是 用 石 孔 锚碇桥 索。参今 霁虹 桥两岸形式 看,岩石 壁立,完全可能采取这 种锚碇 方式(图 8)。明 代此 桥毋“上覆
23、以星,下承 以巨索而 系之于岩 上。“在喀斯 特地貌的贵 州地 区,古代 索 桥多有取 此种 方式。清 代 重修盘江 桥碑记 谈 到当时盘江铣索桥 便 是“凿 岩 以 为 涿,亘两壁 而贯 之,纬 以板。”清 代许缵 曾 滇行 纪程 曾谈到“绠贯 两 岸石 窟”,清道 光 安顺 府志 则 明 确 称:“铁贯 入两岸崖 石 问”。值得指 出的 是至今 在贵 州关 岭花江铁索桥遗 址毋 留有这种石 孔,说 明 当时花 江索桥 是采取 这种 锚碇 方式。另清 代王 昶 雅 州遭 中小 记谈 到故川“穴 山 趾 以贯首 尾”的 索桥锚 碇方式,也是指 这种石 鼻式。许 多溜 索也是采取 此方 式,如清
24、 代姚 莹 康 辖纪 行卷1 5 淡到“于两岸凿石 鼻以索 缠其 中。落 井瓮 石式这种 形式系直 接将索 桥绳索放 八挖 出的 落井或 人砌石墩 落井 中,再甓 以石 块压 稳锚 碇,也是一种 比较常 用的锚碇 的方式,主要 适用于小 型铁索桥的 锚碇(图 9)。图 9 落 井 聱 石式 索 桥局 部示 意 图 所 谓有 柱式系指 用各种方式树立石 柱、赞 石植柱式。图 1 O 垒 石植柱 式 寨桥 局部示 意图 木 柱、铁 柱来锚碇索 桥索,可 分为 垒石 植柱式和 垒石植 柱式一 般只适 用于跨度小 或多孔笮 桥。明代 蜀 中名胜 记卷 6;“其制堑石 为穴,楗石 为 笼,夹植 巨术。”
25、即在两岸挖 出石 穴,竹笼包裹垒石挤压 巨术 成为锚 柱,再将 索桥绳缠 系于柱上。明代灌县珠浦 索桥(安澜桥)便是 采取这种形 式。一般这种 形式两岸 可 立二至 四根锚桩,以木、石、铁等材料为 柱(图1 0)。鸳 石 植柱式也 是两岸石穴 落井 中植 柱系 绳,只 是不 是垒石 植 柱,而 是用灰 浆块石 将锚 柱胶 固在石 穴 中,并且 所植 锚柱(又称椿、栈)较 多,多者可上百 个,又叫将 军 柱 或 万 年 柱。有时还在众 多锚桩上覆 以 巨石镇压 以加 固承拉 力。有的直接在 落井 中用石压 稳横石 柱以 系绳索,如丽江 金龙 挢。锚桩 分成两类,一类是立 柱用于系绳,一类是 转柱
26、以绞 紧绳。有时 还 用术 绞车绞 紧底 索,如清 代安 滴桥。对于 这种 形制古籍多有记 载,请 嘉庆 四川通志*卷 3 2:“每洞树将军柱一百八根,洞门外立井 口大柱四根,上穿篾缆十八条,系于将军柱上。请 代李心衡 金川琐 记:“其制两岸椿千 百,镇 巨 石 于 其上,缰 以长 绳,络 以板片。古今图 书集 成 职 方典*卷 5 8 7 载:“东 西两头 约五十步,平立两大 柱 为 架,长 可六 丈,名将 军 柱,桥 绳俱 由架上铺过,使 之下 坠。东西建层 楼,楼 之下各有 立 柱 转 柱。立 柱以系 绳,转 柱以绞 绳。”这种形 式一般还要建立 门楼,如 铃绳 桥“东 西 建 层 楼”
27、打 冲河 索桥“两岸 用大石 堆 砌,树 洞f 1-座。”“霁虹 桥“巩 石为 门”n 。另 有些 索 桥 既 植 柱 系 维普资讯 http:/ 绳和立转 柱,也开落 井以 固锚,如大 渡河铁索桥原 是用“巨术”为 之,现在 的 锚碇方式 则 是在石 砌桥 中开 四个宽 2米、长 5米,深 6米落井,下用 一根直 径2 0 厘米、长 四米 的桩 锚以 系铣 链,又 用直 径2 0 N米地龙桩 八根横压 桩锚,再用 灰浆块石胶 圊。今 泸定太渡 河铁 索桥 便是既 有落井 以 固锚,上 又有柱以系索 绳和 转 索绳(图 1 1)。n斗 定 大渡河 铁索 桥锚髓 示 意霉 圉1 2树 挣锚索
28、桥局 示 意图 另还 有一种 简易的锚碇方 式,即将桥 绳系于 两岸 大树上,如 日月代龙 川江 东江界头索 桥便 是“从树杪 中 悬而反下”。”这种 形式只适 用于跨度小和桥 身轻的 索 桥,多用于V型 多索 桥 的 锚 碇(图 1 2)。四、索 桥 的分 布 古代西南 各族人 民兴建了多 少索 桥是 难以计数的。随 手 检阅有关古籍,或 沿 西 南 许 多 溪谷而行,都 时 常 可 见有关记载或见到古代索轿的遗迹。川西地区是笮桥分 布 集 中 的地 区,古代翟 民旗 便是 因善造 笮桥而得 名。据 华阳国志 卷 3载 汉 晋 时 成都检江 上便有笮 桥,唐 代成都则 有笮江水。汉晋 时大
