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提纲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
2、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声音传入大脑的
3、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
4、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注意:
5、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
6、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评论难度: 使用次数:19 入库时间:2008-08-18人教版第二章 光现象 复习提纲一、 光的传播1、光源:一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都称为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注意: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
7、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相差不多: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2/3。注意: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是距离单位。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在分界面处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人眼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
8、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重点提示:要注意入射角和反射角指的是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变化,反射角也变化,但一定相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镜面反射和镜面反射:射到光滑镜面上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重点提示:发和生镜面反射的条件是反射面是光滑的平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
9、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时,满足光的反射定律。小结:影子和像的联系与区别影子像原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由光线或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面成、明亮面有色彩3、平面镜的应用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 利用平面镜成像。4、凹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四、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现象: 光人从一种
10、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而从其他介质余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线方向颠倒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变。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重点提示:在光的折射规律中有“空气中总是大角”,即不论空气中的角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总是要比其他介质中的角要大一些(垂直入射除外)。也就是说,在空气与其他介质的界面上发生的折射现象,如果折射角大于入射
11、角,那么折射角所在介质为空气;如果入射角大于折射角,那么入射角所在的介质为空气。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往脸盆中倒水,看起来盆底深度变浅;潜入水中的人看岸边的人变高:从厚玻璃砖后看到钢笔“错位”。4、光折射与光的反射的区别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联系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二者同时发生区别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 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相等五、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它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2
1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重点提示: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不同。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而两种颜料的混合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4、不同的色光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时,出现的情况是:白纸可以反射各种色光,纸出现的颜色与光的颜色相同。黑纸吸收各种色光,无论什么颜色的光照在黑纸上,纸都是黑色的。各种色纸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对其它不同颜色的光都吸收。白光照在不同颜色的纸上,纸出现的颜色与纸的颜色相同。5、不同的色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透明物体时,透色光的情况是:
13、光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相同时,光可透过物体。若兴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不同时,光就透不过物体。六、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在光谱中,在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红外线有热作用(即热效应),可应用在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方面。重点提示:红外线进不可见光,任何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它向外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2、紫外线:在光谱中,在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它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七、 难点专攻1、光速的计算:光速特别大,通常利用来求距离,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反射;二是通过时间差。利用光的反射
14、测距离时,要注意光走过的路程是所测距离的二倍。2、反向改变光路:利用平面镜和光的反射定律,可以有目的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入射光线不变,旋转镜面:一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若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把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随之改变,且反射光线相比原来转过2角。镜面不动,光线旋转:一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若保持镜面不动,当入射光线旋转角,反射光线也旋转角。重点提示:制作潜望镜、改善室内光照条件等都会用到反射改变光路。无论是镜面旋转还是入射光线旋转,都可能有两种情况,即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讨论时两种情况都要考虑。3、作图平面镜成像作图平面镜成像作图的两种方法:
15、一是根据反射定律;二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A、根据反射定律作图的步骤:a、从点光源S引出两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b、作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c、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点光源S的像点S。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的步骤:a、过S点作平面镜的垂线(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b、截取S点,让S点到镜面的距离等于S点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c、画出像点S(像与大小相等)。重点提示:作图时,光线要标明传播方向,光线和界面用实线表示,法线和反向延长线要用虚线表示。光的折射作图光的折射作图步骤: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根据折射
16、规律作出折射光线(注意空气中角大)。4、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实验器材:玻璃板、一张大纸、两枝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在光具座上竖立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入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蜡烛像的位置。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大小,从光具座上读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就可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说明:取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所成的像。用手去摸所成的烛焰的像,我们会发现它并不烫手,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实验中应注意:应将没有点燃的那枝蜡烛放
17、在玻璃板的后面,并调整其位置,直至它与烛焰的像重合,即从玻璃板正面观察,几乎分不出哪个是原蜡烛的像,哪个是后放过去的蜡烛。 评论难度: 使用次数:18 入库时间:2008-08-18人教版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复习提纲一、 透镜1、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平均球心的直线电主光轴。简称主轴。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线折射后向主光轴靠拢。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线折射后偏离主光轴。3、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
18、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光心有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同一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注意:根据凸透镜能够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这的性质,我们可以粗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是: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当折纸上的亮点最小、最清晰时,测出光点到光心的距离,即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焦距的长短表示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镜面越凸,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折射得越厉害。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
