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句式的相关知识: 常见句式分类列表如下, 分类标准 句式分类 从句子的结构看 单句和复句 单句又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以及其它 特殊单句 从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看 主动句和被动句 从句子的交际功能看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从句子成分或分句排列的次序看 常式句和变式句 各种倒装句等称为变式句 从句子的表达性质看 肯定句和否定句 从句子的形式看 整句和散句 长句和短句 一、有关单句的知识 单句一般只有一个主谓结构,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包括: ①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 如:今天‖星期五。 她‖身份特殊。 赵州桥
2、‖[非常]雄伟。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等等。 ②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 如:——蛇!——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 ——禁止吸烟!——去吧。——嘿!等等。 ③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 主要是: 1.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如: A、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2
3、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主语是还受动者,接受动作。如: 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3.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子。 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如: 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
4、车回家。 4.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 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 有是还用“有”。如: A、 我请周恩来同志来解释。 B、 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C、 蔚蓝的天宇中正有一群大雁飞过。 二、有关复句的知识 复句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谓结构,即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包括: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
5、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 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
6、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
7、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①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②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 ③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
8、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6.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① 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③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
9、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 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 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 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
10、班的门槛。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①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②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③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①纺
11、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② 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三、有关主动句和被动句 主动句中主语是谓语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受谓语动作支配的,是受动者。主动句和被动句有不同的表
12、达作用。 示例: (1)(闺土)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被动句) (2)闺土的父亲把闺土带走了。(主动句) (3)他(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主动句) (4)那个党证被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被动句) 简析: (1)(2)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1)句强调了闺土的走是被迫的,虽然迅哥儿急得大哭,闺土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他还是被带走了,用被动句更能突出两个少年真挚深厚的感情。如果用(2)句,意思就变成了叙述闺土的父亲做了什么事,这显然不是作者的原意。 (3)句和(4)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3)句强调的是卢进勇终于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而表现出
13、的激动的心情。如果用(4)句,就变成了交代党证是由谁打开的,和原文意思不符。 四、有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分类,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说明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尾一般用句号,叫陈述句。有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 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句尾一般用问号,叫疑问句。 有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 要求或者希望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叫祈使句。 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句尾一般用感叹号,叫感叹句。 如:陈述句,我和你在一起认真地讨论着今天的问题。(肯定陈述) 你没有完成今天
14、的作业。(否定陈述) 疑问句,你懂这道题吗?(是非问) 谁今天值日?(特指问) 是早上锻炼好,还是下午锻炼好?(选择问) 你根本就没看过书,是不是?(正反问) 祈使句,不许乱说乱动。 快说呀,你为什么不说呢?说吧。 感叹句,为幸福的明天干杯! 呀!你今天真漂亮! 五、有关常式句和变式句 常式句是指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倒装的句子。例如: ①你怎么了? (常式句) ②怎么了,你 ? (主谓倒装) ③学生家长明天下午在会议室开会。(常式句) ④学生家长明天下午开会,在会议
15、室。(状语后置) ⑤明天下午,学生家长在会议室开会。(状语前置) ⑥他吃了一个苹果,红的。(定语后置) 另外还有复句中分句一般次序和特殊次序的变换。例如: ①因果倒置: 因为虫害严重,所以今年棉花减产了。(常式句) 今年棉花减产了,是因为虫害严重。(变式句) ②转折倒置: 他虽然有病,但还是坚持学习。(常式句) 他还坚持学习,虽然有病。(变式句) ③条件倒置: 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总能按时到达岗位。(常式句) 他总能按时到达岗位,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变式句) 六、有关肯定句和否定句 对事物作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表示肯定的语气,语气较强。如,要在两年内考上一所理
16、想的大学是件困难的事情。 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表示否定的语气,语气较委婉平和。 要在两年内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否定句有两种情况。 一是单纯否定句。这是指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 例如:他不承认今天打了人。 二是双重否定句。这是指否定句中有两个否定副词,语气比肯定句更强。 例如:此时此刻,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被邱少云的顽强毅力所震撼。 有关修辞的相关知识: 《考试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修辞——借对反疑夸三比 1、 比喻: A、 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B、 比喻的二条件: I、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 II
17、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以下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却不是比喻: ①同类事物相比较: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②表示猜测: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③表示想象: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④表示举例的情况:如,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C、比喻的类型,主要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是明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出现比喻词的是暗喻;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副青绿的山水画。 ③只出现喻体的是借喻。如,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暴风雨比喻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2、 比拟 3、 借代 4、 对偶 5、 反复 6、 疑问 7、 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