29、笮(盐源)、定 笮(盐边)便是园设茬 桥 丽得 名。以后 又有笮 州、绳 1 、笮通、笮 泰、笮关等地 名。唐 代温江 皂江上有竹索 桥,唐宋时严 道县 平羌旺 多功路 上有一绳桥。唐 宋时西山道 上有四座著 名的绳 桥,即珠浦 轿(绳挢,评 事 桥)、自沙绳桥、桃 关绳桥、没J I 1 绳桥。清 代 金 川琐记卷 5:“赴金 J I 1 必渡 汝 川索 桥,军兴 时,建 于两金 J I I 者不 少,后 皆撤去。说 明 川西北 绳桥是十 分多的。清代 川西地区茂卅【镇西 桥、汶州戴 家坪 桥、橙 潘叠溪茬桥,洪雅瓦 屋 山索桥、平武垂虹 桥、盐 源打 冲河索 桥、荣 经大通笮 桥、芦 山龙
30、门索桥、抹 江铁索 桥、天全龙安 桥、思延、铜江、鱼喜河 铁索桥,属 山 六 会桥、崇庆 卅l 文井江铁索 桥、章谷屯得胜、甲楚、卡 山牙桥等都 是较有名的索 挢。川西地 区的索 桥 以灌 县安 婀桥、波川索 桥、泸定大 渡河 索 矫最 为著 名。除此 以外,四川 J I 1 南、川东 也 是绳 桥分布比 较集 中 的 地 区,如 川南南 广河、横江河 谷上便 有众 多索挢,其 中 如 兴 文 建武 铁索桥、盐 漳新村 索桥都负有盛 名。川 东达 县左 峡铁索桥、忠 州铁索桥、南 川龙 岩江 铁 索桥、垫 江铁索 挢也 很有名。历史上 云南、贵州著 名的索 挢也 很多,如云南 中旬 塔 城 关
31、 铁 桥、霁虹 桥、腾 冲龙 川 江 铁 索 桥、龙 J I】江曲石 桥、龙川江东 江界头桥、凤 庆 青龙 桥,枯 柯 河 索 挢、响水关索 挢、贵 州盘 江铁 索桥、重安江 铁索桥、鸭池河 铁索桥、乌江铁 索桥、盘江 铁索桥。其中唐高宗 调 露二年(6 8 0 年)在中旬塔城关修建的铁饼是目前世界上确知最早并 有 遗迹存在 的铁索桥。从古代西南 索桥分布规律 看,主 要分布在西南 两大 区片,一是 西南地 区西 部的横断 山七 江流域河谷地带,即氓江中上游、大渡河,雅砻江、渡 口阻上的金沙江、澜沧江上游、瑟江 维普资讯 http:/ l期 篮 勇:中 围 南 古代 索桥 的形 制 及分 布
32、8 3 上游、龙 川江 E游地 区。这 个地 区是中国西南 索桥分布最 集 中的地 区,也 是中围西南索 桥产 生最早 和种 类最齐全的 地区。一 以说 这个地 区是 中国乃至世 界索 桥的 主要发源地,是 世界 索 桥的博物馆。另 一是川南 川 东山地 滇东北和贵 州喀斯 特地 区。这 两大 地区都有河谷 深切 岩石 发育好、气 候温 湿、竹术 藤葛原 料丰富的共 同特 正。这 种特 征为西 南地 区成为索桥发源 地创造 了必 要和可能的 条件。I 1 陶古代 两南索 矫形 底 索承 载式为主,兼 有悬索挂系和 悬索织机 式,到近 现代西南 罔 1 3 (德)许 腊 姆I 7 世 纪 所 拾
33、 中国 铁索 桥(秉 宣唐 寰 瞪 巾旨 古 桥凳 )索 辑则 悬索挂 系式 为三 兰。中国古 代西南索桥 在 历史 土 曾为世界 其它 国家 参考 和借鉴,特别 是 清 以米大 量西方商 人、传 教、冒险家、外 交人士 及科技人 士以各种方式 深 入 到 中国西 南,将 中国古 代西南 索桥 技术 传到了西方。德 围人 许腊 姆在十七 世纪所绘的 吊 桥,注 明 为 公元6 5 年 的 中国云南 铁索礴 中可能便 是据清代 霁虹轿 形制绘制的(图1 3)。在这 以后,英国 在 1 7 4 1 年,美国在 1 7 9 6 年,法国 在1 8 2 1 年,德 圈和沙 俄在1 8 2 4 年都建造
34、 了各 自的第一座铁 索 桥。参考文截与注释 I 古牟 图 集 成 职 方烬 卷 5 8 7 戚 都 府韶。2 求 迪庆藏接自治州 概况 云南民族出鞭础 1 9 8$年 2 页。3 李元 阳 j 云南堪志 卷 4。(4)读 史方 肄纪 要 卷7 3。5王 昶=碘行 日录 小 方壶 斋 地丛 皂 b 奉。B 古寄 国 书集 成-职 方典巷 1 5 0 9永 昌府 7 棘霞客辩 记黔游 日记二。8 李心衡:叠 J l l 琐 记巷 5。9 古 奇图 书集成 职 方典 卷 5 8 7成都府 部 。1 O嘉庆 四川 通志 卷 3 2 津 檠。C U 求 蛮 书 卷 2 C 1 2 3 读史 方 舆纪