19、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焦距的长短表示它对光线发散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越厉害。4、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B、正对着凹透镜虚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二、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它是利用u
20、2f时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来工作的。照相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即暗箱的长度)是像距。依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像也随着变大,也可以记忆为“物进则像退,像变大”2、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投影仪的原理是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3、放大镜:原理是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盛水的透明小瓶、小水珠都可以看作凸透镜而具有放大作用。4、虚像和实像光线经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到一点,则是所成的你是实像;光线经过光学元件反
21、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发散,反向延长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后成的像是虚像。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也能用眼睛直接观看;虚像只能用眼睛观看,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和实像都既可因反射而形成,也可因折射而形成。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物距: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2、像距: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3、实验:器材:兴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步骤:A、依次将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火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B、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
22、光屏上出现相对蜡烛倒立的缩小的像,此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C、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再移动光屏。可以观察到还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仍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但与步骤B相比像远离了透镜,即像距大了。蜡烛移动到距透镜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可以在距离透镜2 倍焦距处观察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的实像。像的位置也在2倍焦距处。D、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f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的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在光屏上出现与蜡烛相比倒立、放大有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处。E、继续减小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当u2f倒立
23、缩小实像异侧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Fu2f投影仪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重点提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凡正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四、眼睛和眼镜1、眼睛的结构:见课本P68图3.4-1。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24、2、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带动晶状体变厚、折光作用增强,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带动晶状体变薄,折光作用减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近视眼远视眼特点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晶状体
25、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扩大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外模糊的光斑矫正配戴凹透镜配戴凸透镜4、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大约25厘米。5、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叫焦度,用表示。=1/f。眼睛的度数D=100=100/f,f的单位是m。重点提示: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为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为负数。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结构: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电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
26、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由目镜所得的视角比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的视角大得多,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价体了。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积。重点提示: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2、望远镜结构:由目镜(由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和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组成。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我们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重点提示: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六、重点专攻1、正确理解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凸透镜(凹透
27、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是指从透镜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加大了会聚程度或减小了发散程度,即光线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并不一定会聚到一点(发散),只不过比原来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更远离主光轴)。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是不同的,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开,即会聚作用射出的不一定是会聚光线,发散作用射出 的不一定是发散光线。2、根据成像判断透镜的情况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时关健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成像情况,利用成像特点列出物距与焦距(或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式,通过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得到焦距的范围,再进一步利用成像特点分析具体问题。 评论难度: 使用次数:18 入库时间:2008-08
28、-18人教版第四章 物态变化 复习提纲一、温度计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种类:A、实验用温度计: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B、寒暑表: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C、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 ,所装液体为水银。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
29、细的缩口。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应当把体温计中的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用甩)。刻度部分制成三棱柱形是利用放大镜原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可,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利用标准点法求正确温度对刻度模糊的温度计和刻度不标准的温度计,根据它们的读数或水银柱的变化来确定正确的温度比较困难,可采
30、用标准点法来确定正确的温度。其步骤为:A、确定标准点及其对应的两个实际温度;B、写出两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实际温度的变化;C、写出待求点与其中一个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待求温度与一个实际温度的变化;D、利用温度变化与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之比相等列出比例式;E、根据题意求解。二、熔化和凝固、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3、晶体的熔化:晶体在熔化过程
31、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非晶体的熔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凝固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3、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4、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32、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晶体和非晶体的异同晶体非晶体相同点状态固体固体熔化过程吸热吸热凝固过程放热放热不同点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主变不断升高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不断降低熔点和凝固点有无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持续吸热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持续放热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沸腾: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C、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
33、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持在沸点不变。蒸发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B、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C、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D、蒸发致冷: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蒸发沸腾共同点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剧烈程度缓慢剧烈发生条件任何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变化液体自身温度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温度不变影响因素液体温度高低
