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兆麟初级中学初二学年语文新授课学案 藤野先生 11t 讲读课 3课时班 级姓 名 田万杰【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以及理解重点词语。 2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清文章的层次和线索。【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预习导学】(一)知识储备1文学常识鲁迅,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1921-1922年,发表了中篇小说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
2、集野草,散文集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2散文集朝花夕拾及背景资料: 散文集朝花夕拾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鲁迅把这些回忆性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朝花夕拾是一组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
3、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离开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义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同时追述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绯()红 芦荟()解剖( ) 发髻( ) 油光可鉴( )匿()名 不逊() 教诲( ) 诘()责 深恶()
4、痛疾畸( )形 瞥()见 杳()无音讯 抑( )扬顿挫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绯红: 遗民: 流言: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妄自尊大: 美其名曰: 杳无音信: 不逊: 托辞 : 落第: (三)整体感知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的。(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3)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分三个部分(共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5、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从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品格对“我”的激励与鼓舞。【合作探究】(一)仔细朗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 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首先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勾勒他们的形象。接着写了他们的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进行了无情的讽刺。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每当
6、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句话的意思?“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这句话的意思是鲁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陈西滢之流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随堂思注3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
7、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4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文学上的白描则是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
8、。课文采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特征,大笔勾勒,十分传神。如写藤野先生,一是抓住他的外貌特征,写他的“黑瘦”,“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等,几句话勾勒出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二是写他对“我”的关心,只抓住了他对“我”的讲义的修订一事,就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二)词语品析和语句感悟:1巧用副词表达思想感情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请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表示测度,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词“罢”合用,更增加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里,作者以此推测来到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在这幽默自嘲中流露出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
9、隐痛。(2)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在那蚊子叮咬等恶劣的居住条件下,居然能安稳入睡,正表现了作者战胜生活中种种困难的精神。(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还有一个我。“偏”,意思是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在那场给中国人民带来灾害的日俄战争中,清朝政府置国家主权于不顾。然而其中却又有中国人在里面,或是给俄国人做侦探,却又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或是围着看。这都是作者所不愿看到的,恰恰却看到了。这给了作者极大的刺激。这一副词正表达了作者此时难言的苦衷。(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何尝”和否定副词“不”搭配,用反问语气表达出作者极度愤慨的感情。2“东京也无非是这
10、样”是什么意思?首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起句劈空而来,将文意引入东京。“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作者满怀希望来到东京,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抱负来到东京,而东京不外乎也是这样,叫人大失所望。其次,引出下文的描写。再次,与第三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呼应,埋下伏笔。因此,这一句是寓新奇于平淡的传神之笔,具有劈空抓来、就势掷去的艺术力量。3如何理解句子“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是对藤野先生的最高评价,说明藤野先生在作者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然而,作者并没有把这种崇高的感情,看作是藤野对作者个人的恩德。在作者看来,藤野先生的行动“
11、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医学作为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应该用于造福人类,这种精神是伟大的。这段议论表明了作者将对藤野先生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热爱融会在一起了。这样既突出了藤野先生精神境界之高,又使藤野先生的形象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臻于完美。4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示例:“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种矛盾心情是可以理解的。5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12、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当时中国的底层大众为什么如此麻木不仁?请谈谈自己的认识。示例:我查看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了解到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这场革命与他们无太大关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两部作品。所以我认为老百姓的麻木冷漠,应该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有很大的关系。【随堂小测】1听写本课学习过的生字。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 比喻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3)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反语)3.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同学们选取片断小事,写身边熟悉的人来突出人物的品质。(200字左右)随堂思注_8_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