35、要 卷 1 1 8 1 3)程 棘爱窖游记 演游 日 记十二 1 4 蜀 审名 胜记 巷 7 茂 州。1 5)绦 霞窖 端记 镁游 日记 九。1 6)嘉庆 四川通 志 鞋 3 1津颦。C 1 7 张志 淳:隶 昌府 霁虹 桥记。1 8 3嘉庆 四川 通志 卷 3 2,卷 3 3带津粱。C 1 9 绦霞 客游 记 碾 游 记 2 0 唐壹 澄:中国古 代桥幕 文 _均出版 社 1 0 8 7 年 1 0 1 页。2 1 棘 霞 客游记 滇 祷 日j 九。2 2 置和 郡 县志 卷 3 1 商 2 3 辫地 纪 胜卷 1 d 7雅州。C 2,1 唐壹 静 戎中国古 代裤 架 1 9 4 页。维普资
36、讯 http:/ 中国科技史料 1 5 卷 T YP E S O F DR AW BR I DGE S AND THE I R D STRI B UT J ON I N ANCI E NT SOUTHW E ST CHI NA La n YO ng Ab s l r ac f Bas e d On ar c ha e o1 og i c a 1 and hi s t or i c a l mat e r i a l s,t hi s p a pe r a n al ys e s t h e mat e r i a l s,t y p e s,di s t r i b ut i o n a nd
37、 f i xi ng m e t h od s of dr a wbr i dg e s i a a nc i e nt So u t hwe s t Chi na-I t p oi nt s ou t t h at t he mai n s o ur c e of dr a w t i dg e s i n t he or l d i s i n S o ut h w e s t Chi n a K e y wo r d s i dr a wbr i d g e s,t y pe s,f i xi ng me t h o ds 责 任 鳊辑;李 克敏 吴宪教授诞辰1 0 0 周年纪念会在京举
38、行 为纪 念国际著名生 物化学家、中国近 代生物化学的奠 基人、前北京 协和医学院 第一位 中国 籍系主任吴宪教授诞辰1 0 0 周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于1 9 9 3 年l 2 月2 9 日上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会议室举 行 了专门纪 念会。协和 医科大学、中国 医学科学 院和 该院基础医学研 究所 的领导,协和 及基 础所 生化系 师生,部分在京著名 生化和营养 学家 以及 晏宪 教授的长子 吴瑞(美国康乃尔 大学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授)和侄子吴硕(商业部经济研究 中心研究员)等6 O 余人出席了该会。会议 由协和和医科
39、大教务长郑超强主持,名誉院长吴阶平、生化和营养学教授梁植权、张 昌 颖、邓 家栋、吴瑞、沈翊 诽、协和 及医科院校(院)长 巴德年等先后 在会上做了 发言。他 们 分 别以切身体会和感受回顾、介绍了吴宪教授不平凡的一生及其对中国科学和协平 口 教学上的 贡献和影响,表示要以吴宪教授为榜样,尽早使我国的生化事业全面超上世界先进水平。会 前,会议组织者向与会者赠送了 纪念吴宪教授诞辰1 0 0 周年 文集和 中国科技史料 中关于吴 宪生平 事迹文章的抽印本。会后,与会者参观了由 吴宪教授的夫 曩 园 及长子吴瑞教授 共 同捐款成立的“吴 宪生物化学 图书室”此 前,为纪 念吴宪 教授诞 辰1 0 0 周年,中国生 化学 会去 年在沈 阳举 行的“第七 次全国 生物 化学学术会议”上专 门组织了“蛋 白质 变性专题报告 会(8月 l 6 日),吴宪教 授 曾经学 习、工作过 的美国哈佛大 学医学院 也于去年 l 0 月l 6 日举 行 了纪 念典 礼。(林桦)维普资讯 http:/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