34、;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上方气压的大小汽化吸热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气体液化时要放热。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火箭上燃料“氢”和助推剂“氧”都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变成液态氢和氧的。3、电冰箱是根据液体蒸发吸热,气体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原理制成的。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2、
35、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粉”。五、解释物态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1、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A、识别问题给出的初状态与末状态;B、根据有关的概念或规律寻找与其有关的物态变化过程;C、得出结论。2、不要以错误的主观感觉作为判断依据,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并不正确。 评论难度: 使用次数:20 入库时间:2008-08-18人教版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复习提纲一、电荷1、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2、正负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用丝
36、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带电体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带正电;凡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的带负电。正电荷、负电荷常分别用“+”、“-”表示。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个带电体相互排斥,则有:都带正电,都带负电两种可能。两个带电体相互吸引,则有:一带正电,一带负电;一带正电,另一个不带电;一个带负电,另一个不带电三种可能。4、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它的两片金属箔就会张开,张开角度越大,说明带电体所带电荷越多。即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验电器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也可以判
37、断物体带什么电,判断物体琏什么电时,可以先让验电器带上已知电性的电荷,再让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验电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张角变大,则物体带的电与原来验电器上带的电相同;如果验电器张角先合拢又张开,则物体带的电与原来验电器上带的电相反。5、电荷量及中和: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其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中和:等量异种电荷放在一起会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做中和。6、原子结构: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电力作用下,在核外绕核运动。原子的这种结构称为核式结构。7
38、、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它的电荷量为1.610-19C,称为元电荷,用e表示。1C的电量等于6.25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量都是电子所带电量的整数倍。8、原子的电中和: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整个原子呈中性。9、摩擦起电的实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10、导体和绝缘体:电荷可以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能够导电的原因是因为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内
39、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二、电流和电路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方向与正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与负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电路中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即“正极用电器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电路中要获得持续电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电路中要有电源;电路要闭合是一个通路。2、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的通路。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用电器是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人
40、们所需的其它形式能量的装置。导线连接电路,开头控制电路。3、电路的状态: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开路或断路,电路断路时用电器是不工作的。将电源正、负极直接用导线连在一起的电路叫短路。电路短路时会将电源烧坏,甚至引起火灾,这样的短路会使整个电路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部分电路短路:用导线把电路中的某一部分两端连接起来,这样电路会部分短路,可以利用这种短路来控制电路。4、电路图:用统一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画电路图的规则:电路图应画成方框图形;电路图要处处连接,不能形成开路,更不能形成短跑路;电路图中不能出现元件的实物符号,必须用电路符号表示电路元件;电路 图与实物图
41、元件顺序必须一一对应;用电器、开关等电路元件不要画在连线的拐角处。5、电路图和实物图的转化:依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应注意:连接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应与电路图保持一致;对于串联电路,一般从电源正极开始连接,沿电流方向将元件依次连接,对于并联电路,先连接元件较多的一条路,然后将元件少的一长路并联接入;连线应简洁、明确、到位,不得交叉;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的,待连接完毕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实验。依实物图画电路图时也可采用与上面类似的“电流路径法”,但也应注意电路图中各元件的位置安排适当,使图形容易看懂、匀称、美观。6、判断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的方法看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否齐全,电源、用电器、
42、导线和开关四个部分缺一不可;仪表接法是否符合其使用规则和要求;电路是否有短路现象,是否会烧坏仪表、用电器或电源;电路是断路现象,是否会造成仪表或用电器不起作用;电路的连接是否符合题意要求,各元件能否起到预期的作用。三、串联和并联1、串联:电路元件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的电路连接方式叫做串联。开关和秘控制的用电器是串联的。串联电路的特点:电路不分叉,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电流依次流经各用电器,只要有一处发生开路,电路中就没有电流,其它用电器都不能工作。即串联电路中一个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2、并联:将用电器不分先后,并列连在电路两端的电路连接方式叫做并联。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路分叉,干路有若干支路,电流
43、有若干条通路,干路中的电流分别通过各支路用电器,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不能工作,不影响其他支路的用电器工作。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所有的用电器,支路上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上的用电器。3、串、并联电路的识别用电器连接法: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且互相影响的是串联;用电器并列连接且各自独立工作互相不影响的是并联。电流路径法:凡是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的,一定是串联;电路中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的是并联。描点法: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有时不能辨别电流的路径可以通过描点。描点的原则:凡是用导线直接相连的点都可视为同一点。如果电路元件连在同一点上,则是并联,否则是串联。用电器断路法:把电路中的某一用电器断开,如果其他用电器不
44、受影响,仍能正常工作,则这些用电器是并联的,否则是串联的。电流规律法:如果题目中给出了电流,还可以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来判断。前三种方法适用于判断电路图中各用电器的连接情况,第四种方法适用于实际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情况,如判断家庭电路用电器的连接情况、判断马路上路灯的连接情况等。四、电流的强弱1、电流: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2、电流表:用来测量电流的仪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3、电流表的使用:电流表接入电路时应和被测用电器串联;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电路中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量程;绝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这样如同短路,会
45、很快将电流表烧坏,甚至损坏电源。4、电流表的读数:明确电流表的量程;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接通电路后看电流表的指针总共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1、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1=I2=In。电流表接在任何位置读数都相等,可以说电流表测的是各用电器的电流或电路中的电流。2、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In。电流表接在不同的位置瓬数不同,测不同的电流。电流表接在干路上测干路的电流,接在支路上测的是支路上的电流。六、家庭电路1、家庭电路的组成: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丝、插座、开关、和用电器等几部分组成。进户线:连接户外供电电路的电线,相当于电源。电能表:用来测量用户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总开关:当需修理家庭电路时,必须断开总开关。保险丝:当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就会自动熔断,起保护电路的作用。注意:根据电路设计的安全电流选取合适的保险丝,不能随意使用横截面积过大的保险丝,更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插座、开关、用电器:插座和电灯是并联的,开关和用电器是串联的。2、火线和零线:进户线通常有两根,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一般用试电笔来辨别零线和火线。当试电笔和电线接触时,试电笔氖管发光的是火线。火线和零线间的电压是220V。3、安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